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盯着手机屏幕,那八个字像烙铁一样烫进我的瞳孔——“你母亲没死。”
一遍,两遍,三遍……我数不清自己反复看了多少遍。
手指僵在屏幕上,呼吸几乎停滞。
这不可能。
二十年前那场大火,全村人都说是她葬身火海,骨灰都送到了祖坟。
可现在,一条匿名短信,像一把锈迹斑斑的钥匙,突然插进了我心底最深的锁孔。
我没有转发,没有截图,甚至没有回拨号码。
我只做了一件事:把郑私家侦探的联系方式调了出来,发去一条简短信息——“查我母亲当年的全部档案,所有相关记录,一个字都不要漏。”
然后,我关掉手机,站起身,走到阳台。
夜风扑面而来,带着城市特有的金属与尘埃的味道。
楼下的街道依旧喧嚣,外卖骑手穿梭如织,仿佛这个世界从未改变。
可我知道,有什么东西,已经彻底碎了。
母亲如果还活着……是谁把她带走?
为什么?
又是谁在掩盖真相?
而这一切,和“火种源”、和李维汉、和陈世昌那个老狐狸,有没有关系?
我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小时候的画面——她坐在院子里缝补我的校服,阳光落在她低垂的睫毛上,温柔得像一场永远不会醒的梦。
后来那场火,烧毁了老屋,也烧断了我与过去的最后一丝牵连。
可如果那不是终点呢?
如果……那只是开始?
我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
现在不是崩溃的时候。
我不能让任何人看出异样,尤其是李维汉那种人,他们嗅觉比狗还灵。
一旦察觉我动摇,就会立刻反扑。
我转身回到书房,打开电脑,调出“逆火计划”的进度表。
直播热度还在攀升,谢明远那边已经整理出第二批对比素材,准备下周发布。
非遗技艺体验的线下活动也已筹备完毕,只等正式官宣。
一切照常推进。
但我的眼神变了。
以前是坚定,现在是压抑的焦躁,像一座火山,表面平静,内里岩浆翻滚。
我甚至发现自己在无意识地咬牙,指尖不自觉地敲击桌面,节奏凌乱。
就在这时,门铃响了。
是孙科技公司的CEO孙志远,带着他的技术团队来了。
“林先生,我们把AI图像修复系统带来了。”他说话一向简洁,“可以试试从老照片里提取更多信息。”
我点点头,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母亲唯一留下的一张全家福,拍摄于我十岁那年。
背景是村口的老槐树,她站在我身后,笑着摸我的头。
技术人员将照片扫描进系统,启动程序。
屏幕上,图像开始逐层增强,噪点被清除,色彩逐渐还原。
几分钟后,系统突然发出提示音。
“发现可识别附加信息。”AI标注出画面右后方一辆模糊的黑色轿车,车尾牌照虽残缺,但仍能辨识部分数字和字母。
“这车牌……”孙志远皱眉,“归属地是临川县青山镇,一个偏远小镇,几乎没多少外来车辆进出。”
我的心猛地一沉。
临川县?
那不是母亲“出事”前最后一次外出的地方吗?
她说是去亲戚家看病,结果一去不返。
系统继续分析,标注出车辆型号为二十年前的老旧款丰田,车主登记信息已注销,但原始档案仍可在地方车管所查到。
我攥紧了拳头,指甲掐进掌心。
这不是巧合。
有人当年带走了她,用车,送往那个小镇。
而这条线索,尘封了二十年,如今却被AI从一张老照片的角落里挖了出来。
“帮我拿到原始档案。”我对孙志远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越快越好。”
他看了我一眼,没多问,只点头:“明天中午前,给你消息。”
送走他们后,我独自坐在黑暗中,久久未动。
突然,手机又响了。这次是刘艺术团体的负责人刘芸。
“林致远,我想通了。”她的声音充满激情,“我们不能只做展览、只做直播。要把非遗搬上舞台,用现代舞、光影、音乐,讲一个真正打动人心的故事。”
我听着,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
“把演出定在‘逆火计划’的高潮节点。”我说,“我们要让所有人看到,文化不是用来拆的,而是用来传承的。”
“你想要公众参与?”她问。
“我要他们不只是看,而是成为其中一部分。”我缓缓道,“谢明远已经在做互动设计,观众可以通过手机实时影响舞台光影的变化,每一束光,都代表一份记忆的唤醒。”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她笑了:“你这是要把一场演出,变成一场全民觉醒。”
我挂了电话,站在窗前,望着远处高楼林立的轮廓。
母亲的线索刚刚浮现,火种源的反击尚未到来,而我,正在布一场更大的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可就在我以为一切仍在掌控之中时,书桌上的手机再次震动。
是一条新消息。
没有署名,只有一张模糊的照片——一间昏暗的房间,角落里坐着一个白发苍苍的女人,背对着镜头,手里握着一枚褪色的红绳手链。
那是我小时候给她编的。
照片下方,写着一行小字:
“你想见她,就得按我说的做。”
我猛地站起身,心脏狂跳。
真正的风暴,不是舆论,不是商战,不是权力博弈。
而是——有人早就知道我会找到这里。
而他们,一直在等我。
我盯着手机屏幕上的那行字——“她在等你。”
风从半开的窗户灌进来,吹得桌角的文件沙沙作响,像某种低语,又像警告。
我手指微微发颤,不是因为害怕,而是体内有一股压抑已久的洪流在冲撞血脉。
二十年的谜团,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如今终于被撕开一道裂缝。
而那道裂缝背后,是更深的黑暗,还是久违的光?
