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的酷热像一层无形的、粘稠的油膏,紧紧裹挟着北非广袤的沙漠。意大利军队这支被整个欧洲视为“武装旅行团”的队伍,此刻却正享受着某种连他们自己都难以置信的“高光时刻”。
直布罗陀那场近乎儿戏的胜利,像一针强效的、掺着酒精的兴奋剂,注入了这支本已疲惫懒散的军队。而代英本土深陷德意志潜艇绞索、物资极度匮乏的窘境,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兵力捉襟见肘,则为他们铺开了一条意外的坦途。代英匆忙拼凑的、意图驰援北非的远征军,被迫绕行风高浪急的好望角,航程倍增,时间成了意大利人最慷慨的盟友。
在蒙哥马利乘坐的军舰还在波涛汹涌的南大西洋上艰难跋涉时,意大利人爆发了他们军事史上罕见的、堪称“奇迹”的战斗力。或许是直布罗陀的“辉煌”余温尚存,或许是沙漠深处偶尔刮来的凉风带来的短暂清醒,又或许是代英殖民军因本土困境和补给不足而士气低迷,意军竟然一路高歌猛进,在热浪和沙尘中,将战线不可思议地推进到了利比亚边境的巴尔迪亚!距离埃及领土仅剩十几公里!
巴尔迪亚港成了意大利人的生命线。源源不断的运输船(得益于他们此刻控制了地中海西口)卸下了面粉、通心粉、橄榄油,当然,还有最重要的——红酒。补给重新充盈的意军,如同被太阳晒蔫的植物浇足了水,立刻恢复了“常态”。进攻的势头肉眼可见地放缓,士兵们开始热衷于在港口附近寻找阴凉处,品尝新到货的基安蒂,抱怨着该死的炎热和没完没了的沙子。
直到墨索里尼从罗马发来的、充满“父爱”的特别专列抵达。专列里没有坦克大炮,只有一箱箱贴着精美标签的、从德意志占领的北法地区紧急采购的波尔多和勃艮第顶级佳酿。老墨的“犒赏”如同最有效的战前动员令。当这些琥珀色和宝石红的液体在简陋的军营里流淌,当酒香暂时压过了沙尘和汗水的味道,意大利士兵们朦胧的醉眼里,似乎又看到了“新罗马帝国”的荣光在沙漠尽头闪烁。
“为了领袖!为了罗马!为了美酒!”不知是谁在微醺中喊了一句。“为了美酒!”无数个声音含混地应和着,带着一种奇异的热情。于是,这支被高档红酒重新“润滑”的军队,再次摇摇晃晃地开拔了。这一次,他们的目标更宏大——埃及。
代英在埃及的殖民军,本就因本土的困境和直布罗陀失守的消息而惶惶不安,此刻面对这支散发着浓郁酒气、行军路线时而飘忽不定、但人数和装备(尤其是后勤)却异常充足的意大利大军,士气彻底崩溃了。抵抗微弱得近乎象征性,撤退变成了混乱的溃散。意军几乎是追着英军溃兵的背影,一路向东,如入无人之境,竟一口气推到了阿拉曼!
消息传到开罗,英军司令部一片死寂,参谋们面面相觑,以为收到了愚人节的恶作剧电报。阿拉曼?那是埃及腹地的门户!而当意军前锋部队那标志性的、涂着鲜艳迷彩(或许是为了拍照好看?)的坦克和卡车,真的出现在亚历山大港西郊的沙丘上时,城防指挥官在望远镜里反复确认了三遍,才敢相信自己没有中暑产生幻觉。
亚历山大港的守军,无论是英国本土士兵还是殖民地部队,都被这从天而降(或者说,从沙漠里冒出来的)的敌人惊呆了。抵抗意志在巨大的荒谬感和一丝莫名的恐惧(“这帮家伙到底怎么打过来的?!”)中迅速瓦解。象征性的抵抗仅仅持续了三天,在意大利人又一次展示出“付费拍照”的和平诚意(给了代英部队一些美食)后,这座地中海的明珠、埃及的第二大城市,升起了意大利的三色旗。
罗马,威尼斯宫。老墨那张膨胀得快要炸开的脸,出现在所有广播和报纸的头条。他换上了一套金光闪闪、缀满夸张绶带的新元帅服,头上那顶装饰着巨大鸵鸟毛的帽子,活像一只开屏的孔雀。他站在阳台上,对着下方沸腾的人群,挥舞着拳头,声音因激动而嘶哑变形:
“罗马的公民们!帝国的勇士们!历史在这一刻被改写!看呐!”他夸张地指向东方,仿佛能穿透时空看到亚历山大港的灯塔,“在整整一千六百年之后!伟大的罗马军团!带着无上的荣光!再次踏上了亚历山大——这座由我们祖先屋大维奠基、理应属于罗马的辉煌之城!地中海!从此彻底成为我们新罗马帝国的内湖!”
