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那李存勖,本是一代英主,却因沉溺于戏剧而荒废朝政,最终落得个身死伶人之手的悲惨下场。而他的继任者李嗣源,虽出身低微,却能以仁政治国,使得后唐在短时间内得以稳定。
然而,这乱世之中,权力的争夺从未停歇。石敬瑭为了登上皇位,竟然不惜认贼作父,向契丹称臣,并割让燕云十六州,这一行为不仅让他自己沦为千古笑柄,更给中原地区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与此同时,在江淮地区,徐知诰通过一系列手段,成功地改头换面,化身为李昪,建立了南唐政权。在他的统治下,江南地区暂时得到了安稳,但这乱世的风云变幻,又岂是他一人能够掌控的呢?
这五代十国的戏台,刚刚唱罢李存勖的荒诞剧,又迎来了石敬瑭的屈辱戏,而那江淮的风,似乎也裹挟着南唐的爱恨情仇,正悄然吹向更深的乱世之中。
一、石敬瑭的“儿皇帝”日常:屈辱与挣扎
石敬瑭在契丹的扶持下,终于登上了后晋的皇位,定都开封,成为了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儿皇帝”。
登基大典那天,阳光明媚,金銮殿上金碧辉煌,官员们身着朝服,整齐地排列在两侧,气氛庄重而肃穆。然而,在这庄严肃穆的场景中,却有一个不和谐的身影——契丹使者。
这位契丹使者站在石敬瑭的身旁,他身材高大,腰杆挺得笔直,仿佛他才是这中原大地的真正主人。他的身上穿着华丽的契丹服饰,与周围的汉族官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石敬瑭则穿着十二章纹的龙袍,这本应是至高无上的象征,但此刻的他却显得有些卑微。他对着比自己小十岁的耶律德光派来的使者,微微弯腰行礼,接受那声带着草原寒气的“儿皇帝安”。
这一幕让人不禁感叹,石敬瑭为了登上皇位,不惜向契丹称臣,甚至认比自己小的耶律德光为父,实在是令人唏嘘。而那位契丹使者,虽然只是一个使者,却在这一刻展现出了契丹的强大和傲慢。
朝堂之上,一片死寂,连呼吸声都显得格外沉重。大臣们一个个低着头,仿佛地上有什么稀世珍宝一般,不敢抬起头来,更不敢直视皇帝那张强装镇定的脸。
就在这时,一个突兀的声音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原来是一位刚刚从地方调来的刺史,他显然对朝堂上的微妙气氛一无所知,竟然毫不顾忌地站出来,大声说道:“陛下,契丹虽有大功,终究是外族,我朝礼仪岂能如此倒置?”
他的话音未落,朝堂上的众人都不约而同地倒吸了一口凉气,心中暗叫不好。这位刺史的话虽然有几分道理,但在此时此刻说出来,无疑是在皇帝的伤口上撒盐。
果然,皇帝的脸色瞬间变得极为难看,他猛地一拍龙椅,怒喝道:“放肆!契丹是我父国,朕敬父国使者,天经地义!”皇帝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震得众人的耳朵嗡嗡作响。
那刺史被皇帝的这一怒喝吓得浑身一颤,面色如土,双腿发软,差点直接瘫倒在地。他这才意识到自己闯下了大祸,连忙跪地磕头,连连求饶。
然而,皇帝并没有因为他的求饶而心软,依旧冷冷地看着他,眼中的怒火似乎随时都能喷涌而出。最终,还是有几位大臣看不过去,纷纷出来为那刺史求情,皇帝这才勉强压下了心中的怒火,挥挥手让那刺史退下。
从那以后,那刺史便如同惊弓之鸟一般,再也不敢在朝堂上多言半句,生怕一个不小心又触怒了皇帝。
石敬瑭的“儿皇帝”生活简直是苦不堪言,受尽了屈辱和折磨。每年他都要向契丹进贡大量的财物,其中光是丝绸就需要上万匹,粮食更是高达几十万石,此外还有数不清的金银珠宝。如此巨额的贡品,石敬瑭又该从何处筹集呢?毫无疑问,这些沉重的负担最终都落在了无辜的百姓身上。
为了能够凑齐这些贡品,地方官员们不断地增加赋税,使得百姓们的生活愈发艰难。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被搜刮得一干二净,连最基本的温饱都难以维持。许多百姓无奈之下,只能忍痛卖掉自己的儿女,以换取一些微薄的钱财来交税。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首民谣在民间悄然流传开来:“儿皇帝,真荒唐,认贼作父害家乡。苛捐杂税比山高,百姓尸骨堆成墙。”这首民谣生动地描绘了石敬瑭的所作所为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愤恨和不满。
石敬瑭听闻此言,心中犹如打翻了五味瓶一般,很不是滋味,但他却只能强作镇定,佯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模样。因为他心里非常清楚,自己如今所拥有的皇位,就如同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城堡一般,摇摇欲坠,不堪一击。一旦契丹人稍有不满,这座看似宏伟的城堡便会在瞬间土崩瓦解,化为乌有。
有一次,契丹的使者前来催促贡品,其态度异常傲慢无礼,甚至用手指着开封城的方向,毫不客气地威胁道:“父皇帝说了,如果你们再不能按时凑齐所需的物品,他就会派遣铁骑踏平这座城池!”面对如此嚣张的使者,石敬瑭虽然心中愤恨不已,但表面上却不敢有丝毫怠慢,只得满脸赔笑,连连点头应承道:“一定一定,我们马上就去办理。”
待使者离去之后,石敬瑭独自一人将自己关进了御书房内,他的心情愈发沉重。终于,压抑已久的情绪如火山般喷涌而出,他猛地挥起拳头,狠狠地砸在了那张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龙案上。只听得“砰”的一声闷响,龙案瞬间被砸出了一个深深的凹痕,而石敬瑭的拳头也因过度用力而鲜血直流,顺着他的指缝缓缓滴落。
然而,即便是如此痛苦和愤恨,石敬瑭也只能在这寂静的御书房里,发出一声无声的嘶吼。因为他深知,自己作为一国之君,在契丹人面前竟然如此卑微,连一条狗都不如!
更让他窝火的是,手下的将领个个憋着气。尤其是天平节度使景延广,每次上朝都瞪着眼看契丹使者,好几次差点拔剑相向。景延广私下对心腹说:“石敬瑭这窝囊废,把中原的脸都丢尽了!迟早有一天,我要让契丹人知道,中原不是好欺负的!”这话传到石敬瑭耳朵里,他气得浑身发抖,却不敢动景延广——他知道,自己身边能打仗的将领没几个,景延广手里有兵,动了他,无异于自断臂膀。
石敬瑭的皇后李氏,是李嗣源的女儿,也是个有血性的女子。她看着丈夫天天对着契丹使者低眉顺眼,心里又气又疼。有天夜里,她忍不住劝道:“陛下,咱们就算靠契丹坐上皇位,也不能如此屈辱。不如暗中练兵,总有一天能摆脱他们。”石敬瑭苦笑一声:“练兵?契丹人耳目众多,稍有异动,他们就能打过来。我这也是没办法啊。”李氏叹了口气,泪水滑过脸颊——她嫁的,究竟是个皇帝,还是个傀儡?
石敬瑭在屈辱中熬了六年,身体一天比一天差。他常常梦见自己被契丹人架在火上烤,惊醒后一身冷汗。公元942年,这位“儿皇帝”在开封病逝,临死前还拉着大臣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千万……别惹契丹……”他大概到死都没明白,靠屈辱换来的皇位,根本坐不长久。
二、石重贵的“硬气”与代价:后晋的末路狂奔
石敬瑭一死,皇位传给了侄子石重贵。这小伙子年轻气盛,早就看不惯叔叔那副窝囊样。登基第一天,他就把景延广叫到宫里,拍着桌子说:“景爱卿,朕不想再当‘儿皇帝’了!你说,咱们能不能硬气一把?”
