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湖广按察使佥事郑士元,奉诏觐见!”
“陛下,浙江宁海县县丞郑士利,奉诏觐见!”
朱雄英得知是郑氏兄弟二人来了,立即眉开眼笑,拍动双掌。
【来得好,来得妙!】
朱雄英朝着朱元璋看去。
【爷爷,这一次让他们亲口和你说说,他们对空印案的观点。】
空印案这桩牵涉数万人的大案子,到底是发生在洪武八年末至洪武九年中,还是发生了洪武中后期,各有说法。
但这桩案子,从被人揭发出来,到丞相、言官都不敢劝谏老朱,再到被触怒的老朱,清洗了一遍朝堂,惹来怨声载道,朱雄英总觉得,这桩案子,如果从一开始,有人给老朱一个台阶下。
它绝不可能成为他人,证实老朱刚愎自用的一个污点。
当时连丞相言官都不敢劝谏,但郑士利这个县级小官,却敢直言不讳地指出,老朱定罪过重。
只可惜,郑士利的兄长郑士元,因此案牵连入狱,上奏的内容,直到郑士元出狱,案子落定了,才交到老朱的手里。
那会儿该杀的杀了,该流放的流放了,连该出狱的都出来了,老朱再看到这样的“马后炮”,那就更加触怒了。
兄弟俩因此获罪,因此被流放。
朱雄英对于这种明知上书劝谏会获罪,依旧头铁的直臣行为,表示十分的敬佩。
因为郑氏兄弟二人虽被流放,但他们提出的四个观点,老朱是听进去了,并且后来还推动了此事的立法改革。
“郑氏兄弟,你二人上前来跟咱说话!”
朱元璋在当初得知空印案的来龙去脉,还有这两兄弟的做法时,也是服气的。朱标还派专人,去调查过兄弟二人的底细。
郑士利虽然官做得不大,但是一个当地百姓人人称颂的清官。
郑士元更别提了,此人不但是个清官,而且性格刚直不阿,在任上的时候,碰到荆州与襄阳的士兵,趁着乱乱的时候,抢掠百姓财物与民女,当地的其他官吏,接到状子也不敢管,纷纷推辞。
还是郑士元,独自一人前往当地的军营中,与负责的将领交涉,领出了抢掠的财物与民女。
在安陆时,碰到有已经送往京城待判的冤情,不怕招惹麻烦上身,利用自己的人脉去疏通关系,让蒙冤得雪。
这样一个既能办事,又敢办事的人,不光朱雄英非常佩服,朱标也是十分的欣赏。
要不是,他得提防李善长像胡惟庸一样,兴兵作乱,此时就要到城楼下,与郑氏兄弟二人,好好地攀谈几句。
“见过陛下!”
郑士元行完礼,大大方方地抬起头来,任由朱元璋打量。
他本就是进士出身,以前曾在御前露过脸。
只是朱元璋记得这号人,但没有太深的印象。
而郑士利见完礼,则是拘束地站在郑士元身后半步的地方,额头上冒着汗。
不知道是近距离得见天颜吓的,还是一路赶来累的。
“哈哈哈,辛苦你们两个从不同的地方,远道赶来了,咱还担心你俩来得不及时呢。”
郑氏兄弟是特意请来,破解李善长设下的空印案一局的。
在朱元璋派人去请兄弟二人时,前去传话的人,已经将他得知空印案一事,告诉了兄弟二人,并明言让兄弟二人,提出可行的建议来。
使用空印的这个不成文的规定,整个朝堂自上至下,凡是远途来京核对账目的,都心知肚明。
郑氏兄弟都在千里之外的地方任职,自然也脱不了干系。
两人在得知陛下已经知晓空印案的时候,就知道大祸将至,陛下眼里不掺沙子,胡党和温州官员杀得血流成河,还废除了中书省丞相制,连代表百官劝谏陛下的丞相都没有了。
那么这一次,只怕整个朝野上下,都要有半数官员被牵连。
谁知。
大祸没来,重任到了。
陛下派人来居然不是问责,而是让他们提出降低空印案影响的建议。
那么,为了自己和同僚的性命,为了陛下的名声和大明的稳固,不管陛下为何独独选中了他们兄弟二人,哪怕说出了该说的话,会招惹杀身之祸。
但!
说出去的话,哪怕陛下听进去一句,那也是好的!
“陛下,臣有罪!”
郑士元一掀衣摆,双膝跪地。
郑士利见状,也连忙有样学样地跪了下来。
不等朱元璋将两人搀扶起来,李善长终于记起了郑士元这号人物,当即露出一抹得逞的奸笑。
“陛下,郑佥事来得正好!他正好可以来替老夫作个证!”
