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宝鸡-《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

  话说萧云骧听到丁竹溪提及火药难题,放下样枪,轻轻拍去手上沾染的淡淡硝烟气息,微笑道:“这事,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或许能解你之困。”

  “徐寿博士正带着团队攻关硝化棉和双基火药。一旦双基火药工艺成熟,它燃烧干净彻底,残留极少,可解决这个问题。”

  他略作停顿,补充道:“你回头亲自去一趟渝州科学院,找徐博士详谈,把你们对火药的具体要求说清楚。我会先给你打好招呼。”

  丁竹溪眼中顿时燃起希望:“若能成,这难题就好办了!谢大王指点!”

  “至于材料,”萧云骧踱了两步,目光投向远处钢铁厂高耸的烟囱,

  “勘探总局正加紧在我控制区内探矿。滇省、赣南都发现了优质铜矿,假以时日,铜料供应必能自足,不必再看他人脸色。”

  “橡胶只得暂用进口货,”他话锋一转,“但采购渠道务必多方开拓,绝不能受制于一国一地。”

  他走回条桌前,再次拿起那支凝聚了超越时代智慧、却仍布满瑕疵的步枪。

  “守存,你肩上的担子不轻。橡胶密封、弹壳合金配方、拉伸成型工艺、火药革新……这几大难关,需你统筹协调,一一攻克。”

  “工艺流程,务必精益求精!眼下最要紧的,是尽快造出几支能用的样枪来。拿到川西高原、滇南雨林、西北荒漠,还有雨雪严寒等各种极端环境下去测试!”

  “摸清它的极限,找出所有隐藏的问题!待到诸般难题解决,技术成熟稳定,生产材料齐备之日,便是这等利器大规模列装我西军之时!”

  “属下领命!”丁竹溪挺直微驼的脊背,瘦削的脸上焕发出近乎虔诚的光彩。

  他坚信,眼前这支枪足以改变战场格局。“枪械局上下,必竭尽全力,不负大王所托!”

  萧云骧满意颔首,将步枪轻轻放回条桌。

  随后,在丁竹溪等人陪同下,萧云骧深入枪械厂内部巡视。

  巨大厂房里,机声轰鸣,蒸汽弥漫。

  锻锤起落,敲打烧得通红的铁胚,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车床飞旋,铁屑如瀑般飞溅;工人们身着油污斑驳的工装,在各自岗位上专注忙碌,空气里弥漫着金属与汗水混合的独特气味。

  他仔细查看了54式步枪生产线,询问了工人待遇和食宿情况,又特意前往负责新枪核心部件试制的精密车间。

  看到年轻技师在洋匠指导下,一丝不苟地调试新式冲压模具,萧云骧驻足良久,眼中满是欣慰。

  巡视完毕,日已西沉。

  萧云骧在厂内食堂,与丁竹溪及几位枪械局技术骨干共进晚餐。

  席间并无珍馐,多是分量实在的本地菜肴。

  萧云骧毫无架子,谈笑风生,仔细倾听工匠们,在研发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连细微的技术改良建议也认真记下。