景延广等这句话等了好几年,当即拍着胸脯保证:“陛下放心!契丹人没什么了不起的,只要陛下一声令下,臣愿领兵出战,把他们打回草原去!”
于是,石重贵给契丹发了封国书,里面不再称“儿皇帝”,而是改成了“孙皇帝”,还特意加了句:“晋朝土地,乃先祖所留,不敢割让。今后贡物照旧,但人臣之礼,就免了吧。”
耶律德光收到国书,气得把信纸撕得粉碎。他在草原上咆哮:“石重贵这小子,翅膀硬了?敢跟我叫板?当年要是没有我,他叔叔能当上皇帝?现在倒好,翻脸不认人!”当即下令:“点齐二十万大军,南下!把后晋给我灭了!”
契丹铁骑再次像潮水般涌向中原。石重贵任命景延广为帅,率军抵抗。景延广倒是硬气,在澶州城下摆开阵势,对着契丹使者喊:“回去告诉耶律德光,有种的就来打!我们晋朝有的是勇士,定叫你们有来无回!”
起初,后晋军队还真打了几个胜仗。景延广身先士卒,一刀劈死了契丹的先锋官,士兵们士气大振,把契丹人赶得后退了几十里。石重贵在开封听到捷报,高兴得设宴庆祝,还对大臣们说:“朕就说嘛,契丹人没什么可怕的!”
可这高兴劲儿没持续多久,问题就来了。景延广虽然勇猛,却没什么战略眼光,打了胜仗就骄傲自满,对部下也不体恤。有次军粮跟不上,士兵们饿肚子,他却把仅有的粮食分给自己的亲信,气得士兵们私下骂他:“这混蛋,比石敬瑭还不是东西!”
更要命的是,石重贵自己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他见打了胜仗,就开始骄傲自满,整天在宫里饮酒作乐,把朝政扔在一边。有大臣劝他:“陛下,契丹人还没退,咱们不能松懈啊。”他却不耐烦地挥手:“去去去,有景爱卿在,怕什么?朕难得清闲几天。”
耶律德光抓住机会,重新整顿军队,绕到景延广的后方,断了他的粮道。景延广这下慌了神,率军突围,结果被契丹人打得大败,狼狈逃回开封。
契丹大军兵临城下,石重贵这才慌了。他派人去求和,耶律德光却放出话来:“想求和可以,让石重贵亲自来草原给我磕头认错,否则,踏平开封!”
石重贵又气又怕,可这时候再想硬气,已经没资本了。他手下的将领见大势已去,纷纷投降契丹。有个叫张彦泽的将领,甚至打开城门,引契丹人进城。
公元947年,契丹军队冲进开封,后晋灭亡。石重贵穿着素服,跪在城门口,等着耶律德光处置。耶律德光看着他,冷笑道:“你不是想硬气吗?现在怎么不硬了?”石重贵低着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耶律德光把石重贵和他的家人都押往草原,一路上受尽屈辱。石重贵的皇后冯氏,长得貌美,被契丹士兵调戏,她哭着求石重贵救命,石重贵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无能为力。到了草原后,他们被安置在一个破帐篷里,冬天没有炭火,冻得瑟瑟发抖,曾经的皇帝皇后,活得连草原上的奴隶都不如。
石重贵这才明白,没有实力的“硬气”,不过是自取灭亡。他望着南方的天空,流下悔恨的泪水——如果当初能像李嗣源那样,好好治理国家,积蓄力量,或许就不会落得这般下场。可世上没有后悔药,后晋的命运,就像他的人生一样,早已注定。
三、南唐的“文艺范儿”:李昪的治国与情愁
就在中原大地打得昏天黑地的时候,南唐的日子相对安稳。李昪(徐知诰)当上皇帝后,一门心思搞建设,把南唐治理得井井有条。他不像李存勖那样沉迷戏台,也不像石敬瑭那样依附外族,而是每天穿着粗布袍子,在朝堂上跟大臣们讨论农桑、水利,晚上还常常批阅奏折到深夜。
有次南京城发生水灾,淹没了不少农田。李昪连夜召集大臣,下令开仓放粮,还亲自到灾区查看灾情。他看见老百姓在水里捞粮食,浑身湿透,冻得嘴唇发紫,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场脱下自己的袍子,给一个老农披上,说:“是朕没做好,让你们受苦了。”老农感动得直磕头,周围的百姓也跟着哭起来。
在李昪的治理下,南唐的经济越来越繁荣。南京的秦淮河畔,商铺林立,白天车水马龙,晚上灯火辉煌,比唐朝的扬州还要热闹。苏州的丝绸、杭州的茶叶、景德镇的瓷器,通过水路运往各地,甚至卖到了海外。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对李昪也越来越拥戴,都称他为“仁君”。
李昪不仅会治国,还很重感情。他虽然认了李唐皇室当祖宗,却没忘了养父徐温的恩情。他追封徐温为“忠武皇帝”,还让徐温的儿子徐知询担任重要官职。徐知询一开始对李昪还有点不服气,觉得这皇位本该是徐家的。有次宴会上,他借着酒劲对李昪说:“陛下,要是没有我父亲,您能有今天吗?”李昪没生气,反而笑着说:“没错,没有义父,就没有朕。所以朕才要好好待你,让徐家世代荣华。”徐知询听了,心里的疙瘩解开了,从此尽心尽力辅佐李昪。
李昪的皇后宋福金,是个贤内助。她出身贫寒,跟着李昪从微末一路走来,深知百姓疾苦。李昪有时候忙于朝政,忘了吃饭,她就亲自下厨,做些家常菜给李昪送去。有大臣劝她:“皇后身份尊贵,怎能亲自下厨?”宋福金却说:“陛下为国操劳,臣妾做点小事,算得了什么?”她还常常劝李昪:“陛下,治国要仁政,不能滥用刑罚,也不能劳民伤财。”李昪很听她的话,南唐的法律相对宽松,百姓犯罪的也少。
不过,李昪也有自己的烦恼,那就是儿子李璟。李璟是个典型的文艺青年,不爱读治国的书,整天就知道写诗填词,跟一群文人墨客混在一起。有次李昪想考考他的功课,让他谈谈对民生的看法,李璟却东拉西扯,最后竟然背起了自己新写的词。李昪气得把书扔在地上:“你这孩子,将来怎么继承大统?”
宋福金在一旁劝道:“陛下息怒,璟儿还小,慢慢教就好了。”李昪叹了口气:“我这是为他好啊。这乱世之中,光会写诗是没用的,得有治国的本事,才能守住这江山。”
李璟虽然不爱治国,却很有才华。他写的词清新婉约,在江南一带很有名。有首《摊破浣溪沙》是这么写的:“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李昪看了,也不得不承认写得好,只是摇摇头:“可惜啊,你生错了地方,要是生在太平盛世,当个文人墨客,倒也自在。”
李昪晚年的时候,身体不太好,常常想起年轻时的往事。他想起自己在濠州街头讨饭的日子,想起徐温把他带回家的那一刻,想起宋福金陪他吃苦的岁月。有天夜里,他躺在床上,拉着宋福金的手说:“福金啊,我这一生,从孤儿到皇帝,已经很满足了。就是担心璟儿,他太善良,也太软弱,将来怕是守不住这南唐啊。”宋福金流着泪说:“陛下放心,臣妾会帮他的。”
公元943年,李昪病逝,享年五十六岁。临终前,他给李璟留下遗诏:“善待百姓,慎用兵戈,与邻国和睦相处。”李璟跪在床前,泣不成声,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李昪的一生,虽然靠“认祖宗”登上皇位,却用实实在在的政绩赢得了民心。他开创的南唐,成了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的一片乐土,也为后来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只是他担心的儿子李璟,即将在这乱世中,开启一段充满爱恨情仇的帝王生涯。
四、安重荣的悲壮抗争:武将的血性与无奈
后晋末年,除了景延广,还有一个人对契丹的压迫忍无可忍,他就是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安重荣出身行伍,性格耿直,勇猛好斗,看不得契丹人在中原作威作福。
有次契丹使者路过成德,态度傲慢,对安重荣指手画脚。安重荣一怒之下,把使者绑了起来,指着他的鼻子骂:“你们契丹人算什么东西?敢在我们中原的地盘上撒野!”使者吓得魂飞魄散,连连求饶。安重荣本来想杀了他,手下劝道:“将军,杀了使者,会引来契丹大军的,三思啊。”安重荣这才把使者放了,但心里的火气更大了。
安重荣知道,光靠骂人没用,得有实际行动。他开始暗中联络不满契丹的藩镇,准备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契丹。他对部下说:“石敬瑭父子认贼作父,丢尽了中原人的脸。我们不能再忍了!就算战死,也不能让契丹人骑在咱们头上!”
