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王守庸,来自天启-《无限掠夺词条,我乃词条仙人》

  她是凤仪宗圣女怜月,却在多年前游历天启皇朝时,邂逅了那位威震西北边陲,剑眉星目的镇魔大将军,王守庸。

  铁血军营中的惊鸿一瞥,戈壁风沙下的生死相护,月下城楼上的誓言互许……

  画面是如此清晰而炽热。

  她记得他粗糙手指拂过她脸颊的温度,记得他承诺功成身退后便来玄天桃源求亲时眼中坚定的星光。

  然而,画卷急转直下。

  当她回到宗门,满心期待地等待着他的身影时,等来的却是他为了求得更高的修行法门,另娶高门贵女的消息。

  心灰意冷之下,她才接受了天剑阁那位温文尔雅,一直默默守护她的柳闻秋的求亲……

  而她的记忆,正是自己苦求师尊凤九歌,让她亲手蒙蔽。

  为的就是让自己彻底放下王守庸。

  这份痛,被她刻意深埋,直至此刻被真灵唤醒。

  “呃啊——!”怜月猛地捂住头,发出一声痛苦的呻吟。

  脑中如同被一道血色惊雷劈开。

  那些被封藏的情感。

  初见的悸动,相许的甜蜜,被背叛的撕心裂肺,堆积多年的刻骨怨恨……

  此刻如同火山般轰然爆发!

  泪水不受控制地汹涌而出,瞬间模糊了视线,也冲花了脸上精致的妆容。

  “是他……是他!王守庸!那个负心薄幸的贼子!”怜月的声音带着泣血的颤抖,指甲深深掐入掌心,鲜血染红了嫁衣的袖口。

  那些记忆是如此真实,所有的情绪瞬间找到了宣泄口,汹涌的恨意将她彻底吞没。

  “恨他吗?”镜中怜月的声音如同恶魔的低语,冰冷而充满诱惑。

  “恨!我恨不能将他碎尸万段!”怜月抬起布满血丝,充满滔天恨意的泪眼,咬牙切齿。

  “好,很好!”镜中怜月的笑容变得无比狰狞。

  一柄古拙非凡,通体漆黑如墨,刃口却流转着无尽幽暗光芒的匕首,无声无息地出现在梳妆台上。

  “拿起它!”镜中声音带着不容抗拒的命令,“此乃‘蚀心匕’,其上凝聚着足以破灭仙魔的怨毒之力,这是我以自身本源为你炼制的复仇之器!”

  一股冰冷邪恶的气息从匕首上弥漫开来,阁楼内的烛火都仿佛被冻结,光线黯淡扭曲。

  “只要在他身上,哪怕只是划开一道小小的口子……”镜中怜月的语气带着一种病态的兴奋,“那些蕴藏的怨恨与剧毒,便会如跗骨之蛆,将他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他将为自己的罪孽,付出最惨痛的代价!”

  怜月如同被那恨意和镜中声音迷惑了心智的提线木偶,眼神空洞而充满毁灭欲,颤抖着伸出了手。

  指尖触碰到匕首的刹那,一股冰寒彻骨,仿佛连灵魂都能冻结的怨毒力量瞬间涌入她的身体,与她此刻的滔天恨意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她不再犹豫,紧紧地,死死地握住了那柄冰凉的凶器。

  “他在哪里?”怜月问道。

  “他会来的……他必然会为你而来……”镜中怜月的声音带着笃定的疯狂笑意,“就在这凤仪宗,就在你的大婚之日!他岂能不来祝福?”

  话音未落,镜中那张扭曲的笑脸骤然一变,似乎感应到了什么极其恐怖的存在正在急速逼近,变得无比惊惧。

  “记住!找个最好的时机,用这匕首刺向他,这是你唯一复仇的机会!”

  最后一句嘶吼带着破音的仓惶。

  随即镜面一阵剧烈的水纹波动,那诡异的身影瞬间消失无踪,镜中只余下怜月自己苍白扭曲,泪痕交错却又布满刻骨恨意的脸。

  无终的话,其实也并非全然虚假。

  那些记忆固然是他伪造的,但最真实的部分却也说出了口。

  这的确是它最后一次,搏杀王守庸的机会。

  它舍去了毕生的修为,将一切都灌输在了那柄匕首之上。

  只需怜月用它毕生的修为,在王守庸的身上开个小口,它便能以神魂之力,侵入王守庸的心神。

  成了,它便彻底除去心病。

  败了,则身死道消。

  破釜沉舟!

  不成功,便成仁!

  ……

  凤仪宗山门。

  宗门外,负责迎宾值守的弟子们正满面笑容地整理着礼簿,核对前来观礼的宾客名单。

  晚霞给山门石阶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边。

  就在这时,一个身着朴素白衣的年轻人,毫无征兆地出现在山门前的青石空地上。

  仿佛他一直就在那里,又像是空间本身将他吐了出来。

  “居然还真有些隐匿手段。”白衣身影喃喃自语。

  白衣正是王守庸。

  他一路追着无终来到了天启,却最终没能捕捉到它的气息。

  就连【因果追魂】,在此刻都只能看到那些与他有羁绊之人的因果线。

  怜月的因果线在凤仪宗的山门内如同星河一样耀眼。

  然而无终气息最终消失之处,便是这凤仪宗。

  此刻却没了踪迹?

  王守庸静立山门处,若有所思。

  他的出现是如此自然,却又带着一种无法言喻的,与周围喜庆格格不入的平静。

  一名负责登记的年轻弟子注意到了他,于是连忙上前,脸上堆起热情笑容。

  “这位道友,可是前来观礼的?”

  王守庸抬眼看了看张灯结彩的山门,目光平静无波,点了点头:“算是吧。”

  “好,那请出示请柬或报上名讳,在下好为您登记引路。”弟子拿出玉简和灵笔,客气问道,“敢问道友尊姓大名,来自何方仙山福地?”

  王守庸看着他,笑了笑:“王守庸,来自天启。”

  话音落下,还未等这名弟子反应过来,他便一步踏出,身形如同融入清风之中,瞬间消失在原地,仿佛从未出现过。

  那年轻弟子握着灵笔的手,却猛地僵在半空。

  他下意识地在玉简上写下“王守庸”三个字,笔迹潦草而用力。

  写完后,他猛地抬起头,急切地四下张望,空旷的山门前哪里还有半点人影?

  “王……守庸?”弟子喃喃自语,眉头紧紧锁起。

  一种强烈的,几乎要冲破某种无形禁锢的熟悉感如同电流般击中了他。

  这个名字……这个名字!

  为何如此记忆深刻?

  他拼命思索,却只觉得头痛欲裂,仿佛有一层厚厚的帷幕死死遮住了那段本该清晰的记忆。

  晚风拂过,卷起山门悬挂的红绸。

  年轻弟子茫然地站在原地,望着白衣人消失的方向,呆呆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