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谥号
“完结了?这就完了?”
“老杜就这样潦草的死了吗?我不,我不接受这个结局!”
“结束的有点太突然了啊……就算这个结局不改变,起码渲染一下啊!”
“怎么渲染?写老杜在孤舟中哪里哪里都疼,怎么感慨,怎么无奈,最后怎么慢慢地闭上眼?我觉得这样就很好。”
“是啊,病逝在破旧小舟之上,就是这么简单。和那么多普通人一样,死的很简单,很潦草。”
“心情有些沉重啊……咋回事?”
“老杜终究还是没有回到故乡,也终究没有施展抱负,甚至连妻儿都没有照顾好,他死的时候,怕是有很多放不下吧……”
“老杜妻子这一辈子,也是过得苦啊。我看到他饿了五天没吃饭,我就知道,应该就要结束了。”
“一个五十多岁疾病缠身的老头子,五天没吃饭,这我不敢想……”
“哎,谁不苦呢?被抓了壮丁的老奶奶苦吗?那个孩子刚出生的媳妇不苦吗?老杜和妻子能活到晚年,孩子能养大,已经算不错的了。”
“年华和豪情,都被碾碎了啊……”
“老杜甚至在死后都没有落叶归根,直接安葬在岳阳了。”
“这个所谓的安葬,怕是都不怎么体面吧……毕竟老杜妻子重病,二子还小,根本没钱买个棺材。”
“这也不一定,老杜毕竟名声在外,或许有文人或者官员愿意给老杜给个体面的葬礼呢。”
“如果有的话,作者应该就写出来了吧……”
“哎……”
“古代真就这么苦吗?”
“看到最后一首诗,我才突然意识到,当初的杜甫,可是岐王宅里寻常见的啊,那时候,还是少年的杜甫就能在岐王宅里做客,而同一时间的高适,却连门都进不去。”
“确实,差点忘了老杜少年的时候,也是世家翩翩公子。可后来,却是这样颠沛流离的一生。”
“当初老杜随意串门的岐王府,是高适想方设法也要拜谒的权贵。但后来,高适是一方节度使,而杜甫却漂泊半生。这个反差,比和李白的反差还大啊!”
“我有个疑问啊——杜甫都是官员,别管这个官大还是小,起码是个官啊!一个当官的,都养活不了自已的老婆孩子,那其他人怎么办呢?和他一样当官的那些人怎么生活的?普通老百姓就更不用说了,又是怎么生活的?”
“这个,确实有点不太合理。总不能比杜甫官小的官员都饿死吧?”
“这个很好解释的……教授呢,来给他们解释解释!”
京大认证教授:“这个问题其实在小说中已经写出来了,只是复来大神没有系统地总结而已。最开始的时候,杜甫的父亲也是个小官,应该算吏。即便这样,他也活的不错,还有钱给杜甫到处游山玩水。为什么到杜甫这里就不行了呢?第一个原因,就是战乱。战乱导致庄稼欠收,物价飞涨,粮食昂贵。”
“即便物价飞涨,也涨不到当官的都活不下去的程度吧?”
京大认证教授:“为什么活不下去,得看古代官员的工资构成——据仅有的咸阳出土的碑文上记载,古代官员的收入,要分好几份。首先是钱,其次是粮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职田。这是朝廷明令的,光明正大的收入。钱和粮就不用说了,这个职田,就是国家分给官员一大块地,这块地的收益归官员所有,这才是官员俸禄的大头。”
“杜甫没有分地吗?”
京大认证教授:“分当然是分了吧,但是,战乱年代啊,分给他也找不到人来种,种了也不一定有收成,有收成也不一定能看的住。更重要的一点是,杜甫当官的时间太短,又不在一个地方,根本没时间来经营他的职田。”
“这么说就明白了,我感觉最大的原因还是战乱,老奶奶都当兵打仗去了,就算收租再少,但确实没人来种地了,说不定好多良田都荒芜着呢……”
京大认证教授:“当官的还有一个大头的收入,就是各种孝敬,这是灰色收入,但又不算受贿。因为这种孝敬,并不需要当官的具体去做什么事,只是态。但以杜甫的性格,这些都是不可能要的。综上,当官的两个大头的收入,杜甫都没有,只有小头的钱和粮,又因为战乱物价飞涨,养不活一家人,实属正常。”
“所以说,不当贪官就饿死?这踏马,这个王朝不灭亡才不正常呢!”
