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猪王现世!-《重生年代:我退婚村花捶爆丈母娘》

  次日,

  郑国栋一行人便走了。

  直到离开,他们都没有挑明自己的身份,不过无所谓,还是那句话,身正不怕影子斜,弯河的一切都经得住调查。

  临走时,宁泽安特意来道别,还给刘青山留下了自己在燕京的住址以及联系方式。

  他还说让刘青山去了燕京后,一定要联系他,到时候他请刘青山吃烤鸭,喝豆沫。

  刘青山笑着说:“烤鸭可以,豆沫就算了。”

  宁泽安有些不忿,“豆沫也很好喝的,为啥算了?难道你喝过?”

  刘青山自然不会说实话,他笑道:“听说,那玩意儿很……特别,除了燕京人,很少有人能喝下去。”

  “哈哈哈,到时候一定带你尝尝!”

  宁泽安大笑,“走了。”

  目送他离去之后,

  刘青山回院子里将边三轮推了出来,跨上之后,便朝着‘华山公司’而去。

  今天是大日子!

  那两条从长安费尽周折弄来的饲料生产线,调试磨合了快一个月,磕磕绊绊,修修补补,今天终于要正式运行了!

  这不仅是华山公司迈出的关键一步,更是弯河大队从单纯农业向农工结合转型的重要里程碑!

  作为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他必须得去看看。

  远远地,就能看到那片用红砖围墙圈起来的厂区。

  与村里宁静的氛围不同,那里隐隐传来一种持续的、低沉的轰鸣声,像大地深处传来的脉搏,带着一种工业化的力量感。

  刘青山加大油门,边三轮沿着新修的砂石路,一头扎进了华山公司的大门。

  厂区里面一片忙乱,却透着股兴奋劲儿。

  没有拖拉机,只有几挂骡车停在简陋的原料棚外。

  几个光着膀子的汉子,正嘿呦嘿呦地从车上往下卸麻袋,这里头是金黄的玉米粒、深褐的豆粕、还有一些动物骨头。

  尘土飞扬,空气里一股子土腥气。

  最响的动静来自粉碎车间。

  一台老旧的粉碎机正卖力地工作着,发出震耳欲聋的“哐当哐当”声,窗户都在抖。

  隔着门缝,能看到里面锤片飞转,粉末弥漫。

  刘青山停好车,直奔主车间。

  铁门一开,一股混杂着机油、热铁和新鲜饲料粉的味道,裹着更响的噪音扑面而来。

  “厂长!你可来了!”

  赵满屯看到他,嗓门拔得老高,压过噪音,“都弄好了,就等开机!”

  刘青山点点头,目光扫过。

  工人们都绷着脸,盯着那台关键的压制机。

  “开!”刘青山没废话,手一挥。

  赵满屯深吸一口气,抓起挂在脖子上的铁哨子,腮帮子一鼓。

  “哔——!!!”

  尖利的哨音刺破车间的喧嚣!

  负责按钮的工人,手指带着汗,用力按了下去!

  嗡——哐当!

  机器猛地一震,链条“哗啦”一响!

  搅拌桶里混合好的粉料,被提升斗吃力地送进压制机的进料口。

  一秒……两秒……

  压制机内部传来沉闷的、仿佛骨头被挤压的“咯吱”声,越来越响。

  突然——

  “噗噜噜——!”

  一股金黄色的、冒着热气的饲料颗粒,断断续续、有些粘连地,从出料口挤了出来!

  它们滚落在下方的竹篾簸箕上,带着刚出锅的热乎气儿。

  “出来了!”

  “成了!真出颗粒了!”

  短暂的寂静后,车间里爆发出欢呼。

  虽然颗粒不算特别均匀,有些还粘在一起,但毕竟是成了!

  工人们激动地拍着大腿,脸上是汗水和笑容。

  赵满囤狠狠抹了把脸,眼圈有点红。

  颗粒被迅速倒进旁边的冷却槽,说是冷却槽其实就是个大铁皮簸箩,人工翻动散热,然后由手脚麻利的工人,一勺勺舀进半自动称重器,再手动套上印着“华山饲料”的编织袋,用麻绳扎紧。

  这就完成了最后一道工序,封装。

  刘青山站在出料口旁,热气和噪音包围着他。

  他看着那些虽然粗糙、却实实在在从机器里“生”出来的金色颗粒,看着工人们手忙脚乱却又充满干劲地装袋,听着车间里混杂着机器轰鸣和兴奋喊叫的声音,一股热流猛地冲上心头。

  成了!

