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雨站在全身镜前最后调整围巾。今天要和晏时安去看陶艺展,她选了浅粉色的外套搭配格子长裙,脖子上缠着米白色羊绒围巾,既保暖又不失品味。
“这样应该可以...”她小声自语,对着镜子抿了抿嘴唇。手机震动起来,晏时安发来消息:【我到了。】
她深吸一口气,推开家门,冷风立刻裹挟着细小的冰晶扑面而来。
车内暖气充足,座位上放着一个精致的保温杯。晏时安坐进驾驶座后将它递给林小雨:“红枣桂圆茶,暖身的。”
林小雨捧着温暖的杯子,甜香的热气氤氲而上:“谢谢...”
“天气太冷。”晏时安简短地说,但目光柔和,“展览分三个区域,传统器物部分有些珍贵藏品只展出两周。”
林小雨小口啜饮着热茶,温度从掌心蔓延到心尖。他总是这样,不声不响地记住她的喜好,又从不刻意邀功。
美术馆坐落在城东湖畔,现代建筑在冬日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停好车后,晏时安细心地帮林小雨整理被风吹乱的围巾:“里面温度调控很严格,但有些展区会凉一些。”
入口大厅温暖敞亮,巨大的落地窗外是结冰的湖面。晏时安租了两台讲解器,调试好后递给林小雨:“这个展览最珍贵的是几件室町时代的茶器,保存状态极好。”
林小雨惊讶地发现,一旦进入艺术领域,平日寡言的晏时安就像变了个人。他站在一件造型古朴的茶壶前,指尖虚点壶身的纹路,声音低沉而专注:“看这种自然釉,是木材灰烬与窑内气体反应的产物,完全不可复制...”
阳光透过高窗洒在他的侧脸上,勾勒出完美的下颌线。林小雨看得入迷,不只是因为陶艺知识,更因为此刻晏时安眼中闪烁的光芒——那种谈及热爱事物时才有的纯粹光彩。
“你对这些了解得好专业。”林小雨由衷赞叹。
晏时安略显腼腆地抿了抿嘴角:“只是个人兴趣。”
两人慢慢欣赏着展览,从古朴的备前烧到华丽的九谷烧。当走到现代展区时,一件特殊的花器吸引了林小雨的目光——它通体洁白,表面布满金色纹路,像是破碎后又被精心修复。
“这叫金继,”晏时安轻声解释,“一种修复工艺。工匠用漆混合金粉修补裂痕,不掩饰损伤,反而让它成为器物历史的一部分。”
林小雨凑近观察那些金色的纹路:“好美...像是伤痕变成了装饰。”
“金继哲学认为,破损不是终结,”晏时安的声音很轻,“经历过破碎并修复的事物,反而拥有独特的美感和生命力。”
这句话莫名触动了林小雨的心弦。她抬头看向晏时安,发现他的目光落在远处,眼神中有种她读不懂的深邃。
参观结束时已近傍晚,冬日的白昼短暂,窗外天色渐暗。两人站在美术馆出口处,呼出的白气在空中交织。
“附近有家老咖啡馆,”晏时安看了看表,“他们的肉桂苹果茶很出名。要去试试吗?”
咖啡馆是栋老式砖房,木质门框上挂着铜铃。推门进去,温暖的空气夹杂着咖啡香扑面而来。壁炉里的柴火噼啪作响,他们选了靠近火源的位置坐下。
“一杯手冲,一杯肉桂苹果茶,谢谢。”晏时安对服务员说,然后看向林小雨,“我记得你喜欢甜一些的热饮?”
林小雨惊讶地点头:“嗯...”
热饮上来后,林小雨捧着雕花玻璃杯暖手,鼓起勇气问:“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对陶艺感兴趣的?”
晏时安沉默片刻,手指轻轻摩挲咖啡杯边缘:“大学时偶然接触的。最开始是被那种...将无形变有形的过程吸引。”他顿了顿,“泥土在手中逐渐成为想象中的样子,很纯粹。”
“就像魔法一样。”林小雨脱口而出。
晏时安眼中闪过一丝笑意:“对,就像魔法。”
壁炉的火光在他轮廓分明的脸上跳动,林小雨注意到他谈起陶艺时表情会变得格外生动,眉宇间那种惯常的严肃也会软化。
“我最喜欢现代展区那组信乐烧,”林小雨说,“那些粗犷的纹理里好像藏着故事。”
晏时安微微倾身:“你看出来了?信乐烧的魅力就在那种不加修饰的野趣。现代人追求完美无瑕,却忘了不完美本身也是一种美。”
两人越聊越投机。林小雨惊讶地发现,在艺术这个话题上,晏时安的见解既专业又不失感性,与商场上那个冷静自持的精英判若两人。
离开咖啡馆时,天色已暗,街灯在寒风中散发着橘黄光晕。晏时安突然抬头:“下雪了。”
细小的雪花从天空中飘落,在灯光下像无数飞舞的萤火虫。晏时安转向林小雨,伸手轻轻拂去她发丝上的雪花,然后突然意识到这个动作的亲密,手指在半空中顿了顿,转而帮她整理围巾:“冷吗?”