“可怜的老杜,哎,千言万语,又不知道怎么说了……”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竟然是老杜生前最后一首诗……老杜忧国忧民了大半辈子,最后一首诗竟然是这种淡淡的欢喜的诗。”
“是啊,挺好的,悲愤了一生的老杜,最后一首诗这样欢喜,也算是无奈的慰藉了。”
“这一句诗也好美!就算是写爱情,我都觉得合适!”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一首诗也很好啊,最后老杜写的这几首诗,我才真正喜欢上。”
“讲讲这首诗呗!”
京大认证教授:“大家都知道,写登岳阳楼这首诗的时候,老杜已经没多久可活,疾病缠身。前面两句还是写景,后面两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朋杳无音讯,一家人流落异乡,只有浑身的疾病和一艘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遥望关山以北,战火未熄,倚窗不禁泪流满面。”
“老杜都这样了,还在关心着中原的战火呢……”
“这首诗也好啊,封为五律第一吧!”
“好好好,五律第一,我没意见!”
“话说,你们看最后一句:因贫无力归葬,暂殡岳阳。暂殡的意思,是不是以后还会迁坟?总会让老杜落叶归根的,是吧?”
“你这么一说,好像还真是!”
“行吧行吧,我一直觉得人死了活化了随便撒哪里都行,但能听到老杜能落叶归根,竟然还有点安慰。”
“落叶归根,这是老杜最后的慰藉了吧……”
“七律第一,五律第一都是老杜,要不给老杜也封个什么吧?”
“李白是诗仙,杜甫就是诗神!”
“诗神不准确……我觉得杜甫一生都在为劳苦大众发声,一直都是为了人民,不如就叫诗人吧!”
“我,你,他……诗人?”
“额额,要不诗民?”
“这种事情还是交给复来大神来写吧,到底给个什么谥号,让作者来定!”
“好家伙,谥号都出来了,那是皇帝才有的好吧!”
“大臣也有谥号啊……不过大家也别纠结字眼,理解意思就行。”
“是啊,去复来大神抖音
京大认证教授:“我倒不这么觉得……杜甫一生大爱世人,而世人们才最有资格对其评价。我们这些普通人对杜甫的评价,才是最真实的,如果杜甫真实的活在这个世上,估计也是希望能听到世人的声音,而不是作者的特定评价。”
“教授说的也有道理啊……教授觉得应该定个什么谥号呢?”
京大认证教授:“我觉得,杜甫应该可以被称为——诗圣。”
“完结了?这就完了?”
“老杜就这样潦草的死了吗?我不,我不接受这个结局!”
“结束的有点太突然了啊……就算这个结局不改变,起码渲染一下啊!”
“怎么渲染?写老杜在孤舟中哪里哪里都疼,怎么感慨,怎么无奈,最后怎么慢慢地闭上眼?我觉得这样就很好。”
“是啊,病逝在破旧小舟之上,就是这么简单。和那么多普通人一样,死的很简单,很潦草。”
“心情有些沉重啊……咋回事?”
“老杜终究还是没有回到故乡,也终究没有施展抱负,甚至连妻儿都没有照顾好,他死的时候,怕是有很多放不下吧……”
“老杜妻子这一辈子,也是过得苦啊。我看到他饿了五天没吃饭,我就知道,应该就要结束了。”
“一个五十多岁疾病缠身的老头子,五天没吃饭,这我不敢想……”
“哎,谁不苦呢?被抓了壮丁的老奶奶苦吗?那个孩子刚出生的媳妇不苦吗?老杜和妻子能活到晚年,孩子能养大,已经算不错的了。”
“年华和豪情,都被碾碎了啊……”
“老杜甚至在死后都没有落叶归根,直接安葬在岳阳了。”
“这个所谓的安葬,怕是都不怎么体面吧……毕竟老杜妻子重病,二子还小,根本没钱买个棺材。”
“这也不一定,老杜毕竟名声在外,或许有文人或者官员愿意给老杜给个体面的葬礼呢。”
“如果有的话,作者应该就写出来了吧……”
“哎……”
“古代真就这么苦吗?”
“看到最后一首诗,我才突然意识到,当初的杜甫,可是岐王宅里寻常见的啊,那时候,还是少年的杜甫就能在岐王宅里做客,而同一时间的高适,却连门都进不去。”
“确实,差点忘了老杜少年的时候,也是世家翩翩公子。可后来,却是这样颠沛流离的一生。”
“当初老杜随意串门的岐王府,是高适想方设法也要拜谒的权贵。但后来,高适是一方节度使,而杜甫却漂泊半生。这个反差,比和李白的反差还大啊!”