  虽然简陋,虽然磕绊,但这第一步,总算是迈出去了!

  从今以后,

  弯河就有了第一家工业化的厂子,未来还会有第二家、第三家……

  “啪啪啪啪——”

  刘青山用力的鼓起掌,其余人也纷纷跟着拍手。

  热烈的掌声,愣是将机器的轰鸣声给压了下去,久久不息,如潮水一般。

  ……

  饲料生产线顺利开工。

  随之而来就又产生一个问题,这机器是开还是不开?

  开的话,一天得费不少电,更重要的是这一天下来最少能生产5吨饲料。

  一个月下来,这可就是150吨。

  就这还是保守估计。

  如果加足马力使劲干的话,一个月轻轻松松能突破200吨。

  这么多的饲料,单单厂子里这一百多头猪崽可是吃不完,厂里现在这些猪都是小猪,吃的也少,一天下来,总共也就能吃二百多斤饲料。

  那么问题来了,生产出来这么多饲料怎么处理?

  卖的话,又怎么卖?

  卖给谁?

  问题就摆在了刘青山面前。

  思量片刻后,他立刻跑去大队院抄起电话就给秦汉打了过去。

  次日下午,秦汉就风尘仆仆的赶到了弯河。

  这次是请人家办事的,刘青山做东,邀请秦汉在刚开张一天的‘弯河时代饭店’搓了一顿,酒足饭饱之后,又安排他在同样新开张不久的‘弯河时代招待所’住下。

  看到崭新又气派,独特又漂亮的‘弯河时代饭店’‘弯河时代招待所’,秦汉那是大吃一惊,饶有兴致的拿着照相机咔嚓咔嚓一通拍摄,很兴奋的说回去又有新闻可以写了。

  简单休息了一会儿,

  他就又带着照相机和刘青山去了‘华山公司’,这才是他此行来的目的地。

  一进‘华山公司’的饲养区,

  秦汉就端起了照相机,对着那一间间猪舍、一头头白猪拍了起来。

  这时,

  刘青山冲一旁的刘劲草使了个眼色,刘劲草会意,笑眯眯地走到最靠里的一间猪舍旁,打开了结实的小门。

  “咣当——”

  门开了。

  “噜——!”

  伴随着一声中气十足的吼叫,一头白得晃眼的巨物,不情不愿、慢悠悠地被赶了出来。

  它的蹄子踏在地上的声音都显得格外沉重。

  嗡!

  秦汉感觉自己的大脑空白了一瞬!他下意识地后退了半步,眼睛瞪得溜圆!

  这……这也太大了吧?!

  他走南闯北采访,见过不少肥猪,但这么大、这么壮实的白猪,还是头一次见!

  那身躯,简直像一头小牛犊子!

  脊背宽阔得能并排摆两个洗脸盆,浑身的白膘油光发亮,肥肉因为走动而波浪似的滚动!

  最让人咋舌的是它的长度,从鼻子尖到尾巴根,目测远超寻常的大肥猪,得有快两米了吧???

  “我的老天爷!”

  秦汉失声惊呼,“这头猪……成精了?!养几年了这是?”

  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个绝好的新闻点,相机已经端稳。

  “没几年。”

  刘青山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走到巨猪身边。

  他特意在那宽阔得吓人的猪身边站定,身体微侧。

  这一对比,视觉效果瞬间爆炸!

  身高一米八的刘青山,本也算高大魁梧,可站在这头白猪旁边,就……

  那粗壮的猪身几乎遮住了他大半个身子,猪的背线,甚至快要超过他的腰际!

  “咔嚓!咔嚓!咔嚓!”

  秦汉的手指几乎是本能地疯狂按动快门!

  从全景到特写,尤其是刘青山和巨猪那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对比照!

  相机快门的脆响在这一刻格外清晰,充满了兴奋和发现宝贝的激动!