“不冷。”林小雨轻声回答,实际上她整个人都暖得像要融化。
回程的车内,暖气呼呼作响,两人都没说话,但沉默并不尴尬。在林小雨家门前停下时,晏时安转头看她:“今天...谢谢你来陪我看展。”
“我才要谢谢你,”林小雨解开安全带,“讲解得比专业导览还精彩。”
到了林家别墅后,晏时安看着林小雨说道:“晚安,小雨。”声音比平时柔和,
“晚安。”
林小雨抱着手机倒在床上,回想着今天的每个瞬间。
窗外的雪静静落下,覆盖了城市的喧嚣。林小雨把脸埋进枕头里,无声地微笑。
“这样应该可以...”她小声自语,对着镜子抿了抿嘴唇。手机震动起来,晏时安发来消息:【我到了。】
她深吸一口气,推开家门,冷风立刻裹挟着细小的冰晶扑面而来。
车内暖气充足,座位上放着一个精致的保温杯。晏时安坐进驾驶座后将它递给林小雨:“红枣桂圆茶,暖身的。”
林小雨捧着温暖的杯子,甜香的热气氤氲而上:“谢谢...”
“天气太冷。”晏时安简短地说,但目光柔和,“展览分三个区域,传统器物部分有些珍贵藏品只展出两周。”
林小雨小口啜饮着热茶,温度从掌心蔓延到心尖。他总是这样,不声不响地记住她的喜好,又从不刻意邀功。
美术馆坐落在城东湖畔,现代建筑在冬日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停好车后,晏时安细心地帮林小雨整理被风吹乱的围巾:“里面温度调控很严格,但有些展区会凉一些。”
入口大厅温暖敞亮,巨大的落地窗外是结冰的湖面。晏时安租了两台讲解器,调试好后递给林小雨:“这个展览最珍贵的是几件室町时代的茶器,保存状态极好。”
林小雨惊讶地发现,一旦进入艺术领域,平日寡言的晏时安就像变了个人。他站在一件造型古朴的茶壶前,指尖虚点壶身的纹路,声音低沉而专注:“看这种自然釉,是木材灰烬与窑内气体反应的产物,完全不可复制...”
阳光透过高窗洒在他的侧脸上,勾勒出完美的下颌线。林小雨看得入迷,不只是因为陶艺知识,更因为此刻晏时安眼中闪烁的光芒——那种谈及热爱事物时才有的纯粹光彩。
“你对这些了解得好专业。”林小雨由衷赞叹。
晏时安略显腼腆地抿了抿嘴角:“只是个人兴趣。”
两人慢慢欣赏着展览,从古朴的备前烧到华丽的九谷烧。当走到现代展区时,一件特殊的花器吸引了林小雨的目光——它通体洁白,表面布满金色纹路,像是破碎后又被精心修复。
“这叫金继,”晏时安轻声解释,“一种修复工艺。工匠用漆混合金粉修补裂痕,不掩饰损伤,反而让它成为器物历史的一部分。”
林小雨凑近观察那些金色的纹路:“好美...像是伤痕变成了装饰。”
“金继哲学认为,破损不是终结,”晏时安的声音很轻,“经历过破碎并修复的事物,反而拥有独特的美感和生命力。”
这句话莫名触动了林小雨的心弦。她抬头看向晏时安,发现他的目光落在远处,眼神中有种她读不懂的深邃。
参观结束时已近傍晚,冬日的白昼短暂,窗外天色渐暗。两人站在美术馆出口处,呼出的白气在空中交织。
“附近有家老咖啡馆,”晏时安看了看表,“他们的肉桂苹果茶很出名。要去试试吗?”
咖啡馆是栋老式砖房,木质门框上挂着铜铃。推门进去,温暖的空气夹杂着咖啡香扑面而来。壁炉里的柴火噼啪作响,他们选了靠近火源的位置坐下。
“一杯手冲,一杯肉桂苹果茶,谢谢。”晏时安对服务员说,然后看向林小雨,“我记得你喜欢甜一些的热饮?”
林小雨惊讶地点头:“嗯...”
热饮上来后,林小雨捧着雕花玻璃杯暖手,鼓起勇气问:“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对陶艺感兴趣的?”
晏时安沉默片刻,手指轻轻摩挲咖啡杯边缘:“大学时偶然接触的。最开始是被那种...将无形变有形的过程吸引。”他顿了顿,“泥土在手中逐渐成为想象中的样子,很纯粹。”
“就像魔法一样。”林小雨脱口而出。
晏时安眼中闪过一丝笑意:“对,就像魔法。”
壁炉的火光在他轮廓分明的脸上跳动,林小雨注意到他谈起陶艺时表情会变得格外生动,眉宇间那种惯常的严肃也会软化。
“我最喜欢现代展区那组信乐烧,”林小雨说,“那些粗犷的纹理里好像藏着故事。”
晏时安微微倾身:“你看出来了?信乐烧的魅力就在那种不加修饰的野趣。现代人追求完美无瑕,却忘了不完美本身也是一种美。”
两人越聊越投机。林小雨惊讶地发现,在艺术这个话题上,晏时安的见解既专业又不失感性,与商场上那个冷静自持的精英判若两人。
离开咖啡馆时,天色已暗,街灯在寒风中散发着橘黄光晕。晏时安突然抬头:“下雪了。”
细小的雪花从天空中飘落,在灯光下像无数飞舞的萤火虫。晏时安转向林小雨,伸手轻轻拂去她发丝上的雪花,然后突然意识到这个动作的亲密,手指在半空中顿了顿,转而帮她整理围巾:“冷吗?”
“不冷。”林小雨轻声回答,实际上她整个人都暖得像要融化。
回程的车内,暖气呼呼作响,两人都没说话,但沉默并不尴尬。在林小雨家门前停下时,晏时安转头看她:“今天...谢谢你来陪我看展。”
“我才要谢谢你,”林小雨解开安全带,“讲解得比专业导览还精彩。”
到了林家别墅后,晏时安看着林小雨说道:“晚安,小雨。”声音比平时柔和,
“晚安。”
林小雨抱着手机倒在床上,回想着今天的每个瞬间。
窗外的雪静静落下,覆盖了城市的喧嚣。林小雨把脸埋进枕头里,无声地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