我强迫自己冷静,把手机反扣在桌上,仿佛这样就能隔绝那个看不见的对手。
可那张模糊的照片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白发苍苍的背影,褪色的红绳手链,还有她枯瘦的手指轻轻摩挲着绳结的动作……和记忆中一模一样。
她曾笑着说:“这手链啊,比金的还贵,因为是儿子的心意。”
我闭上眼,深吸一口气。
现在不是情绪泛滥的时候。
他们敢发这张照片,说明他们想让我动,甚至……希望我乱。
可我不能乱。
我要以最稳的步子,踏进他们布下的局,然后,反过来撕碎它。
我重新打开电脑,调出“逆火计划”的全部资料。
舆论战、直播曝光、非遗复兴……这些原本只是对抗火种源的手段,如今却成了我撬动真相的支点。
母亲的线索出现得太巧,但正因为“巧”,才说明它真实——他们怕了,怕我挖得太深,所以用这种方式试探我的反应。
既然你们想玩,那我就把舞台搭得更大。
第二天一早,我约见了杨公益基金会主席杨岚。
她是个干练的女人,眼神锐利却带着温度。
我把昨晚的发现没提,只讲了“逆火计划”下一步的构想:不再局限于曝光与对抗,而是要建立一个可持续的非遗保护机制。
“我们不能只靠愤怒推动改变,”我说,“我们要让文化活下去,活在年轻人的手上,活在城市的血脉里。”
她静静听着,手指轻点桌面,忽然笑了:“林致远,你已经不是那个在直播间里哭诉拆迁的外卖小哥了。”
我没笑,只点头:“所以我需要更多支持。不只是资金,还有资源,影响力,甚至是……合法性。”
她沉吟片刻,忽然道:“基金会决定追加五百万,作为非遗保护专项启动资金。”顿了顿,又补充,“而且,我认识陈金融机构的高管陈立峰,他对文化项目一向关注。我可以牵线。”
我心头一震。
金融资源的介入,意味着这个项目能脱离“民间自发”的脆弱形态,真正具备对抗资本的底气。
“不止如此,”我缓缓道,“我想成立一个‘非遗文化联盟’——科技提供手段,文化提供内容,公益提供初心,金融提供血液。四者合一,才能真正对抗火种源那种庞然大物。”
她眼神一亮:“你这是要造一艘船,不只是划一条小舟过河。”
“是。”我直视她,“我要让所有想守护的人,都有地方站。”
她没再说话,只伸出手:“我支持你。”
从基金会出来,我又见了王政府官员。
他在文化口多年,听我汇报后,沉默良久,才说:“要动火种源,光靠民间力量不够。”
我点头:“所以需要政策支持,需要官方背书。”
他看了我一眼:“我可以安排你和地方文化部门对接,甚至推动非遗项目入库。但记住——”他声音压低,“一旦上升到层面,就不再是简单的保护与开发之争了。”
我明白他的意思。火种源背后,不只是李维汉,还有更深的影子。
走出政府大楼时,天已渐暗。
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像无数双眼睛在注视着我。
回到办公室,我独自坐下,盯着孙志远传来的车牌信息——临川·青山镇·A7X913。
就在这时,手机再次震动。
一条新消息,没有文字,只有一段几秒的音频。
我点开。
风声中,夹杂着一声极轻、极缓的呼唤,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又像就在耳边——
“远……”
喜欢逆袭人生:外卖小哥的都市风云
一遍,两遍,三遍……我数不清自己反复看了多少遍。
手指僵在屏幕上,呼吸几乎停滞。
这不可能。
二十年前那场大火,全村人都说是她葬身火海,骨灰都送到了祖坟。
可现在,一条匿名短信,像一把锈迹斑斑的钥匙,突然插进了我心底最深的锁孔。
我没有转发,没有截图,甚至没有回拨号码。
我只做了一件事:把郑私家侦探的联系方式调了出来,发去一条简短信息——“查我母亲当年的全部档案,所有相关记录,一个字都不要漏。”
然后,我关掉手机,站起身,走到阳台。
夜风扑面而来,带着城市特有的金属与尘埃的味道。
楼下的街道依旧喧嚣,外卖骑手穿梭如织,仿佛这个世界从未改变。
可我知道,有什么东西,已经彻底碎了。
母亲如果还活着……是谁把她带走?
