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诗圣的帽子不能戴-《为了抄古诗词,我把历史写成小说》

  第九十四章,诗圣的帽子不能戴

  其他几位导师并没有去看韩复来的直播间,现在也是第一次听到。

  回味半响,才喊出一个“好”来。

  主持人笑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的真好啊……我一个女子,听闻此句,都有一种豪气悄然而生。铁生老先生,能不能再请您,讲解一下这首诗呢?”

  史铁生点头道:“更是乐意之至!岱宗夫如何?这第一句,以设问开篇,这是一种对泰山的惊叹。如何回答的呢?齐鲁青未了。齐鲁大地,苍翠的山色绵延不绝,真是辽阔雄壮。”

  史铁生很是沉醉:“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此山聚集了大自然最神奇与最秀美之处,山势高峻,两侧明暗分明,如同割开了昼夜,割开了阴阳。此等遣词造句,精妙,精妙啊!”

  史铁生:“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一层层的云雾,似乎环绕在侧,能涤荡心中郁气,生出万丈豪气。瞠目远眺,飞鸟渐飞渐远,最终隐没入苍茫山色之中。”

  史铁生最后似乎用了劲,重重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主持人等了半分钟,却不见史铁生解释。

  她便开玩笑道:“这两句应该就不用铁生老先生解释了,每个人都能懂!”

  史铁生笑道:“确实不用解释了……如果非要解释的话,我愿意解释成:人生须奋力攀登,登顶至高之境,到了那时,天下之大,时间之远,无物能烦扰我心。”

  主持人连忙捧场鼓掌:“好啊,铁生老先生说的真是太好了!”

  其他人自然也跟着鼓掌叫好。

  史铁生摆摆手,笑道:“这个解释,是我牵强附会,过度解析了。大家理解原本的意思就行:终将要登临山巅,放眼远眺,千山万山,皆在脚下。”

  韩复来休息的空隙,也被白芷之告知了华夏诗词大赛的事情,实属没想到,自已抄的诗,竟然和他们的比赛题目重合了。

  哎,只能被迫借杜甫老大人的诗来浅浅装个逼了。

  看诗词大赛的人,和看历史小说大赛的人,其实很多都是重合的。

  听史铁生解释完望岳,懂的网友都懂了,这首诗应该就是韩复来作的,又都跑到韩复来的直播间了。

  “兄弟们,吊打啊有没有?你就说有没有?”

  “激动个毛啊,吊打不正常吗?如果不吊打才不正常好不好!”

  “额,是这个道理……”

  “叼大的教授呢,你翻译工的活被史铁生老前辈抢了啊,你以后可要手脚麻利点啊!”

  “哈哈哈哈,叼大的教授说不定有自已的见解呢!”

  京大认证教授:“史铁生老先生翻译解释的很完美,至于能被老先生抢活,我也很开心,听别人讲也是一种享受啊,尤其是老先生这样的大家,那更是荣幸了。”

  “确实……史铁生老爷子好像外面讲课诗词,一节课就要十万块钱呢!”

  京大认证教授:“那个……我稍微再补充一点啊,诗词向来诗用来言志的。杜甫写这首诗,按照他现在的身份,还有刚落第的心态,我觉得这首诗最后两句,可以理解他自已的人生志向:唯有不畏艰险,越挫越勇,勇攀高峰,才能超越平凡,成就‘俯视众山’的格局。”

  “叼大的教授讲的我爱听!”

  “以杜甫那个身份,还有才华,有这样的豪气怎么想都是理所应当的!”

  “杜甫游历完估计就要再次参加科举了,不知道将来能做到什么官,能不能比得过高适!”

  “应该不能了,高适那基本就是做官的天花板了! ”

  “大家别忘了,还有安史之乱呢……也不知道现在是哪个时间段了!”

  韩复来中午吃了饭,继续回想着杜甫的经历和诗词。

  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是因为他的诗,就是史。

  从诗本身方面来说,杜甫的诗歌涵盖社会现实、战争疾苦、山水田园、咏史怀古、亲友深情等,几乎无所不包。他尤其擅长律诗,格律严谨却情感充沛,语言凝练而意境深远,被后世视为诗歌技法的集大成者。

  更重要的是,杜甫的诗歌因真实反映唐代社会动荡(《丽人行》《兵车行》),被称为“诗史”。而“诗圣”则更进一步,强调其人格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二者共同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至高地位。

  至于人格,说的那就是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诗中充满对国家和百姓命运的关切。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体现了他以天下为已任的胸怀。

  综上,后人才把他称之为诗圣。

  “诗圣”和“诗仙”相比,很明显,圣在精神品格方面更甚一筹,而仙,则是浪漫飘渺的感觉。

  所以,诗圣杜甫的很多诗词,并不像李白的诗词一样,看第一遍就能惊艳眼球,震撼心灵。

  就像前文里面写到的: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这就是杜甫晚年所作的诗,好是好,但并没有那么惊艳。

  当然,就算李白,也有不少诗并不惊艳。

  诗仙也不可能所有的诗都能惊艳世人。

  还有杜甫最著名的

  "三吏

  "“三别”,《兵车行》、《丽人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兵车行前半段,对于现代人而言,大部分普通人看了,都是觉得一般般吧,就是个叙事诗。

  要不是语文课本上学过,这种诗见了,说不定还会嫌弃呢。

  但这正是杜甫能被称为诗圣的重要诗篇。

  说了这么多,最终想说的,就是韩复来暂时打算先不把诗圣的帽子戴在杜甫的头上。

  这个世界的人,完全理解不了诗圣的含义。

  这个世界的人,鉴赏水平也不高。

  只有李白的那种直击人心的诗词,才能一战成名,而杜甫的大多数诗词,并没有这个效果。

  如果真给杜甫冠上诗圣的帽子,说不定还会弄巧成拙。

  或许写到这篇小说的最后,那些老学者们,才能明白杜甫的诗词,才能意识到,他,就是诗圣。

  当然,除了这些叙事诗,杜甫还有很多能惊艳大家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