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 年的夏天,太阳像一个巨大的火炉,无情地烘烤着大地。水口村就像被这火炉笼罩着的一口蒸笼,热气腾腾,让人喘不过气来。
麻溪河的水位明显下降了许多,原本宽阔的河面变得狭窄起来,露出了一大片被太阳晒得发白的卵石滩。这些卵石在阳光下闪耀着微弱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它们所经历的炽热。
知了不知疲倦地在树上鸣叫着,声音高亢而刺耳,似乎想要冲破这闷热的空气。它们的叫声此起彼伏,没有丝毫停歇的迹象,仿佛在进行一场无休止的比赛。
曾子宁光着膀子,精壮的上身肌肉线条分明,在夏日的阳光下泛着健康的小麦色光泽。他站在自家后院那棵老樟树下,双眼紧盯着眼前那个陈旧发黑的沙袋,每一拳都带着十足的力量,狠狠地砸向沙袋。
汗水顺着他少年人初具轮廓的脊梁沟往下流淌,仿佛一条条小瀑布,最终汇聚在裤腰处,将那片布料浸湿。他的呼吸有些急促,但每一拳的节奏却始终保持稳定,没有丝毫的紊乱。
拳头砸在沙袋上,发出沉闷的“砰”“砰”声,这声音在安静的后院里显得格外响亮,仿佛整个院子都在随着他的拳头一起震动。而曾子宁似乎完全沉浸在这种击打之中,他的表情专注而严肃,像是在跟一个看不见的对手较劲。
就在这时,母亲赵爱荷端着一盆择好的豆角从厨房走了出来。她一眼就看到了光着膀子、满头大汗的小儿子,不禁心疼地叹了口气。她快步走到曾子宁身边,轻声说道:“宁仔,别打了,快歇会儿吧。你看你,这一身的汗,别中暑了。”
赵爱荷一边说着,一边将手中的盆子放在一旁的石桌上,然后用手轻轻擦去曾子宁额头上的汗水。她接着说道:“你哥回来了,在屋里头呢,你也进去凉快凉快吧。”
曾子宁动作没停,反而更狠了几分,鼻子里含糊地“嗯”了一声。
堂屋里比外面阴凉些,曾子轩穿着简单的白色棉麻短袖,水木大学的文化衫被他随意叠了放在一边。他正拿着蒲扇,慢悠悠地给躺椅上的父亲扇风,见曾子宁浑身汗气地进来,笑了笑:“练功呢?劲儿挺足。”
曾子宁没接话,拿起搪瓷缸子,咕咚咕咚灌下半缸凉茶,喉结剧烈地滚动着。
晚饭吃得有些沉默。除了碗筷碰撞声和父亲偶尔问及大学生活,曾子轩简短回答几句外,曾子宁几乎没开口。赵爱荷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终于忍不住,在收拾碗筷时,悄悄拉过大儿子,朝后院努了努嘴,压低声音:“你弟这半年,心思重得很……在学校里,人人都拿他跟你比,他憋着一股气,可……唉……”
曾子轩看着母亲眼角新添的愁绪,点了点头。
夜幕如同一幅黑色的绸缎,缓缓地覆盖了整个大地,将白天的喧嚣和炎热一并掩盖。渐渐地,蛙鸣声开始响起,此起彼伏,仿佛是大自然在夜幕下演奏的一场交响乐。这些青蛙们似乎在比赛谁的歌声更响亮,谁的旋律更优美,它们的叫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脆。
与白天的酷热不同,夜晚的暑气稍稍消散了一些。院子里的地面被泼上了水,水分在蒸发的过程中带走了一部分热量,让人感觉稍微凉爽了一些。
曾子宁刚刚冲完凉,身上还带着些许水珠。他穿着宽松的睡衣,走到门槛前坐下,静静地凝视着天空。夜空中的星星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它们像是镶嵌在黑色天幕上的宝石,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气息。
曾子宁的目光被这些星斗吸引住了,他仿佛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完全沉浸在这片浩瀚的星空之中。他的思绪也随着星星的闪烁而飘荡,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身旁阴影一晃,曾子轩挨着他坐了下来,递过来一个洗干净的菜瓜。
“还记得吗?”曾子轩咬了一口自己手里的瓜,声音很随意,“我小的时候,夏天可没这么舒坦,动不动就中暑,躺在那竹床上哼唧,还得是你这个小不点,吭哧吭哧跑去井边打凉水,拧了毛巾给我敷额头。”
