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就不再是农村人了-《睁开眼,回到老婆怀三胎的那一天》

  贴完春联。

  秦向河又去了趟东头工厂,让大宝和妞妞给白鹿通电话。

  顺带,也给白爸爸白妈妈等人,以及唐怡一家,拜个年。

  今年准备的菜,特别多,为此特意换了张大桌子。

  所以,饭吃的有点晚。

  十一点左右时,鞭炮声,就陆陆续续,在村里此起彼伏的炸响。

  村西头院外坡下,恰好遇到泥冬的秦向河。

  一扭头。

  果然,晒场上原本闹哄哄的一群孩子,瞬间就跑不见了。

  现如今过节,家里基本都会给孩子买点鞭炮。

  可这群毛孩子,还是跟约好似的。

  打听谁家吃饭早,就及早的跑去守候,唯恐比别人抢的少。

  其实,这些抢来的鞭炮。

  大多都是哑炮,捻子都烧光了的。

  都是后面丢火堆里,给硬烧炸响着完。

  更多,则是把鞭炮掰开,倒出火药,再用火柴点着。

  还能将对折开的鞭炮,摆成各种形状,搞些花样。

  总之,孩子们是乐此不疲。

  稍不小心,手就会被火药呲的熏黑,前额头发也最容易燎了的。

  等回去挨上一顿打,下午,又屁颠屁颠去别人家门口堵着了。

  或许,也是这代人的童年幸福吧。

  秦向河扫了几眼,附近没见大宝和妞妞踪影,便回泥冬道,“俩人不知跟大林子跑哪抢炮去了。”

  “哈哈,大宝和妞妞还用去抢炮?”

  泥冬自觉这事有点夸张。

  虽不知秦向河现在有多少公司,这些公司的市值又是多少。

  只他所在的爱乐音像,每月纯盈利就不低于三、四百万。

  更遑论,还有广告传遍各地的鹿白十三香。

  以及如今比爱乐音像挣得还多的美达磁带厂,和在宿阳、海沙如日中天的白云广场……

  生于这样的家庭,他实在想不出,有什么理由,还跟别的孩子一样去抢什么炮。

  以他对秦向河的了解,大宝和妞妞就算想要月亮,都能给现造一个出来。

  更别提,这些便宜的鞭炮了。

  想要多少没有!

  若是他爹娘挣那么多钱,自己还做什么事,每天躺家里,净想着怎么花钱就好了。

  “以前,过年出去抢炮,我都是抢最多的。”

  莫名想到了以前的战绩,泥冬微微愣神。

  复而,自嘲的笑了下。

  当初家里穷得叮当响,自己又早早退学,跟个野孩子一样。

  过年时,可不就剩下这点爱好了吗。

  所幸,现在不同了!

  念及此,泥冬稍稍直起腰,似要摆脱脑海里念头的摇了下头

  随后,他将手中两个包装精美的礼盒拎起,又探身往坡上闹腾的大笼子扫一眼,“来送鸡的,够多的,听说我爹来带了几只过来,不够添乱的,还收了钱,等于卖给你家俺叔了啊……”

  秦向河摆手,“没事。过完年,家里走点亲戚,消耗的也快,而且孩子也爱吃。怎么说都是大家的心意,心领了。”

  “大宝和妞妞爱吃啊?爱吃的话,等没有了,就让俺叔去后庄找俺爹,要多少,都有。余窑俺姑奶家,就养了不少……”

  “好。”秦向河笑着点头,往泥冬递来的礼盒看去。

  泥冬忙道,“蓝色是给大宝的,红色是给妞妞的。从宿阳回来,正好在店里看到有卖玩具的,大宝的是小木头汽车。妞妞的,是一个洋娃娃,说是从广柔进的什么外国娃娃,也不知妞妞喜不喜欢。”

  “那我就替他们谢谢你了。以后别这样了,跟我还客气个什么劲!”

  秦向河摇头的笑着接过。

  光听这么说,就知,为了礼物,泥冬肯定费了不少心,知道只送给俩孩子。

  记起前天在后庄遇到老高两口子,他随口问,“前天碰见你爹你娘了,说你一直没回,怎么回事?”

