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元旦,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由于张学良的东北军力挺蒋司令,造成反蒋阵营失败。南京政府刚刚于1930年12月16日下令通缉汪精卫,此时的蒋司令身兼国民政府主席、陆海空三军总司令和行政院长。
汪精卫在国字号的派系斗争中失败,不得不在天津发表了下野声明,不得不解除一切职务,以出国疗养多少挽回他“四起四落”的颜面。同时,改组派被汪精卫宣布解散,反蒋运动一时进入低潮。
早在1930年10月10日,在南京湖南路国字号中央党部礼堂,宣誓就任国民政府主席,取代了谭延闿、宋子文的代理国民政府主席。11月18日。国字号中央第三届第四次全体会议,蒋司令又被推选为行政院长。当时还没有总统这个职位,行政院长也相当于总统了。
独揽国字号的党政军大权的蒋司令,调集10万兵力,以国字号江西省主席兼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总司令,第18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起第一次“围剿”。
同时,正在吴稚晖等心腹的支持下,蒋司令策划控制胡汉民的秘密计划。1930年10月28日,教育部长蒋梦麟提出辞职。吴稚晖同李石曾、蔡元培关系都不错,提了一个让天文学家高鲁出任教育部长的折衷方案,但是胡汉民站出来反对:“高鲁何许人也,乃可以任教育行政之责任,岂不羞煞天下之士?”
12月4日,国民政府免去蒋梦麟的教育部长职务,蒋司令以行政院长名义自兼教育部长。并提名高鲁当次长。
经过以上事件,蒋司令越发他们从认识到分歧,二人在黄埔军校相识,当时蒋司令任校长,胡汉民不过一个教员。1925年广州起义后,胡汉民持续支持与共字号合作。二人的合作关系逐渐淡化,在1926年北伐时期,胡汉民与蒋司令联盟抗击北洋军阀,胡汉民认为应该由自己领导攻打武汉,而蒋司令决定由自己亲自率领部队进攻。胡汉民感到十分愤慨。
蒋司令并非毛先生、朱德的对手,毛先生、朱德指挥红一方面军,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和“中间突破”的战术,在向苏区中部逐次转移。12月29日,蒋军第十八师两个旅孤军深入龙冈。30日,红军以优势兵力突然向进入龙冈伏击圈之敌发起围攻,张部全军被歼,张辉瓒化装乘轿逃至附近的万功山,遇红军后钻进一个一人深的土坑里,被红军擒获。
对于共字号,张辉瓒心狠手辣,人称“张屠户”。张辉瓒在誓师大会上口出狂言:吾党与“共匪”势不两立,此番不踏平赤区,剿灭“赤匪”,誓不生还。等鲁涤平惊慌失措,痛哭流涕地出现在蒋司令面前,蒋司令大骂……
蒋司令的军事“围剿”吃了败仗的消息,迅速传到了远在奉天的东北大学。当时,作为东北大学校长的张学良又不在学校,所以学校的负责人在言行各外谨慎。
但王至诚似乎并不在乎,决定借元旦之际,和大家商讨东北大学的发展,看到了时局的不安和未来祖国的希望,淡淡地说:“蒋司令想以武统共字号,又以文治国,有过也有功,对国家,喜忧参半哩!”
章士钊等各位负责人正在为迎接教育部落实全国教育会议精神的大检查担忧,因为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上,蒋司令亲自参加并做了重要讲话,现在又兼任教育部长,稍有差池,职位不保道是小事,恐累及生命,生怕得罪了蒋司令。
王至诚取出一大堆材料,梳理了一下,他说:“自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以来,关于治理公立大学、整顿私立大学、完善派遣留学生体制的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积极响应,高等教育的发展有所起色,教育部点名表扬我们东北大学、山西大学等众多公立高校经整顿后完善布局趋于合理;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的教师兼职情况也有所减少;国立中山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已经建成研究所;各校研究院相继建成,私立高校办学的混乱局面有所改善。”
王至诚又说:“北大、清华、燕大、复旦、上大等高校基本上建立研究院,而东北大学,包含东北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省立吉林大学,和私立冯庸大学远远不够,比如《兰亭序》暨王羲之书法研究会、书画辅导班仅仅停留在小范围上。”
章士钊指出:“你应该知道,全国教育会议对高校的要求之一,就是要从注重人文社会科学转向以自然应用学科为主。”
王至诚说:“我记得教育部对留学生学习科目是这样的要求,如果扩展到学科,那么东北大学的文学院会受到影响。教育部指出:东北大学现有文、理、法、工学院,应增设农学院。这农学院还算不错,但我们起先的增设书画科系或中医科系,到现在没有落实。在充实院系方面,应该向湖南大学学习,1930年7月,文学院增设了商学系,将政治、经济两系合并为政治经济系。我们东北大学,不妨在增补书画系之后,文学院改为文学艺术院。”
章士钊对文学院的发展非常重视。他说:“目前来说,招募人才并非易事,阎锡山在日本人保护下逃往大连,冯玉祥则隐居在山西汾阳峪道河。我们的东北大学是张氏父子一手大造的,东北易帜后,蒋司令非常关注。现在蒋司令兼教育部长,东北大学的发展改革应走在最前面。”
“东大是谁的大学?为谁服务?这是发展的关键,这两个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东大的发展就难以走出瓶颈。”王至诚阐述自己的观点,“文学院是我们东北大学的窗口学院,张校长虽然不在东北大学,但很重视的还是文学院。而文学院的发展,关键是找那些人才来东大?”