柏林,帝国总统府。厚重的橡木门也挡不住威利办公室里传出的、混合着惊愕与荒谬感的短暂沉默。宣传部长卡多尔拿着来自罗马的“捷报”,嘴角抽搐着,想笑又觉得场合不对。情报局长希莱尔面无表情,但镜片后的眼神里写满了“这也行?”。
“总统,”格林忍不住开口,眉头紧锁,他庞大的身躯在沙发里不安地挪动了一下,“国内…已经有了一些声音。他们认为…我们当初拒绝与意大利结盟,还暗中支持维希法国在突尼斯问题上给意大利人使绊子…是…是一步臭棋。您看现在,老墨这个疯子,竟然真靠着一股蛮劲和运气…”他指了指桌上那份关于亚历山大港陷落的报告,“把整个北非搅得天翻地覆。如果当初我们…”
威利抬手,打断了格林的话。他脸上没有任何懊恼或焦急,反而浮现出一种高深莫测的、甚至带着一丝玩味的笑意。他没有看那份报告,目光投向窗外柏林晴朗的天空,仿佛能穿透云层,看到地中海畔那座刚刚易手的港口,看到罗马阳台上那个忘乎所以的身影。
“臭棋?”威利的声音平静得像无风的湖面,嘴角那抹笑意却更深了,“格林,记住,在棋盘上,有时候看似无用的闲子,甚至‘臭棋’,往往是为了将对手引入更致命的陷阱。”他缓缓转过身,目光扫过办公室里的几位重臣,那眼神锐利如鹰隼,闪烁着掌控全局的自信,“老墨的‘胜利’,恰恰是他覆灭的开始。让他跳,让他闹,让他把所有的力量都消耗在沙漠里。当他的军队被烈日、沙尘和…红酒彻底榨干,当他得意忘形到顶点时…”威利没有说下去,只是轻轻敲了敲桌面,发出笃笃的轻响,“那才是我们的机会。维希法国…他们现在对这个该死的邻居的怨气,可比我们大多了。等着看吧。”
——————
埃及,开罗。尼罗河浑浊的河水裹挟着上游的泥沙,在午后的酷热中缓缓流淌。一架风尘仆仆的运输机降落在吉萨郊外的军用机场,卷起漫天黄沙。舱门打开,伯纳德·劳·蒙哥马利瘦削的身影出现在舷梯顶端。他标志性的黑色贝雷帽压得很低,遮住了大半张脸,只露出紧绷的下颌线和抿成一条直线的薄唇。一身笔挺但明显沾满旅途尘土的卡其布军装,衬得他身形愈发挺拔冷硬,活像沙漠里一株倔强的仙人掌。
扑面而来的热浪带着熟悉的沙尘和骆驼粪便的气息。他走下舷梯,目光越过简陋的机场建筑,投向远处那在热霾中若隐若现的、古老而沉默的金字塔轮廓。
“又回来了。”蒙哥马利的声音低沉沙哑,带着长途飞行的疲惫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这片土地诉说。仅仅半年前,他还在这里指挥部队,那时虽然压力巨大,但局面尚在掌控。如今重返,迎接他的却是直布罗陀沦陷、亚历山大港失守、意大利军队兵临开罗城下的地狱开局。
来接他的副官脸色灰败,递上最新的战报简讯。蒙哥马利快速扫过,当看到“亚历山大港守军投降”的字眼时,他捏着纸张的手指骤然收紧,骨节发出轻微的咯响。那张如同花岗岩雕刻般冷硬的脸上,肌肉线条似乎绷得更紧了,但眼神深处却燃起一簇冰冷的火焰——那是被逼入绝境后的决绝。