曾子宁捏着冰凉的菜瓜,没吭声。记忆却不受控制地翻涌上来。那时候哥哥身体弱得像棵豆芽菜,他才是那个爬树下河、被爹娘骂皮实的孩子。他确实常做那些事,甚至因为哥哥喝药怕苦,偷偷把自己的糖块省下来塞给他。
“后来……后来你病好了,劲儿也大了。”曾子宁声音闷闷的。
“是啊,”曾子轩望着夜空,语气里带着点追忆,“病好了,就总想把这几年亏掉的都补回来。天不亮就拉着你起来,跑去麻溪河边,对着河水瞎比划,美其名曰练拳。你还总笑话我姿势丑,像瘸腿的蛤蟆。”
曾子宁嘴角极轻微地扯了一下,那点弧度很快又消失了。是有那么回事,那时候的哥哥,虽然突然有了力气,但动作笨拙又急切,远没有后来那般举重若轻、风姿天成。他那时还敢大声嘲笑,甚至上手去纠正哥哥别扭的架势。
“你那时候胆子大,还敢笑我。”曾子轩似乎知道他在想什么,轻笑一声,“不过也多亏你陪着,不然我一个人,肯定坚持不下来。”
沉默又蔓延开,只有瓜虫在唧唧鸣叫。
“哥。”良久,曾子宁忽然开口,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是不是……我不管怎么努力,都赶不上你?”
这句话像是一直堵在他喉咙里,如今终于挣脱出来,带着一股破罐破摔的涩然。“学校里,老师校长开口闭口就是‘状元弟弟’,好像我所有的分数,所有的名次,都是因为这四个字才存在的。我拼命学,熬夜做题,跑到吐……可好像永远都差那么一截。他们看我的眼神,永远都像是在看一个……一个蹩脚的复制品。”
曾子轩静静听着,没有立刻反驳。他吃完最后一口瓜,把瓜蒂扔进远处的簸箕,准确无误。
“我高一的时候,”他忽然说起似乎不相干的事,“第一次期中考试,物理考了六十八分。”
曾子宁猛地转过头,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状元?六十八分?
“真的。”曾子轩侧过头看他,眼神在夜色里很平静,“那会儿觉得电磁学简直是天书,怎么都转不过弯。我们那个物理老师,脾气爆,当着全班的面把我的卷子拍桌上,说‘曾子轩,你脑子被牛踩了?这种题也能错?’”
“我那时候,恨不得钻地缝里去。”他顿了顿,声音里没有波澜,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后来我怎么弄懂的?就是把所有做错的题,一道一道,在本子上抄了十遍,一边抄一边骂,骂完了再逼自己想。想到后来,好像突然就通了。通了之后才发现,原来卡住我的,就是几个最基础的概念没拧清。”
“学习这事,有时候就是一层窗户纸。别人觉得我捅破得容易,可能只是我运气好,或者我用笨办法磨得久了点。不代表你就捅不破。”他看向弟弟,“别老盯着排名榜上我那个名字。那都是过去式了。你的对手不是那个名字,是试卷上那些你还没弄明白的题,是跑步时你还能再坚持一下的那口气。把自己掰开了揉碎了,一点一点补,一点一点练,比什么都强。”
曾子宁怔怔地听着,手里的菜瓜忘了吃。哥哥很少说这些,他展现给外人的永远是游刃有余和惊才绝艳。这还是第一次,他听到哥哥提起曾经的狼狈和笨拙。
“还有,”曾子轩语气认真了些,“别犟着不用我给你的那些笔记。那不是施舍,是工具。就像爹厂里的新机床,用好了省力气,出活快,道理一样。觉得用了就是沾我的光?傻不傻。达到目的的路,走直线最快,非要绕远路证明自己能耐,那是跟自己过不去。”
夜风吹过,带来一丝凉意。曾子宁心里那块堵了不知道多久的坚硬东西,仿佛被这番话撬开了一丝缝隙。
“至于道法……”曾子轩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你那个筑基,根基是稳的,但真气运转太滞涩,光靠闷头硬冲不行。来,我看看你最近练的。”
兄弟俩就在洒满星光的院子里,一个教,一个学。曾子轩不再是从前那种高屋建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点拨,而是拆解着最细微的动作,讲解呼吸与意念配合的关窍,甚至模拟曾子宁真气受阻时的情况,让他直观感受该如何引导。
“这里,意要沉,不是憋气。” “对,就这样,顺着它走,别较劲。” “感觉怎么样?”