汪精卫在国字号的派系斗争中失败,不得不在天津发表了下野声明,不得不解除一切职务,以出国疗养多少挽回他“四起四落”的颜面。同时,改组派被汪精卫宣布解散,反蒋运动一时进入低潮。
早在1930年10月10日,在南京湖南路国字号中央党部礼堂,宣誓就任国民政府主席,取代了谭延闿、宋子文的代理国民政府主席。11月18日。国字号中央第三届第四次全体会议,蒋司令又被推选为行政院长。当时还没有总统这个职位,行政院长也相当于总统了。
独揽国字号的党政军大权的蒋司令,调集10万兵力,以国字号江西省主席兼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总司令,第18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起第一次“围剿”。
同时,正在吴稚晖等心腹的支持下,蒋司令策划控制胡汉民的秘密计划。1930年10月28日,教育部长蒋梦麟提出辞职。吴稚晖同李石曾、蔡元培关系都不错,提了一个让天文学家高鲁出任教育部长的折衷方案,但是胡汉民站出来反对:“高鲁何许人也,乃可以任教育行政之责任,岂不羞煞天下之士?”
12月4日,国民政府免去蒋梦麟的教育部长职务,蒋司令以行政院长名义自兼教育部长。并提名高鲁当次长。
经过以上事件,蒋司令越发他们从认识到分歧,二人在黄埔军校相识,当时蒋司令任校长,胡汉民不过一个教员。1925年广州起义后,胡汉民持续支持与共字号合作。二人的合作关系逐渐淡化,在1926年北伐时期,胡汉民与蒋司令联盟抗击北洋军阀,胡汉民认为应该由自己领导攻打武汉,而蒋司令决定由自己亲自率领部队进攻。胡汉民感到十分愤慨。
蒋司令并非毛先生、朱德的对手,毛先生、朱德指挥红一方面军,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和“中间突破”的战术,在向苏区中部逐次转移。12月29日,蒋军第十八师两个旅孤军深入龙冈。30日,红军以优势兵力突然向进入龙冈伏击圈之敌发起围攻,张部全军被歼,张辉瓒化装乘轿逃至附近的万功山,遇红军后钻进一个一人深的土坑里,被红军擒获。
对于共字号,张辉瓒心狠手辣,人称“张屠户”。张辉瓒在誓师大会上口出狂言:吾党与“共匪”势不两立,此番不踏平赤区,剿灭“赤匪”,誓不生还。等鲁涤平惊慌失措,痛哭流涕地出现在蒋司令面前,蒋司令大骂……
蒋司令的军事“围剿”吃了败仗的消息,迅速传到了远在奉天的东北大学。当时,作为东北大学校长的张学良又不在学校,所以学校的负责人在言行各外谨慎。
但王至诚似乎并不在乎,决定借元旦之际,和大家商讨东北大学的发展,看到了时局的不安和未来祖国的希望,淡淡地说:“蒋司令想以武统共字号,又以文治国,有过也有功,对国家,喜忧参半哩!”
章士钊等各位负责人正在为迎接教育部落实全国教育会议精神的大检查担忧,因为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上,蒋司令亲自参加并做了重要讲话,现在又兼任教育部长,稍有差池,职位不保道是小事,恐累及生命,生怕得罪了蒋司令。
王至诚取出一大堆材料,梳理了一下,他说:“自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以来,关于治理公立大学、整顿私立大学、完善派遣留学生体制的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积极响应,高等教育的发展有所起色,教育部点名表扬我们东北大学、山西大学等众多公立高校经整顿后完善布局趋于合理;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的教师兼职情况也有所减少;国立中山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已经建成研究所;各校研究院相继建成,私立高校办学的混乱局面有所改善。”
王至诚又说:“北大、清华、燕大、复旦、上大等高校基本上建立研究院,而东北大学,包含东北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省立吉林大学,和私立冯庸大学远远不够,比如《兰亭序》暨王羲之书法研究会、书画辅导班仅仅停留在小范围上。”
章士钊指出:“你应该知道,全国教育会议对高校的要求之一,就是要从注重人文社会科学转向以自然应用学科为主。”
王至诚说:“我记得教育部对留学生学习科目是这样的要求,如果扩展到学科,那么东北大学的文学院会受到影响。教育部指出:东北大学现有文、理、法、工学院,应增设农学院。这农学院还算不错,但我们起先的增设书画科系或中医科系,到现在没有落实。在充实院系方面,应该向湖南大学学习,1930年7月,文学院增设了商学系,将政治、经济两系合并为政治经济系。我们东北大学,不妨在增补书画系之后,文学院改为文学艺术院。”
章士钊对文学院的发展非常重视。他说:“目前来说,招募人才并非易事,阎锡山在日本人保护下逃往大连,冯玉祥则隐居在山西汾阳峪道河。我们的东北大学是张氏父子一手大造的,东北易帜后,蒋司令非常关注。现在蒋司令兼教育部长,东北大学的发展改革应走在最前面。”
“东大是谁的大学?为谁服务?这是发展的关键,这两个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东大的发展就难以走出瓶颈。”王至诚阐述自己的观点,“文学院是我们东北大学的窗口学院,张校长虽然不在东北大学,但很重视的还是文学院。而文学院的发展,关键是找那些人才来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