驱车刚进入开罗城区不久,蒙哥马利就感到了城里压抑的气氛。本地人眼神闪烁,行色匆匆。英军士兵的脸上写满了茫然和沮丧。吃了快一年木屑面包的他,现在最关心的还是下一顿吃点,但当到了物资仓库前,蒙哥马利看到了堆积如山的埃及棉花和小麦麻袋他心中的石头落下了。
他走进司令部餐厅,他贫瘠了那么久的餐桌上竟罕见地出现了新鲜的蔬菜、羊肉,甚至还有水果。这与他离开时伦敦唐宁街那掺着木屑的黑面包和浑浊的汤水,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这里伙食倒是不错。”蒙哥马利拿起一块无花果,迫不及待的吃了一口。
接下来的整军会议,让蒙哥马利本就紧锁的眉头几乎拧成了一个死结。开罗守备部队的状况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所谓的“装甲部队”,只剩下几辆油漆剥落、发动机咳嗽不止的老式巡洋坦克,仿佛刚从博物馆仓库里拖出来。火炮数量稀少,口径可怜,炮弹储备更是捉襟见肘。空军?几架老掉牙的“角斗士”双翼机在机场跑道上懒洋洋地晒太阳,飞行员百无聊赖地打着哈欠。步兵装备五花八门,士气低落,许多单位在亚历山大港溃败后刚刚收拢,编制混乱,军官缺额严重。
“这就是我们保卫埃及,保卫苏伊士运河,保卫帝国最后尊严的全部家当?”蒙哥马利冰冷的声音在寂静的作战室里响起,像一把小刀刮过每个人的神经。参谋们羞愧地低下头。
不能再等了!每一分每一秒,意大利人都可能在红酒的余兴和墨索里尼的催促下,继续向东推进!一旦苏伊士运河失守,帝国通往东方的生命线被彻底切断,本就风雨飘摇的印度次大陆局势将瞬间崩塌(此刻印度大部分地区已被日军攻占),整个帝国体系将真正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本土?被潜艇封锁、靠木屑面包度日的本土,将彻底失去最后一丝翻盘的希望。
蒙哥马利猛地站起身,走到巨大的北非地图前。他瘦削的手指重重地戳在开罗的位置,然后果断地划向南方。
“立刻!”他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铁血意志,“给南非发电!命令约翰内斯堡和比勒陀利亚的所有兵工厂,停止一切非必要生产!开足马力,生产我们急需的‘十字军’巡洋坦克!25磅野战炮!博福斯高炮!所有库存,无论新旧,全部装箱!用最快的船,走好望角航线,给我运到苏伊士港!告诉他们,这是帝国存续的最后机会!”
他手指又猛地转向地图上的其他区域:“致电东非、巴勒斯坦、塞浦路斯!所有殖民地守备部队,拆解他们能拆的!把库存的‘飓风’战斗机、哪怕是最老旧的‘斗士’式,都给我飞过来!把能用的反坦克炮、迫击炮、机枪,甚至卡车,都给我集中起来,装上船!所有能抽调的后备军官、技术士官,立刻空运开罗!”