曾子宁依言而行,第一次感觉到体内那股熟悉又陌生的力量,不再是蛮横冲撞的野马,而是渐渐有了循规蹈矩的迹象,虽然生涩,却畅通了许多。一种前所未有的掌控感油然而生。
夜,愈发深沉了。
曾子宁静静地伫立在院子中央,仿佛与周围的黑暗融为一体。他的思绪如潮水般翻涌,不断回味着刚才的感觉和哥哥说过的每一句话。
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击中,让他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哥哥的话语在他耳边回荡,如同一把重锤,敲打着他的灵魂。
曾子宁缓缓抬起头,仰望着头顶那片漆黑的夜空。夏夜的空气清冽而凉爽,他深深地吸了一口,让那股清新的气息充盈着他的胸腔。
就在这一刻,他突然觉得那股憋闷在心里许久的浊气,终于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他的身体渐渐放松下来,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了哥哥房间透出的那一抹暖黄灯光上。那灯光在黑暗中显得格外明亮,给人一种温暖而安心的感觉。
曾子宁凝视着那灯光,心中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冒出一个念头:
“哥,你说得对。我的路,还长得很。”
麻溪河的水位明显下降了许多,原本宽阔的河面变得狭窄起来,露出了一大片被太阳晒得发白的卵石滩。这些卵石在阳光下闪耀着微弱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它们所经历的炽热。
知了不知疲倦地在树上鸣叫着,声音高亢而刺耳,似乎想要冲破这闷热的空气。它们的叫声此起彼伏,没有丝毫停歇的迹象,仿佛在进行一场无休止的比赛。
曾子宁光着膀子,精壮的上身肌肉线条分明,在夏日的阳光下泛着健康的小麦色光泽。他站在自家后院那棵老樟树下,双眼紧盯着眼前那个陈旧发黑的沙袋,每一拳都带着十足的力量,狠狠地砸向沙袋。
汗水顺着他少年人初具轮廓的脊梁沟往下流淌,仿佛一条条小瀑布,最终汇聚在裤腰处,将那片布料浸湿。他的呼吸有些急促,但每一拳的节奏却始终保持稳定,没有丝毫的紊乱。
拳头砸在沙袋上,发出沉闷的“砰”“砰”声,这声音在安静的后院里显得格外响亮,仿佛整个院子都在随着他的拳头一起震动。而曾子宁似乎完全沉浸在这种击打之中,他的表情专注而严肃,像是在跟一个看不见的对手较劲。
就在这时,母亲赵爱荷端着一盆择好的豆角从厨房走了出来。她一眼就看到了光着膀子、满头大汗的小儿子,不禁心疼地叹了口气。她快步走到曾子宁身边,轻声说道:“宁仔,别打了,快歇会儿吧。你看你,这一身的汗,别中暑了。”
赵爱荷一边说着,一边将手中的盆子放在一旁的石桌上,然后用手轻轻擦去曾子宁额头上的汗水。她接着说道:“你哥回来了,在屋里头呢,你也进去凉快凉快吧。”
曾子宁动作没停,反而更狠了几分,鼻子里含糊地“嗯”了一声。
堂屋里比外面阴凉些,曾子轩穿着简单的白色棉麻短袖,水木大学的文化衫被他随意叠了放在一边。他正拿着蒲扇,慢悠悠地给躺椅上的父亲扇风,见曾子宁浑身汗气地进来,笑了笑:“练功呢?劲儿挺足。”
