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门广场之上,那股因皇帝亲临而带来的震撼与激动,尚未平息。
赵汝安那句“去问问那些‘地主老爷们’,愿不愿意,陪着朕,也来尝一尝这碗‘粗茶淡饭’?”的诛心之言,还回荡在每一个官员的耳边,如同索命的梵音。
大内总管梁宇躬着身子,脸上带着跟平日里一般无二的笑容,已经走到了百官队列之前。
“各位大人,”梁宇的声音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陛下有旨,请诸位大人……移步,用膳。”
他特意加重了“请”字和“用膳”二字的读音,那神情,与其说是邀请,不如说是……监刑。
百官们面面相觑,一个个脸色比哭还难看。
他们能怎么办?
抗旨不遵?那是找死。
可要去……
他们下意识地看了一眼不远处,那黑压压的,一眼望不到头的百姓队伍,闻着空气中那股混杂着汗臭与尘土的味道,只觉得一阵阵的反胃。
最终,在梁宇那笑眯眯却又带着无形压力的注视下,没有人敢说一个“不”字。
他们只能一个个,如同上了刑场的囚犯一般,战战兢兢地从地上爬起来,动作僵硬地,整理着自己那早已被硌得满是褶皱的官服。
然后,在数万道目光的注视下,他们迈开了那重若千钧的脚步,朝着粥棚的方向,挪了过去。
“排队。”
一个负责维持秩序的小太监,尖着嗓子,提醒了一句。
百官们浑身一僵,脸上最后一丝血色,也褪得干干净净。
他们看着眼前那条由衣衫褴褛的百姓组成的长龙,闻着那股刺鼻的气味,只觉得自己的五脏六腑都在翻江倒海。
但他们,不敢不从。
于是,午门之外,便出现了大安立朝以来,最是荒诞,也最是震撼的一幕。
数百名平日里高高在上,锦衣玉食的文武百官,此刻,竟一个个灰头土脸地,混在了一群他们平日里视之为“贱民”的百姓队伍之中。
他们拢着袖口,生怕自己那名贵的官服,被旁边人的污渍蹭到。
他们屏住呼吸,生怕吸入那让他们作呕的“穷酸气”。
他们低着头,不敢去看周围百姓那充满了好奇、讥诮与幸灾乐祸的眼神。
那份屈辱,那份煎熬,比杀了他们,还要难受。
……
而造成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年轻的帝王赵汝安,却早已将这些跳梁小丑抛之脑后。
他吃完了那碗热粥,只觉得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他没有再回到高台之上,而是将手中的空碗递给身旁的内侍,然后,迈开脚步,真正地,走进了那片属于他子民的人海之中。
他来到一个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老大娘身前。
老大娘正端着一碗粥,小心翼翼地吹着气,她浑浊的眼睛里,写满了对食物的珍惜。
当她看到那明黄色的身影,那张温和而又威严的脸时,整个人猛地一颤!
她吓得“噗通”一声,放下手中的碗,就想跪下。
“大娘,不必多礼。”
赵汝安伸出手,虚扶了一下,声音温和得如同春风拂过杨柳。
“吃吧,今日,你我只是百姓。”
老大娘吓得浑身哆嗦,不敢抬头,更不敢与皇帝对视。她只是低着头,嘴唇哆嗦着,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赵汝安却没有介意。
他蹲下身子,目光平视着老大娘,脸上带着一丝真诚的关切。
“家有几口人?可还有其他亲眷?”
老大娘被这突如其来的温和吓得不知所措,在梁宇的轻声提醒下,才颤颤巍巍地回道。
“回……回陛下……草民……草民今年六十有三了。”
“家里……家里就草民一个老太婆,还有个……还有个孙子,在外……在外给人家扛活……”
赵汝安闻言,叹了口气,眼中流露出一丝悲悯。
“大娘,你这咳嗽,是老毛病了吧?听着,有些咳得厉害。”
老大娘一愣,她没想到,这位高高在上的天子,竟会注意到她这点小毛病。
“是……是啊陛下……老毛病了……吃不起药……就一直拖着……”
“大伴。”
赵汝安没有丝毫犹豫,转头对着梁宇吩咐道。
“去,传太医来。给这位大娘,好好看看。”
“务必,要让大娘的病,彻底根治!”
梁宇躬身领命,他看了一眼那震惊得说不出话来的老大娘,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陛下,是认真的。
……
赵汝安没有停下,他继续走着,穿行于人群之中,不时停下脚步,与百姓们攀谈几句。
他问他们的疾苦,问他们的愿望。
他的温和与亲近,如同春风化雨,一点点地,消融着百姓们心中的隔阂与恐惧。
当他来到一个带着小孩的母亲身前时,那位母亲早已吓得浑身如筛糠,紧紧地将孩子搂在怀里,生怕孩子童言无忌,冲撞了陛下。
“莫怕。”
赵汝安温和地对那母亲笑了笑,目光落在了那个约莫七八岁的小男孩身上。
小男孩虽然有些瘦弱,但一双眼睛却乌溜溜的,显得格外有神。
“小家伙,你叫什么名字啊?”