命令如同冰冷的钢铁洪流,从开罗这间燥热的作战室,通过电波,射向帝国残存躯体的各个角落。蒙哥马利转过身,背对着地图,面对着神情肃然的军官们,他那双在黑色贝雷帽阴影下的眼睛,此刻锐利得如同淬火的军刀:
“先生们,我们没有退路。开罗,就是我们最后的防线。尼罗河的水,要么用来浇灌胜利之花,要么…就用来淹死我们所有人。让老墨和他那支靠红酒打仗的旅游团,在金字塔下碰得头破血流!否则,”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去,,“我们就真的只能洗洗睡了……”
直布罗陀那场近乎儿戏的胜利,像一针强效的、掺着酒精的兴奋剂,注入了这支本已疲惫懒散的军队。而代英本土深陷德意志潜艇绞索、物资极度匮乏的窘境,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兵力捉襟见肘,则为他们铺开了一条意外的坦途。代英匆忙拼凑的、意图驰援北非的远征军,被迫绕行风高浪急的好望角,航程倍增,时间成了意大利人最慷慨的盟友。
在蒙哥马利乘坐的军舰还在波涛汹涌的南大西洋上艰难跋涉时,意大利人爆发了他们军事史上罕见的、堪称“奇迹”的战斗力。或许是直布罗陀的“辉煌”余温尚存,或许是沙漠深处偶尔刮来的凉风带来的短暂清醒,又或许是代英殖民军因本土困境和补给不足而士气低迷,意军竟然一路高歌猛进,在热浪和沙尘中,将战线不可思议地推进到了利比亚边境的巴尔迪亚!距离埃及领土仅剩十几公里!
巴尔迪亚港成了意大利人的生命线。源源不断的运输船(得益于他们此刻控制了地中海西口)卸下了面粉、通心粉、橄榄油,当然,还有最重要的——红酒。补给重新充盈的意军,如同被太阳晒蔫的植物浇足了水,立刻恢复了“常态”。进攻的势头肉眼可见地放缓,士兵们开始热衷于在港口附近寻找阴凉处,品尝新到货的基安蒂,抱怨着该死的炎热和没完没了的沙子。
直到墨索里尼从罗马发来的、充满“父爱”的特别专列抵达。专列里没有坦克大炮,只有一箱箱贴着精美标签的、从德意志占领的北法地区紧急采购的波尔多和勃艮第顶级佳酿。老墨的“犒赏”如同最有效的战前动员令。当这些琥珀色和宝石红的液体在简陋的军营里流淌,当酒香暂时压过了沙尘和汗水的味道,意大利士兵们朦胧的醉眼里,似乎又看到了“新罗马帝国”的荣光在沙漠尽头闪烁。
“为了领袖!为了罗马!为了美酒!”不知是谁在微醺中喊了一句。“为了美酒!”无数个声音含混地应和着,带着一种奇异的热情。于是,这支被高档红酒重新“润滑”的军队,再次摇摇晃晃地开拔了。这一次,他们的目标更宏大——埃及。
代英在埃及的殖民军,本就因本土的困境和直布罗陀失守的消息而惶惶不安,此刻面对这支散发着浓郁酒气、行军路线时而飘忽不定、但人数和装备(尤其是后勤)却异常充足的意大利大军,士气彻底崩溃了。抵抗微弱得近乎象征性,撤退变成了混乱的溃散。意军几乎是追着英军溃兵的背影,一路向东,如入无人之境,竟一口气推到了阿拉曼!
消息传到开罗,英军司令部一片死寂,参谋们面面相觑,以为收到了愚人节的恶作剧电报。阿拉曼?那是埃及腹地的门户!而当意军前锋部队那标志性的、涂着鲜艳迷彩(或许是为了拍照好看?)的坦克和卡车,真的出现在亚历山大港西郊的沙丘上时,城防指挥官在望远镜里反复确认了三遍,才敢相信自己没有中暑产生幻觉。
亚历山大港的守军,无论是英国本土士兵还是殖民地部队,都被这从天而降(或者说,从沙漠里冒出来的)的敌人惊呆了。抵抗意志在巨大的荒谬感和一丝莫名的恐惧(“这帮家伙到底怎么打过来的?!”)中迅速瓦解。象征性的抵抗仅仅持续了三天,在意大利人又一次展示出“付费拍照”的和平诚意(给了代英部队一些美食)后,这座地中海的明珠、埃及的第二大城市,升起了意大利的三色旗。
罗马,威尼斯宫。老墨那张膨胀得快要炸开的脸,出现在所有广播和报纸的头条。他换上了一套金光闪闪、缀满夸张绶带的新元帅服,头上那顶装饰着巨大鸵鸟毛的帽子,活像一只开屏的孔雀。他站在阳台上,对着下方沸腾的人群,挥舞着拳头,声音因激动而嘶哑变形:
“罗马的公民们!帝国的勇士们!历史在这一刻被改写!看呐!”他夸张地指向东方,仿佛能穿透时空看到亚历山大港的灯塔,“在整整一千六百年之后!伟大的罗马军团!带着无上的荣光!再次踏上了亚历山大——这座由我们祖先屋大维奠基、理应属于罗马的辉煌之城!地中海!从此彻底成为我们新罗马帝国的内湖!”
