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里的小孩已经开始在巷口嬉戏追逐,老人搬着板凳坐在槐树下晒太阳,嘴里嘟囔着不知从哪听来的闲话。秦淮如走出屋子,手里拿着一件破旧的毛衣,坐在院角的藤椅上,开始缝缝补补,眼神却始终没有离开过厨房门口。
不多时,门口传来脚步声,是三大爷拄着拐杖慢悠悠地走进来,脸上挂着世故的笑意:“哟,淮如啊,这么早就干活啊,真是个好闺女。”
秦淮如起身,笑得乖巧:“三大爷,我不干活,谁干啊?家里那几个嘴巴等着吃饭呢。”
她这话说得极巧,既展现了自己的勤快,又顺带敲打了一下四合院里那些不事生产的嘴脸。三大爷听得乐呵呵,连连点头,随口又提起何雨柱:“柱子这小子,还真是个好人哪,谁家有事他都搭把手。”
秦淮如眸光一闪,语气柔得能滴出水来:“他是个好人,就是太死心眼了些……要是能懂得体贴点就好了。”
三大爷眯眼看她,似笑非笑地说:“淮如啊,你这话说得……啧啧,是不是心里有点数了?”
秦淮如不语,只是低头继续缝补,脸上浮现一抹难以捉摸的红晕。三大爷心里却明镜似的,嘴角挂着笑,慢悠悠地走远了。
四合院的风,似乎变了。
午后的阳光毒辣,晒得地上的青石板都泛着热浪。何雨柱光着膀子在院子里修理一只破旧的水缸,汗水顺着他结实的肌肉滑落,打湿了裤腰。他的动作有条不紊,脸上没有一丝多余的表情,仿佛整个世界都与他无关。
然而,他心里不是没有波澜的。
他察觉到秦淮如最近的变化,她不再只是那个需要帮助的寡妇了,她开始频繁地出现在他的生活里,用各种方式渗透进他的起居。他早上起得再早,她总能找借口凑近;他下班回来,她总能恰巧准备一碗热汤;他偶尔咳嗽两声,她便买来药,说是孩子从卫生所带回来的。
这一切看似自然,其实全是布局。
何雨柱不是蠢人,他只是沉默。他心里清楚得很,秦淮如这个女人,聪明得很。她知道什么时候该装弱,什么时候该撒娇,什么时候该退一步让人心软。他不怕她穷,不怕她带着孩子,他怕的是这个女人太精。
到了傍晚,天色微暗,天空飘起细雨,院子里湿滑一片。秦淮如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布衫,站在厨房门口,看着雨柱从门外进来。她手里捧着一只破搪瓷碗,里头是热腾腾的鸡蛋汤,香味随雨气飘散,带着一种难以拒绝的温暖。
“柱子哥,你今天下班晚了,喝点热汤吧,暖暖身子。”
何雨柱看着她,眼神复杂。那一刻,他几乎要伸手接过碗,可最终还是收回了手。他摇头,语气平静:“我不饿。”
秦淮如站在原地,眼里的光微微一黯。她没再说话,只是低头把汤放在了厨房的灶台上,转身回了屋。她的步子很轻,却带着一股深藏的执拗。
她知道,自己已经钉进了这个男人的生活。他嘴上不说,心里却早已记下她的好。她不怕他拒绝,她只怕他心硬。而心这种东西,是可以捂热的。
她是女人,一个在男人世界中游走的寡妇,一个懂得察言观色、善于布局的女人。她的耍赖,不是撒泼打滚,而是一次次温水煮青蛙般的靠近,一次次以柔克刚的渗透。
