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宝剑锋从磨砺出!-《重生年代:我退婚村花捶爆丈母娘》

  得到刘青山的提点,

  杨天兴不再耽搁,他去和刘树德说了会儿话便上车离去,将他送走后,刘青山又去了知青点。

  到那里一问,李长征还没有回来。

  算算时间,李长征都走了将近一个月。

  ‘希望他此行能顺利吧……’

  别的忙,刘青山也帮不上,他只好在心里默默祝愿。

  想来问题不会太大,毕竟前世时李长征的父亲都复出了,不但复出还登上高位,那这一世没可能还不如上一世。

  从知青点回来,他便开始准备晚饭。

  红烧肉、排骨这段日子家里没少吃,感觉有点吃腻了。

  于是今天在水库,刘青山用竹竿自制了个鱼竿,找棵大树往下面一坐,就开始钓鱼。

  如此明目张胆、正大光明?

  没错。

  就是这么的嚣张!

  没办法,刘青山现在的地位实在太特殊了。

  他虽然是水利员,但又是登上《人民日报》《人民文学》的作家,还和一帮省城来的水利专家处成了忘年交。

  这让县里还有农林局的领导一个个都很服气,没谁觉得眼气眼红。

  今天运气不错!

  半天时间,刘青山一共钓上来6条鱼。

  给爷爷、大爸、二爸家各送一条大的,自家留3条小的。

  晚上他准备做个红烧鱼,再做个炸鱼块。

  刮鳞去鳃、开膛破肚、腌制等流程,他有条不紊慢悠悠的干着,等到天色渐黑时刘茂财、王凤仪、刘青松他们三个回来了。

  “哥,你做的啥饭?这么香!”刘青松吸了吸鼻子,一脸的兴奋。

  刘紫苏脆生生道:“二锅,大锅今天炸的鱼,可香啦!”

  说着,她又嗦了嗦自己的手指头。

  刘青山看的好笑,“别嗦了,来,再给你一块。”

  “好!!”

  日子就在这种平淡又温馨的氛围中逐渐渡过,转眼间就又过去了5天。

  这天刘青山刚拎着鱼篓从河边回来,就听到一阵车铃声,对这声音他已经很熟悉了,现在每隔几天几乎都能听到一次。

  扭头一看,果然是邮递员高红军。

  “青山,你的信!”

  “哎,来了。高叔,谢了啊。”

  “客气啥,这不就是额的工作。”

  “咦?这么多?”

  刘青山发现高红军递过来两个信封,又掏出来一个小包裹。

  “两个从燕京来的,一个从沪上来的。”

  “哦。”

  接过一看,

  两封信分别是《人民文学》编辑部和《收获》编辑部寄来的,那个小包裹则是朱霖寄来的。

  刘青山就回了自己的办公室,开始看信。

  这次《人民文学》给自己写信的人还是邹荻帆,他先是在信里对刘青山大肆进行一番夸奖称赞。

  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很有古时先贤之风骨。

  又说他‘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如今10首佳作问世,不日一定能在文坛取得一番耀眼的成就!

  总之,就是一通全方位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夸!!

  看的刘青山心情愉悦,心说自己的人设打造算是初步成功了。

  夸完之后,

  邹荻帆又说那几首诗已经刊登到了本期的《人民文学》上,还说读者反响热烈,本期的《人民文学》刚发售一天,就有燕京读者亲自跑到编辑部送信。

  要给作者‘青山’送信!

  随着发售时间一天天过去,上门的读者,以及编辑部收到的读者来信,越来越多……

  邹荻帆说截止到他写信,最多的一天竟然有36个读者登门,询问‘青山’在哪?纷纷要求和‘青山’对话。

  这严重影响了编辑部的工作……

  于是,

  邹荻帆就在信里征求刘青山的意见,可不可以将他的地址公布出去?

  这样的话,

  以后‘青山’的读者来信就可以都直接寄给他本人了。

  还有就是,目前编辑部已经收到了100多封读者来信,这些都是给‘青山’的,由于数量众多,邹荻帆询问刘青山的意思,要不要将这些信转寄给他?

  如果需要的话,这部分费用就需要他本人出。

  说完这些琐事之后,

  邹荻帆又说刘青山上次回信中的两首新作《远和近》、《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也都过稿了,这两首作品将会刊登在下一期的《人民文学》上。

  邹荻帆再次盛赞刘青山这两首新作水平犹在,继续保持了高水平的发挥。

  又是一通夸!

  然后又说这两首诗的稿费标准,还是最高标准——20行10元。

  《远和近》的篇幅很短,全诗只有4行,24个字。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则不同,它篇幅很长,足足有45行之多,全诗数百个字。

  这两首诗的总稿费则为30元!

  信封里还夹了3张大团结。

  最后邹荻帆鼓励刘青山继续努力,争取写出更多优秀的令人惊艳的作品!

  ……

  将邹荻帆的信放到一边,刘青山又打开《收获》的来信。

  信封是牛皮纸的,摸起来很厚实,右下角印着‘收获编辑部’几个红字,这是他第一次收到《收获》的信。

  虽然早已经从宫雪那里知道《收获》过稿了,但此刻真正收到来信,他还是有些惊喜。

  “青山同志:”

  “你好!我是《收获》编辑部的林文博,主要负责小说稿件的审核工作。”

  “你的短篇小说《伤痕》经编辑部审阅,决定刊用,拟发表于《收获》1978年第3期......”

  刘青山的嘴角不禁微微上扬,顿了顿,他继续往下看去。

  “你的作品真实反映了时代的创伤与新生……”

  “尤其是结尾处王晓华在母亲坟前的忏悔,将个人悲剧与时代伤痕完美融合,具有直击人心的力量。你用细腻笔触刻画了一个普通人在特殊年代的迷失与觉醒,那些被政治立场割裂的亲情、被革命口号异化的人性,都在作品中得到深刻呈现。”

  “这部作品不仅是对过去的反思,更是对未来的警示,展现了文学应有的担当......”

  “此乃《收获》复刊以来,目前为止收到的最佳之作!”

  “经过编辑部集体讨论,决定给予你千字7元的稿费标准,你的作品《伤痕》共计余字,稿费231元。因篇幅较长,分两期刊载,稿费将随样刊分两次寄出......”

  231元!

  刘青山暗自点头,这个标准不低了。

  他继续往下看去,林文博也提到了稿费的标准,他似乎是在为刘青山科普。

  说目前国内通行的稿费标准为,千字2元——千字7元。

  只有那些着名的文学泰斗,才会突破这个惯例,拿到千字8元,甚至是千字10元。

  也就是说,

  给刘青山的这个稿费,已经是最高标准了,很有诚意!

  对此,

  刘青山也挺满意的,231块啊,挡得上这个年代绝大部分人一年的收入了,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看完信,他打开信封,又从里面拿出一张汇款单。

  这是他的稿费。

  《收获》没有直接在信封里夹钱,而是用了汇款单的形式,这种虽然有些麻烦需要到邮局领钱,但胜在安全保险。

  将两封信收好,他这才拿过朱霖寄来的包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