石重贵知道了安重荣的计划,心里很矛盾。他既想摆脱契丹的控制,又怕打不过契丹,引火烧身。景延广劝他:“陛下,安将军是个忠臣,咱们应该支持他。只要各路藩镇联合起来,一定能打败契丹。”可石重贵犹豫了,他怕安重荣势力太大,将来不好控制。
耶律德光听说安重荣在联络藩镇,气得暴跳如雷,派人给石重贵送信:“赶紧把安重荣杀了,否则我就派兵南下!”石重贵吓坏了,赶紧派人去劝安重荣:“安将军,你就别闹了,好好当你的节度使,朕不会亏待你的。”
安重荣见石重贵如此窝囊,失望透顶。他对使者说:“回去告诉石重贵,我安重荣宁死也不会向契丹低头!他要是不敢打,我自己打!”
公元941年,安重荣在镇州竖起反旗,号称“勤王抗契丹”。他发布檄文,痛斥契丹的暴行和石重贵的懦弱,号召天下英雄共同起兵。檄文里写道:“契丹蛮夷,入主中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石氏父子,屈膝投降,甘当走狗,背叛祖宗。我安重荣,愿率忠义之士,驱逐鞑虏,还我河山!”
檄文一出,响应者众多,很多百姓和士兵都来投奔安重荣,他的军队很快就发展到十几万人。安重荣亲自率军北上,准备迎击契丹。
石重贵见安重荣真的反了,又怕又气。他怕安重荣打败契丹后,会反过来对付自己;又气安重荣不听自己的命令,让自己陷入两难境地。最后,他在景延广的劝说下,决定出兵讨伐安重荣,名义上是“平定叛乱”,实际上是想借契丹之手除掉安重荣。
安重荣没想到石重贵会来打自己,一时措手不及。他的军队虽然人多,但大多是临时招募的百姓,缺乏训练,根本不是后晋正规军的对手。加上契丹人也出兵夹击,安重荣腹背受敌,屡战屡败。
在最后一场战斗中,安重荣身先士卒,奋勇杀敌,身上多处受伤,血流不止。他的部下劝他突围:“将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咱们以后再报仇!”安重荣摇摇头:“我起兵就是为了驱逐契丹,现在失败了,还有什么脸活着?”他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杀了几个契丹士兵,最终力竭被擒。
安重荣被押到开封,石重贵下令将他斩首示众。临刑前,安重荣对着南方的天空大喊:“苍天啊!我安重荣一心报国,为何落得如此下场?我不甘心!”他的声音回荡在刑场上,闻者无不落泪。
耶律德光听说安重荣死了,很高兴,派人来要安重荣的头颅。石重贵竟然真的把安重荣的头颅砍下来,送给了契丹。这件事让中原百姓彻底寒了心——连为他们抗争的英雄都要被如此对待,这后晋朝廷,还有什么指望?
安重荣的悲壮抗争,就像黑暗中的一点星火,虽然很快熄灭,却点燃了中原百姓心中的怒火。人们开始怀念李嗣源时期的安稳,痛恨石氏父子的懦弱和契丹的残暴。这股怒火,终将在不久的将来,化作摧毁后晋的力量。
五、南唐宫廷的暗流:李璟的初政与兄弟嫌隙
李昪去世后,李璟继位,成了南唐的新皇帝。这位文艺皇帝刚一上台,就把父亲的遗诏抛到了脑后。他觉得父亲太保守,南唐国力强盛,应该开疆拓土,重现大唐的荣光。
李璟重用冯延巳、冯延鲁等文人,这些人只会吟诗作赋,根本不懂治国打仗。冯延巳为了讨好李璟,整天在他耳边说:“陛下英明神武,文采风流,比唐太宗还厉害。只要陛下出兵,定能一统天下。”李璟被夸得飘飘然,真的开始筹划对外用兵。
南唐的第一个目标是闽国。闽国当时正内乱,李璟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派冯延鲁率军出征。冯延鲁是个纸上谈兵的家伙,根本不会打仗,结果被闽国军队打得大败,损兵折将。李璟不仅不怪罪他,还安慰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下次努力就好。”
李璟的弟弟们对他的做法很不满。三弟李景遂是个有头脑的人,他劝李璟:“大哥,父亲临终前嘱咐我们要慎用兵戈,与邻国和睦相处。现在我们国力虽然强盛,但还没到能一统天下的地步,还是先搞好内政再说吧。”李璟却不高兴了:“你懂什么?我这是为了南唐的将来。”
李景遂见大哥不听劝,就联合五弟李景达,在朝堂上反对用兵。李景达性格刚直,当着大臣的面说:“冯延巳等人只会误国,陛下要是再听他们的,南唐迟早要亡国!”李璟气得脸色发白,当场把李景达贬为润州节度使,赶出了京城。
李景遂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知道大哥被冯延巳等人迷惑了,但又没办法。有天夜里,他独自登上城楼,望着秦淮河的灯火,想起父亲在世时的景象,忍不住叹了口气:“唉,南唐的好日子,怕是要到头了。”
李璟不仅在国事上糊涂,在感情上也很纠结。他宠爱一个叫种时光的妃子,种时光长得漂亮,又很会讨李璟欢心,李璟对她言听计从。种时光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就经常在李璟面前说太子李弘冀的坏话。李弘冀是李璟的长子,很有才干,性格也很刚毅,对冯延巳等人很不满。
种时光对李璟说:“陛下,太子太刚愎自用了,将来要是继位,肯定会迫害我们母子的。不如废了他,立我们的儿子为太子吧。”李璟虽然喜欢李弘冀,但经不住种时光天天吹枕边风,心里也开始动摇。
李弘冀听说后,又气又怕。他知道父亲耳根子软,要是真被种时光说动,自己就危险了。于是,他暗中培养势力,准备和种时光抗衡。南唐宫廷的气氛,变得越来越紧张,一场围绕皇位继承的斗争,正在悄然酝酿。
就在李璟沉迷于用兵和后宫争斗的时候,中原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契丹灭了后晋,耶律德光在开封称帝,却因为不得民心,很快就被赶了回去。刘知远趁机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中原再次陷入混乱。
南唐的大臣们劝李璟:“陛下,中原大乱,这是我们北上的好机会啊。”李璟却摇摇头:“现在闽国还没平定,哪有精力管中原的事?”他不知道,这一次的错过,让南唐永远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李璟的初政,充满了失误和遗憾。他空有文采,却没有治国的才能,被小人蒙蔽,疏远兄弟,滥用兵戈,为南唐的衰落埋下了伏笔。而他和兄弟们之间的嫌隙,以及后宫的争斗,也将在未来的日子里,愈演愈烈。
六、耶律德光的中原梦碎:草原狼的水土不服
耶律德光灭了后晋,得意洋洋地进入开封。他看着繁华的中原都城,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自己终于成了天下的主人。他在开封称帝,改国号为“辽”,想把中原纳入契丹的版图。
可耶律德光根本不懂中原的治理方式。他下令在开封城里大肆搜刮,把百姓的财物洗劫一空,还纵容士兵烧杀抢掠。契丹士兵在中原的土地上横行霸道,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甚至把百姓的房屋拆了烧火。开封城里哭声震天,百姓们对契丹人恨之入骨。
有个契丹将领见中原的女子漂亮,就抢了很多回营里,还说:“这是我们应得的战利品。”百姓们气不过,纷纷组织起来反抗。他们拿着锄头、镰刀,袭击落单的契丹士兵,让契丹人惶惶不可终日。
耶律德光还想把中原的百姓迁到草原去,让他们当奴隶。他说:“草原需要劳动力,这些中原人正好能用。”大臣们劝他:“陛下,中原百姓安土重迁,强行迁徙会引起更大的反抗。”耶律德光不听,还是下令执行。结果,迁徙的队伍还没走出中原,就被百姓们拦住了,双方发生激烈冲突,死伤惨重。