“我有个疑问啊——杜甫都是官员,别管这个官大还是小,起码是个官啊!一个当官的,都养活不了自已的老婆孩子,那其他人怎么办呢?和他一样当官的那些人怎么生活的?普通老百姓就更不用说了,又是怎么生活的?”
“这个,确实有点不太合理。总不能比杜甫官小的官员都饿死吧?”
“这个很好解释的……教授呢,来给他们解释解释!”
京大认证教授:“这个问题其实在小说中已经写出来了,只是复来大神没有系统地总结而已。最开始的时候,杜甫的父亲也是个小官,应该算吏。即便这样,他也活的不错,还有钱给杜甫到处游山玩水。为什么到杜甫这里就不行了呢?第一个原因,就是战乱。战乱导致庄稼欠收,物价飞涨,粮食昂贵。”
“即便物价飞涨,也涨不到当官的都活不下去的程度吧?”
京大认证教授:“为什么活不下去,得看古代官员的工资构成——据仅有的咸阳出土的碑文上记载,古代官员的收入,要分好几份。首先是钱,其次是粮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职田。这是朝廷明令的,光明正大的收入。钱和粮就不用说了,这个职田,就是国家分给官员一大块地,这块地的收益归官员所有,这才是官员俸禄的大头。”
“杜甫没有分地吗?”
京大认证教授:“分当然是分了吧,但是,战乱年代啊,分给他也找不到人来种,种了也不一定有收成,有收成也不一定能看的住。更重要的一点是,杜甫当官的时间太短,又不在一个地方,根本没时间来经营他的职田。”
“这么说就明白了,我感觉最大的原因还是战乱,老奶奶都当兵打仗去了,就算收租再少,但确实没人来种地了,说不定好多良田都荒芜着呢……”
京大认证教授:“当官的还有一个大头的收入,就是各种孝敬,这是灰色收入,但又不算受贿。因为这种孝敬,并不需要当官的具体去做什么事,只是态。但以杜甫的性格,这些都是不可能要的。综上,当官的两个大头的收入,杜甫都没有,只有小头的钱和粮,又因为战乱物价飞涨,养不活一家人,实属正常。”
“所以说,不当贪官就饿死?这踏马,这个王朝不灭亡才不正常呢!”
“可怜的老杜,哎,千言万语,又不知道怎么说了……”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竟然是老杜生前最后一首诗……老杜忧国忧民了大半辈子,最后一首诗竟然是这种淡淡的欢喜的诗。”
“是啊,挺好的,悲愤了一生的老杜,最后一首诗这样欢喜,也算是无奈的慰藉了。”
“这一句诗也好美!就算是写爱情,我都觉得合适!”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一首诗也很好啊,最后老杜写的这几首诗,我才真正喜欢上。”
“讲讲这首诗呗!”
京大认证教授:“大家都知道,写登岳阳楼这首诗的时候,老杜已经没多久可活,疾病缠身。前面两句还是写景,后面两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朋杳无音讯,一家人流落异乡,只有浑身的疾病和一艘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遥望关山以北,战火未熄,倚窗不禁泪流满面。”
“老杜都这样了,还在关心着中原的战火呢……”
“这首诗也好啊,封为五律第一吧!”
“好好好,五律第一,我没意见!”
“话说,你们看最后一句:因贫无力归葬,暂殡岳阳。暂殡的意思,是不是以后还会迁坟?总会让老杜落叶归根的,是吧?”
“你这么一说,好像还真是!”
“行吧行吧,我一直觉得人死了活化了随便撒哪里都行,但能听到老杜能落叶归根,竟然还有点安慰。”
“落叶归根,这是老杜最后的慰藉了吧……”
“七律第一,五律第一都是老杜,要不给老杜也封个什么吧?”
“李白是诗仙,杜甫就是诗神!”
“诗神不准确……我觉得杜甫一生都在为劳苦大众发声,一直都是为了人民,不如就叫诗人吧!”
“我,你,他……诗人?”
“额额,要不诗民?”
“这种事情还是交给复来大神来写吧,到底给个什么谥号,让作者来定!”
“好家伙,谥号都出来了,那是皇帝才有的好吧!”
“大臣也有谥号啊……不过大家也别纠结字眼,理解意思就行。”
“是啊,去复来大神抖音
京大认证教授:“我倒不这么觉得……杜甫一生大爱世人,而世人们才最有资格对其评价。我们这些普通人对杜甫的评价,才是最真实的,如果杜甫真实的活在这个世上,估计也是希望能听到世人的声音,而不是作者的特定评价。”
“教授说的也有道理啊……教授觉得应该定个什么谥号呢?”
京大认证教授:“我觉得,杜甫应该可以被称为——诗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