为什么?
又是谁在掩盖真相?
而这一切,和“火种源”、和李维汉、和陈世昌那个老狐狸,有没有关系?
我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小时候的画面——她坐在院子里缝补我的校服,阳光落在她低垂的睫毛上,温柔得像一场永远不会醒的梦。
后来那场火,烧毁了老屋,也烧断了我与过去的最后一丝牵连。
可如果那不是终点呢?
如果……那只是开始?
我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
现在不是崩溃的时候。
我不能让任何人看出异样,尤其是李维汉那种人,他们嗅觉比狗还灵。
一旦察觉我动摇,就会立刻反扑。
我转身回到书房,打开电脑,调出“逆火计划”的进度表。
直播热度还在攀升,谢明远那边已经整理出第二批对比素材,准备下周发布。
非遗技艺体验的线下活动也已筹备完毕,只等正式官宣。
一切照常推进。
但我的眼神变了。
以前是坚定,现在是压抑的焦躁,像一座火山,表面平静,内里岩浆翻滚。
我甚至发现自己在无意识地咬牙,指尖不自觉地敲击桌面,节奏凌乱。
就在这时,门铃响了。
是孙科技公司的CEO孙志远,带着他的技术团队来了。
“林先生,我们把AI图像修复系统带来了。”他说话一向简洁,“可以试试从老照片里提取更多信息。”
我点点头,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母亲唯一留下的一张全家福,拍摄于我十岁那年。
背景是村口的老槐树,她站在我身后,笑着摸我的头。
技术人员将照片扫描进系统,启动程序。
屏幕上,图像开始逐层增强,噪点被清除,色彩逐渐还原。
几分钟后,系统突然发出提示音。
“发现可识别附加信息。”AI标注出画面右后方一辆模糊的黑色轿车,车尾牌照虽残缺,但仍能辨识部分数字和字母。
“这车牌……”孙志远皱眉,“归属地是临川县青山镇,一个偏远小镇,几乎没多少外来车辆进出。”
我的心猛地一沉。
临川县?
那不是母亲“出事”前最后一次外出的地方吗?
她说是去亲戚家看病,结果一去不返。
系统继续分析,标注出车辆型号为二十年前的老旧款丰田,车主登记信息已注销,但原始档案仍可在地方车管所查到。
我攥紧了拳头,指甲掐进掌心。
这不是巧合。
有人当年带走了她,用车,送往那个小镇。
而这条线索,尘封了二十年,如今却被AI从一张老照片的角落里挖了出来。
“帮我拿到原始档案。”我对孙志远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越快越好。”
他看了我一眼,没多问,只点头:“明天中午前,给你消息。”
送走他们后,我独自坐在黑暗中,久久未动。
突然,手机又响了。这次是刘艺术团体的负责人刘芸。
“林致远,我想通了。”她的声音充满激情,“我们不能只做展览、只做直播。要把非遗搬上舞台,用现代舞、光影、音乐,讲一个真正打动人心的故事。”
我听着,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
“把演出定在‘逆火计划’的高潮节点。”我说,“我们要让所有人看到,文化不是用来拆的,而是用来传承的。”
“你想要公众参与?”她问。
“我要他们不只是看,而是成为其中一部分。”我缓缓道,“谢明远已经在做互动设计,观众可以通过手机实时影响舞台光影的变化,每一束光,都代表一份记忆的唤醒。”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她笑了:“你这是要把一场演出,变成一场全民觉醒。”
我挂了电话,站在窗前,望着远处高楼林立的轮廓。
母亲的线索刚刚浮现,火种源的反击尚未到来,而我,正在布一场更大的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可就在我以为一切仍在掌控之中时,书桌上的手机再次震动。
是一条新消息。
没有署名,只有一张模糊的照片——一间昏暗的房间,角落里坐着一个白发苍苍的女人,背对着镜头,手里握着一枚褪色的红绳手链。
那是我小时候给她编的。
照片下方,写着一行小字:
“你想见她,就得按我说的做。”
我猛地站起身,心脏狂跳。
真正的风暴,不是舆论,不是商战,不是权力博弈。
而是——有人早就知道我会找到这里。
而他们,一直在等我。
我盯着手机屏幕上的那行字——“她在等你。”
风从半开的窗户灌进来,吹得桌角的文件沙沙作响,像某种低语,又像警告。
我手指微微发颤,不是因为害怕,而是体内有一股压抑已久的洪流在冲撞血脉。
二十年的谜团,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如今终于被撕开一道裂缝。
而那道裂缝背后,是更深的黑暗,还是久违的光?
