第819章 。上午-《2025重生之我做上海商铺中介》

  十年后的你,该记得这些事

  见字如面。

  写下这封信时,你刚过二十岁,坐在出租屋的书桌前,窗外是初夏的蝉鸣,桌上摊着半本没看完的小说,书页里夹着一张皱巴巴的电影票根。你总说自己是“矛盾体”——既渴望人群的温度,又怕被世俗的规则磨平棱角;既想在书里找答案,又总在那些带着颓唐气息的故事里久久停留;既知道该往前跑,脚下却像坠着铅块,一步三回头。

  十年后的你,该是三十岁了。不知道那时的你,是否活成了现在期待的模样?或许你已经在职场站稳脚跟,或许还在为某个目标奔波,或许偶尔也会在深夜里感到疲惫。但无论你正经历什么,我想把此刻这些滚烫的念头写给你,当作一份来自过去的劝诫——关于入世,关于自洽,关于如何带着清醒的勇气,在这人间认真地活。

  一、入世不是妥协,是在烟火里找自己的坐标

  你还记得二十岁的夏天吗?你总躲在图书馆的角落,看那些描写孤独与疏离的小说,觉得“不被理解”是很酷的事。有人约你参加社团活动,你说“没意思”;同事喊你聚餐,你借口“要看书”;甚至家人催你考个稳定的工作,你也觉得“他们不懂我的追求”。你把“出世”当作盾牌,却在无人问津的夜晚,偷偷羡慕那些在人群中笑得灿烂的人。

  十年后的你,该明白:真正的强大,从不是把自己活成孤岛。

  入世,不是让你变成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不是逼着自己学会虚与委蛇,不是硬要挤进不适合的圈子,更不是放弃原则去迎合谁。它是让你勇敢地走进生活的褶皱里,去感受、去经历、去碰撞。就像小时候玩的拼图,单看每一块都平平无奇,可当它们咬合在一起,才能看见完整的风景。

  你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说话直来直去却总在你需要时搭把手的前辈,有看似圆滑却在关键时刻守住底线的合作伙伴,有和你政见不合却能在深夜陪你喝酒的朋友。别急于给他们贴标签,也别害怕暴露自己的笨拙。你曾以为“被讨厌”是世界末日,后来会发现,那些愿意指出你缺点的人,往往比只会说漂亮话的人更值得珍惜。

  你会经历各种琐碎的事。可能是为了一个项目熬夜改方案,改到第七版时想摔键盘;可能是第一次带团队,因为协调不好成员关系而偷偷掉眼泪;可能是过年回家,被亲戚追问工资和对象,想找个地缝钻进去。这些事看起来一点也不“浪漫”,甚至有点狼狈,但正是这些烟火气的片段,会让你慢慢明白:生活从不是小说里的风花雪月,而是认真对待每一顿饭、每一次沟通、每一个当下。

  三十岁的你,应该已经懂了:所谓“属于自己的感觉”,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空想出来的,而是在和世界的交手中学来的。就像酿酒,得把粮食放进坛子里,经历发酵、沉淀,才能酿出独有的味道。你不必刻意模仿谁,也不必害怕被改变——那些打不倒你的,终将成为你的一部分,让你在人群中既不刺眼,也不模糊,活得清醒而笃定。

  二、读书是照镜子,别让镜子只照出阴影

  你二十岁时的书架上,摆着不少书。有描写人性黑暗的,有感叹命运无常的,有控诉社会不公的。你说这些书“深刻”,能让你“看清世界的真相”。可后来你发现,每次看完这类书,你都会低落好几天,觉得生活没劲,努力没用,甚至开始怀疑“善良”是不是一种天真。

  十年后的你,该懂得:读书是为了让心更明亮,而不是让心更沉重。

  不是说那些揭露黑暗的书不该读。它们能让你保持警惕,知道世界并非非黑即白,人性也有复杂多面。但如果你的书架上只有这类书,就像房间里只开了一盏昏暗的灯,久了会看不清脚下的路。你需要读一些“有光”的书——不是那些喊口号的鸡汤,而是真正能让你感受到力量的文字。

  你可以读那些写普通人奋斗的故事。比如有人出身贫寒,靠摆摊攒学费,最后考上大学;比如有人中年失业,从零开始学一门手艺,把小店开得红红火火;比如有人身患重病,却在病床上写下温暖的文字,鼓励了无数人。这些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却藏着最朴素的真理:生活或许残酷,但总有翻盘的可能;命运或许不公,但努力永远是自己的武器。

