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倒霉的杜甫
高适为什么不造反呢?
或许是因为他是汉人吧,他祖上是世家的原因吧。
对于受儒家文化影响颇深的汉人、尤其是读书人,正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韩复来竟然把杜甫写的这么惨,竟然连小儿子都饿死了这个情况,白芷之是很生气的。
本来都不打算动用嘴了,但想到做人还是要言而有信,最终还是尝试着嘴了嘴。
韩复来期待了很久的嘴嘴,实际感受也就那样,还有点疼。
不过还是很心满意足的。
经过各种不同情况的亲密接触,两人的关系越来越亲密,都快能一起蹲坑拉屎了。
神采奕奕,继续码字。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
【安禄山以“清君侧”、“讨杨国忠”为名,率十五万大军从范阳南下。】
【派军势如破竹,次月,便攻陷东都洛阳。】
【次年,安禄山在洛阳登基称帝,国号“大燕”。】
【同年年,朝廷大将哥舒翰固守潼关,守卫长安。】
【按哥舒翰的计划,朝廷只要固守潼关,派军自可拖垮。】
【但杨国忠强令逼迫哥舒翰出城决战。】
【六月,哥舒翰出城与叛军决战,二十万唐军溃败,潼关失守。】
【潼关失守,长安陷落在即,玄宗皇帝仓皇西逃。】
【玄宗皇帝西逃途经马嵬驿,发生兵变。】
【此次兵变,禁军诛杀杨国忠,逼死杨贵妃。】
【诛杀杨国忠和杨贵妃之后,玄宗皇帝还想继续西逃入蜀,但百姓拦路,不少热血士卒也想抗敌。】
【最终,玄宗皇帝带着少量亲信继续入蜀,而太子李亨留下抗敌。】
【七月,安禄山叛军攻占长安。】
【同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称帝,改元至德,史称肃宗。遥尊玄宗皇帝为太上皇。】
【天翻地覆,犹如梦境一样。】
【杜甫怎么也没有想到,仅仅一个月,安禄山的叛军就能攻占洛阳。】
【他更想不到,短短半年,长安竟能沦陷。】
【辉煌鼎盛的大唐,已经如此腐朽不堪了吗?】
【他知道的,他一直知道的,只是,没想到已经不堪到这种程度了。】
【潼关失守,玄宗皇帝西逃之后,长安的官员便开始各自逃散了。】
【杜甫也不例外,他连忙赶到奉先县,接上了自已的妻儿,往鄜州逃难。(fu、zhou)】
【在鄜州安顿好妻儿后,独自北上投奔肃宗。】
【长安陷落,叛军残暴,百姓凄惨。】
【百姓苦玄宗久矣,苦李林甫杨国忠久矣!】
【但现在,杨国忠李林甫已经死了,玄宗皇帝困居成都,奉为太上皇,政令不出。】
【肃宗皇帝初登大宝,革故鼎新,勤勉执政,有太宗之风。】
【杜甫马不停蹄,投奔肃宗而去。】
【为了还都长安,为了剿灭叛军,为了还天下百姓一个安宁!】
【四十五岁的杜甫只恨自已已经年老体衰,不然定要持长枪,冲敌阵。】
【走到半途,杜甫被叛军俘获,押解回长安,下入大狱。】
【下狱之后,杜甫更是艰难,食不饱穿不暖,终日不见阳光,苟延残喘。】
【但因杜甫之前在唐朝廷的官职太小,很快又被赶出了大牢,让其在特定区域活动。】
【投奔肃宗不成,反陷敌营。】
【妻儿在鄜州,在如此动乱的时代,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今夜的月,出奇的明亮。】
【杜甫抬头看着月亮,吟不了颂月的诗,只是单纯的想念着鄜州的妻儿。】
【妻子也在想念着我吧?】
【我被俘入长安的消息,妻子应该还不知道吧……】
【愁绪翻涌,杜甫作《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直到冬天,终于传来了肃宗朝廷命宰相房琯领兵反攻长安的消息。】
【杜甫难得心情好了起来。】
【终于,终于等到了……】
【房琯曾是杜甫拜谒过的大官,当时房琯就对自已很是欣赏,只不过碍于杨国忠李林甫的权势,未能举荐自已,但银钱方面对自已颇有帮助。】
【杜甫对房琯也是崇敬有加,认为此次平叛反攻,收复长安,势在必得!】
【因为此时安禄山的主力大军,并不在长安,而是兵锋直指肃宗皇帝所在的灵武。】
【马嵬驿兵变之后,玄宗皇帝只带着少量亲信入蜀,禁军和大量官员跟着肃宗皇帝。】
【房琯因拥立太子李亨即位,被登基后肃宗任命为宰相。】
【此次反攻,便是由宰相房琯为帅。】
【宰相房琯在陈陶斜,与叛军展开决战。】
【房琯效仿古代战车,用牛车冲锋,结果被叛军火攻,唐军死伤四万余人。】
【闻此噩耗,杜甫久久不能回神。】
【房宰相败了?】
【朝廷大军,死伤殆尽?】
【这如何可能啊!】
【叛军大胜之后,在长安城中耀武扬威,更加肆意欺辱百姓,百姓悲愤绝望。】
【过了两天,杜甫才终于接受了这个事实。】
【悲社稷之舛,叹自身之困,哀四万军卒男儿之血。】
【作诗《悲陈陶》,以记之。】
【《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这首诗本来的意义在于记录了唐军的重大败绩,补全了史书之略。像《资治通鉴》仅仅记载了“琯军败绩”四个字,并没有细节。)
高适为什么不造反呢?