我强迫自己冷静,把手机反扣在桌上,仿佛这样就能隔绝那个看不见的对手。
可那张模糊的照片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白发苍苍的背影,褪色的红绳手链,还有她枯瘦的手指轻轻摩挲着绳结的动作……和记忆中一模一样。
她曾笑着说:“这手链啊,比金的还贵,因为是儿子的心意。”
我闭上眼,深吸一口气。
现在不是情绪泛滥的时候。
他们敢发这张照片,说明他们想让我动,甚至……希望我乱。
可我不能乱。
我要以最稳的步子,踏进他们布下的局,然后,反过来撕碎它。
我重新打开电脑,调出“逆火计划”的全部资料。
舆论战、直播曝光、非遗复兴……这些原本只是对抗火种源的手段,如今却成了我撬动真相的支点。
母亲的线索出现得太巧,但正因为“巧”,才说明它真实——他们怕了,怕我挖得太深,所以用这种方式试探我的反应。
既然你们想玩,那我就把舞台搭得更大。
第二天一早,我约见了杨公益基金会主席杨岚。
她是个干练的女人,眼神锐利却带着温度。
我把昨晚的发现没提,只讲了“逆火计划”下一步的构想:不再局限于曝光与对抗,而是要建立一个可持续的非遗保护机制。
“我们不能只靠愤怒推动改变,”我说,“我们要让文化活下去,活在年轻人的手上,活在城市的血脉里。”
她静静听着,手指轻点桌面,忽然笑了:“林致远,你已经不是那个在直播间里哭诉拆迁的外卖小哥了。”
我没笑,只点头:“所以我需要更多支持。不只是资金,还有资源,影响力,甚至是……合法性。”
她沉吟片刻,忽然道:“基金会决定追加五百万,作为非遗保护专项启动资金。”顿了顿,又补充,“而且,我认识陈金融机构的高管陈立峰,他对文化项目一向关注。我可以牵线。”
我心头一震。
金融资源的介入,意味着这个项目能脱离“民间自发”的脆弱形态,真正具备对抗资本的底气。
“不止如此,”我缓缓道,“我想成立一个‘非遗文化联盟’——科技提供手段,文化提供内容,公益提供初心,金融提供血液。四者合一,才能真正对抗火种源那种庞然大物。”
她眼神一亮:“你这是要造一艘船,不只是划一条小舟过河。”
“是。”我直视她,“我要让所有想守护的人,都有地方站。”
她没再说话,只伸出手:“我支持你。”
从基金会出来,我又见了王政府官员。
他在文化口多年,听我汇报后,沉默良久,才说:“要动火种源,光靠民间力量不够。”
我点头:“所以需要政策支持,需要官方背书。”
他看了我一眼:“我可以安排你和地方文化部门对接,甚至推动非遗项目入库。但记住——”他声音压低,“一旦上升到层面,就不再是简单的保护与开发之争了。”
我明白他的意思。火种源背后,不只是李维汉,还有更深的影子。
走出政府大楼时,天已渐暗。
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像无数双眼睛在注视着我。
回到办公室,我独自坐下,盯着孙志远传来的车牌信息——临川·青山镇·A7X913。
就在这时,手机再次震动。
一条新消息,没有文字,只有一段几秒的音频。
我点开。
风声中,夹杂着一声极轻、极缓的呼唤,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又像就在耳边——
“远……”
喜欢逆袭人生:外卖小哥的都市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