夜深了,雨停了,四合院里灯光昏黄。何雨柱坐在床边,窗外雨后初霁的夜色洒进屋内。他低头看着桌上那碗冷掉的鸡蛋汤,良久未动。
屋内,何雨柱站在灶台前,火苗舔舐着锅底,他蹲下身往炉膛里添了几块柴火,一边盯着锅里逐渐沸腾的水,一边下意识地伸手抚了抚臂上的伤疤。那是前些年他在后厨摔倒时留下的,每到换季总隐隐作痛。可他向来不声不响,也从不抱怨什么,疼痛于他而言,不过是日常的一部分,就像早晨炊烟起,夜里收拾碗筷一样,早已习惯得麻木。
今天他没吃晚饭。
本来也没饿,只是心里空落得慌,总觉得屋里阴凉得不像话,仿佛身边缺了点什么。坐了一个时辰后,他还是忍不住起了身,钻进厨房,生火烧水,拿出藏在最上层柜子里的一包米粉。那是他从后厨带回来的,还是上个月剩下来的半袋,舍不得吃,一直没舍得碰。
“今晚,就吃碗粉。”他低声自语了一句。
说话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秦淮如早些时候那碗鸡蛋汤,想起她伸手把碗放在灶台时,那一瞬间眼里的失落。那不是装的,他一眼就看出来了。她那点心思藏得再深,也瞒不过他。
可他就是不肯接那碗汤。
不是不想喝,而是不想认输。他心里知道,一旦喝下去,就不是鸡蛋汤那么简单了。他会习惯她的好,会习惯她的温柔,会一步步沉进她编织的细网里。到那时,他不是帮她,而是拴着她,拴上她的孩子,还有她那不断扩张的生活。
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地响了,何雨柱转身去捞粉,那动作极为熟练。他捏住粉条下锅时,那些雪白细长的线条在热水中舞动,如同一尾尾逃窜的小鱼,逐渐变得柔软、晶莹。
他眼神一凝,不自觉地出神。
“秦淮如……”他在心里默念这个名字。
这名字他听了几年,早就听得耳朵起茧。初见她时,是在丈夫尸骨未寒的那场哀悼中。那时她穿着一件洗得泛白的黑色旗袍,眼睛哭得通红,嗓子沙哑得像被烟呛了几天。她站在人群中,低眉顺目,一副任人指责也不反驳的模样,像个凋谢的花朵,一碰就碎。
那时候的她,是真的脆弱。她什么都不懂,只会抱着孩子哭;日子一日难过一日,连柴火都不敢多烧一根。
可现在——
现在的秦淮如,早已不是那时那个缩在屋角的寡妇。她学会了如何讨好,如何布局,甚至懂得何时向前、何时后退,精明得让人心惊。
不多时,门口传来脚步声,是三大爷拄着拐杖慢悠悠地走进来,脸上挂着世故的笑意:“哟,淮如啊,这么早就干活啊,真是个好闺女。”
秦淮如起身,笑得乖巧:“三大爷,我不干活,谁干啊?家里那几个嘴巴等着吃饭呢。”
她这话说得极巧,既展现了自己的勤快,又顺带敲打了一下四合院里那些不事生产的嘴脸。三大爷听得乐呵呵,连连点头,随口又提起何雨柱:“柱子这小子,还真是个好人哪,谁家有事他都搭把手。”
秦淮如眸光一闪,语气柔得能滴出水来:“他是个好人,就是太死心眼了些……要是能懂得体贴点就好了。”
三大爷眯眼看她,似笑非笑地说:“淮如啊,你这话说得……啧啧,是不是心里有点数了?”