耶律德光在开封待得越来越不自在。中原的气候潮湿,他住不惯;中原的饭菜油腻,他吃不惯;更让他头疼的是,到处都是反抗的百姓,他的军队疲于应付,根本无法安心统治。
有天夜里,耶律德光做了个梦,梦见自己被无数中原百姓追着打,吓得从床上跳了起来。他这才意识到,中原不是那么好统治的,自己的草原铁骑虽然能打败中原的军队,却征服不了中原百姓的心。
公元947年,耶律德光决定撤军回草原。临走前,他把开封城里能带走的东西都打包带走了,还放了一把火,把宫殿烧了个精光。百姓们看着契丹人狼狈逃窜的背影,高兴得欢呼雀跃,纷纷拿出家里的好酒好菜,庆祝这一天的到来。
耶律德光在撤军的路上,又气又恼,加上水土不服,竟然病倒了。他躺在车里,望着窗外飞逝的中原景色,心里充满了不甘。他对身边的人说:“我没想到中原人这么难对付,这天下,终究不是我的。”没过多久,耶律德光就在栾城病逝了。
契丹人把耶律德光的尸体用盐腌起来,运回了草原。中原百姓听说后,都拍手称快,说:“这就是侵略者的下场!”
耶律德光的中原梦,就像一场闹剧,来得快,去得也快。他的失败,证明了靠武力征服是行不通的,只有顺应民心,才能长治久安。而中原大地,在经历了契丹的蹂躏后,又将迎来新的统治者——后汉的刘知远。
七、乱世中的坚守:文人与百姓的生存之道
五代十国是个乱世,战火纷飞,民不聊生。但即使在这样的年代,依然有很多人在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中原有个叫王易简的书生,他饱读诗书,却不愿为后晋和契丹效力。他觉得石敬瑭和耶律德光都是祸国殃民的家伙,不配得到文人的辅佐。于是,他隐居在乡下,开了个私塾,教孩子们读书。
王易简常对孩子们说:“读书不是为了当官发财,是为了明事理,知荣辱。就算在乱世,也要做个有骨气的人。”他还把历史上的忠义之士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希望他们能继承先辈的精神。
有次契丹士兵到乡下抢掠,把王易简的私塾也给砸了。王易简气得浑身发抖,指着契丹士兵骂:“你们这些野蛮人,连读书人都不放过,会遭天谴的!”契丹士兵想杀他,被当地百姓拦住了。百姓们说:“王先生是好人,不能杀他。”契丹士兵见人多势众,只好悻悻地走了。
百姓们帮王易简重新修好了私塾,王易简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对百姓们说:“谢谢大家,我一定会把孩子们教好,让他们将来能为中原做点事。”
在南唐,也有很多像王易简这样的文人。他们虽然生活在相对安稳的环境里,却没有忘记中原的苦难。有个叫徐铉的文人,经常在文章里描写中原百姓的悲惨生活,呼吁南唐朝廷出兵北伐,拯救中原百姓。他说:“我们是大唐的后裔,有责任收复失地,让百姓重归太平。”
徐铉的文章在南唐很有影响,很多人都被他打动了。李璟虽然没有出兵北伐,但也很欣赏徐铉的才华,任命他为翰林学士。徐铉利用自己的职位,劝谏李璟要励精图治,不要沉迷于享乐。他说:“陛下,现在中原大乱,正是我们积蓄力量的好时机。只要我们国力强盛了,总有一天能实现北伐的目标。”
百姓们在乱世中,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他们虽然饱受战火和赋税的折磨,却没有放弃希望。在中原,百姓们互相帮助,谁家有困难了,大家就一起接济;在南唐,百姓们努力耕种,发展生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财富。
有个中原的老农,他的儿子被抓去当兵,再也没回来。老农没有消沉,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种地上。他说:“不管谁当皇帝,都得吃饭。只要我把地种好,就有活下去的希望。”
南唐有个织工,她的丈夫在战争中死了,她一个人带着孩子,靠织布为生。她织的布又好又便宜,很受百姓欢迎。她说:“我要好好织布,让孩子能吃饱穿暖,将来做个有用的人。”
正是这些文人的坚守和百姓的努力,让中华文明在乱世中得以延续。他们就像黑暗中的微光,虽然微弱,却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
八、风雨欲来:各方势力的新布局
耶律德光死后,契丹内部发生了内乱,暂时无暇南顾。中原地区,刘知远建立的后汉政权逐渐稳定下来。刘知远是个有才干的人,他吸取了后晋灭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安抚百姓,很受中原百姓的拥戴。
刘知远知道,契丹虽然撤军了,但随时可能卷土重来,还有其他藩镇也对皇位虎视眈眈。于是,他开始整顿军队,加强边防,准备应对各种挑战。他对部下说:“我们好不容易才摆脱契丹的控制,一定要守住这来之不易的安稳。”
南唐的李璟,在经历了闽国之败后,并没有吸取教训,又把目光投向了楚国。楚国当时也发生了内乱,李璟觉得这是个扩张领土的好机会,派大将边镐率军出征。边镐是个能打仗的将领,很快就平定了楚国,把楚国的领土纳入了南唐的版图。
李璟很高兴,觉得自己离一统天下的目标又近了一步。他大肆封赏边镐和冯延巳等人,天天在宫里设宴庆祝。李景遂劝他:“大哥,楚国虽然平定了,但那里的百姓还没归顺我们,我们应该安抚他们,而不是庆祝。”李璟却不听,依旧我行我素。
吴越国的钱弘佐,继承了钱镠的治国理念,继续实行“保境安民”的政策。他对中原的纷争不感兴趣,只关心吴越的发展。他派人修建水利工程,发展农业和商业,吴越的经济越来越繁荣。钱弘佐说:“只要我们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谁也不敢欺负我们。”
后蜀的孟昶,也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整顿吏治,减轻赋税,发展文化,后蜀成了当时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孟昶还很重视边防,派大将守备蜀地的险要关口,防止外敌入侵。他说:“蜀地地势险要,只要我们防守得当,就能安享太平。”
各方势力都在暗中布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中原的后汉、南方的南唐、吴越、后蜀,还有北方的契丹,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局面。一场新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石敬瑭的“儿皇帝”闹剧已经落幕,石重贵的“硬气”也以失败告终;李昪开创的南唐盛世,在李璟的手中开始出现裂痕;耶律德光的中原梦碎,让契丹暂时退回草原;刘知远的后汉,在废墟上艰难崛起。这五代十国的戏台,又将上演新的剧目。
刘知远能否守住后汉的江山?李璟的南唐扩张之路能否顺利?吴越和后蜀能否在乱世中独善其身?契丹会不会再次南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然而,这乱世之中,权力的争夺从未停歇。石敬瑭为了登上皇位,竟然不惜认贼作父,向契丹称臣,并割让燕云十六州,这一行为不仅让他自己沦为千古笑柄,更给中原地区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与此同时,在江淮地区,徐知诰通过一系列手段,成功地改头换面,化身为李昪,建立了南唐政权。在他的统治下,江南地区暂时得到了安稳,但这乱世的风云变幻,又岂是他一人能够掌控的呢?
