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舆论反转,引蛇出洞-《四合院:逆袭人生,从种田开始》

  罗晓军手中那台小巧的莱卡相机,在清晨的阳光下,像是一件审判的圣器。整个四合院的嘈杂与议论,在这一刻戛然而止。所有人的目光,从罗晓军的脸上,转移到了那台相机上。

  刘主任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眼神中充满了审视与不解:“罗晓军,你这是什么意思?”

  “刘主任,李科长,各位街坊邻居。”罗晓军举起相机,让所有人都看得清清楚楚,“这台相机,可不是我的。是昨天深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热心读者’,特意送到我手上的。他说,这里面有关于报纸上那篇文章的,第一手资料。”

  热心读者?第一手资料?

  这话让院里的人都蒙了。贾张氏撇撇嘴,小声嘀咕:“装神弄鬼,我看就是他自己拍的。”

  罗晓军仿佛没听见,反而露出了一个灿烂的笑容,目光转向街道办的刘主任:“刘主任,我觉得,这位热心读者如此支持咱们新闻工作的真实性,咱们不能辜负人家的一片好心。我恳请您,现在就派人去一趟《京都日报》社。”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热情:“把今天写这篇报道的记者同志,还有负责审核的编辑同志,都请到咱们院里来。我要当面感谢他们,感谢他们如此‘公正’的报道。顺便,把这份更劲爆的‘第一手资料’,亲手交给他们,让他们再发一篇后续报道,把真相彻底公之于众!”

  这番话,听起来合情合理,甚至有些大义凛然。但那语气中的一丝戏谑,却让刘主任和李科长都感到了一丝不寻常。

  傻柱愣在原地,脑子有点转不过弯来。秦淮茹和娄晓娥则按照计划,继续低着头,一个默默垂泪,一个瑟瑟发抖,但紧握的拳头,却暴露了她们内心的紧张与期待。

  躲在人群中的那个眼线,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不敢多留,悄悄退出了四合院,一路小跑到附近的一个公用电话亭,把这里的情况向王副局长做了汇报。

  电话那头,王副局长听完汇报,不怒反笑:“哈哈哈,好,好啊!这个罗晓军,看来是黔驴技穷,准备破罐子破摔了。他以为把事情闹大,就能混淆视听吗?天真!”

  王副局长觉得罗晓军这是在自掘坟墓。当众承认,还想拉报社的人下水,这只会让罪名坐得更实。

  “你听着。”王副局长对着电话下达指令,“立刻通知报社那边,让他们派人过去!就派写稿的那个小张和负责版面的刘编辑。让他们带上采访本,摆出一副正义凛然,深挖真相的架势。我倒要看看,这个罗晓军,还能玩出什么花样。今天,就要把他彻底钉死在耻辱柱上!”

  命令很快传达下去。

  不到半小时,一辆印着“京都日报”字样的吉普车就开到了四合院门口。车上下来两个人,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戴着眼镜,神情倨傲,正是负责版面的刘编辑。另一个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手里拿着笔记本和钢笔,一脸的义愤填膺,正是写那篇报道的记者小张。

  “谁是罗晓军?”刘编辑一进院,就摆出了领导的架子,声音洪亮。

  罗晓军笑着迎了上去:“我就是。刘编辑,张记者,辛苦你们跑一趟。快请进,我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欢迎你们来现场指导工作。”

  这番阴阳怪气的话,让刘编辑和小张的脸色都有些难看。

  “罗晓军同志,我们是来核实情况的。”刘编辑义正辞严地说道,“我们新闻工作者,绝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也绝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你既然有新的证据,那就拿出来吧。我们一定会给你一个公正的报道。”

  “好,有刘编辑这句话,我就放心了。”罗晓军点点头,然后转身,将手中的相机和几卷胶卷,郑重地交到了街道办刘主任的手里。

  “刘主任,东西就在这里。为了避嫌,也为了公正,我恳请您,现在就找一个信得过的地方,把这些胶卷冲洗出来。我相信,真相就在这些照片里。”

  刘主任看着罗晓军坦荡的眼神,又看了看旁边一脸正气的报社编辑,犹豫了一下,最终点了点头:“好!为了不让任何一方受委屈,我现在就去街道的宣传科,让他们马上冲洗。李科长,你跟我一起去,做个见证。”

  “没问题。”李科长也想看看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两人拿着胶卷,匆匆离开了四合院。

  院子里,陷入了一种诡异的等待。报社的刘编辑和小张,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准备等照片洗出来后,对罗晓军进行更深入的“批判”。院里的邻居们则伸长了脖子,小声议论着,猜测着照片里到底会是什么。

  就在这焦灼的等待中,罗晓军的嘴角,勾起了一抹无人察觉的弧度。他藏在袖子里的手,轻轻拨动了那台【舆论收音机】的旋钮。

  一股无形的电波,瞬间覆盖了整个院子。

  正在维持秩序的几个街道干部,还有几个从厂里跟来看热闹的正直的老师傅,忽然感觉耳朵里传来一阵极其微弱的“滋滋”声,像是收音机信号不好。

  他们下意识地皱了皱眉,可仔细一听,那滋滋声中,竟断断续续夹杂着一个惊恐万状的男人声音。

  “是……是王副局长通过一个叫蝎子的中间人联系的我。”

  “他……他说,这是最后的机会,必须把你彻底搞臭让你身败名裂。”

  “照片是第一步用来坐实你和两个女人关系混乱,第二步就是报社的匿名举报信……”

  “信是许大茂写的蝎子说,信已经交给了报社的刘编辑证据就是这些照片和伪造的口供。”

  声音断断续续,却字字清晰。那几个干部和老师傅,脸色瞬间就变了。他们都是经历过风浪的人,立刻就明白了这声音里包含着怎样一个惊天阴谋。他们不动声色地对视一眼,眼神中充满了震惊与愤怒,再看向报社那两个人的目光,已经带上了审视和冰冷。

  大约过了四十分钟,刘主任和李科长拿着一沓还带着水汽的照片,快步走了回来。他们的脸色,异常的古怪。

  “照片洗出来了。”刘主任的声音有些干涩。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刘主任深吸一口气,举起了第一张照片。

  照片上,不是罗晓军和秦淮茹或者娄晓娥的亲密照,而是一个戴着帽子,只露出侧脸的男人,正鬼鬼祟祟地趴在四合院的院墙外,举着一台相机,对着院子里面偷拍。

  这张照片一出,全场死寂。

  这这是什么情况?

  报社的刘编辑和记者小张,看到照片的瞬间,瞳孔猛地一缩,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去了一半。

  罗晓军笑了,笑得云淡风轻。他看向那位刘编辑,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全院:“刘编辑,您是大报社的领导,见多识广。您认识照片上这个鬼鬼祟祟的‘热心读者’吗?”

  刘编辑的额头上渗出了冷汗,他强作镇定,矢口否认:“不……不认识!我怎么会认识这种人!”

  “哦?不认识啊。”罗晓军拖长了语调,脸上的笑容变得更加意味深长,“没关系。那这一张呢?”

  刘主任配合地举起了第二张照片。

  这张照片的背景,是在一个僻静的街角。照片里,正是那个偷拍的男人,正将一卷胶卷,小心翼翼地递给另一个人。

  而那个接胶卷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此刻站在院子里,一脸正义,满头大汗的《京都日报》刘编辑!

  轰!

  整个四合院,彻底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