李善长不知朱元璋,为何叫郑氏兄弟前来。
空印案一事,虽与郑士元有些许关系,毕竟按察使佥事,发现地方官员不当之处,却不加以奏报,视为同谋。
但郑士元来了,也改变不了空印案早已发生。
胆敢乱说话,那就别怪他,把郑士元兄弟俩,当成典型来办,一杀之了!
“韩国公,你也认得郑佥事?”
朱元璋愣了一下。
李善长气定神闲地点了点头。
“老臣还记得,老臣刚卸任左丞相一职时,逆党胡惟庸,曾拿着一封地方上的密信问过老臣的意见,书写奏疏的,正是郑佥事,所写之事,正是湖广地方上,使用空印入京对账的事。”
彼时胡惟庸只手遮天,地方官员前来京城办事,多数是要先去胡府上下打点一番。
无他。
谁叫朱元璋的“威名”远扬,发现官员的些许错处,严抓严办之下,要是没有靠山,很可能因为占了别人看中的位置,就被借机抹杀掉。
官员利用君威,好事变成坏事,光有明君无忠臣,就是这般境地了。
李善长要让朱元璋彻查空印案的目的,就是要给朱元璋定死暴君之名,动摇这朱氏天下!
如今,胜利已在眼前!
“郑佥事,老臣听闻你在任上,美名远扬,当时你先给胡惟庸写信,老臣知道你不是胡党之一,只是觉得兹事体大,想让胡惟庸代为转告此事,可惜胡惟庸根本没把此事放在心上,好在你亲自来到了陛下跟前,是你把你当初写的信说出来,还是老臣代劳?”
朱元璋知道李善长记性好,但他没想到李善长记性这么好。
不光记得郑士元这个人,记得郑士元写过信,还记得信上的内容。
连朱雄英都感觉到,李善长这个人当真是比传闻里的还要恐怖。
幸好,李善长误会了郑氏兄弟前来的原因。
否则这次对垒,哪怕老朱家赢了,也得付出惨痛的代价。
朱元璋见郑士元看向自己,用眼神询问他的意见,他也没着急询问信上的内容,而是好奇不已。
“郑佥事,你这信是什么时候写的?”
居然写给胡惟庸,而非奏疏上报到咱的案头前。
是担心咱一刀砍了所有涉案的官员吗?
就算胡惟庸不劝咱,还有妹子和标儿,以及老先生他们呢!
朱元璋看着年轻的郑氏兄弟,突然觉得空印案这个事,没有发生得这么超前才对。
这时,郑士元不假思索的回答。
“陛下,浙江宁海县县丞郑士利,奉诏觐见!”
朱雄英得知是郑氏兄弟二人来了,立即眉开眼笑,拍动双掌。
【来得好,来得妙!】
朱雄英朝着朱元璋看去。
【爷爷,这一次让他们亲口和你说说,他们对空印案的观点。】
空印案这桩牵涉数万人的大案子,到底是发生在洪武八年末至洪武九年中,还是发生了洪武中后期,各有说法。
但这桩案子,从被人揭发出来,到丞相、言官都不敢劝谏老朱,再到被触怒的老朱,清洗了一遍朝堂,惹来怨声载道,朱雄英总觉得,这桩案子,如果从一开始,有人给老朱一个台阶下。
它绝不可能成为他人,证实老朱刚愎自用的一个污点。
当时连丞相言官都不敢劝谏,但郑士利这个县级小官,却敢直言不讳地指出,老朱定罪过重。
只可惜,郑士利的兄长郑士元,因此案牵连入狱,上奏的内容,直到郑士元出狱,案子落定了,才交到老朱的手里。
那会儿该杀的杀了,该流放的流放了,连该出狱的都出来了,老朱再看到这样的“马后炮”,那就更加触怒了。
兄弟俩因此获罪,因此被流放。
朱雄英对于这种明知上书劝谏会获罪,依旧头铁的直臣行为,表示十分的敬佩。
因为郑氏兄弟二人虽被流放,但他们提出的四个观点,老朱是听进去了,并且后来还推动了此事的立法改革。
“郑氏兄弟,你二人上前来跟咱说话!”
朱元璋在当初得知空印案的来龙去脉,还有这两兄弟的做法时,也是服气的。朱标还派专人,去调查过兄弟二人的底细。
郑士利虽然官做得不大,但是一个当地百姓人人称颂的清官。
郑士元更别提了,此人不但是个清官,而且性格刚直不阿,在任上的时候,碰到荆州与襄阳的士兵,趁着乱乱的时候,抢掠百姓财物与民女,当地的其他官吏,接到状子也不敢管,纷纷推辞。
还是郑士元,独自一人前往当地的军营中,与负责的将领交涉,领出了抢掠的财物与民女。
在安陆时,碰到有已经送往京城待判的冤情,不怕招惹麻烦上身,利用自己的人脉去疏通关系,让蒙冤得雪。
这样一个既能办事,又敢办事的人,不光朱雄英非常佩服,朱标也是十分的欣赏。
要不是,他得提防李善长像胡惟庸一样,兴兵作乱,此时就要到城楼下,与郑氏兄弟二人,好好地攀谈几句。
“见过陛下!”