这五代十国的戏台,刚刚唱罢李存勖的荒诞剧,又迎来了石敬瑭的屈辱戏,而那江淮的风,似乎也裹挟着南唐的爱恨情仇,正悄然吹向更深的乱世之中。
一、石敬瑭的“儿皇帝”日常:屈辱与挣扎
石敬瑭在契丹的扶持下,终于登上了后晋的皇位,定都开封,成为了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儿皇帝”。
登基大典那天,阳光明媚,金銮殿上金碧辉煌,官员们身着朝服,整齐地排列在两侧,气氛庄重而肃穆。然而,在这庄严肃穆的场景中,却有一个不和谐的身影——契丹使者。
这位契丹使者站在石敬瑭的身旁,他身材高大,腰杆挺得笔直,仿佛他才是这中原大地的真正主人。他的身上穿着华丽的契丹服饰,与周围的汉族官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石敬瑭则穿着十二章纹的龙袍,这本应是至高无上的象征,但此刻的他却显得有些卑微。他对着比自己小十岁的耶律德光派来的使者,微微弯腰行礼,接受那声带着草原寒气的“儿皇帝安”。
这一幕让人不禁感叹,石敬瑭为了登上皇位,不惜向契丹称臣,甚至认比自己小的耶律德光为父,实在是令人唏嘘。而那位契丹使者,虽然只是一个使者,却在这一刻展现出了契丹的强大和傲慢。
朝堂之上,一片死寂,连呼吸声都显得格外沉重。大臣们一个个低着头,仿佛地上有什么稀世珍宝一般,不敢抬起头来,更不敢直视皇帝那张强装镇定的脸。
就在这时,一个突兀的声音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原来是一位刚刚从地方调来的刺史,他显然对朝堂上的微妙气氛一无所知,竟然毫不顾忌地站出来,大声说道:“陛下,契丹虽有大功,终究是外族,我朝礼仪岂能如此倒置?”
他的话音未落,朝堂上的众人都不约而同地倒吸了一口凉气,心中暗叫不好。这位刺史的话虽然有几分道理,但在此时此刻说出来,无疑是在皇帝的伤口上撒盐。
果然,皇帝的脸色瞬间变得极为难看,他猛地一拍龙椅,怒喝道:“放肆!契丹是我父国,朕敬父国使者,天经地义!”皇帝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震得众人的耳朵嗡嗡作响。
那刺史被皇帝的这一怒喝吓得浑身一颤,面色如土,双腿发软,差点直接瘫倒在地。他这才意识到自己闯下了大祸,连忙跪地磕头,连连求饶。
然而,皇帝并没有因为他的求饶而心软,依旧冷冷地看着他,眼中的怒火似乎随时都能喷涌而出。最终,还是有几位大臣看不过去,纷纷出来为那刺史求情,皇帝这才勉强压下了心中的怒火,挥挥手让那刺史退下。
从那以后,那刺史便如同惊弓之鸟一般,再也不敢在朝堂上多言半句,生怕一个不小心又触怒了皇帝。
石敬瑭的“儿皇帝”生活简直是苦不堪言,受尽了屈辱和折磨。每年他都要向契丹进贡大量的财物,其中光是丝绸就需要上万匹,粮食更是高达几十万石,此外还有数不清的金银珠宝。如此巨额的贡品,石敬瑭又该从何处筹集呢?毫无疑问,这些沉重的负担最终都落在了无辜的百姓身上。
为了能够凑齐这些贡品,地方官员们不断地增加赋税,使得百姓们的生活愈发艰难。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被搜刮得一干二净,连最基本的温饱都难以维持。许多百姓无奈之下,只能忍痛卖掉自己的儿女,以换取一些微薄的钱财来交税。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首民谣在民间悄然流传开来:“儿皇帝,真荒唐,认贼作父害家乡。苛捐杂税比山高,百姓尸骨堆成墙。”这首民谣生动地描绘了石敬瑭的所作所为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愤恨和不满。
石敬瑭听闻此言,心中犹如打翻了五味瓶一般,很不是滋味,但他却只能强作镇定,佯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模样。因为他心里非常清楚,自己如今所拥有的皇位,就如同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城堡一般,摇摇欲坠,不堪一击。一旦契丹人稍有不满,这座看似宏伟的城堡便会在瞬间土崩瓦解,化为乌有。
有一次,契丹的使者前来催促贡品,其态度异常傲慢无礼,甚至用手指着开封城的方向,毫不客气地威胁道:“父皇帝说了,如果你们再不能按时凑齐所需的物品,他就会派遣铁骑踏平这座城池!”面对如此嚣张的使者,石敬瑭虽然心中愤恨不已,但表面上却不敢有丝毫怠慢,只得满脸赔笑,连连点头应承道:“一定一定,我们马上就去办理。”
待使者离去之后,石敬瑭独自一人将自己关进了御书房内,他的心情愈发沉重。终于,压抑已久的情绪如火山般喷涌而出,他猛地挥起拳头,狠狠地砸在了那张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龙案上。只听得“砰”的一声闷响,龙案瞬间被砸出了一个深深的凹痕,而石敬瑭的拳头也因过度用力而鲜血直流,顺着他的指缝缓缓滴落。
然而,即便是如此痛苦和愤恨,石敬瑭也只能在这寂静的御书房里,发出一声无声的嘶吼。因为他深知,自己作为一国之君,在契丹人面前竟然如此卑微,连一条狗都不如!
更让他窝火的是,手下的将领个个憋着气。尤其是天平节度使景延广,每次上朝都瞪着眼看契丹使者,好几次差点拔剑相向。景延广私下对心腹说:“石敬瑭这窝囊废,把中原的脸都丢尽了!迟早有一天,我要让契丹人知道,中原不是好欺负的!”这话传到石敬瑭耳朵里,他气得浑身发抖,却不敢动景延广——他知道,自己身边能打仗的将领没几个,景延广手里有兵,动了他,无异于自断臂膀。
石敬瑭的皇后李氏,是李嗣源的女儿,也是个有血性的女子。她看着丈夫天天对着契丹使者低眉顺眼,心里又气又疼。有天夜里,她忍不住劝道:“陛下,咱们就算靠契丹坐上皇位,也不能如此屈辱。不如暗中练兵,总有一天能摆脱他们。”石敬瑭苦笑一声:“练兵?契丹人耳目众多,稍有异动,他们就能打过来。我这也是没办法啊。”李氏叹了口气,泪水滑过脸颊——她嫁的,究竟是个皇帝,还是个傀儡?
石敬瑭在屈辱中熬了六年,身体一天比一天差。他常常梦见自己被契丹人架在火上烤,惊醒后一身冷汗。公元942年,这位“儿皇帝”在开封病逝,临死前还拉着大臣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千万……别惹契丹……”他大概到死都没明白,靠屈辱换来的皇位,根本坐不长久。
二、石重贵的“硬气”与代价:后晋的末路狂奔
石敬瑭一死,皇位传给了侄子石重贵。这小伙子年轻气盛,早就看不惯叔叔那副窝囊样。登基第一天,他就把景延广叫到宫里,拍着桌子说:“景爱卿,朕不想再当‘儿皇帝’了!你说,咱们能不能硬气一把?”
