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武八年 汉军备战-《魂穿三国,成为最强前夫哥?》

  章武八年,九月,刚刚结束了秋收的百姓正在喜悦的分享着今年的收成。

  但要说起这段时间最大的喜讯,那还得是昆国公马超平定西域,建立安西都护府的捷报。

  无数说书人将葱岭之上描绘得神乎其神,百姓们除了秋收以外的聊资几乎尽数落在了开疆拓土的自豪与喜悦中。

  不过,九极宫中,汉帝刘瑁却皱着眉头,杀意凛冽……

  两仪殿内,一张巨大的沙盘几乎铺满了整个地面,刘瑁赤足立于图上,目光死死锁定在东北一隅那片代表着燕国的疆域。

  马超的捷报固然可喜,但锦衣卫从蓟城传回的另一份密报,却让他不得不加快了脚步。

  从锦衣卫传来的消息称,曹丕没有坐以待毙,在迁都蓟城后,他便征伐三韩,收编鲜卑,试图搜刮人口,以战养战,图谋再起,而这是刘瑁绝不能容忍的.

  “不能再等了。”

  他喃喃自语,声音冰冷。

  如今府兵制推行已有一年,新得的三州之地也初步安稳,粮草充盈,国力渐复。

  虽然如今这架战争机器尚未完全磨合到巅峰状态,但对付一个只剩下幽平冀青残破之地的燕国,足够了!也是时候用一场雷霆万钧的决战,彻底终结这持续了数十年的乱世。

  毕竟他可不想像前世的晋朝一样,留下一个恶心的烂摊子……

  “传旨!”

  刘瑁的声音在空旷的殿内回响,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召军机处入甘露殿议事!”

  “喏!”

  即便如今彻底设立了三省六部,刘瑁也没有彻底废掉军机处,依旧保留了这个机制,同时准备将其与明朝初年的五军都督府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新的机构,不过现在还只是一个初步构思……

  一个时辰后,两仪殿内,大汉帝国最高层的文武重臣齐聚一堂,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一股不同寻常的气氛。

  在座众人聪明的都想到了刘瑁此次的用意,以甘宁、张任为首的武将已经一脸兴奋的望着刘瑁,喜形于色了。

  刘瑁没有多余的废话,他将锦衣卫的密报扔在案上,目光扫过田丰、徐庶、荀攸、贾诩、法正等一张张熟悉可靠的面孔。

  “曹丕在积蓄力量,朕,不打算再给他时间了。”

  刘瑁一点多余的废话都没有,第一句话,便为今日的会议定下了基调。

  “朕意已决,即日起,全国进入备战姿态。此战,当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扫平幽燕,一统天下!”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随即,一股压抑不住的兴奋与战栗开始在众人心中蔓延。这一天,他们等了太久了……

  “陛下圣明!”

  魏延第一个出列,神情激动:“曹丕穷兵黩武,向外扩张,正是我军出击的最好时机!臣请陛下即刻下诏,臣愿做先锋!”

  “如何伐呢?”

  刘瑁的目光转向田丰。

  田丰面露兴奋,快步走出,躬身施礼。

  “陛下,伐燕不难,难在如何以最小的代价竟全功。燕国虽弱,但困兽犹斗,若逼之太甚,恐其玉石俱焚。故臣以为,此次当以‘势’压之,以‘实’取之。大军压境,却引而不发,待其自乱阵脚,再以雷霆之势,一击毙命。”

  “好一个引而不发。”

  刘瑁笑了笑,脑子里闪过了前世的各种演习军演,心中已有了打算。

  他转身走向面前巨大的沙盘,沉声道:“既然如此,那便让整个天下,动起来吧!”

  一道道旨意,如奔雷掣电,从长安城发出,传遍大汉的每一个角落,整个帝国,在沉寂一年之后,再次以惊人的效率高速运转起来!

