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5章 人心算是让李善长给玩明白了-《奋斗在洪武元年》

  胡惟庸反复纠结,脸色也是一变再变。

  人,老夫想要。

  奏本,老夫不敢写。

  所以,到底有没有什么法子,能够既让老夫得到近百万的人手,却又不用写这种连累祖坟的奏本?

  想来想去也没想出个什么好办法,胡惟庸干脆眼巴巴的望向李善长:“李相,这个……”

  杨少峰直接斜了胡惟庸一眼。

  这就认怂了?

  啧。

  都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你胡惟庸咋就没胆子跟李善长干一架呢?

  李善长同样斜了杨少峰一眼。

  咋的,你以为谁都跟你杨癫疯一样疯癫?

  你也不想想,你的背后是谁?

  他胡惟庸的背后又是谁?

  你有背景,胡惟庸却只有个背影,能一样吗!

  正在李善长在心里疯狂吐槽时,朱标却也忍不住心中的好奇,问道:“李相可有什么好的办法?”

  李善长捋着胡须笑了笑,将目光投向朱标:“殿下,这事儿其实也简单。”

  “因为胡布政使要的是能干活的壮劳力,而不是一定要往辽东迁移多少户的百姓。”

  “这里面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随着李善长的话音落下,胡惟庸的背后不禁冒出一层冷汗。

  李相刚刚说的是让老夫写奏本,要求家里有两个或者更多男丁的家庭必须往辽东迁移一个男丁。

  现在却又说老夫要的只是壮劳力。

  这不摆明了就是看老夫太飘,所以才有意敲打?

  一想到敲打这两个字,胡惟庸的心里又不禁有些委屈。

  是,我胡惟庸确实不该像他杨癫疯一样玩什么向上管理,更不该算计太子殿下和你李善长。

  但是老夫算计你们是为了什么呀?

  老夫一不是为了捞钱,二不是为了名声,为的可是大明的辽东,老夫能有什么错?

  李善长又继续说道:“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要是搁在往常,臣也不敢提出这个法子。”

  “但是驸马爷不是跟矮矬子们签了份条约,矮矬子每年都要赔偿给大明一笔军费和利息么?”

  “这部分钱,对于大明而言,本身就是意外之财。”

  “只要从这部分钱里挤出来一些,便可以用来给那些去辽东做工的大明百姓开工钱。”

  “一年也好,两年也罢,三年五年都由得百姓。”

  “再配合辽东多分几亩地的好处,以后总会有人愿意留在辽东。”

  “……”

  杨少峰也麻了。

  他娘的,终究还是被惯出来的巨婴思维,误以为全天下的州县就算不如宁阳县和登州府,起码也不会拉开太大的差距。

  却无意间忽略了大明还处于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最初级阶段,绝大部分州县的百姓还处于看天吃饭却又吃不太饱的状态。

  甚至忽略了自己也曾经历过这样的一个阶段。

  穿越之前,自己的户口为什么从宁阳迁到沈阳?

  就是因为自己的父亲在九十年代的时候去辽东煤矿做工,然后把户口迁过去的。

  而父亲又为什么要去沈阳的煤矿做工?

  因为当时去煤矿做工比留在农村种地更赚钱。

  这个道理放之于大明也是一样。

  只要去辽东做工能赚到更多的钱粮,就一定会有家里孩子多且吃不饱的人愿意到辽东去闯一闯。

  唯一的问题,就在于大明朝廷在民间的信誉度。

  或者说得再直白一些,那就是第一批去辽东的那些人,究竟能不能成功的带着钱粮回乡。

  杨少峰在心里胡乱琢磨,李善长却又继续说道:“第一批去辽东的人,可以是卫所的将士,也可以是随便哪里的百姓。”

  “由国方圆或者辽东布政使司的省库承担他们去辽东的路费以及到达辽东之后的一应花销,给足他们工钱,到期再承担他们回乡的盘缠。”

  说到这儿,李善长又斜了胡惟庸一眼:“胡布政使不是说辽东苦寒,每年只能有半年的时间用来耕种?”

  “那可就巧得很了。”

  “你直接动用劳工去平整出土地,再让这些自愿到辽东的百姓耕种,等到秋收之后,就把他们送回来。”

  “送回来的同时再招募第二批人手。”

  “一年,甚至半年,只要第一批去辽东的百姓能带着钱粮回乡,第二批去辽东的百姓就会变得更多。”

  杨少峰直接咂吧咂吧嘴。

  以利诱之这种权谋之术,或者说人心,算是让李善长给玩明白了。

  总有人想要更多的地,或者赚更多的钱。

  这些人大概率会选择在秋后之后继续留在辽东,参加修路、垦荒等能够赚到钱的工作。

  干上个一年两年,很多人可能就会对自己开垦出来的土地产生感情。

  又或者因为其他什么乱七八糟的原因,比如和辽东当地百姓家里的女儿情投意合,从而选择在辽东落籍。

  啧啧。

  多亏了胡惟庸今天抽风,忽然当着李善长的面玩向上管理,彻底激发了李善长的灵感。

  杨少峰在心里吐槽,朱标却是眼睛一亮,望着李善长问道:“这个法子,是不是也能用在燕云一带?”

  只是话音刚刚落下,朱标就改变了主意。

  “不对,不是用在燕云,而是用在哪里都合适。”

  “甚至可以用在江南。”

  “毕竟修路开荒是整个大明的事儿,不只是辽东和燕云。”

  胡惟庸再次委屈巴巴的看向朱标。

  啥意思?

  李相刚刚提出来的好主意,眼看着辽东紧缺人手的问题就要得到缓解,你个黑芝麻汤圆就要跳出来抢人?

  “不对,不对,还是得先可着辽东来。”

  朱标再一次摇头,自言自语般说道:“倘若江南和燕云也这么干,很可能就没有人愿意去辽东。”

  李善长点了点头,又再次斜了胡惟庸一眼,继续说道:“胡布政使可以把第一批去辽东做工的百姓的落脚地点选择为金州。”

  “这样儿的话,便可以先在沿海招募百姓,统一把人送到登州,再从登州出海到金州。”

  “愿意种地的就在金州种地,愿意去修路的就在金州修路。”

  “既方便了运送百姓,也顺道能修好金州到辽阳、沈阳的道路。”

  “一举而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