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走在时代的脉搏上~-《重生年代:我退婚村花捶爆丈母娘》

  刘青山一口气写了10首诗。

  除了《一代人》《回答》《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之外,他又写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光的赞歌》《树》《盼望》等7首诗歌。

  这10首诗,无一例外都是经典。

  他相信投出去一定会溅起点水花……

  如果实在不行,那就换个赛道。

  于是,刘青山就开始构思第二条路应该怎么走?

  思量许久,

  他翻开一页新的稿纸,在第一行正中间写下两个字——伤痕。

  随即他便刷刷刷写了起来……

  ‘除夕的夜里,车窗外什么也看不见,只有远的近的,红的白的,五彩缤纷的灯火,在窗外时隐时现。’

  ‘这已经是一九七八年的春天了。’

  ‘……’

  “…………”

  这次他写的不是诗歌,而是短篇小说。

  刘青山给自己找的第二条路就是‘小说’,其实也不冲突,他完全可以既当诗人,又当小说家,反正都是作家嘛。

  至于为啥写短篇小说不写长篇小说?

  原因很简单,还不到时候。

  他现在籍籍无名,连文坛新丁都算不上,充其量只是个路人甲而已。

  那他现在一开始就写个长篇小说,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那种,纯属脑子有病,吃力不讨好。

  费时费劲写完了,往外面一投,人家不要那不是抓瞎了吗?

  所以,还是诗歌最具性价比,其次就是短篇小说。

  刘青山所写的这篇《伤痕》也不简单,在前世这篇作品可是获得了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这篇小说以女知青王晓华与母亲的悲剧关系,控诉**对家庭伦理的破坏。

  在当下的时代,引起了巨大反响!

  小说发表后,“伤痕文学”一词正式诞生,成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最具社会共鸣的文学潮流。

  自从这篇小说发表之后,

  刊登《伤痕》的‘文汇报’收到的读者来信多达2000余封,《伤痕》陆续被改编为广播剧、连环画,发行量超百万册。

  七八十年代的百万册啊……

  这个含金量简直逆天!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刘青山也是这篇作品的读者。

  造化弄人,他万万没想到,如今他会成为这篇作品的作者……

  刘青山不禁感慨境遇之离奇……

  ……

  思绪如泉涌,奋笔疾书时。

  不知不觉间就到了中午,王凤仪做好饭特意过来喊了一趟,刘青山这才从投入的状态中脱离出来。

  匆匆干了一大碗蒜汁面条,他便又回了窑。

  继续写作。

  这篇《伤痕》原文一共有7000字,原作者是一名大学生。

  虽说这篇小说获了奖影响很大,但也谈不上尽善尽美,刘青山就在原文的基础上润色了一下,保留精华,提炼升华。

  这对于拥有着几十年写作经验和文学素养的他来说,问题不大。

  SoEasy!

  不过没写太久,他就又被迫搁下了笔。

  刘红苕、刘劲草他们回来了。

  “老四!额们回来咧!你猜猜卖了多少钱?”

  “今天王经理还夸额们来着,哈哈哈哈……”

  “对咧老四,还有一件好消息要告诉你,你猜猜是啥好消息?”

  刘青山迎了出去,听话音就知道知了猴全卖完了,他笑着说道:“昨天晚上不是都称过了吗?一共97斤5两,应该是263块2毛5,对不对?”

  昨天晚上突然下雨,大家都回来的早。

  所以昨天抓的知了猴并不多,这97斤5两里面,有45斤都是刘青山他们一家五口抓的。

  刘福来、刘兆丰两家加起来,一共才抓了52斤5两。

  这就是用‘高科技’(手电筒)的好处了!

  刘江河就摇了摇头,嘿嘿笑道:“不对。”

  “不对?那卖了多少?”

  “274块3毛2!”

  “啥?”

  刘青山挑了挑眉,有些惊讶,“咋会差那么多?”

  “算错了呗。”

  刘红苕脆生生道:“昨天夜里黑漆漆的,又是刮风又是下雨,应该是看秤的时候没看清吧。今天额们在饭店称的可是101斤6两,足足多了快4斤哩!”

  “哦,这样啊……”

  刘青山也不禁笑了起来,这倒也正常,昨天夜里那环境确实有些恶劣。

  他点了点头,笑道:“那这是好事。你刚才说的好消息就是这个?”

  “不是。”

  “还有好消息?”

  “王经理说油炸知了猴卖的很好,顾客们都很喜欢,还说昨天买的那些,到昨天晚上就都卖完了。今天额们一去,连话都没说哩,他就说全要了。”

  顿了顿,刘红苕继续说道:“他还嫌今天额们带的知了猴有些少哩……王经理说明天还要,至少要150斤!”

  说到这里,她笑盈盈的看着刘青山,“老四,你说这是不是好消息?”

  预定150斤?

  这确实有点出乎了刘青山的意料。

  王铁军还挺有魄力的。

  刘青山笑了起来,点头道:“是好消息,那他给定金了没?”

  “订金?”

  刘红苕、刘劲草等人一脸懵,搞不懂这个定金是什么玩意儿。

  见状,刘青山就知道自己想多了。

  嗐!

  王铁军的魄力还是差了点意思啊。

  “老四,啥是定金?”

  “算了,不说这个了。”

  刘青山摆了摆手,岔开话题,“既然他定了150斤,那今天晚上大家得加把劲,争取逮够150斤。”

  听到这个,

  众人脸上就纷纷露出自信之色,还跃跃欲试。

  刘红苕扬起手里的布袋,然后从里面掏出一个崭新的手电筒。

  “额今天也买了手电筒,买了4个哩!”

  “额也买了。”

  刘劲草也掏出一个手电筒,大笑道:“额买了5个,一人一个,今天晚上绝对能逮够数!”

  看着他们手里的手电筒,

  刘青山就不禁想起昨天晚上的那一幕,称重的时候,当看到刘青山一家五口逮的知了猴,竟然赶上了他们两家一共9个人逮的知了猴时……

  刘福来、许美娟、刘兆丰、王二妮,还有刘红苕、刘劲草他们。

  一个个全都傻了眼!

  他们没想到手电筒的效率和煤油灯的效率,竟然相差这么多!

  人人都会算账,买一个手电筒虽然不便宜,但多逮一斤知了猴也就赚回来了,逮一晚上可不只是仅仅多逮一斤。

  本来还有点埋怨刘青山乱花钱的王凤仪,则是笑的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

  等两家人都走了之后,

  她就开始念叨读书真有用,青山这脑瓜就是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