  他举杯向这些默默支撑西军脊梁的“国之大匠”致意,言辞恳切,慰勉有加。

  丁竹溪那张常年紧绷的脸,也难得露出舒心笑容,几位高级技师更是激动得眼眶微红。

  待到暮色四合,星星初现于天际,萧云骧方在卢岭生等护卫簇拥下,策马返回武昌。

  江城华灯初上,柔光勾勒出城墙与屋宇起伏的轮廓。

  萧云骧骑在马上,耳畔仿佛还回响着靶场的枪声,眼前浮现着那支尚未完美的步枪,以及丁竹溪眼中交织的忧虑与坚定。

  前路漫漫,荆棘密布,但这股向前的决心,如同街边渐次亮起的万家灯火,在他心中愈发清晰明亮。

  待他们回到府衙,一份刚到的军情已在等候。

  “大王,宝鸡开打了。”赵烈文拿着翻译好的报告,见萧云骧一进府衙,便立刻递了上来。

  ----

  今冬寒意刺骨。冬月未至,宝鸡城外的护城河已冻得坚实,冰面泛着青灰色的冷光,人马踏行其上,毫无阻碍。

  自西军占据西南四五十里外、扼守陈仓道险要的大散关以来,每逢河道封冻,宝鸡守将赫舍里·常青总兵必强征民夫下河捣冰,以防西军踏冰奇袭。

  奈何宝鸡酷寒,白日辛苦凿开的冰窟,一夜寒风便又冻结如初。

  日日反复,纵是铁打的意志,也被这西北的朔风,寸寸消磨殆尽。

  捣冰半月有余,民夫怨气冲天。宝鸡县令更是直言斥责常青不恤民力,扬言再行逼迫,便要上奏朝廷,弹劾其滥权妄为。

  捣冰苦役,只得作罢。

  所幸,西军自贤丰三年冬,占得大散关后,似无东进宝鸡之意。

  他们击退青军数次进攻,便埋头修缮关隘,摆出固守姿态。

  两年以来,倒也相安无事。

  如今凤翔府治所虽在西北六十里外的凤翔城,然宝鸡地处陕、甘、川、宁四省交汇之咽喉。

  扼守关中平原西端门户,掌控陈仓通道与渭河谷地,历来是商旅物资辐辏之地,更是青庭防御西军的前沿重镇。

  故而城中驻有绿营军五千余,皆由常青统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宝鸡城垣巍峨,乃前明所筑砖包夯土之制,依傍渭河、陵塬地势,呈不规则矩形。

  墙高十米(底宽八米,顶宽五米),周长约四里。历经风雨,本已多处坍塌。

  常青上任后,大力修葺,不仅召集民夫将损毁处尽数修复,更增设多座炮台,城防为之一新。

  城开四门:东曰“迎恩”,西曰“来远”,南曰“解阜”,北曰“拱极”。

  每座城门均设瓮城,墙高七米,门道转折如“L”形,以滞敌军攻势。

  四角耸立敌楼,城门之上箭楼雄峙。

  城外护城河引自渭水,宽十五米,深三米。只是隆冬冰封,这道屏障便形同虚设。

  今日是公元1855年12月5日,农历十月廿八。

  凛冽的朔风,自清姜河谷呼啸卷来,裹挟着河西走廊的雪沫,狠狠抽打在西门“来远门”厚重的枣木门板上,发出沉闷如呜咽般的声响。

  城头垛口后,常青裹紧冰冷的棉甲,凝神远眺。

  他须眉上凝结的霜粒,随着每一次沉重的呼吸,微微颤动。

  清晨,驻守陈仓道谷口神农镇的青军讯塘,竟未依例遣探马回城报信。

  常青心头一紧,立时派出十来骑快马前去查探。此刻日头已近中天,约莫上午十点光景,探马仍杳无音信。

  神农镇距宝鸡不过二十里,快马加鞭,两刻钟足以往返。

  今日缘何耽搁如此之久?莫非西军终于打破数年对峙的默契,要挥师东进了?

  常青不敢心存侥幸,当即将全部绿营兵派驻城墙各处,严阵以待。

  冰寒的空气里弥漫着无形的紧张,士卒们搓着手,呵着白气,目光紧锁着西面苍茫的山谷。

  指尖抚过覆满霜壳、粗粝冰冷的墙砖,常青一声低沉的叹息几不可闻:“这石鸡祥瑞之地,终究躲不过刀兵血火了么?”

  ---------------------------------------------------------------------------------------------------------------------

  (注1、明清小冰期延至十九世纪中叶,其时冬寒较今尤甚;

  注2、明清两代,凤翔为府治所在,宝鸡仅为属县,直至建国后方迁治所于宝鸡。)

  喜欢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