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协同边界与信标变奏-《两只蚂蚁闯天下》

  希望城地底,时间在探索与警惕中流逝。小宇逐渐适应了自身的新能力和感知,在源核的辅助下,他开始学习构建“心智防火墙”和“信息过滤器”,以应对“星火”网络中无时无刻不在涌动的海量情绪背景噪音。这个过程如同在喧嚣的闹市中修炼静心,艰难却必要。

  基于小宇测试数据的“战术协同网络”取得了初步成果。一种低功耗、小范围、限时开启的“协同模式”被开发出来,首先应用于最高精度的地壳应力监测和能量管道故障预判系统。操作员小组在特定任务期间接入协同频道,其协同效率和故障发现率提升了显着的水平,而退出后的精神不适感大大降低,且未监测到明显的规则波动外泄。

  彭教授谨慎地批准了该模式在几个非核心关键岗位的试点应用。效果显着,但也暴露了问题。一次地下隧道挖掘团队的协同作业中,为了追求极致的效率,团队成员在频道内下意识地过度依赖“集体直觉”,忽略了一名队员基于个人经验提出的微弱警告信号,导致了一次小规模的岩层松动事故,虽未造成伤亡,却敲响了警钟。

  “协同的本质是互补与校验,而非取代个体思考!”彭教授在事故分析会上严厉强调,“源核,立刻在协同协议中加入‘个体异议强制提示’和‘独立思考间歇’机制!任何抑制个体性的技术,无论其效率多高,都必须被严格限制!”

  这条红线被牢牢划定。“星火”网络的发展,必须在提升集体力量和保护个体灵光之间找到平衡。希望城的社会学家开始深入研究这种新型协作模式对社会结构、创新能力和个人身份的潜在长期影响,相关的伦理委员会也随之成立。

  深空方面,对脉冲信标G-01-beacon的监控仍在持续。其规律脉冲如同宇宙钟表般精准,十二万七千年来未曾改变,透着一股令人敬畏又不安的永恒感。

  然而,就在持续监控的第四十七天,一直稳定的信标脉冲,发生了极其细微但确实存在的变化!

  不是频率或强度的改变,而是在其规则的脉冲间隙中,源核捕捉到了一丝……新的、极其微弱的“谐波”!

  这丝谐波稍纵即逝,出现的毫无规律,但其规则模式与主脉冲同源,却蕴含着一种截然不同的、更加复杂的编码结构!

  【……信标G-01-beacon……检测到……异常……规则谐波……】

  【……谐波出现频率:……随机……(平均……每百万次主脉冲……出现1-2次)……】

  【……谐波持续时间:……极短(纳秒级)……】

  【……信息密度:……远超主脉冲……(初步判定……承载……大量……加密信息)……】

  【……加密方式:……未知……复杂度……极高……】

  信标并非简单的循环脉冲!它在以一种极其隐晦的方式,间歇性地广播着更深层的信息!这发现让所有研究者头皮发麻!十二万七千年前的造物,至今仍在执行着如此复杂的指令?它的能量从何而来?它的目的是什么?这加密信息是给谁的?是留给后来者的信息?还是某种……激活代码?

  破译工作瞬间陷入僵局。这种加密方式的复杂程度远超人类乃至火星文明的理解范畴,源核的算力投入如同石沉大海,连最基础的解密方向都找不到。

  “停止主动破译尝试!”彭教授立刻下令,“风险未知!继续记录所有谐波数据,尝试分析其出现是否有更深层的规律,哪怕只是统计意义上的。”

  面对一个可能比自己先进十数万年的文明造物,人类如同刚学会生火的原始人,仰望星空看到了一艘无声滑过的星际战舰,除了敬畏和疑惑,更多的是对未知的恐惧。

  与此同时,医疗中心报告,小宇体内那未知规则碎片的“微弱悸动”频率,似乎与信标异常谐波的出现,存在某种统计上的正相关性!虽然关联性极其微弱,且小宇本人依旧无法解读那“悸动”的含义,但这巧合足以让彭教授背脊发凉。

  “禁止小宇接触任何与信标谐波相关的数据!加强抑制场强度!”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命令道。那碎片与遥远信标之间仿佛存在着某种超越时空的诡异联系,这绝对不是什么好兆头。

  希望城内部,协同网络的边界正在实践中被一步步划定。而深空之外,古老的信标终于露出了它复杂真相的一角,那无声的变奏,仿佛在诉说着一个跨越了十数万年的巨大秘密,人类却连聆听的资格都尚未取得。探索的脚步,在触及到远超自身层次的未知时,不得不变得更加踌躇和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