  首先动起来的,便是是帝国的血脉,粮草与军械的转运。

  雒阳,这座曾经的帝都,如今成为了整个伐燕之战的总后勤基地。

  在拿下雒阳后,尚书仆射诸葛亮便在刘瑁的授意下坐镇此地,在雒阳附近建造了两个粮仓用于储存,取名为回雒仓与雒口仓。

  如今,刘瑁旨意再至,在他的统一调度下,来自关中、巴蜀、荆襄、江淮的粮船遮天蔽日,沿着新疏通的河道,源源不断地汇入回雒仓与雒口仓之中。

  从雍益武库运来的制式兵刃、甲胄,从凉州送来的弓弩箭矢堆积如山,而后再经由他,分发向即将开赴前线的各个折冲府。

  在诸葛亮的操盘下,整个雒阳仿佛变成了一座巨大的棋盘,而他就是那个落子的棋手,冷静、精确,确保着前线数以十万计的大军的后勤保障。

  在他的完美调度下,整个后勤体系运转得如同水银泻地,毫无滞涩。

  而随着后勤的保障到位,三路大军的调动也正式拉开了序幕。

  北线,冀州,常山郡、赵郡、魏郡,这是伐燕的主攻方向。

  自关中、凉州抽调的数万精锐,在完成了初步的府兵整编后,向东开拔,长长的行军队伍如同一条钢铁巨龙,蜿蜒在关中的原野上,尘土飞扬,旌旗蔽日。

  在这之中除了百战余生的老兵,也有不少刚刚分配到了新田,就被挑选入府兵训练的新兵蛋子。

  这些小家伙的脸上大多还带着一丝稚嫩与紧张,但在老兵们的影响下,他们的眼神也渐渐变得坚毅。

  贾诩与刘晔,被刘瑁派派遣至此地,一正一副,共同主持北线战局。

  当他们抵达曾经的魏都邺城时,整个冀州北部已经变成了巨大的军营。

  贾诩抵达后,并未急于进攻,只是待在帅帐中,研究着从燕国传回的各种情报,时而与刘晔对弈,仿佛对前线的军务漠不关心。

  但所有接受过贾诩指挥的冀州将领都知道,这位老者看似平静的眼眸背后,正在编织一张足以将整个燕国勒死的绞索……

  而刘晔则将他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攻城器械、粮草运输,情报搜集的准备中。

  在他的带领下,在邺城外建立起庞大的工坊,不少从科学院赶来的匠人们正在日夜赶工。

  一座座比以往更加高大、射程更远的投石车,一架架结构更加精巧的攻城云梯,在他亲手绘制的图纸下,不断被制造出来,只等待最后的总攻命令。

  东线,青徐边境。

  作为徐州牧,降将臧霸早已陈兵在此,与燕国的青州守军对峙。

  随着门下左侍中荀攸的到来,战争的节奏被再次加快。

  荀攸,这位以谋略精深、算无遗策着称的谋主,一抵达徐州,便立刻与臧霸闭门长谈了三日……

  三日后,臧霸下令,徐州军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虚虚实实,真假难辨,搅得对岸的燕军将领心惊肉跳,日夜不得安宁。

  荀攸此举,正是要将燕国在青州的兵力牢牢牵制住,让他们无法北上支援冀州主战场。他就像一个耐心的猎手,用不断的骚扰和佯动,耗尽猎物的精力与耐心。

  中线的兖州。这里是直面燕国腹地的尖刀。

  刘瑁将他麾下相对年轻的两位谋主,法正与庞统,同时派到了这里。而由荆州北调的数万大军,也正在集结,兵锋直指鲁郡。

  就这样,在章武八年这个秋天,整个大汉帝国都动了起来。

  北、中、东三路大军,加上辅兵,超过三十万的兵力被调动,就如同三把出鞘的利剑,从不同的方向指向了最后的敌人……

  面对汉军如此大规模的调动,燕国朝堂乱作一团。曹丕的质问国书雪片般飞到长安,但得到的回复却永远只有一个,由中书省左丞田丰亲自拟定的官方说辞。

  “我大汉新行府兵之制,为使新兵尽快形成战力,熟悉军阵,于边境进行常态化军事演习,乃是常理。此举旨在强军,并无他意,还望燕王勿要过分解读。”

  这番滴水不漏又充满了傲慢的回答,气得曹丕在王宫中当场吐血。

  他知道,这所谓的“军事演习”,就是在针对燕国,刘瑁早就磨好了刀,随时准备宰掉他这只待宰的羔羊。

  大战,一触即发。整个中原的上空,都已布满了战争的阴云,只待长安城中的那位帝王,下达最后的总攻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