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刚过,药膳馆的檐下滴答着水珠。我正在整理新到的松子,小林捧着个青瓷碗跑来:"程教授,您看这松仁的成色。"
碗中松仁粒粒饱满如珠,色如象牙,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这是徽州山区的油松子,每年白露后采摘,经冬藏后愈发油润。
"松为百木之长。"我拈起一粒轻嗅,松香沁脾,"《本草经疏》说'松子甘温,润肺滑肠,久服轻身不老'。"
郑淮安从库房搬出个樟木箱,掀开油纸,露出雪白的糯米粉。粉质细腻如纱,是去年新收的太湖糯米,经三伏天晒干,石磨碾制而成。
"老郑,这批米粉..."我捻起一撮,粉从指缝流泻如瀑,"怎么这么细滑?"
"用的是太湖边的'三粒寸'。"老人用布满老茧的手搓着米粉,"要等霜降后收的糯米,用山泉水浸泡七日,再经九次过筛。《养小录》说'米粉贵细,细则不伤脾'。"
程明从后院捧来新熬的麦芽糖,色泽金黄透亮,拉丝如蜜。他小心地搅动着糖浆:"爸,这糖稀...怎么比去年的更透亮?"
"今年改用了冬小麦芽。"我挑起一缕糖丝,"要等麦芽长到两分半时收,熬糖时加了三钱陈皮。《吴氏中馈录》说'麦芽糖性温,和胃润肺'。"
制作从炒松仁开始。松仁需用竹铲在砂锅中慢火轻炒。小林抢着要炒,却把松仁炒得焦黑。
"火候要如抚琴弦。"我示范着,"三分火在灶,七分意在香。"
米粉要先用细绢筛过,再与糖稀揉匀。程明急着要揉,却被我拦住:"揉粉如绣花,急不得。"
压糕最见功夫。梨木模具先刷层茶油,铺层米粉,撒层松仁,如此反复九层。蒸时火候要"三嘘三吸"——猛火定形,文火养味,余火收香。
"为何不用铁模?"小林看着我们往灶里添柏枝。
"梨木性润。"我调整着火候,"《考工记》说'木模蒸糕,得生气而活'。"
前厅传来虚弱的咳嗽声。我出去一看,是位面色苍白的书生,正按着胸口轻喘:"开春以来...咳喘不止...痰中带血丝..."
我注意到他指甲发紫和唇色淡白:"可是熬夜苦读?"
他苦笑:"秋闱在即...已三月...未曾安眠..."
典型的肺燥肠枯。我切了块松仁云片糕:"慢慢品,需含化。"
糕体薄如蝉翼,松仁的油润与糯米的清甜相得益彰。书生含了片刻,忽然泪落:"这滋味...竟像幼时...祖母喂我吃的..."
"甘润养肺。"我温声解释,"松仁润燥,糯米和胃,最宜读书人。"
半柱香后,他摸着胸口讶然:"奇怪...这郁气...竟散了些..."
这段插曲被小林绘入《江南食疗录》。最惊喜的是位从钱塘来的老儒医,他带着医案来讨教:"此糕正合书生伏案伤肺之症。"
次日,药膳馆来了几位赶考的学子,个个面色青白。为首的老廪生叹道:"这些后生...日诵万言...咳血不止..."
"试试这个。"我端出改良版,添了少许杏仁霜和枇杷蜜,"润肺止咳糕",晨起含服。"
旬日后回访,咳喘、痰血、便秘皆见轻减。最显效的是位久咳不愈的寒门学子,竟能夜寐安眠。
"这不合药理!"某位太医署的院使摇头,"区区米糕,怎能治咳血?"
"江南读书人,自有一套养肺之法。"我翻开《儒门事亲》,"《食疗本草》说'松仁润肺,糯米养胃,土生金也'。"
此事在杏林引发热议。惊蛰节气,药膳馆举办了"文人食疗雅集"。最令人称奇的是位老翰林的记录——其孙连食此糕三月,咳血宿疾竟愈。
"松油酸能润肺。"
"糯米胶质护黏膜。"
"梨木模具的特殊香气有宁神之效。"
最精妙的发现来自一位隐士,他指出此糕暗合"培土生金"的医理。
质疑声中,有位游方道人尝了糕后大笑:"何必究其医理?书生吃着顺气,便是良方!"