景延广等这句话等了好几年,当即拍着胸脯保证:“陛下放心!契丹人没什么了不起的,只要陛下一声令下,臣愿领兵出战,把他们打回草原去!”
于是,石重贵给契丹发了封国书,里面不再称“儿皇帝”,而是改成了“孙皇帝”,还特意加了句:“晋朝土地,乃先祖所留,不敢割让。今后贡物照旧,但人臣之礼,就免了吧。”
耶律德光收到国书,气得把信纸撕得粉碎。他在草原上咆哮:“石重贵这小子,翅膀硬了?敢跟我叫板?当年要是没有我,他叔叔能当上皇帝?现在倒好,翻脸不认人!”当即下令:“点齐二十万大军,南下!把后晋给我灭了!”
契丹铁骑再次像潮水般涌向中原。石重贵任命景延广为帅,率军抵抗。景延广倒是硬气,在澶州城下摆开阵势,对着契丹使者喊:“回去告诉耶律德光,有种的就来打!我们晋朝有的是勇士,定叫你们有来无回!”
起初,后晋军队还真打了几个胜仗。景延广身先士卒,一刀劈死了契丹的先锋官,士兵们士气大振,把契丹人赶得后退了几十里。石重贵在开封听到捷报,高兴得设宴庆祝,还对大臣们说:“朕就说嘛,契丹人没什么可怕的!”
可这高兴劲儿没持续多久,问题就来了。景延广虽然勇猛,却没什么战略眼光,打了胜仗就骄傲自满,对部下也不体恤。有次军粮跟不上,士兵们饿肚子,他却把仅有的粮食分给自己的亲信,气得士兵们私下骂他:“这混蛋,比石敬瑭还不是东西!”
更要命的是,石重贵自己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他见打了胜仗,就开始骄傲自满,整天在宫里饮酒作乐,把朝政扔在一边。有大臣劝他:“陛下,契丹人还没退,咱们不能松懈啊。”他却不耐烦地挥手:“去去去,有景爱卿在,怕什么?朕难得清闲几天。”
耶律德光抓住机会,重新整顿军队,绕到景延广的后方,断了他的粮道。景延广这下慌了神,率军突围,结果被契丹人打得大败,狼狈逃回开封。
契丹大军兵临城下,石重贵这才慌了。他派人去求和,耶律德光却放出话来:“想求和可以,让石重贵亲自来草原给我磕头认错,否则,踏平开封!”
石重贵又气又怕,可这时候再想硬气,已经没资本了。他手下的将领见大势已去,纷纷投降契丹。有个叫张彦泽的将领,甚至打开城门,引契丹人进城。
公元947年,契丹军队冲进开封,后晋灭亡。石重贵穿着素服,跪在城门口,等着耶律德光处置。耶律德光看着他,冷笑道:“你不是想硬气吗?现在怎么不硬了?”石重贵低着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耶律德光把石重贵和他的家人都押往草原,一路上受尽屈辱。石重贵的皇后冯氏,长得貌美,被契丹士兵调戏,她哭着求石重贵救命,石重贵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无能为力。到了草原后,他们被安置在一个破帐篷里,冬天没有炭火,冻得瑟瑟发抖,曾经的皇帝皇后,活得连草原上的奴隶都不如。
石重贵这才明白,没有实力的“硬气”,不过是自取灭亡。他望着南方的天空,流下悔恨的泪水——如果当初能像李嗣源那样,好好治理国家,积蓄力量,或许就不会落得这般下场。可世上没有后悔药,后晋的命运,就像他的人生一样,早已注定。
三、南唐的“文艺范儿”:李昪的治国与情愁
就在中原大地打得昏天黑地的时候,南唐的日子相对安稳。李昪(徐知诰)当上皇帝后,一门心思搞建设,把南唐治理得井井有条。他不像李存勖那样沉迷戏台,也不像石敬瑭那样依附外族,而是每天穿着粗布袍子,在朝堂上跟大臣们讨论农桑、水利,晚上还常常批阅奏折到深夜。
有次南京城发生水灾,淹没了不少农田。李昪连夜召集大臣,下令开仓放粮,还亲自到灾区查看灾情。他看见老百姓在水里捞粮食,浑身湿透,冻得嘴唇发紫,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场脱下自己的袍子,给一个老农披上,说:“是朕没做好,让你们受苦了。”老农感动得直磕头,周围的百姓也跟着哭起来。
在李昪的治理下,南唐的经济越来越繁荣。南京的秦淮河畔,商铺林立,白天车水马龙,晚上灯火辉煌,比唐朝的扬州还要热闹。苏州的丝绸、杭州的茶叶、景德镇的瓷器,通过水路运往各地,甚至卖到了海外。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对李昪也越来越拥戴,都称他为“仁君”。
李昪不仅会治国,还很重感情。他虽然认了李唐皇室当祖宗,却没忘了养父徐温的恩情。他追封徐温为“忠武皇帝”,还让徐温的儿子徐知询担任重要官职。徐知询一开始对李昪还有点不服气,觉得这皇位本该是徐家的。有次宴会上,他借着酒劲对李昪说:“陛下,要是没有我父亲,您能有今天吗?”李昪没生气,反而笑着说:“没错,没有义父,就没有朕。所以朕才要好好待你,让徐家世代荣华。”徐知询听了,心里的疙瘩解开了,从此尽心尽力辅佐李昪。
李昪的皇后宋福金,是个贤内助。她出身贫寒,跟着李昪从微末一路走来,深知百姓疾苦。李昪有时候忙于朝政,忘了吃饭,她就亲自下厨,做些家常菜给李昪送去。有大臣劝她:“皇后身份尊贵,怎能亲自下厨?”宋福金却说:“陛下为国操劳,臣妾做点小事,算得了什么?”她还常常劝李昪:“陛下,治国要仁政,不能滥用刑罚,也不能劳民伤财。”李昪很听她的话,南唐的法律相对宽松,百姓犯罪的也少。
不过,李昪也有自己的烦恼,那就是儿子李璟。李璟是个典型的文艺青年,不爱读治国的书,整天就知道写诗填词,跟一群文人墨客混在一起。有次李昪想考考他的功课,让他谈谈对民生的看法,李璟却东拉西扯,最后竟然背起了自己新写的词。李昪气得把书扔在地上:“你这孩子,将来怎么继承大统?”
宋福金在一旁劝道:“陛下息怒,璟儿还小,慢慢教就好了。”李昪叹了口气:“我这是为他好啊。这乱世之中,光会写诗是没用的,得有治国的本事,才能守住这江山。”
李璟虽然不爱治国,却很有才华。他写的词清新婉约,在江南一带很有名。有首《摊破浣溪沙》是这么写的:“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李昪看了,也不得不承认写得好,只是摇摇头:“可惜啊,你生错了地方,要是生在太平盛世,当个文人墨客,倒也自在。”
李昪晚年的时候,身体不太好,常常想起年轻时的往事。他想起自己在濠州街头讨饭的日子,想起徐温把他带回家的那一刻,想起宋福金陪他吃苦的岁月。有天夜里,他躺在床上,拉着宋福金的手说:“福金啊,我这一生,从孤儿到皇帝,已经很满足了。就是担心璟儿,他太善良,也太软弱,将来怕是守不住这南唐啊。”宋福金流着泪说:“陛下放心,臣妾会帮他的。”
公元943年,李昪病逝,享年五十六岁。临终前,他给李璟留下遗诏:“善待百姓,慎用兵戈,与邻国和睦相处。”李璟跪在床前,泣不成声,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李昪的一生,虽然靠“认祖宗”登上皇位,却用实实在在的政绩赢得了民心。他开创的南唐,成了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的一片乐土,也为后来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只是他担心的儿子李璟,即将在这乱世中,开启一段充满爱恨情仇的帝王生涯。
四、安重荣的悲壮抗争:武将的血性与无奈
后晋末年,除了景延广,还有一个人对契丹的压迫忍无可忍,他就是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安重荣出身行伍,性格耿直,勇猛好斗,看不得契丹人在中原作威作福。
有次契丹使者路过成德,态度傲慢,对安重荣指手画脚。安重荣一怒之下,把使者绑了起来,指着他的鼻子骂:“你们契丹人算什么东西?敢在我们中原的地盘上撒野!”使者吓得魂飞魄散,连连求饶。安重荣本来想杀了他,手下劝道:“将军,杀了使者,会引来契丹大军的,三思啊。”安重荣这才把使者放了,但心里的火气更大了。
安重荣知道,光靠骂人没用,得有实际行动。他开始暗中联络不满契丹的藩镇,准备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契丹。他对部下说:“石敬瑭父子认贼作父,丢尽了中原人的脸。我们不能再忍了!就算战死,也不能让契丹人骑在咱们头上!”
