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4章 归乡-《青山少年》

  那根简素的布条束着长发,却仍有几缕不听话的发丝挣脱出来。

  在微风中轻轻飘动,如同黑色的丝缎在月光下流淌。

  易年的呼吸停滞了一瞬。

  这一幕他太熟悉了。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将他带回多年前的镜月湖底。

  那时他随意一瞥,却在湖底幻境里看见了这个背影。

  同样的白衣胜雪,同样的负手而立,连那根随意束发的布条都一模一样。

  水波荡漾间,少女回眸一瞥,那双清冷的眸子便如烙印般刻在了他心上。

  竹园的阳光透过她单薄的肩线,在草地上投下一道纤细的影子。

  裙角绣着的白荷随着她的动作若隐若现,像是真的在水面摇曳。

  七夏的身姿挺拔如竹,却又带着水般的柔美。

  她的肩膀线条流畅,在白衣下若隐若现,随着呼吸微微起伏。

  易年的指尖无意识地掐进掌心。

  他记得湖底幻境里的每一个细节。

  少女腰间悬着的剑,袖口磨损的线头,还有转身时裙摆荡开的弧度,与眼前的身影完美重合。

  那根束发的布条已经有些旧了,边缘起了毛边,却依然干净整洁。

  易年的喉结滚动了一下。那个在湖底惊鸿一瞥的背影,如今真实地站在他面前,所有的细节都分毫不差。

  一只蓝翅蝴蝶落在七夏肩头,翅膀开合间闪烁着细碎的光。

  依然保持着那个姿势,仿佛与这片天地融为一体。

  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只有河水仍在流淌,见证着这场跨越时空的重逢。

  易年的胸口有些发紧。

  那个改变他一生的背影,如今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不是幻境,不是回忆,而是真实存在的七夏。

  远处竹林沙沙作响,像是在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

  \"是这里吗?\"

  七夏的声音传来,带着几分俏皮,却让易年喉头发紧。

  张了张嘴,发不出声音,只能僵硬地点头,尽管七夏背对着他看不见。

  \"你那天…\"

  他声音低哑,\"为什么回头?\"

  七夏听着,笑了笑,开口道:

  \"因为感觉有人盯着我…\"

  易年听着,也笑了笑。

  这自然是玩笑,而且很好笑。

  七夏突然扑进他怀里,发间的清香扑面而来。

  易年下意识环住她的腰,感受到她微微颤抖的肩膀。

  \"傻子…\"

  七夏的声音闷在他胸前,\"要是那天我没站在河边呢?\"

  \"那我可能也不会望向湖底…\"

  缘,有时便是这般妙不可言。

  \"走吧…\"

  七夏收拾好心情,牵起易年的手,\"去村里看看…\"

  易年点头,却仍忍不住回头望向河面。

  那里倒映着两个并肩而立的身影,与多年前的幻影重叠在一起,终于圆满。

  青石板铺就的小路在脚下延伸,缝隙间钻出几簇嫩绿的草芽。

  易年牵着七夏的手,能感觉到她的指尖在微微发抖。

  村口的古槐依然挺立,树干上那道刻下的划痕还在,只是被生机磨得浅了。

  估计要不了多久,就应该全都消失了。

  \"到了…\"

  易年轻声道。

  七夏的脚步突然变得很轻,像是怕惊扰了什么。

  眼睛红得厉害,睫毛上挂着细碎的水光。

  村前的石碑上,\"元氏\"二字已经模糊不清,边缘长满了青苔。

  祠堂的门虚掩着,风吹过时发出\"吱呀\"的声响。

  七夏站在台阶下,呼吸变得有些急促。

  易年捏了捏她的手,感受到一片冰凉。

  \"我…小时候总在这里玩…\"

  七夏的声音很轻,像是怕吵醒了沉睡的记忆,\"后来…\"

  后来开始修行,就没再回来过了。

  这句话她没说完,但易年懂。

  祠堂里空荡荡的,供桌上的牌位都被带走,只留下一个个圆形的痕迹,像是岁月盖下的印章。

  七夏走进去,手指抚过那些痕迹。

  光从窗棂间漏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她记得最后一次来这里,是跟着父亲祭拜先祖。

  那天香火缭绕,族人们跪了一地,祈求先祖保佑他们重获自由。

  \"这是三叔公常坐的位置…\"

  七夏指着角落里一张积满灰尘的矮凳,\"他总爱在这里给我们讲故事…\"

  易年看见她的指尖在颤抖,轻轻握住了那只手。

  七夏的手很小,在他掌心里像只受惊的鸟儿。

  走出祠堂,七夏的脚步变得急切了些。

  带着易年穿过小巷,来到一座小院前。

  院墙上的藤蔓枯了又生,现在正冒出嫩绿的新芽。

  七夏站在门前,眼泪终于落了下来。

  \"我回来了…\"

  轻声说着,像是怕惊动院子里的人。

  不过这里已经没人了。

  院门\"吱呀\"一声被推开,惊起了屋檐下的几只麻雀。

  院子里的一切都保持着离开时的模样,桌上还摆着没下完的棋局。

  晾衣绳上挂着几件早已风化的衣衫,角落里的小药炉里甚至还有半炉炭灰。

  七夏的指尖划过桌子边缘,那里有一道浅浅的刻痕。

  \"这是我小时候刻的…\"