曾子宁没接话,拿起搪瓷缸子,咕咚咕咚灌下半缸凉茶,喉结剧烈地滚动着。
晚饭吃得有些沉默。除了碗筷碰撞声和父亲偶尔问及大学生活,曾子轩简短回答几句外,曾子宁几乎没开口。赵爱荷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终于忍不住,在收拾碗筷时,悄悄拉过大儿子,朝后院努了努嘴,压低声音:“你弟这半年,心思重得很……在学校里,人人都拿他跟你比,他憋着一股气,可……唉……”
曾子轩看着母亲眼角新添的愁绪,点了点头。
夜幕如同一幅黑色的绸缎,缓缓地覆盖了整个大地,将白天的喧嚣和炎热一并掩盖。渐渐地,蛙鸣声开始响起,此起彼伏,仿佛是大自然在夜幕下演奏的一场交响乐。这些青蛙们似乎在比赛谁的歌声更响亮,谁的旋律更优美,它们的叫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脆。
与白天的酷热不同,夜晚的暑气稍稍消散了一些。院子里的地面被泼上了水,水分在蒸发的过程中带走了一部分热量,让人感觉稍微凉爽了一些。
曾子宁刚刚冲完凉,身上还带着些许水珠。他穿着宽松的睡衣,走到门槛前坐下,静静地凝视着天空。夜空中的星星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它们像是镶嵌在黑色天幕上的宝石,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气息。
曾子宁的目光被这些星斗吸引住了,他仿佛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完全沉浸在这片浩瀚的星空之中。他的思绪也随着星星的闪烁而飘荡,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身旁阴影一晃,曾子轩挨着他坐了下来,递过来一个洗干净的菜瓜。
“还记得吗?”曾子轩咬了一口自己手里的瓜,声音很随意,“我小的时候,夏天可没这么舒坦,动不动就中暑,躺在那竹床上哼唧,还得是你这个小不点,吭哧吭哧跑去井边打凉水,拧了毛巾给我敷额头。”
曾子宁捏着冰凉的菜瓜,没吭声。记忆却不受控制地翻涌上来。那时候哥哥身体弱得像棵豆芽菜,他才是那个爬树下河、被爹娘骂皮实的孩子。他确实常做那些事,甚至因为哥哥喝药怕苦,偷偷把自己的糖块省下来塞给他。
“后来……后来你病好了,劲儿也大了。”曾子宁声音闷闷的。
“是啊,”曾子轩望着夜空,语气里带着点追忆,“病好了,就总想把这几年亏掉的都补回来。天不亮就拉着你起来,跑去麻溪河边,对着河水瞎比划,美其名曰练拳。你还总笑话我姿势丑,像瘸腿的蛤蟆。”
曾子宁嘴角极轻微地扯了一下,那点弧度很快又消失了。是有那么回事,那时候的哥哥,虽然突然有了力气,但动作笨拙又急切,远没有后来那般举重若轻、风姿天成。他那时还敢大声嘲笑,甚至上手去纠正哥哥别扭的架势。
“你那时候胆子大,还敢笑我。”曾子轩似乎知道他在想什么,轻笑一声,“不过也多亏你陪着,不然我一个人,肯定坚持不下来。”
沉默又蔓延开,只有瓜虫在唧唧鸣叫。
“哥。”良久,曾子宁忽然开口,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是不是……我不管怎么努力,都赶不上你?”