柏林,帝国总统府。厚重的橡木门也挡不住威利办公室里传出的、混合着惊愕与荒谬感的短暂沉默。宣传部长卡多尔拿着来自罗马的“捷报”,嘴角抽搐着,想笑又觉得场合不对。情报局长希莱尔面无表情,但镜片后的眼神里写满了“这也行?”。
“总统,”格林忍不住开口,眉头紧锁,他庞大的身躯在沙发里不安地挪动了一下,“国内…已经有了一些声音。他们认为…我们当初拒绝与意大利结盟,还暗中支持维希法国在突尼斯问题上给意大利人使绊子…是…是一步臭棋。您看现在,老墨这个疯子,竟然真靠着一股蛮劲和运气…”他指了指桌上那份关于亚历山大港陷落的报告,“把整个北非搅得天翻地覆。如果当初我们…”
威利抬手,打断了格林的话。他脸上没有任何懊恼或焦急,反而浮现出一种高深莫测的、甚至带着一丝玩味的笑意。他没有看那份报告,目光投向窗外柏林晴朗的天空,仿佛能穿透云层,看到地中海畔那座刚刚易手的港口,看到罗马阳台上那个忘乎所以的身影。
“臭棋?”威利的声音平静得像无风的湖面,嘴角那抹笑意却更深了,“格林,记住,在棋盘上,有时候看似无用的闲子,甚至‘臭棋’,往往是为了将对手引入更致命的陷阱。”他缓缓转过身,目光扫过办公室里的几位重臣,那眼神锐利如鹰隼,闪烁着掌控全局的自信,“老墨的‘胜利’,恰恰是他覆灭的开始。让他跳,让他闹,让他把所有的力量都消耗在沙漠里。当他的军队被烈日、沙尘和…红酒彻底榨干,当他得意忘形到顶点时…”威利没有说下去,只是轻轻敲了敲桌面,发出笃笃的轻响,“那才是我们的机会。维希法国…他们现在对这个该死的邻居的怨气,可比我们大多了。等着看吧。”
——————
埃及,开罗。尼罗河浑浊的河水裹挟着上游的泥沙,在午后的酷热中缓缓流淌。一架风尘仆仆的运输机降落在吉萨郊外的军用机场,卷起漫天黄沙。舱门打开,伯纳德·劳·蒙哥马利瘦削的身影出现在舷梯顶端。他标志性的黑色贝雷帽压得很低,遮住了大半张脸,只露出紧绷的下颌线和抿成一条直线的薄唇。一身笔挺但明显沾满旅途尘土的卡其布军装,衬得他身形愈发挺拔冷硬,活像沙漠里一株倔强的仙人掌。
扑面而来的热浪带着熟悉的沙尘和骆驼粪便的气息。他走下舷梯,目光越过简陋的机场建筑,投向远处那在热霾中若隐若现的、古老而沉默的金字塔轮廓。
“又回来了。”蒙哥马利的声音低沉沙哑,带着长途飞行的疲惫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这片土地诉说。仅仅半年前,他还在这里指挥部队,那时虽然压力巨大,但局面尚在掌控。如今重返,迎接他的却是直布罗陀沦陷、亚历山大港失守、意大利军队兵临开罗城下的地狱开局。
来接他的副官脸色灰败,递上最新的战报简讯。蒙哥马利快速扫过,当看到“亚历山大港守军投降”的字眼时,他捏着纸张的手指骤然收紧,骨节发出轻微的咯响。那张如同花岗岩雕刻般冷硬的脸上,肌肉线条似乎绷得更紧了,但眼神深处却燃起一簇冰冷的火焰——那是被逼入绝境后的决绝。
驱车刚进入开罗城区不久,蒙哥马利就感到了城里压抑的气氛。本地人眼神闪烁,行色匆匆。英军士兵的脸上写满了茫然和沮丧。吃了快一年木屑面包的他,现在最关心的还是下一顿吃点,但当到了物资仓库前,蒙哥马利看到了堆积如山的埃及棉花和小麦麻袋他心中的石头落下了。
