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3章 太华山-《青山少年》

  易年缓缓起身,衣袍无风自动。

  \"没想到赵家竟敢在这种时候发国难财…\"

  缓步走到赵老爷子面前,明明比对方矮了半头,气势却压得老头不自觉佝偻了腰,

  \"看来赵公明给你们的分红不够啊?\"

  \"赵公明\"三个字一出,赵老爷子如遭雷击。

  瞪大眼睛,肥厚的嘴唇颤抖着:\"您…您是…\"

  \"跪下…\"

  易年轻声道。

  \"扑通\"一声,赵老爷子跪得比裴明远还利索,额头重重磕在地上:

  \"陛…陛下饶命!老朽有眼不识泰山…\"

  易年负手而立,俯视着抖如筛糠的老头:

  \"赵公明可知此事?\"

  \"不…不知…\"

  赵老爷子汗如雨下,\"老朽只是赵家旁支,家主常年驻守上京,哪会过问这等小事…\"

  \"小事?\"

  易年突然提高音量,吓得两人一哆嗦。

  \"北线将士在浴血奋战,槐江百姓在忍饥挨饿,你们却在这里中饱私囊!这叫小事?!\"

  书房内的温度骤然下降,砚台里的墨汁结了一层薄冰。

  裴明远面如死灰,可能是知道今日难逃一死。

  赵老爷子更是吓得失禁,骚臭味在房间里弥漫开来。

  易年厌恶地皱眉,抬手一道青光将窗户全部打开。

  冷风灌入,吹散了污浊的空气,也吹醒了裴明远的思绪。

  \"陛下!\"

  裴明远突然重重叩首,\"臣愿以死谢罪!但求陛下开恩,容臣将功补过!常宁州三十六县,类似赵家这样的蛀虫不止一个,臣…臣有名单!\"

  说着,他从贴身的暗袋里取出一本小册子,双手奉上。

  易年接过翻看,越看越是心惊,名单上详细记录了各州县官员与豪绅勾结的罪证,甚至连分赃比例都写得一清二楚。

  \"为何现在才拿出来?\"

  易年冷声问。

  裴明远叹了口气,缓缓道:\"臣...臣也是其中一员…\"

  话未说完,又是一阵磕头。

  易年瞧见,看着裴明远,沉默良久,突然抬手打出一道青光。

  裴明远闭目等死,却感觉一股暖流涌入经脉,多年隐疾竟好了大半。

  \"给我个解释…\"

  裴明远深吸口气,开口道:

  \"我不贪,会有更多的百姓饿死…\"

  易年知道裴明远没有说谎,因为有时候,人真的会身不由己。

  他贪的,估计早已分给百姓了。

  \"我给你三天…\"

  易年收起名单,\"按这份名单抓人,开仓放粮,做得好,我饶你不死,做不好…\"

  说着,瞥了眼瘫软在地的赵老爷子,\"这就是你的下场。\"

  裴明远如蒙大赦,连连叩首:

  \"臣定当肝脑涂地!\"

  易年不再多言,转身走向门外。

  经过赵老爷子时,脚步微顿:\"至于你赵家…我会亲自修书给赵公明…\"

  这句话让赵老爷子直接晕了过去。

  谁不知道赵公明最重家风?

  若让他知道旁支做出这等事,怕是整个赵家旁系都要被发配边疆!

  走出太守府,易年仰头望天。

  雪不知何时停了,铅灰色的云层中透出一线阳光。

  他想起永昌城里那个瘦弱的小女孩,想起北疆风雪中坚守的将士,想起在东远州冻死的难民…

  \"还不够…\"

  易年喃喃自语。

  裴明远从后面走了出来。

  \"陛下…\"

  易年伸手将令牌递了过去,开口道:

  \"别让我失望…\"

  \"是!\"

  不一会,远处传来急促的马蹄声,是裴明远已经派兵去捉拿名单上的贪官污吏。

  易年最后看了一眼太守府,身形渐渐淡去,化作流光掠向天际。

  在他身后,常宁州的风雪似乎小了些。

  街角处,一株被积雪掩埋多日的野草,悄悄探出了嫩芽。

  ……

  离江如一条银白色的巨龙,横卧在苍茫大地上。

  易年站在江畔高崖,俯瞰这北祁最壮阔的水脉。

  往日的滔滔江水此刻凝固成一片冰原,冰层厚得能看见底下被封冻的鱼群,保持着游动的姿态,像被时光定格。

  江面上,几个小黑点缓缓移动。

  那是一队逃难的百姓,拖着简陋的雪橇,上面堆着全部家当。

  有个妇人抱着孩子走在最后,突然脚下一滑,整个人栽倒在冰面上。

  怀中的婴孩滚出老远,发出微弱的啼哭。

  易年指尖青光一闪,那孩子被无形之力托起,稳稳落回母亲怀中。

  妇人茫然四顾,最终朝着天空拜了拜,继续艰难前行。

  这样的场景,每隔几里就能看见一队。

  难民们像蚂蚁般在冰面上排成长龙,全都朝着北祁方向移动。

  似乎只有那个强大的北方国度,才能在这天灾中提供一线生机。

  易年没再多留,继续向南飞去。

  越往南,景象越是触目惊心。

  锦官城外,曾经游人如织的花海,现在只剩下一片枯萎的茎秆,被冰层压得七零八落。

  \"连四季如春的江南都…\"