郑士元行完礼,大大方方地抬起头来,任由朱元璋打量。
他本就是进士出身,以前曾在御前露过脸。
只是朱元璋记得这号人,但没有太深的印象。
而郑士利见完礼,则是拘束地站在郑士元身后半步的地方,额头上冒着汗。
不知道是近距离得见天颜吓的,还是一路赶来累的。
“哈哈哈,辛苦你们两个从不同的地方,远道赶来了,咱还担心你俩来得不及时呢。”
郑氏兄弟是特意请来,破解李善长设下的空印案一局的。
在朱元璋派人去请兄弟二人时,前去传话的人,已经将他得知空印案一事,告诉了兄弟二人,并明言让兄弟二人,提出可行的建议来。
使用空印的这个不成文的规定,整个朝堂自上至下,凡是远途来京核对账目的,都心知肚明。
郑氏兄弟都在千里之外的地方任职,自然也脱不了干系。
两人在得知陛下已经知晓空印案的时候,就知道大祸将至,陛下眼里不掺沙子,胡党和温州官员杀得血流成河,还废除了中书省丞相制,连代表百官劝谏陛下的丞相都没有了。
那么这一次,只怕整个朝野上下,都要有半数官员被牵连。
谁知。
大祸没来,重任到了。
陛下派人来居然不是问责,而是让他们提出降低空印案影响的建议。
那么,为了自己和同僚的性命,为了陛下的名声和大明的稳固,不管陛下为何独独选中了他们兄弟二人,哪怕说出了该说的话,会招惹杀身之祸。
但!
说出去的话,哪怕陛下听进去一句,那也是好的!
“陛下,臣有罪!”
郑士元一掀衣摆,双膝跪地。
郑士利见状,也连忙有样学样地跪了下来。
不等朱元璋将两人搀扶起来,李善长终于记起了郑士元这号人物,当即露出一抹得逞的奸笑。
“陛下,郑佥事来得正好!他正好可以来替老夫作个证!”
李善长不知朱元璋,为何叫郑氏兄弟前来。
空印案一事,虽与郑士元有些许关系,毕竟按察使佥事,发现地方官员不当之处,却不加以奏报,视为同谋。
但郑士元来了,也改变不了空印案早已发生。
胆敢乱说话,那就别怪他,把郑士元兄弟俩,当成典型来办,一杀之了!
“韩国公,你也认得郑佥事?”
朱元璋愣了一下。
李善长气定神闲地点了点头。
“老臣还记得,老臣刚卸任左丞相一职时,逆党胡惟庸,曾拿着一封地方上的密信问过老臣的意见,书写奏疏的,正是郑佥事,所写之事,正是湖广地方上,使用空印入京对账的事。”
彼时胡惟庸只手遮天,地方官员前来京城办事,多数是要先去胡府上下打点一番。
无他。
谁叫朱元璋的“威名”远扬,发现官员的些许错处,严抓严办之下,要是没有靠山,很可能因为占了别人看中的位置,就被借机抹杀掉。
官员利用君威,好事变成坏事,光有明君无忠臣,就是这般境地了。
李善长要让朱元璋彻查空印案的目的,就是要给朱元璋定死暴君之名,动摇这朱氏天下!
如今,胜利已在眼前!
“郑佥事,老臣听闻你在任上,美名远扬,当时你先给胡惟庸写信,老臣知道你不是胡党之一,只是觉得兹事体大,想让胡惟庸代为转告此事,可惜胡惟庸根本没把此事放在心上,好在你亲自来到了陛下跟前,是你把你当初写的信说出来,还是老臣代劳?”
朱元璋知道李善长记性好,但他没想到李善长记性这么好。
不光记得郑士元这个人,记得郑士元写过信,还记得信上的内容。
连朱雄英都感觉到,李善长这个人当真是比传闻里的还要恐怖。
幸好,李善长误会了郑氏兄弟前来的原因。
否则这次对垒,哪怕老朱家赢了,也得付出惨痛的代价。
朱元璋见郑士元看向自己,用眼神询问他的意见,他也没着急询问信上的内容,而是好奇不已。
“郑佥事,你这信是什么时候写的?”
居然写给胡惟庸,而非奏疏上报到咱的案头前。
是担心咱一刀砍了所有涉案的官员吗?
就算胡惟庸不劝咱,还有妹子和标儿,以及老先生他们呢!
朱元璋看着年轻的郑氏兄弟,突然觉得空印案这个事,没有发生得这么超前才对。
这时,郑士元不假思索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