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文化觉醒-《民国从小混混开始无法无天》

  北平国立大学礼堂的檀木讲台被拍得震天响,章太炎雪白的胡须气得直颤。他抚摸着泛黄的《说文解字》扉页,眼前浮现出幼时在私塾临摹篆书的场景,每一笔都如同与古人对话。

  此刻心中翻涌着愤懑与痛心,只觉汉字传承千年的命脉正遭受威胁:"汉字简化?这是数典忘祖!每个字都有千年传承,岂是说改就能改的?"他举起书本时,手指微微发颤,"看看这些字,'武'字止戈为武,'仁'字从人从二,一横一竖皆是文化,一撇一捺尽是风骨!"

  台下穿长衫的老学究们抚着胡须连连点头,铜眼镜在吊灯下晃出冷光。其中一位老者想起自己耗费十年批注《康熙字典》的岁月,暗自摇头:汉字的繁复工整便是华夏文明的根基,任何改动都是对祖宗的亵渎。而年轻学生们却举着标语牌往前挤,热血在胸腔中沸腾,"扫除文盲刻不容缓简化汉字强国富民"的口号震耳欲聋。戴圆框眼镜的女生攥紧手中传单,想起在浙省老家,目不识丁的母亲连家书都要请人代写,心中满是焦急与不甘:"老先生!全国85%的人是文盲,繁体字笔画太多根本学不会,不改怎么强国?就像'郁'字整整二十八画,乡下人几天都学不会!"

  "强国?"章太炎拄着龙头拐杖往前探身,白须几乎扫到前排学生的额头,他想起以前在膏药讲学期间,目睹汉字在异国被曲解的场景,满心都是对文化流失的恐惧,"没有文化根基的强国,不过是空中楼阁!当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这是何等神圣之事......"

  "够了!"后排穿工装的青年猛地站起,满手老茧拍得课桌咚咚响。他的眼前清晰浮现出三个月前的惨剧:沪海兵工厂里,不识字的老张把"高温危险"误认成"安全通行",被钢水吞噬的瞬间,惨叫声穿透整个车间。眼眶通红的他悲愤几乎要冲破胸膛:"我在沪海兵工厂干活,图纸上的'齿轮'二字比蚂蚁还小!工友们连'安全操作'四个字都认不全,上个月就因为看错标识,炸死三个兄弟!"他喉结剧烈滚动,心里只剩一个念头——活下去,让更多人活下去,"您跟我们谈风骨,可我们只想活下去!"

  礼堂瞬间炸开锅,两方人马争得面红耳赤。就在争吵最激烈时,后门突然被撞开。王莽叼着雪茄大步上台,他的脑海中闪过系统显示的文盲率数据,'话说最近的系统自从建国后,总感觉跟以前有点不一样了,有事没事就给自己来点数据显示'——每三个华国人就有两个目不识丁,这个数字比鹰国舰队更让他寝食难安。表面镇定自若,内心却燃烧着改革的熊熊烈火。他深知汉字简化是强国的必经之路,绝不能被守旧思想束缚。沈秋云抱着书稿气喘吁吁跟在后面,想起自己曾乔装成女工潜入纺织厂,目睹不识字的妇人因看不懂机器操作说明被卷入传送带的惨状,既紧张又期待,生怕错过任何细节。

  "章老说得对,汉字是老祖宗的根。"王莽翻开字典初稿,指尖重重戳在"国"字上,想起在通州废墟捡到的半块石碑,上面的"国"字历经炮火仍清晰可见,心中盘算着如何用最有力的话语说服众人,"里面的'玉',代表每个国人都是国家的珍宝。简化不是抛弃,是让更多人能握住这根!就像'邮'字改成'邮',工人师傅贴邮票时能快出半柱香的功夫!"

  章太炎哼了一声,想起自己曾在《民报》上与保皇派辩论汉字之美,满心都是不信任:"说得轻巧!'爱'字没了'心','亲'字不见'见',这不是丢了根本?"

  王莽扯开军装领口,想起通州那个用树枝写字的孩子。当时他抱着尚有体温的小尸体,摸到孩子衣兜里藏着的半块糖——那是准备写完字奖励自己的。恨意涌上心头,他掏出照片拍在讲台上,声音压的很低:"章老,您可知通州那些被毒气弹炸死的孩子,临死前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这个孩子写的'家'字,最后一笔没写完,炮弹就落下来了。而'家'的简化字,孩子三天就能学会!"看着章太炎颤抖的手,他知道自己的话已经触动了对方。

  "文脉在人心里!"王莽抓起粉笔在黑板上划出火星,想起在天地会总部,998名兄弟学习签名时,"义"字让七成汉子急得直拍脑袋,而简化后的"义"字瞬间学会。"以前学'龟'字要数二十八划,现在'龟'字三笔完事!等孩子们都能读书写字,咱们就能办工厂、造枪炮,把洋鬼子赶出去!"

  穿工装的青年跳上桌子:"大帅说得对!我爹临死前想写遗嘱,憋了半天只会画圈!要是早点学简化字......"他匆匆抹脸跳下,不愿让人看见自己的脆弱。

  传令兵带来马六甲急报时,王莽想起系统给出的预警:若文盲率持续居高不下,十年后军工生产效率将落后鹰国40%。心中警铃大作,既担忧战事,又更加坚定改革决心:"看到了吗?洋鬼子的军舰不会等我们学好字!

  章太炎拄着拐杖站起来时,想起去年在苏州,亲眼见到私塾因学费太贵被迫关闭,二十多个孩子趴在窗外渴望学习的眼神。他既放不下对汉字的执念,又被现实触动,最终艰难开口:"老夫...愿意参与修订。但丑话说在前头,若敢把'礼'字改成不伦不类的样子......"

  王莽大笑着揽过老人肩膀,想起系统奖励的"文化传播加速"道具,心中松了口气:"章老放心!咱们成立'文字革新委员会',您当委员长!"他转头高喊时,已经开始憧憬汉字走向世界的未来——想象着有朝一日,鹰国牛津大学的课堂上,金发碧眼的学生们捧着《新华字典》学习"强"字的简化写法。

  散会后,年轻教师们围在路灯下争论,其中一人想起在乡村支教时,孩子们学"学"字学得满手是墨,最终却因笔画太多放弃。" '书'字改成'书'确实利落,但'车'字变成'车',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缺啥?缺的是让老百姓都能拿得起笔的机会!就像陈家村的王老汉,学会'米'字的简化写法后,终于能自己记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