小男孩躲在母亲身后,怯生生地探出头。在母亲鼓励的眼神下,他鼓足勇气,奶声奶气地回道。
“时间……时间,陛下……
“小石头?”赵汝安笑了,他伸出手,轻轻地,摸了摸小男孩的头,“好名字。”
他问:“你家里都有谁呀?”
“就小石头和娘。”小男孩回答,“我们是从隔壁州府逃荒来的。”
赵汝安叹了口气。
他看向小男孩,声音温和:“小石头,你将来,想做什么呀?”
小男孩闻言,眼睛瞬间亮了。
他挣脱母亲的手,猛地向前一步,对着赵汝安,重重地,磕了一个响头。
“陛下!”
小男孩的声音虽然稚嫩,却无比清晰,带着一种,孩童对未来最纯粹的向往。
“将来,小石头要用功读书,考取功名!”
“当余大人那样的好官!为陛下您这样的……明君效力!!”
“让所有的大安子民,都能吃饱饭!都能……好好地活着!!”
稚嫩的声音,在午门广场上空,远远地回荡着。
这一刻,赵汝安的心,猛地一颤!
他看着眼前这个眼神清澈,充满憧憬的小男孩,看着他那张涨得通红,却又无比真诚的小脸。
他感到了。
一股前所未有的,深入灵魂深处的……成就感!
那不是因为自己坐上了龙椅,不是因为自己掌控了天下大权,更不是因为自己收割了民心。
那是一种,纯粹的,源自于被子民认可,被百姓爱戴的……作为君王的,至高无上的荣耀!
他,被认可了。
被这些最底层,最朴素的子民,发自肺腑地,认可了。
这,比这世间任何的财富,任何的权势,都要来得更加真实,更加震撼。
赵汝安的眼眶,红了。
他缓缓地伸出手,摸了摸小男孩的头,声音嘶哑。
“好!好一个……小石头!”
他没有再说话,只是在心中,默默地,许下了君王的诺言。
他要让这个孩子,让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好好读书,都能考取功名。
他要让大安的天,真正地,清朗起来。
赵汝安那句“去问问那些‘地主老爷们’,愿不愿意,陪着朕,也来尝一尝这碗‘粗茶淡饭’?”的诛心之言,还回荡在每一个官员的耳边,如同索命的梵音。
大内总管梁宇躬着身子,脸上带着跟平日里一般无二的笑容,已经走到了百官队列之前。
“各位大人,”梁宇的声音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陛下有旨,请诸位大人……移步,用膳。”
他特意加重了“请”字和“用膳”二字的读音,那神情,与其说是邀请,不如说是……监刑。
百官们面面相觑,一个个脸色比哭还难看。
他们能怎么办?
抗旨不遵?那是找死。
可要去……
他们下意识地看了一眼不远处,那黑压压的,一眼望不到头的百姓队伍,闻着空气中那股混杂着汗臭与尘土的味道,只觉得一阵阵的反胃。
最终,在梁宇那笑眯眯却又带着无形压力的注视下,没有人敢说一个“不”字。
他们只能一个个,如同上了刑场的囚犯一般,战战兢兢地从地上爬起来,动作僵硬地,整理着自己那早已被硌得满是褶皱的官服。
然后,在数万道目光的注视下,他们迈开了那重若千钧的脚步,朝着粥棚的方向,挪了过去。
“排队。”
一个负责维持秩序的小太监,尖着嗓子,提醒了一句。
百官们浑身一僵,脸上最后一丝血色,也褪得干干净净。
他们看着眼前那条由衣衫褴褛的百姓组成的长龙,闻着那股刺鼻的气味,只觉得自己的五脏六腑都在翻江倒海。
但他们,不敢不从。
于是,午门之外,便出现了大安立朝以来,最是荒诞,也最是震撼的一幕。
数百名平日里高高在上,锦衣玉食的文武百官,此刻,竟一个个灰头土脸地,混在了一群他们平日里视之为“贱民”的百姓队伍之中。
他们拢着袖口,生怕自己那名贵的官服,被旁边人的污渍蹭到。
他们屏住呼吸,生怕吸入那让他们作呕的“穷酸气”。
他们低着头,不敢去看周围百姓那充满了好奇、讥诮与幸灾乐祸的眼神。
那份屈辱,那份煎熬,比杀了他们,还要难受。
……
而造成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年轻的帝王赵汝安,却早已将这些跳梁小丑抛之脑后。
他吃完了那碗热粥,只觉得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他没有再回到高台之上,而是将手中的空碗递给身旁的内侍,然后,迈开脚步,真正地,走进了那片属于他子民的人海之中。
他来到一个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老大娘身前。
老大娘正端着一碗粥,小心翼翼地吹着气,她浑浊的眼睛里,写满了对食物的珍惜。
当她看到那明黄色的身影,那张温和而又威严的脸时,整个人猛地一颤!