秦淮如不语,只是低头继续缝补,脸上浮现一抹难以捉摸的红晕。三大爷心里却明镜似的,嘴角挂着笑,慢悠悠地走远了。
四合院的风,似乎变了。
午后的阳光毒辣,晒得地上的青石板都泛着热浪。何雨柱光着膀子在院子里修理一只破旧的水缸,汗水顺着他结实的肌肉滑落,打湿了裤腰。他的动作有条不紊,脸上没有一丝多余的表情,仿佛整个世界都与他无关。
然而,他心里不是没有波澜的。
他察觉到秦淮如最近的变化,她不再只是那个需要帮助的寡妇了,她开始频繁地出现在他的生活里,用各种方式渗透进他的起居。他早上起得再早,她总能找借口凑近;他下班回来,她总能恰巧准备一碗热汤;他偶尔咳嗽两声,她便买来药,说是孩子从卫生所带回来的。
这一切看似自然,其实全是布局。
何雨柱不是蠢人,他只是沉默。他心里清楚得很,秦淮如这个女人,聪明得很。她知道什么时候该装弱,什么时候该撒娇,什么时候该退一步让人心软。他不怕她穷,不怕她带着孩子,他怕的是这个女人太精。
到了傍晚,天色微暗,天空飘起细雨,院子里湿滑一片。秦淮如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布衫,站在厨房门口,看着雨柱从门外进来。她手里捧着一只破搪瓷碗,里头是热腾腾的鸡蛋汤,香味随雨气飘散,带着一种难以拒绝的温暖。
“柱子哥,你今天下班晚了,喝点热汤吧,暖暖身子。”
何雨柱看着她,眼神复杂。那一刻,他几乎要伸手接过碗,可最终还是收回了手。他摇头,语气平静:“我不饿。”
秦淮如站在原地,眼里的光微微一黯。她没再说话,只是低头把汤放在了厨房的灶台上,转身回了屋。她的步子很轻,却带着一股深藏的执拗。
她知道,自己已经钉进了这个男人的生活。他嘴上不说,心里却早已记下她的好。她不怕他拒绝,她只怕他心硬。而心这种东西,是可以捂热的。
她是女人,一个在男人世界中游走的寡妇,一个懂得察言观色、善于布局的女人。她的耍赖,不是撒泼打滚,而是一次次温水煮青蛙般的靠近,一次次以柔克刚的渗透。
夜深了,雨停了,四合院里灯光昏黄。何雨柱坐在床边,窗外雨后初霁的夜色洒进屋内。他低头看着桌上那碗冷掉的鸡蛋汤,良久未动。
屋内,何雨柱站在灶台前,火苗舔舐着锅底,他蹲下身往炉膛里添了几块柴火,一边盯着锅里逐渐沸腾的水,一边下意识地伸手抚了抚臂上的伤疤。那是前些年他在后厨摔倒时留下的,每到换季总隐隐作痛。可他向来不声不响,也从不抱怨什么,疼痛于他而言,不过是日常的一部分,就像早晨炊烟起,夜里收拾碗筷一样,早已习惯得麻木。
今天他没吃晚饭。
本来也没饿,只是心里空落得慌,总觉得屋里阴凉得不像话,仿佛身边缺了点什么。坐了一个时辰后,他还是忍不住起了身,钻进厨房,生火烧水,拿出藏在最上层柜子里的一包米粉。那是他从后厨带回来的,还是上个月剩下来的半袋,舍不得吃,一直没舍得碰。
“今晚,就吃碗粉。”他低声自语了一句。
说话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秦淮如早些时候那碗鸡蛋汤,想起她伸手把碗放在灶台时,那一瞬间眼里的失落。那不是装的,他一眼就看出来了。她那点心思藏得再深,也瞒不过他。
可他就是不肯接那碗汤。
不是不想喝,而是不想认输。他心里知道,一旦喝下去,就不是鸡蛋汤那么简单了。他会习惯她的好,会习惯她的温柔,会一步步沉进她编织的细网里。到那时,他不是帮她,而是拴着她,拴上她的孩子,还有她那不断扩张的生活。
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地响了,何雨柱转身去捞粉,那动作极为熟练。他捏住粉条下锅时,那些雪白细长的线条在热水中舞动,如同一尾尾逃窜的小鱼,逐渐变得柔软、晶莹。
他眼神一凝,不自觉地出神。
“秦淮如……”他在心里默念这个名字。
这名字他听了几年,早就听得耳朵起茧。初见她时,是在丈夫尸骨未寒的那场哀悼中。那时她穿着一件洗得泛白的黑色旗袍,眼睛哭得通红,嗓子沙哑得像被烟呛了几天。她站在人群中,低眉顺目,一副任人指责也不反驳的模样,像个凋谢的花朵,一碰就碎。
那时候的她,是真的脆弱。她什么都不懂,只会抱着孩子哭;日子一日难过一日,连柴火都不敢多烧一根。
可现在——
现在的秦淮如,早已不是那时那个缩在屋角的寡妇。她学会了如何讨好,如何布局,甚至懂得何时向前、何时后退,精明得让人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