石重贵知道了安重荣的计划,心里很矛盾。他既想摆脱契丹的控制,又怕打不过契丹,引火烧身。景延广劝他:“陛下,安将军是个忠臣,咱们应该支持他。只要各路藩镇联合起来,一定能打败契丹。”可石重贵犹豫了,他怕安重荣势力太大,将来不好控制。
耶律德光听说安重荣在联络藩镇,气得暴跳如雷,派人给石重贵送信:“赶紧把安重荣杀了,否则我就派兵南下!”石重贵吓坏了,赶紧派人去劝安重荣:“安将军,你就别闹了,好好当你的节度使,朕不会亏待你的。”
安重荣见石重贵如此窝囊,失望透顶。他对使者说:“回去告诉石重贵,我安重荣宁死也不会向契丹低头!他要是不敢打,我自己打!”
公元941年,安重荣在镇州竖起反旗,号称“勤王抗契丹”。他发布檄文,痛斥契丹的暴行和石重贵的懦弱,号召天下英雄共同起兵。檄文里写道:“契丹蛮夷,入主中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石氏父子,屈膝投降,甘当走狗,背叛祖宗。我安重荣,愿率忠义之士,驱逐鞑虏,还我河山!”
檄文一出,响应者众多,很多百姓和士兵都来投奔安重荣,他的军队很快就发展到十几万人。安重荣亲自率军北上,准备迎击契丹。
石重贵见安重荣真的反了,又怕又气。他怕安重荣打败契丹后,会反过来对付自己;又气安重荣不听自己的命令,让自己陷入两难境地。最后,他在景延广的劝说下,决定出兵讨伐安重荣,名义上是“平定叛乱”,实际上是想借契丹之手除掉安重荣。
安重荣没想到石重贵会来打自己,一时措手不及。他的军队虽然人多,但大多是临时招募的百姓,缺乏训练,根本不是后晋正规军的对手。加上契丹人也出兵夹击,安重荣腹背受敌,屡战屡败。
在最后一场战斗中,安重荣身先士卒,奋勇杀敌,身上多处受伤,血流不止。他的部下劝他突围:“将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咱们以后再报仇!”安重荣摇摇头:“我起兵就是为了驱逐契丹,现在失败了,还有什么脸活着?”他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杀了几个契丹士兵,最终力竭被擒。
安重荣被押到开封,石重贵下令将他斩首示众。临刑前,安重荣对着南方的天空大喊:“苍天啊!我安重荣一心报国,为何落得如此下场?我不甘心!”他的声音回荡在刑场上,闻者无不落泪。
耶律德光听说安重荣死了,很高兴,派人来要安重荣的头颅。石重贵竟然真的把安重荣的头颅砍下来,送给了契丹。这件事让中原百姓彻底寒了心——连为他们抗争的英雄都要被如此对待,这后晋朝廷,还有什么指望?
安重荣的悲壮抗争,就像黑暗中的一点星火,虽然很快熄灭,却点燃了中原百姓心中的怒火。人们开始怀念李嗣源时期的安稳,痛恨石氏父子的懦弱和契丹的残暴。这股怒火,终将在不久的将来,化作摧毁后晋的力量。
五、南唐宫廷的暗流:李璟的初政与兄弟嫌隙
李昪去世后,李璟继位,成了南唐的新皇帝。这位文艺皇帝刚一上台,就把父亲的遗诏抛到了脑后。他觉得父亲太保守,南唐国力强盛,应该开疆拓土,重现大唐的荣光。
李璟重用冯延巳、冯延鲁等文人,这些人只会吟诗作赋,根本不懂治国打仗。冯延巳为了讨好李璟,整天在他耳边说:“陛下英明神武,文采风流,比唐太宗还厉害。只要陛下出兵,定能一统天下。”李璟被夸得飘飘然,真的开始筹划对外用兵。
南唐的第一个目标是闽国。闽国当时正内乱,李璟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派冯延鲁率军出征。冯延鲁是个纸上谈兵的家伙,根本不会打仗,结果被闽国军队打得大败,损兵折将。李璟不仅不怪罪他,还安慰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下次努力就好。”
李璟的弟弟们对他的做法很不满。三弟李景遂是个有头脑的人,他劝李璟:“大哥,父亲临终前嘱咐我们要慎用兵戈,与邻国和睦相处。现在我们国力虽然强盛,但还没到能一统天下的地步,还是先搞好内政再说吧。”李璟却不高兴了:“你懂什么?我这是为了南唐的将来。”
李景遂见大哥不听劝,就联合五弟李景达,在朝堂上反对用兵。李景达性格刚直,当着大臣的面说:“冯延巳等人只会误国,陛下要是再听他们的,南唐迟早要亡国!”李璟气得脸色发白,当场把李景达贬为润州节度使,赶出了京城。
李景遂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知道大哥被冯延巳等人迷惑了,但又没办法。有天夜里,他独自登上城楼,望着秦淮河的灯火,想起父亲在世时的景象,忍不住叹了口气:“唉,南唐的好日子,怕是要到头了。”
李璟不仅在国事上糊涂,在感情上也很纠结。他宠爱一个叫种时光的妃子,种时光长得漂亮,又很会讨李璟欢心,李璟对她言听计从。种时光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就经常在李璟面前说太子李弘冀的坏话。李弘冀是李璟的长子,很有才干,性格也很刚毅,对冯延巳等人很不满。
种时光对李璟说:“陛下,太子太刚愎自用了,将来要是继位,肯定会迫害我们母子的。不如废了他,立我们的儿子为太子吧。”李璟虽然喜欢李弘冀,但经不住种时光天天吹枕边风,心里也开始动摇。
李弘冀听说后,又气又怕。他知道父亲耳根子软,要是真被种时光说动,自己就危险了。于是,他暗中培养势力,准备和种时光抗衡。南唐宫廷的气氛,变得越来越紧张,一场围绕皇位继承的斗争,正在悄然酝酿。
就在李璟沉迷于用兵和后宫争斗的时候,中原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契丹灭了后晋,耶律德光在开封称帝,却因为不得民心,很快就被赶了回去。刘知远趁机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中原再次陷入混乱。
南唐的大臣们劝李璟:“陛下,中原大乱,这是我们北上的好机会啊。”李璟却摇摇头:“现在闽国还没平定,哪有精力管中原的事?”他不知道,这一次的错过,让南唐永远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李璟的初政,充满了失误和遗憾。他空有文采,却没有治国的才能,被小人蒙蔽,疏远兄弟,滥用兵戈,为南唐的衰落埋下了伏笔。而他和兄弟们之间的嫌隙,以及后宫的争斗,也将在未来的日子里,愈演愈烈。
六、耶律德光的中原梦碎:草原狼的水土不服
耶律德光灭了后晋,得意洋洋地进入开封。他看着繁华的中原都城,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自己终于成了天下的主人。他在开封称帝,改国号为“辽”,想把中原纳入契丹的版图。
可耶律德光根本不懂中原的治理方式。他下令在开封城里大肆搜刮,把百姓的财物洗劫一空,还纵容士兵烧杀抢掠。契丹士兵在中原的土地上横行霸道,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甚至把百姓的房屋拆了烧火。开封城里哭声震天,百姓们对契丹人恨之入骨。
有个契丹将领见中原的女子漂亮,就抢了很多回营里,还说:“这是我们应得的战利品。”百姓们气不过,纷纷组织起来反抗。他们拿着锄头、镰刀,袭击落单的契丹士兵,让契丹人惶惶不可终日。