  你可以读那些记录时代浪潮的书。看看那些在改革开放初期敢闯敢试的人,是如何在一片空白里闯出一条路;看看那些在科技领域深耕的研究者,是怎样熬过无数次失败,才让“中国创造”站上世界舞台;看看那些在乡村支教的老师,用十几年的坚守,改变了一群孩子的命运。这些文字会告诉你:个体的力量或许微小,但当无数个微小的力量汇聚起来,就能推动时代向前。

  你更可以读那些探索内心的书。读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学他在逆境中的豁达;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他在迷茫时的笃定;读居里夫人的传记,学她在名利面前的清醒。这些书会像一位位老朋友,在你失意时拍拍你的肩,告诉你:人生的起伏本是常态,重要的是守住内心的锚。

  三十岁的你,应该已经养成了“选书”的本事。你会明白,读书和交朋友一样,要挑那些能让你“向上走”的。它们不会给你现成的答案,却会让你在遇到困难时,想起书里的某句话、某个人,然后咬咬牙,告诉自己“再试一次”。毕竟,书里的光,最终是为了照亮现实里的路。

  三、能量是流动的,别让自己困在原地

  你二十岁时,总说自己“能量不足”。想早起背书,却总在闹钟响后按下“再睡五分钟”;想坚持健身,却在练了三天后说“太累了,明天再说”;想学一门新技能,买了课程却只看了第一节课。你把这归结为“懒”,其实是没学会如何调动自己的能量。

  十年后的你,该懂得:能量不是天生的,是“用出来”的。

  就像手机电池,你总担心耗电快,一直关机,最后反而会彻底没电。能量也是这样,越用才越旺盛。你不必一开始就追求“满格”,哪怕每天只调动一点点,慢慢积累,也会形成惯性。

  你可以从“微小的行动”开始。比如每天早起十分钟,喝一杯温水,读几页书;比如下班后花二十分钟,去楼下散散步,看看晚霞;比如每周抽一个下午,做一件一直想做却没做的事——学一道菜,去一次博物馆,给老朋友打个电话。这些事看起来微不足道,却能像小石子投入湖面,激起一圈圈涟漪,让你的生活慢慢“活”起来。

  你要学会“屏蔽内耗”。二十岁的你,总在纠结“别人怎么看我”“我是不是不够好”“万一失败了怎么办”。这些想法就像后台运行的程序,悄悄消耗着你的能量。三十岁的你,该学会按下“暂停键”——别人的评价是别人的事,你的价值不用靠别人定义;“不够好”才是进步的空间,谁也不是一开始就完美;失败了又怎样?大不了从头再来,至少比什么都不做遗憾。

  你要找到“能给你充电的人”。生活中总有这样的人:和他们聊天,你会觉得“原来还可以这样想”;看他们做事,你会觉得“我也能试试”;哪怕只是坐在一起沉默,你也会觉得心里踏实。别害怕主动靠近他们,也别吝啬向他们学习。能量是会传染的,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也会慢慢变得积极。

  当然,你也要允许自己“偶尔停一停”。不是所有时候都要“一直往前走”,累了就歇会儿,难过了就哭一场,不想做事就躺平一天。就像跑步,冲刺之后需要调整呼吸,才能跑得更远。重要的是别让“停一停”变成“停下来”——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出发,而不是为逃避找借口。

  三十岁的你,应该已经体会到:所谓“一直往前走”,不是和别人比速度,而是和自己比坚持。今天比昨天多一点勇气,明天比今天多一点从容,就够了。就像爬山,不用急着登顶,沿途的风景,脚下的每一步,都是收获。

  四、最后想对你说

  十年后的你,或许已经忘了二十岁时的迷茫,或许还在为某些问题烦恼。但无论怎样,希望你记得:

  入世不是为了变成别人,而是为了找到自己;读积极的书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更有勇气面对现实;调动能量不是为了活成“永动机”,而是为了在生活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别害怕经历,别吝啬努力,别辜负时光。

  你不必成为谁,只需成为你自己——一个认真生活、热气腾腾的自己。

  二十岁的你

  写于某个蝉鸣的夏夜

  喜欢2025重生之我做上海商铺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