  声音带着笑,眼泪却流得更凶,\"被娘罚跪了整整一天…\"

  东屋的门上挂着褪色的布帘,七夏站在门前深吸了一口气才敢掀开。

  屋内的摆设简单整洁,一张矮床,一个妆台,墙上还挂着绣了一半的荷包。

  七夏走到妆台前,轻轻拉开抽屉,里面躺着几根发带和一把木梳。

  \"娘的东西…\"

  拿起木梳,梳齿间还缠着几根长发。

  易年站在门口,看着七夏像只归巢的雏鸟,在屋里来回走动。

  抚摸每一件物品的动作都那么轻,那么珍惜,仿佛它们会在触碰的瞬间化为尘埃。

  西屋是七夏的房间,推开门时,一股淡淡的霉味扑面而来。

  小床上铺着的被褥已经发黄,但还能看出上面绣着的荷花图案。

  七夏坐在床边,手掌轻轻按在床褥上,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的温度。

  \"我很少在这里住…\"

  环顾着这个简陋的小房间,\"大多数时候都在外面修行…为的就是离开这里…\"

  易年在她身边坐下,手臂环住她颤抖的肩膀。

  七夏靠在易年怀里,眼泪浸湿了他的衣襟。

  \"你做到了…\"

  易年轻声说着,\"你的族人都得到了新生,这里只是回忆…\"

  七夏的哭声渐渐小了,变成断断续续的抽噎。

  易年的手掌在她背上轻轻拍着,像在安抚一个受伤的孩子。

  床头的小柜子上刻满了歪歪扭扭的\"正\"字。七夏的手指抚过那些刻痕:

  \"每次修行有突破,我就会刻一道…想着等刻满一百个,就能打开封印了…\"

  易年数了数,九十七道。

  最后三个空格,永远留在了那里。

  自己的\"冒失\"让元氏一族的计划被破坏,所以七夏不得不提前突破,然后吃了很多苦。

  七夏突然站起身,从床底拖出一个小木箱。

  箱子里装着她小时候的宝贝,自己之前看过。

  几块漂亮的石头,一束干花,还有一本手抄的《元氏心法》。

  书的扉页上写着:\"七夏十岁抄…\"

  \"走吧…\"

  七夏突然合上箱子,擦干了眼泪,\"还有正事要做。\"

  声音已经恢复了平静,只是眼眶还红着。

  易年知道,七夏远比自己坚强,也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坚强。

  离开小院前,七夏最后回头看了一眼。

  光洒在院子里,为一切镀上温暖的金色。

  桌上的棋局,晾衣绳上的旧衣,墙角的小药炉…

  这些她以为再也见不到的景象,此刻真实地呈现在眼前。

  村后的山路蜿蜒向上,通往五座山峰环绕的祭坛。

  七夏的脚步越来越稳,背也挺得越来越直。

  路过一片竹林时,她突然停下,从地上捡起一根断竹。

  \"小时候常在这里练剑…\"

  挥了挥竹枝,破空声惊起几只飞鸟,\"那时候总想着,等剑法练成了,就能劈开这方天地…\"

  易年接过竹枝,在掌心转了一圈。

  竹节处已经发黑,但依然坚韧…\"

  现在不用劈了…\"

  轻声说道:\"我们可以堂堂正正地走出去…\"

  七夏笑了,眼角还带着泪光,却比阳光还要明亮。

  牵起易年的手,两人一起向山顶走去。

  身后的村落渐渐变小,最终隐没在青山绿树之间。

  但那座小院,那些回忆,将永远留在他们心里。

  不是作为囚牢,而是成为力量的源泉。

  山风拂过,带来远处花开的香气。

  五座山峰如同巨人的手指,将中央的祭坛牢牢拢在掌心。

  易年站在山隘处,望着下方那片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如镜的黑石广场。

  祭坛就矗立在广场中央,通体漆黑,表面刻满繁复的符文,在天光下泛着幽暗的光泽。

  \"就是这里了…\"

  七夏的声音很轻,像是怕惊扰什么。

  可能是死在这里的魂,也可能落在这里的根。

  石阶从山隘蜿蜒而下,每一级都磨得中间凹陷,那是无数元氏族人上下踩踏的痕迹。

  易年跟在七夏身后,注意到她的指尖始终虚扶着石壁,动作熟稔得仿佛昨日还在这里行走。

  祭坛周围的空气有种奇异的凝滞感,连风到这里都会变得温顺。

  广场地面上的纹路组成一个巨大的阵法,线条间还残留着暗红色的痕迹,是历代元氏族长以血为引绘制的封印。

  七夏在祭坛前三步处停下,从怀中取出一本皮质古籍。

  书页已经泛黄,边角处满是磨损的痕迹。她小心翼翼地翻开,枯脆的纸张发出细微的声响。

  \"《元族秘典》…\"

  易年认出了这本族中至宝。

  七夏点点头,手指轻轻抚过一页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