  年节期间,正是最冷时候。

  泥冬只穿一件中厚羽绒服,也因此,越发显得身材板正。

  加上后梳发型,以及脚上保暖的高筒皮鞋,显得很干练。

  只不过。

  站在这,似乎显得和村子有点格格不入似的。

  听秦向河问完,泥冬当即叹了口气,“唉,向河哥,你是不知道。”

  说着,泥冬熟练拉开羽绒服,从里面兜里掏出一包好烟。

  待发现秦向河看来,他又挠头的放回去,讪讪笑声,“老和那些代销商、老板的打交道,习惯了,见面都是话还没说,先把烟散了。”

  抽烟的习惯,即使是两、三年前一贫如洗的茅塘,也常见。

  甚至说,鲜有不抽烟的男人。

  没钱,抽不起卷烟,那就抽烟叶。

  要么将烟叶碾碎,自己用纸卷。

  有谁破费买了包好烟,又或是到别的村子忙事什么,别人递了一根。

  舍不得抽,尤其是稍贵一点的烟,那得一直夹在耳朵上。

  等凑堆聊天时,将耳朵上那只烟,找多角度的亮亮相。

  有的,一根烟能夹上好多天。

  不光农村,城市抽烟更是遍处可见,也是这年代的风气。

  即使知道如此,泥冬也有“正当”理由抽烟,秦向河还是接话劝了句,“烟不是个好东西,能不抽,就不抽,就算抽也少抽点。对身体有害!”

  泥冬似没想到秦向河会说这个。

  愣了愣,抬头看了眼,忙点头回道,“好,我记住了。”

  秦向河没有强加喜好给人的意思,遂笑着摆摆手,示意继续往下说。

  “爹娘一辈子,就知道守着家里几亩地。要不是向河哥你开了厂,又给大家种草药合同。你看看,他们能过成什么样……”

  泥冬忍埋怨几句,又转口道,“我学城里人,不好吗?我就想做城里人,干干净净的,不像以前,谁谁都看不起。还想着,以后挣大钱了,就在城里买房子,将爹娘接过去,以后等我有孩子,就不再是农村人了……”

  秦向河安静听着,没有插话。

  只有在茅塘过了苦日子,才理解,对城里生活的向往。

  尤其是泥冬这样,到外面见识了城里人生活的。

  这么想,也算是一种努力向上的积极性吧。

  贴完春联。

  秦向河又去了趟东头工厂,让大宝和妞妞给白鹿通电话。

  顺带,也给白爸爸白妈妈等人,以及唐怡一家,拜个年。

  今年准备的菜,特别多,为此特意换了张大桌子。

  所以,饭吃的有点晚。

  十一点左右时,鞭炮声,就陆陆续续,在村里此起彼伏的炸响。

  村西头院外坡下,恰好遇到泥冬的秦向河。

  一扭头。

  果然,晒场上原本闹哄哄的一群孩子,瞬间就跑不见了。

  现如今过节,家里基本都会给孩子买点鞭炮。

  可这群毛孩子,还是跟约好似的。

  打听谁家吃饭早,就及早的跑去守候,唯恐比别人抢的少。

  其实,这些抢来的鞭炮。

  大多都是哑炮,捻子都烧光了的。

  都是后面丢火堆里,给硬烧炸响着完。

  更多,则是把鞭炮掰开,倒出火药,再用火柴点着。

  还能将对折开的鞭炮,摆成各种形状,搞些花样。

  总之,孩子们是乐此不疲。

  稍不小心,手就会被火药呲的熏黑,前额头发也最容易燎了的。

  等回去挨上一顿打,下午,又屁颠屁颠去别人家门口堵着了。

  或许,也是这代人的童年幸福吧。

  秦向河扫了几眼,附近没见大宝和妞妞踪影,便回泥冬道,“俩人不知跟大林子跑哪抢炮去了。”

  “哈哈,大宝和妞妞还用去抢炮?”

  泥冬自觉这事有点夸张。

  虽不知秦向河现在有多少公司,这些公司的市值又是多少。

  只他所在的爱乐音像,每月纯盈利就不低于三、四百万。

  更遑论,还有广告传遍各地的鹿白十三香。

  以及如今比爱乐音像挣得还多的美达磁带厂,和在宿阳、海沙如日中天的白云广场……

  生于这样的家庭,他实在想不出,有什么理由,还跟别的孩子一样去抢什么炮。

  以他对秦向河的了解,大宝和妞妞就算想要月亮,都能给现造一个出来。

  更别提,这些便宜的鞭炮了。

  想要多少没有!