这句话像是一直堵在他喉咙里,如今终于挣脱出来,带着一股破罐破摔的涩然。“学校里,老师校长开口闭口就是‘状元弟弟’,好像我所有的分数,所有的名次,都是因为这四个字才存在的。我拼命学,熬夜做题,跑到吐……可好像永远都差那么一截。他们看我的眼神,永远都像是在看一个……一个蹩脚的复制品。”
曾子轩静静听着,没有立刻反驳。他吃完最后一口瓜,把瓜蒂扔进远处的簸箕,准确无误。
“我高一的时候,”他忽然说起似乎不相干的事,“第一次期中考试,物理考了六十八分。”
曾子宁猛地转过头,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状元?六十八分?
“真的。”曾子轩侧过头看他,眼神在夜色里很平静,“那会儿觉得电磁学简直是天书,怎么都转不过弯。我们那个物理老师,脾气爆,当着全班的面把我的卷子拍桌上,说‘曾子轩,你脑子被牛踩了?这种题也能错?’”
“我那时候,恨不得钻地缝里去。”他顿了顿,声音里没有波澜,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后来我怎么弄懂的?就是把所有做错的题,一道一道,在本子上抄了十遍,一边抄一边骂,骂完了再逼自己想。想到后来,好像突然就通了。通了之后才发现,原来卡住我的,就是几个最基础的概念没拧清。”
“学习这事,有时候就是一层窗户纸。别人觉得我捅破得容易,可能只是我运气好,或者我用笨办法磨得久了点。不代表你就捅不破。”他看向弟弟,“别老盯着排名榜上我那个名字。那都是过去式了。你的对手不是那个名字,是试卷上那些你还没弄明白的题,是跑步时你还能再坚持一下的那口气。把自己掰开了揉碎了,一点一点补,一点一点练,比什么都强。”
曾子宁怔怔地听着,手里的菜瓜忘了吃。哥哥很少说这些,他展现给外人的永远是游刃有余和惊才绝艳。这还是第一次,他听到哥哥提起曾经的狼狈和笨拙。
“还有,”曾子轩语气认真了些,“别犟着不用我给你的那些笔记。那不是施舍,是工具。就像爹厂里的新机床,用好了省力气,出活快,道理一样。觉得用了就是沾我的光?傻不傻。达到目的的路,走直线最快,非要绕远路证明自己能耐,那是跟自己过不去。”
夜风吹过,带来一丝凉意。曾子宁心里那块堵了不知道多久的坚硬东西,仿佛被这番话撬开了一丝缝隙。
“至于道法……”曾子轩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你那个筑基,根基是稳的,但真气运转太滞涩,光靠闷头硬冲不行。来,我看看你最近练的。”
兄弟俩就在洒满星光的院子里,一个教,一个学。曾子轩不再是从前那种高屋建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点拨,而是拆解着最细微的动作,讲解呼吸与意念配合的关窍,甚至模拟曾子宁真气受阻时的情况,让他直观感受该如何引导。
“这里,意要沉,不是憋气。” “对,就这样,顺着它走,别较劲。” “感觉怎么样?”
曾子宁依言而行,第一次感觉到体内那股熟悉又陌生的力量,不再是蛮横冲撞的野马,而是渐渐有了循规蹈矩的迹象,虽然生涩,却畅通了许多。一种前所未有的掌控感油然而生。
夜,愈发深沉了。
曾子宁静静地伫立在院子中央,仿佛与周围的黑暗融为一体。他的思绪如潮水般翻涌,不断回味着刚才的感觉和哥哥说过的每一句话。
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击中,让他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哥哥的话语在他耳边回荡,如同一把重锤,敲打着他的灵魂。
曾子宁缓缓抬起头,仰望着头顶那片漆黑的夜空。夏夜的空气清冽而凉爽,他深深地吸了一口,让那股清新的气息充盈着他的胸腔。
就在这一刻,他突然觉得那股憋闷在心里许久的浊气,终于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他的身体渐渐放松下来,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了哥哥房间透出的那一抹暖黄灯光上。那灯光在黑暗中显得格外明亮,给人一种温暖而安心的感觉。
曾子宁凝视着那灯光,心中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冒出一个念头:
“哥,你说得对。我的路,还长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