她吓得“噗通”一声,放下手中的碗,就想跪下。
“大娘,不必多礼。”
赵汝安伸出手,虚扶了一下,声音温和得如同春风拂过杨柳。
“吃吧,今日,你我只是百姓。”
老大娘吓得浑身哆嗦,不敢抬头,更不敢与皇帝对视。她只是低着头,嘴唇哆嗦着,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赵汝安却没有介意。
他蹲下身子,目光平视着老大娘,脸上带着一丝真诚的关切。
“家有几口人?可还有其他亲眷?”
老大娘被这突如其来的温和吓得不知所措,在梁宇的轻声提醒下,才颤颤巍巍地回道。
“回……回陛下……草民……草民今年六十有三了。”
“家里……家里就草民一个老太婆,还有个……还有个孙子,在外……在外给人家扛活……”
赵汝安闻言,叹了口气,眼中流露出一丝悲悯。
“大娘,你这咳嗽,是老毛病了吧?听着,有些咳得厉害。”
老大娘一愣,她没想到,这位高高在上的天子,竟会注意到她这点小毛病。
“是……是啊陛下……老毛病了……吃不起药……就一直拖着……”
“大伴。”
赵汝安没有丝毫犹豫,转头对着梁宇吩咐道。
“去,传太医来。给这位大娘,好好看看。”
“务必,要让大娘的病,彻底根治!”
梁宇躬身领命,他看了一眼那震惊得说不出话来的老大娘,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陛下,是认真的。
……
赵汝安没有停下,他继续走着,穿行于人群之中,不时停下脚步,与百姓们攀谈几句。
他问他们的疾苦,问他们的愿望。
他的温和与亲近,如同春风化雨,一点点地,消融着百姓们心中的隔阂与恐惧。
当他来到一个带着小孩的母亲身前时,那位母亲早已吓得浑身如筛糠,紧紧地将孩子搂在怀里,生怕孩子童言无忌,冲撞了陛下。
“莫怕。”
赵汝安温和地对那母亲笑了笑,目光落在了那个约莫七八岁的小男孩身上。
小男孩虽然有些瘦弱,但一双眼睛却乌溜溜的,显得格外有神。
“小家伙,你叫什么名字啊?”
小男孩躲在母亲身后,怯生生地探出头。在母亲鼓励的眼神下,他鼓足勇气,奶声奶气地回道。
“时间……时间,陛下……
“小石头?”赵汝安笑了,他伸出手,轻轻地,摸了摸小男孩的头,“好名字。”
他问:“你家里都有谁呀?”
“就小石头和娘。”小男孩回答,“我们是从隔壁州府逃荒来的。”
赵汝安叹了口气。
他看向小男孩,声音温和:“小石头,你将来,想做什么呀?”
小男孩闻言,眼睛瞬间亮了。
他挣脱母亲的手,猛地向前一步,对着赵汝安,重重地,磕了一个响头。
“陛下!”
小男孩的声音虽然稚嫩,却无比清晰,带着一种,孩童对未来最纯粹的向往。
“将来,小石头要用功读书,考取功名!”
“当余大人那样的好官!为陛下您这样的……明君效力!!”
“让所有的大安子民,都能吃饱饭!都能……好好地活着!!”
稚嫩的声音,在午门广场上空,远远地回荡着。
这一刻,赵汝安的心,猛地一颤!
他看着眼前这个眼神清澈,充满憧憬的小男孩,看着他那张涨得通红,却又无比真诚的小脸。
他感到了。
一股前所未有的,深入灵魂深处的……成就感!
那不是因为自己坐上了龙椅,不是因为自己掌控了天下大权,更不是因为自己收割了民心。
那是一种,纯粹的,源自于被子民认可,被百姓爱戴的……作为君王的,至高无上的荣耀!
他,被认可了。
被这些最底层,最朴素的子民,发自肺腑地,认可了。
这,比这世间任何的财富,任何的权势,都要来得更加真实,更加震撼。
赵汝安的眼眶,红了。
他缓缓地伸出手,摸了摸小男孩的头,声音嘶哑。
“好!好一个……小石头!”
他没有再说话,只是在心中,默默地,许下了君王的诺言。
他要让这个孩子,让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好好读书,都能考取功名。
他要让大安的天,真正地,清朗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