  若是他爹娘挣那么多钱,自己还做什么事,每天躺家里,净想着怎么花钱就好了。

  “以前,过年出去抢炮,我都是抢最多的。”

  莫名想到了以前的战绩,泥冬微微愣神。

  复而,自嘲的笑了下。

  当初家里穷得叮当响,自己又早早退学,跟个野孩子一样。

  过年时,可不就剩下这点爱好了吗。

  所幸,现在不同了!

  念及此,泥冬稍稍直起腰,似要摆脱脑海里念头的摇了下头

  随后,他将手中两个包装精美的礼盒拎起,又探身往坡上闹腾的大笼子扫一眼,“来送鸡的,够多的,听说我爹来带了几只过来,不够添乱的,还收了钱,等于卖给你家俺叔了啊……”

  秦向河摆手,“没事。过完年,家里走点亲戚,消耗的也快,而且孩子也爱吃。怎么说都是大家的心意,心领了。”

  “大宝和妞妞爱吃啊?爱吃的话,等没有了,就让俺叔去后庄找俺爹,要多少,都有。余窑俺姑奶家,就养了不少……”

  “好。”秦向河笑着点头,往泥冬递来的礼盒看去。

  泥冬忙道,“蓝色是给大宝的,红色是给妞妞的。从宿阳回来,正好在店里看到有卖玩具的,大宝的是小木头汽车。妞妞的,是一个洋娃娃,说是从广柔进的什么外国娃娃,也不知妞妞喜不喜欢。”

  “那我就替他们谢谢你了。以后别这样了,跟我还客气个什么劲!”

  秦向河摇头的笑着接过。

  光听这么说,就知,为了礼物,泥冬肯定费了不少心,知道只送给俩孩子。

  记起前天在后庄遇到老高两口子,他随口问,“前天碰见你爹你娘了,说你一直没回,怎么回事?”

  年节期间,正是最冷时候。

  泥冬只穿一件中厚羽绒服,也因此,越发显得身材板正。

  加上后梳发型,以及脚上保暖的高筒皮鞋,显得很干练。

  只不过。

  站在这,似乎显得和村子有点格格不入似的。

  听秦向河问完,泥冬当即叹了口气,“唉,向河哥,你是不知道。”

  说着,泥冬熟练拉开羽绒服,从里面兜里掏出一包好烟。

  待发现秦向河看来,他又挠头的放回去,讪讪笑声,“老和那些代销商、老板的打交道,习惯了,见面都是话还没说,先把烟散了。”

  抽烟的习惯,即使是两、三年前一贫如洗的茅塘,也常见。

  甚至说,鲜有不抽烟的男人。

  没钱,抽不起卷烟,那就抽烟叶。

  要么将烟叶碾碎,自己用纸卷。

  有谁破费买了包好烟,又或是到别的村子忙事什么,别人递了一根。

  舍不得抽,尤其是稍贵一点的烟,那得一直夹在耳朵上。

  等凑堆聊天时,将耳朵上那只烟,找多角度的亮亮相。

  有的,一根烟能夹上好多天。

  不光农村,城市抽烟更是遍处可见,也是这年代的风气。

  即使知道如此,泥冬也有“正当”理由抽烟,秦向河还是接话劝了句,“烟不是个好东西,能不抽,就不抽,就算抽也少抽点。对身体有害!”

  泥冬似没想到秦向河会说这个。

  愣了愣,抬头看了眼,忙点头回道,“好,我记住了。”

  秦向河没有强加喜好给人的意思,遂笑着摆摆手,示意继续往下说。

  “爹娘一辈子,就知道守着家里几亩地。要不是向河哥你开了厂,又给大家种草药合同。你看看,他们能过成什么样……”

  泥冬忍埋怨几句,又转口道,“我学城里人,不好吗?我就想做城里人,干干净净的,不像以前,谁谁都看不起。还想着,以后挣大钱了,就在城里买房子,将爹娘接过去,以后等我有孩子,就不再是农村人了……”

  秦向河安静听着,没有插话。

  只有在茅塘过了苦日子,才理解,对城里生活的向往。

  尤其是泥冬这样,到外面见识了城里人生活的。

  这么想,也算是一种努力向上的积极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