或许是因为他是汉人吧,他祖上是世家的原因吧。
对于受儒家文化影响颇深的汉人、尤其是读书人,正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韩复来竟然把杜甫写的这么惨,竟然连小儿子都饿死了这个情况,白芷之是很生气的。
本来都不打算动用嘴了,但想到做人还是要言而有信,最终还是尝试着嘴了嘴。
韩复来期待了很久的嘴嘴,实际感受也就那样,还有点疼。
不过还是很心满意足的。
经过各种不同情况的亲密接触,两人的关系越来越亲密,都快能一起蹲坑拉屎了。
神采奕奕,继续码字。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
【安禄山以“清君侧”、“讨杨国忠”为名,率十五万大军从范阳南下。】
【派军势如破竹,次月,便攻陷东都洛阳。】
【次年,安禄山在洛阳登基称帝,国号“大燕”。】
【同年年,朝廷大将哥舒翰固守潼关,守卫长安。】
【按哥舒翰的计划,朝廷只要固守潼关,派军自可拖垮。】
【但杨国忠强令逼迫哥舒翰出城决战。】
【六月,哥舒翰出城与叛军决战,二十万唐军溃败,潼关失守。】
【潼关失守,长安陷落在即,玄宗皇帝仓皇西逃。】
【玄宗皇帝西逃途经马嵬驿,发生兵变。】
【此次兵变,禁军诛杀杨国忠,逼死杨贵妃。】
【诛杀杨国忠和杨贵妃之后,玄宗皇帝还想继续西逃入蜀,但百姓拦路,不少热血士卒也想抗敌。】
【最终,玄宗皇帝带着少量亲信继续入蜀,而太子李亨留下抗敌。】
【七月,安禄山叛军攻占长安。】
【同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称帝,改元至德,史称肃宗。遥尊玄宗皇帝为太上皇。】
【天翻地覆,犹如梦境一样。】
【杜甫怎么也没有想到,仅仅一个月,安禄山的叛军就能攻占洛阳。】
【他更想不到,短短半年,长安竟能沦陷。】
【辉煌鼎盛的大唐,已经如此腐朽不堪了吗?】
【他知道的,他一直知道的,只是,没想到已经不堪到这种程度了。】
【潼关失守,玄宗皇帝西逃之后,长安的官员便开始各自逃散了。】
【杜甫也不例外,他连忙赶到奉先县,接上了自已的妻儿,往鄜州逃难。(fu、zhou)】
【在鄜州安顿好妻儿后,独自北上投奔肃宗。】
【长安陷落,叛军残暴,百姓凄惨。】
【百姓苦玄宗久矣,苦李林甫杨国忠久矣!】
【但现在,杨国忠李林甫已经死了,玄宗皇帝困居成都,奉为太上皇,政令不出。】
【肃宗皇帝初登大宝,革故鼎新,勤勉执政,有太宗之风。】
【杜甫马不停蹄,投奔肃宗而去。】
【为了还都长安,为了剿灭叛军,为了还天下百姓一个安宁!】
【四十五岁的杜甫只恨自已已经年老体衰,不然定要持长枪,冲敌阵。】
【走到半途,杜甫被叛军俘获,押解回长安,下入大狱。】
【下狱之后,杜甫更是艰难,食不饱穿不暖,终日不见阳光,苟延残喘。】
【但因杜甫之前在唐朝廷的官职太小,很快又被赶出了大牢,让其在特定区域活动。】
【投奔肃宗不成,反陷敌营。】
【妻儿在鄜州,在如此动乱的时代,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今夜的月,出奇的明亮。】
【杜甫抬头看着月亮,吟不了颂月的诗,只是单纯的想念着鄜州的妻儿。】
【妻子也在想念着我吧?】
【我被俘入长安的消息,妻子应该还不知道吧……】
【愁绪翻涌,杜甫作《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直到冬天,终于传来了肃宗朝廷命宰相房琯领兵反攻长安的消息。】
【杜甫难得心情好了起来。】
【终于,终于等到了……】
【房琯曾是杜甫拜谒过的大官,当时房琯就对自已很是欣赏,只不过碍于杨国忠李林甫的权势,未能举荐自已,但银钱方面对自已颇有帮助。】
【杜甫对房琯也是崇敬有加,认为此次平叛反攻,收复长安,势在必得!】
【因为此时安禄山的主力大军,并不在长安,而是兵锋直指肃宗皇帝所在的灵武。】
【马嵬驿兵变之后,玄宗皇帝只带着少量亲信入蜀,禁军和大量官员跟着肃宗皇帝。】
【房琯因拥立太子李亨即位,被登基后肃宗任命为宰相。】
【此次反攻,便是由宰相房琯为帅。】
【宰相房琯在陈陶斜,与叛军展开决战。】
【房琯效仿古代战车,用牛车冲锋,结果被叛军火攻,唐军死伤四万余人。】
【闻此噩耗,杜甫久久不能回神。】
【房宰相败了?】
【朝廷大军,死伤殆尽?】
【这如何可能啊!】
【叛军大胜之后,在长安城中耀武扬威,更加肆意欺辱百姓,百姓悲愤绝望。】
【过了两天,杜甫才终于接受了这个事实。】
【悲社稷之舛,叹自身之困,哀四万军卒男儿之血。】
【作诗《悲陈陶》,以记之。】
【《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这首诗本来的意义在于记录了唐军的重大败绩,补全了史书之略。像《资治通鉴》仅仅记载了“琯军败绩”四个字,并没有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