  易年在一处小镇上空停下。

  这里本该是鱼米之乡,现在街道上却堆满了冻死的牲畜。

  几个面黄肌瘦的汉子正在凿冰,试图挖出埋在冰下的存粮。

  突然,一阵骚动引起易年的注意。

  镇中心的祠堂前,一群人围着一口大锅,锅里煮着些说不清是什么的东西。

  有个老者颤巍巍地捧着一只缺口的碗,碗里的\"粥\"泛着诡异的灰色。

  \"不能再吃观音土了!\"

  一个年轻人夺过老者的碗,\"王老汉家的小子昨天就这么胀死的!\"

  老者空洞的眼睛里流下两行泪:\"饿死…胀死…横竖都是死…\"

  继续南行,灾情越发严重。

  有些村庄整个被积雪掩埋,只露出几截烟囱。

  城镇里饿殍遍野,街道上堆满无人掩埋的尸体。

  终于,太华山的轮廓出现在地平线上。

  这座南境第一高山此刻白得刺眼,山脚下的小镇死气沉沉。

  易年注意到镇中央的广场上堆着些东西,飞近一看,竟是成堆的书籍。

  也不知这年月,还能剩下多少。

  朝着武关城赶去的路上,易年突然停下。

  因为山中某处,竟有微弱的元力波动!

  循着感应飞去,在半山腰发现了一个隐蔽的山洞。

  洞口被冰凌遮掩,里面却透出暖黄的光亮。

  易年收敛气息,悄无声息地潜入。

  洞内别有洞天。

  十几个衣衫单薄的孩子围坐在火堆旁,有个白发老者正在教他们认字。

  石壁上刻满了简易的符文,正是这些符文维持着洞内温度。

  \"天地有正气…\"

  老者声音嘶哑,却字字铿锵。

  \"杂然赋流形…\"

  孩子们齐声跟读,小脸被火光映得通红。

  易年静静看了一会儿,悄然离去。

  当太华山主峰终于矗立在眼前时,易年的眉头皱了起来。

  太华山在铅灰色的天幕下如同一具巨人的骸骨,裸露的山脊蜿蜒起伏,焦黑的岩壁在积雪覆盖下依然能看出被烈火焚烧过的痕迹。

  易年站在隘口前,凛冽的山风撕扯着衣袍,发出呜咽般的声响。

  这座曾经郁郁葱葱的南昭屏障,如今光秃得令人心悸。

  南昭军队撤离时放的那场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将绵延百里的山林化为焦土。

  此刻望去,山体上只有零星几株焦黑的树桩倔强地刺出雪面,像不甘死去的亡灵伸向天空的手指。

  隘口处的武关城遗址触目惊心。

  曾经高达十丈的城墙如今只剩断壁残垣,焦黑的砖石散落满地,有些还保持着高温熔融后凝固的怪异形状。

  城门处的青铜兽首被烧得扭曲变形,半边脸塌陷下去,剩下的一只眼睛空洞地望着天空,仿佛在质问这场无妄之灾。

  当初扛着南风烈和童念瑶回来,眨眼已经过了很久。

  易年踩着积雪走进废墟,靴底碾过焦炭般的木梁,发出清脆的断裂声。

  城内街道的轮廓依稀可辨,但两侧建筑早已化为灰烬。

  一座石砌的钟楼奇迹般地屹立着,只是顶部的铜钟已经熔化成了一滩青绿色的固体,从楼檐垂落下来,像一道凝固的泪痕。

  寒风卷着雪粒穿过废墟,发出鬼哭般的呼啸。

  易年在一处半塌的院落前停下,这里曾是南昭守将的府邸。

  院墙上的\"忠勇\"二字还残留着半边,被烟熏黑的石阶上,散落着几枚锈蚀的箭镞和半截断剑。

  恍惚间,易年仿佛看见南风义和杜清墨并肩站在台阶上,正在部署防务。

  南行一老祖坐在池塘边垂钓,手里那根鱼竿总是很特别。

  \"呼——\"

  一阵刺骨的山风将幻象吹散。

  易年伸手接住一片飘落的雪花,看着它在掌心慢慢融化。

  故人已逝,山河破碎,这座曾经挡住无数来犯之敌数十年的雄关,终究没能挡住内乱的烽火。

  走出城门,南坡的景象更令人心惊。

  这里本该是南昭最富庶的平原,如今却满目疮痍。

  焦黑的田垄间散落着烧毁的战车残骸,几面残破的旗帜半埋在雪中,上面的\"昭\"字已经褪色。

  远处曾经繁华的城镇只剩下一片焦土,连废墟都被大雪掩埋了大半。

  天气冷得反常。

  易年呼出的白气转瞬成霜,挂在睫毛上沉甸甸的。

  这种严寒本该是北祁的特色,如今却席卷了整个大陆。

  江南诸国的联军早已越过太华山,与南昭的军队在这片焦土上厮杀。

  以诗酒风流着称的烟雨江南,如今成了修罗场。

  易年甚至能感知到地底传来的怨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