他走进司令部餐厅,他贫瘠了那么久的餐桌上竟罕见地出现了新鲜的蔬菜、羊肉,甚至还有水果。这与他离开时伦敦唐宁街那掺着木屑的黑面包和浑浊的汤水,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这里伙食倒是不错。”蒙哥马利拿起一块无花果,迫不及待的吃了一口。
接下来的整军会议,让蒙哥马利本就紧锁的眉头几乎拧成了一个死结。开罗守备部队的状况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所谓的“装甲部队”,只剩下几辆油漆剥落、发动机咳嗽不止的老式巡洋坦克,仿佛刚从博物馆仓库里拖出来。火炮数量稀少,口径可怜,炮弹储备更是捉襟见肘。空军?几架老掉牙的“角斗士”双翼机在机场跑道上懒洋洋地晒太阳,飞行员百无聊赖地打着哈欠。步兵装备五花八门,士气低落,许多单位在亚历山大港溃败后刚刚收拢,编制混乱,军官缺额严重。
“这就是我们保卫埃及,保卫苏伊士运河,保卫帝国最后尊严的全部家当?”蒙哥马利冰冷的声音在寂静的作战室里响起,像一把小刀刮过每个人的神经。参谋们羞愧地低下头。
不能再等了!每一分每一秒,意大利人都可能在红酒的余兴和墨索里尼的催促下,继续向东推进!一旦苏伊士运河失守,帝国通往东方的生命线被彻底切断,本就风雨飘摇的印度次大陆局势将瞬间崩塌(此刻印度大部分地区已被日军攻占),整个帝国体系将真正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本土?被潜艇封锁、靠木屑面包度日的本土,将彻底失去最后一丝翻盘的希望。
蒙哥马利猛地站起身,走到巨大的北非地图前。他瘦削的手指重重地戳在开罗的位置,然后果断地划向南方。
“立刻!”他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铁血意志,“给南非发电!命令约翰内斯堡和比勒陀利亚的所有兵工厂,停止一切非必要生产!开足马力,生产我们急需的‘十字军’巡洋坦克!25磅野战炮!博福斯高炮!所有库存,无论新旧,全部装箱!用最快的船,走好望角航线,给我运到苏伊士港!告诉他们,这是帝国存续的最后机会!”
他手指又猛地转向地图上的其他区域:“致电东非、巴勒斯坦、塞浦路斯!所有殖民地守备部队,拆解他们能拆的!把库存的‘飓风’战斗机、哪怕是最老旧的‘斗士’式,都给我飞过来!把能用的反坦克炮、迫击炮、机枪,甚至卡车,都给我集中起来,装上船!所有能抽调的后备军官、技术士官,立刻空运开罗!”
命令如同冰冷的钢铁洪流,从开罗这间燥热的作战室,通过电波,射向帝国残存躯体的各个角落。蒙哥马利转过身,背对着地图,面对着神情肃然的军官们,他那双在黑色贝雷帽阴影下的眼睛,此刻锐利得如同淬火的军刀:
“先生们,我们没有退路。开罗,就是我们最后的防线。尼罗河的水,要么用来浇灌胜利之花,要么…就用来淹死我们所有人。让老墨和他那支靠红酒打仗的旅游团,在金字塔下碰得头破血流!否则,”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去,,“我们就真的只能洗洗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