耶律德光还想把中原的百姓迁到草原去,让他们当奴隶。他说:“草原需要劳动力,这些中原人正好能用。”大臣们劝他:“陛下,中原百姓安土重迁,强行迁徙会引起更大的反抗。”耶律德光不听,还是下令执行。结果,迁徙的队伍还没走出中原,就被百姓们拦住了,双方发生激烈冲突,死伤惨重。
耶律德光在开封待得越来越不自在。中原的气候潮湿,他住不惯;中原的饭菜油腻,他吃不惯;更让他头疼的是,到处都是反抗的百姓,他的军队疲于应付,根本无法安心统治。
有天夜里,耶律德光做了个梦,梦见自己被无数中原百姓追着打,吓得从床上跳了起来。他这才意识到,中原不是那么好统治的,自己的草原铁骑虽然能打败中原的军队,却征服不了中原百姓的心。
公元947年,耶律德光决定撤军回草原。临走前,他把开封城里能带走的东西都打包带走了,还放了一把火,把宫殿烧了个精光。百姓们看着契丹人狼狈逃窜的背影,高兴得欢呼雀跃,纷纷拿出家里的好酒好菜,庆祝这一天的到来。
耶律德光在撤军的路上,又气又恼,加上水土不服,竟然病倒了。他躺在车里,望着窗外飞逝的中原景色,心里充满了不甘。他对身边的人说:“我没想到中原人这么难对付,这天下,终究不是我的。”没过多久,耶律德光就在栾城病逝了。
契丹人把耶律德光的尸体用盐腌起来,运回了草原。中原百姓听说后,都拍手称快,说:“这就是侵略者的下场!”
耶律德光的中原梦,就像一场闹剧,来得快,去得也快。他的失败,证明了靠武力征服是行不通的,只有顺应民心,才能长治久安。而中原大地,在经历了契丹的蹂躏后,又将迎来新的统治者——后汉的刘知远。
七、乱世中的坚守:文人与百姓的生存之道
五代十国是个乱世,战火纷飞,民不聊生。但即使在这样的年代,依然有很多人在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中原有个叫王易简的书生,他饱读诗书,却不愿为后晋和契丹效力。他觉得石敬瑭和耶律德光都是祸国殃民的家伙,不配得到文人的辅佐。于是,他隐居在乡下,开了个私塾,教孩子们读书。
王易简常对孩子们说:“读书不是为了当官发财,是为了明事理,知荣辱。就算在乱世,也要做个有骨气的人。”他还把历史上的忠义之士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希望他们能继承先辈的精神。
有次契丹士兵到乡下抢掠,把王易简的私塾也给砸了。王易简气得浑身发抖,指着契丹士兵骂:“你们这些野蛮人,连读书人都不放过,会遭天谴的!”契丹士兵想杀他,被当地百姓拦住了。百姓们说:“王先生是好人,不能杀他。”契丹士兵见人多势众,只好悻悻地走了。
百姓们帮王易简重新修好了私塾,王易简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对百姓们说:“谢谢大家,我一定会把孩子们教好,让他们将来能为中原做点事。”
在南唐,也有很多像王易简这样的文人。他们虽然生活在相对安稳的环境里,却没有忘记中原的苦难。有个叫徐铉的文人,经常在文章里描写中原百姓的悲惨生活,呼吁南唐朝廷出兵北伐,拯救中原百姓。他说:“我们是大唐的后裔,有责任收复失地,让百姓重归太平。”
徐铉的文章在南唐很有影响,很多人都被他打动了。李璟虽然没有出兵北伐,但也很欣赏徐铉的才华,任命他为翰林学士。徐铉利用自己的职位,劝谏李璟要励精图治,不要沉迷于享乐。他说:“陛下,现在中原大乱,正是我们积蓄力量的好时机。只要我们国力强盛了,总有一天能实现北伐的目标。”
百姓们在乱世中,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他们虽然饱受战火和赋税的折磨,却没有放弃希望。在中原,百姓们互相帮助,谁家有困难了,大家就一起接济;在南唐,百姓们努力耕种,发展生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财富。
有个中原的老农,他的儿子被抓去当兵,再也没回来。老农没有消沉,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种地上。他说:“不管谁当皇帝,都得吃饭。只要我把地种好,就有活下去的希望。”
南唐有个织工,她的丈夫在战争中死了,她一个人带着孩子,靠织布为生。她织的布又好又便宜,很受百姓欢迎。她说:“我要好好织布,让孩子能吃饱穿暖,将来做个有用的人。”
正是这些文人的坚守和百姓的努力,让中华文明在乱世中得以延续。他们就像黑暗中的微光,虽然微弱,却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
八、风雨欲来:各方势力的新布局
耶律德光死后,契丹内部发生了内乱,暂时无暇南顾。中原地区,刘知远建立的后汉政权逐渐稳定下来。刘知远是个有才干的人,他吸取了后晋灭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安抚百姓,很受中原百姓的拥戴。
刘知远知道,契丹虽然撤军了,但随时可能卷土重来,还有其他藩镇也对皇位虎视眈眈。于是,他开始整顿军队,加强边防,准备应对各种挑战。他对部下说:“我们好不容易才摆脱契丹的控制,一定要守住这来之不易的安稳。”
南唐的李璟,在经历了闽国之败后,并没有吸取教训,又把目光投向了楚国。楚国当时也发生了内乱,李璟觉得这是个扩张领土的好机会,派大将边镐率军出征。边镐是个能打仗的将领,很快就平定了楚国,把楚国的领土纳入了南唐的版图。
李璟很高兴,觉得自己离一统天下的目标又近了一步。他大肆封赏边镐和冯延巳等人,天天在宫里设宴庆祝。李景遂劝他:“大哥,楚国虽然平定了,但那里的百姓还没归顺我们,我们应该安抚他们,而不是庆祝。”李璟却不听,依旧我行我素。
吴越国的钱弘佐,继承了钱镠的治国理念,继续实行“保境安民”的政策。他对中原的纷争不感兴趣,只关心吴越的发展。他派人修建水利工程,发展农业和商业,吴越的经济越来越繁荣。钱弘佐说:“只要我们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谁也不敢欺负我们。”
后蜀的孟昶,也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整顿吏治,减轻赋税,发展文化,后蜀成了当时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孟昶还很重视边防,派大将守备蜀地的险要关口,防止外敌入侵。他说:“蜀地地势险要,只要我们防守得当,就能安享太平。”
各方势力都在暗中布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中原的后汉、南方的南唐、吴越、后蜀,还有北方的契丹,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局面。一场新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石敬瑭的“儿皇帝”闹剧已经落幕,石重贵的“硬气”也以失败告终;李昪开创的南唐盛世,在李璟的手中开始出现裂痕;耶律德光的中原梦碎,让契丹暂时退回草原;刘知远的后汉,在废墟上艰难崛起。这五代十国的戏台,又将上演新的剧目。
刘知远能否守住后汉的江山?李璟的南唐扩张之路能否顺利?吴越和后蜀能否在乱世中独善其身?契丹会不会再次南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