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完结撒花-《为了抄古诗词,我把历史写成小说》

  第七十二章,完结撒花

  【又三年,苏轼再次被贬至儋州。】

  【儋州比惠州更远,已到了天涯海角。】

  【苏轼虽然年迈,但豪情不减。】

  【到了儋州,继续新办学堂,在这里继续教书育人。】

  【但儋州这个地方,环境真是太恶劣了,儋州乃是宋朝最偏远,最艰苦的贬谪之地。】

  【儋州孤悬海外,交通隔绝。气候湿热,瘴疫横行。】

  【岛上农业落后,粮食依赖海运,一旦台风阻断补给,便要面临饥荒。】

  【更严重的是,这次的贬谪,更加严厉。】

  【朝廷明令,禁止苏轼与当地官员交往走动,甚至不得租住民房。】

  【并且这里土著多为黎族,汉族极少,语言不通,饮食不具,药物无有。】

  【此地又天气卑湿,书籍笔墨尽皆腐坏。连著书都变得艰难。】

  【苏轼给友人的信中道:“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可谓是生存条件极差。】

  【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苏轼依旧继续开办学堂,开化教育,培养人才。】

  【儋州历史上第一个举人姜唐佐,便是苏轼的学生。】

  (上一章写错了,姜唐佐是海南的第一个举人,已修改。)

  【同时,苏轼指导农耕和医药,推广水稻种植技术,并教导百姓识别草药,治疗疾病。】

  【改善饮水设施,带领民众挖井取水,解决饮水卫生问题。】

  【与黎族百姓平等交往,写诗赞美黎族风俗,极大促进了汉族文化和黎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渐渐地,苏轼在儋州百姓中,也有了极大的名声。】

  【但是,苏轼已经垂老矣。】

  【刚到儋州的那段时间,疾病缠身,无药无食,身体已经垮了。】

  【又三年。】

  【又是一个中秋夜。】

  【此时的苏轼,已年近六旬。】

  【朝廷的消息,他已经很少听到了。】

  【大哥的消息,也很少听到了。】

  【儋州孤悬海外,书信都很难送出和收到。】

  【中秋的月,格外的明亮,格外的圆。】

  【苏轼不由想到,年轻时,母亲带着自已和大哥,中秋赏月的场景。】

  【深夜时,自已和大哥不睡觉,躺在屋顶上,聊着关于月亮的故事。】

  【大哥给年幼的自已,诵读着关于中秋的诗词。】

  【那时的月亮,似乎更加的圆,更加的明亮啊!】

  【大哥,已有十年未曾见面了。】

  【就连书信,这三四年也少的可怜。】

  【婉儿,离开自已已经有三十多年了。】

  【她的容貌,自已似乎已经记不太清了。】

  【只记得,那是一个明媚的女子,笑容总是那么明亮,似乎身体周围都围着一圈淡淡的光晕。】

  【只是,现在只能自已一个人赏月了。】

  【多么希望,多么希望啊……】

  【但是,人生便是如此。】

  【正此时,苏轼的学生们来找他。】

  【学生们对苏轼这个夫子,敬佩又敬爱,此中秋佳节,恐夫子一人寂寥,纷纷前来拜访。】

  【苏轼愁绪被暂且压下,和学生朋友们欢饮达旦,大醉。】

  【酒醉诗性起,作《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又一年,大赦天下。】

  【苏轼北归。】

  【苏轼现在心心念念的,就是大哥苏辙,和自已的孩子们。】

  【只想和他们相聚几天,然后就回到扬州去。】

  【那里,有他的挚爱。】

  【但此时的苏轼,已然年老体衰,病痛缠身。】

  【北归途中,苏轼路过镇江金山寺,偶遇老友李公麟。】

  【两人多年未见,相谈甚欢。但见苏轼形容枯槁,不由泪流不止。】

  【苏轼豁达笑道:“伯时兄,可为我做一幅肖像如何?我知你肖像画最是写真!”】

  【李公麟乃是名满天下的画家,以白描写实著称。】

  【对这样的要求,李公麟自然无有不允。】

  【画成,苏轼看着自已的画像,久久无语。】

  【李公麟劝慰道:“子瞻兄文动天下,诗词散文乃当今一绝,书法绘画,亦是高绝,真乃羡煞旁人。为官一生,抗洪救灾,筑堤护城,为民感念。推广农具,开化儋州,更有圣人风采。吾等钦佩心慕矣!”】

  【苏轼闻言,咳咳地笑了起来。】

  【回顾自已的一生,似乎,似乎……为天下事,没做多少主。但为官一方,却也造福了一方。】

  【只是,自已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若不是大哥,怕早就死在了牢房中了。】

  【苏轼自知命不久矣,看着画中的自已,形容枯槁,精神全无,顿觉悲凉。】

  【自已还没有做出什么大业绩,往后,往后也再没机会了。】

  【感怀半晌,在画上题诗。】

  【诗曰:】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已已精神全无,身体枯朽。】

  【功业,功业……】

  【月余。】

  【苏轼行至常州,自知自已已然时日无多了。】

  【病痛缠身的身体,也不允许他再长途跋涉。】

  【苏轼之前便和大哥去了书信,告知自已的身体情况。】

  【在常州,苏轼终于见到了自已最敬重的大哥,还有自已最牵挂的孩子。】

  【只一日,在苏轼的要求下,由他的孩子们,送他回了扬州老家。】

  【终于,苏轼又回到扬州郊外的那片松柏山岗上。】

  【那里,自已心爱的人长眠在此。】

  【苏轼躺坐在松柏树下,树叶轻轻飘落。】

  【自已现在的身体,正如当年自已欺骗母亲时说的那样: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看着那坟包,苏轼轻声问道:“婉儿啊,这好几年了,你怎么都不来我梦中了?”】

  【苏轼呵呵一笑,声音苍老:“我前段时间,还想写诗抱怨你呢。但又想,是不是因为我年纪大了,记忆不好了,忘了你的样子,所以才梦不到你。”】

  【我因疾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苏轼的眼睛缓缓合上,声音也微不可闻,脸上却浮现出丝丝笑意:“不碍事,不碍事……我,这就去找你啦。”】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