  拍完一组,秦汉仍觉不够,又说让把猪哄到更开阔的地方,绕着它拍了个360度,最后不忘单独给猪头一个大特写——那硕大的脑袋,拱嘴,蒲扇似的耳朵,还有那双显得相当“无辜”的小眼睛。

  他放下相机,胸口起伏,依然难掩震撼:“青山,你们……你们怎么养的?这是用了什么仙丹妙药?这猪到底养了多久?”

  刘青山知道火候到了,指着不远处生产车间方向隐约传来的机器轰鸣声,认真地说:“没什么仙丹妙药,这头猪,是去年第一批喂我们‘华山牌’饲料长大的,满打满算,才八个月!”

  “八个月?!”

  秦汉的眼珠子差点掉出来!常识告诉他,寻常喂法,八个月猪能长到这个规模的一半都算好的!

  他立刻追问:“这……这饲料真有这么神?”

  “眼见为实!”

  刘青山语气肯定,“正是我们自己生产的专用饲料。配比更科学,营养更均衡,再加上我们精心管理,所以猪才长得快,长得壮,出栏早!老秦你看……”

  他指着猪舍里其他大大小小的白猪,“这些,都是吃我们华山饲料长大的!”

  秦汉彻底明白了刘青山叫他来的目的!

  也立刻领悟到这个素材的巨大新闻价值——不仅是有趣,更蕴含着一个极具推广价值的科学信息,一个能改变农村养猪效率的新东西!

  “这……这……”

  秦汉看着那硕大无比的大白猪,咽了两口唾沫,仍然压制不住心中的震惊。

  “这猪多少斤?”

  “600斤。”

  “多——少???”

  秦汉的声音都破了音,瞠目结舌,目瞪口呆,呆若木鸡。

  他傻傻的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好半晌都没有说话。

  “哈哈,老秦,这趟没让你白来吧?”刘青山拍了拍他的肩膀,笑呵呵的说。

  秦汉这才猛地回过神来,像被烫到一样,几乎是扑了过去,一把抓住刘青山的胳膊,声音因为激动而颤抖:“青山!兄弟!这…这数据准吗?八个月?六百斤?你确定?!这…这太吓人了!”

  “千真万确!”

  刘青山眼神坦荡,“从去年腊月进栏的小猪崽,到现在七月,正好八个月出头。昨天刚称过,六百零一斤!这还有假?不信的话,等会儿咱们可以再称称。”

  “再者说,这猪的骨架、膘情,一眼就能看出不是老猪!”

  秦汉的目光再次投向那头巨猪。

  没错,虽然体型庞大得吓人,但皮毛光亮,眼神清亮,动作虽慢却并不显老态,那厚实的膘肉下,确实能看出尚未完全长开的、相对年轻的骨架轮廓。

  这印证了刘青山的话。

  刘青山朝刘劲草点了点头,刘劲草就喊人把称给拉了过来。

  他们四个人一起,这才把这头大白猪给赶到称上去。

  秦汉端着照相机就跑了过去……

  仔细一看,仔细一算。

  赫然是600斤!

  而且是605斤!!

  “好好好,太好了……”

  “好啊!”

  他兴奋的语无伦次,手里也没闲着。

  咔嚓——

  咔嚓咔嚓——

  秤砣的数量、秤砣和猪一起的画面,全都被清晰的拍了下来。

  “神了!真是神了!”

  秦汉一边拍,一边激动地喃喃自语,“华山饲料……华山饲料……这名字我记住了!青山,你这饲料,是金子做的吗?不!金子都没这么神!”

  他放下相机,眼神灼灼地盯着刘青山:“青山,你放心!这稿子,我回去就写!”

  “头版!必须是头版!”

  “标题我都想好了:‘八个月育成六百斤巨猪!弯河华山饲料创养殖奇迹!’我要让全省、不,让全国都知道,你们华山公司,有这能点石成金的神奇饲料!”

  秦汉没有在弯河多待,他带着满脑子的震撼和一堆珍贵的底片,当天就风风火火地赶回了长安。

  接下来的几天,

  他把自己关在报社暗房里,精心冲洗放大照片;然后伏案疾书,将所见所闻、将华山饲料的科学配比以及显着饲养成果,尤其是那八个月、六百斤这个颠覆性的数据。

  用最生动、最具冲击力的笔触写进了报道。

  同时,也对约克夏白猪进行了一番系统的介绍。

  白猪咋了?

  白猪也是猪,肉也香喷喷。

  对了,这还是外国猪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