随着春深,我们推出"江南春令糕":春分加薄荷露,清明入樱桃酱,谷雨添桑葚汁。不讲究配伍理论,只求应时应景。
最动人的是位老秀才,他送来手抄的《诗经》:"这块糕,让我想起了少年时灯下苦读的滋味。"
清明那日,那位钱塘儒医带着弟子来访:"求教此糕古法。"我教他们辨认好松仁:要仁体弯曲如钩,掐之出油。有位学子突然哽咽:"这味道...像极了恩师在世时..."
暮色中,药膳馆的蒸笼仍飘着松香。程明整理着食客记录,小林描绘着新的糕样,郑淮安则在院中翻晒新制的梨木模。糕香混着书卷气,在江南的春雨中轻轻浮动。
这香气里,仿佛又见祖母的身影。她常说:"读书人的糕点,是要就着文章慢慢品的。"如今看来,这块应时的糕点里,藏着最温柔的医道——不必苦口良药,只需一片能让人静心读书的滋味。
窗外,新燕啄泥,柳絮纷飞。明日又有新的"书痴客"要来,新的故事要写。而这一片甘润,将继续诉说着江南最含蓄的养生之道:最好的润肺药,是让人重拾笔墨;最真的调理,不过是教人记起读书的乐。
喜欢上善若水,寻安
碗中松仁粒粒饱满如珠,色如象牙,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这是徽州山区的油松子,每年白露后采摘,经冬藏后愈发油润。
"松为百木之长。"我拈起一粒轻嗅,松香沁脾,"《本草经疏》说'松子甘温,润肺滑肠,久服轻身不老'。"
郑淮安从库房搬出个樟木箱,掀开油纸,露出雪白的糯米粉。粉质细腻如纱,是去年新收的太湖糯米,经三伏天晒干,石磨碾制而成。
"老郑,这批米粉..."我捻起一撮,粉从指缝流泻如瀑,"怎么这么细滑?"
"用的是太湖边的'三粒寸'。"老人用布满老茧的手搓着米粉,"要等霜降后收的糯米,用山泉水浸泡七日,再经九次过筛。《养小录》说'米粉贵细,细则不伤脾'。"
程明从后院捧来新熬的麦芽糖,色泽金黄透亮,拉丝如蜜。他小心地搅动着糖浆:"爸,这糖稀...怎么比去年的更透亮?"
"今年改用了冬小麦芽。"我挑起一缕糖丝,"要等麦芽长到两分半时收,熬糖时加了三钱陈皮。《吴氏中馈录》说'麦芽糖性温,和胃润肺'。"
制作从炒松仁开始。松仁需用竹铲在砂锅中慢火轻炒。小林抢着要炒,却把松仁炒得焦黑。
"火候要如抚琴弦。"我示范着,"三分火在灶,七分意在香。"
米粉要先用细绢筛过,再与糖稀揉匀。程明急着要揉,却被我拦住:"揉粉如绣花,急不得。"
压糕最见功夫。梨木模具先刷层茶油,铺层米粉,撒层松仁,如此反复九层。蒸时火候要"三嘘三吸"——猛火定形,文火养味,余火收香。
"为何不用铁模?"小林看着我们往灶里添柏枝。
"梨木性润。"我调整着火候,"《考工记》说'木模蒸糕,得生气而活'。"
前厅传来虚弱的咳嗽声。我出去一看,是位面色苍白的书生,正按着胸口轻喘:"开春以来...咳喘不止...痰中带血丝..."
我注意到他指甲发紫和唇色淡白:"可是熬夜苦读?"
他苦笑:"秋闱在即...已三月...未曾安眠..."
典型的肺燥肠枯。我切了块松仁云片糕:"慢慢品,需含化。"
糕体薄如蝉翼,松仁的油润与糯米的清甜相得益彰。书生含了片刻,忽然泪落:"这滋味...竟像幼时...祖母喂我吃的..."
"甘润养肺。"我温声解释,"松仁润燥,糯米和胃,最宜读书人。"
半柱香后,他摸着胸口讶然:"奇怪...这郁气...竟散了些..."
这段插曲被小林绘入《江南食疗录》。最惊喜的是位从钱塘来的老儒医,他带着医案来讨教:"此糕正合书生伏案伤肺之症。"
次日,药膳馆来了几位赶考的学子,个个面色青白。为首的老廪生叹道:"这些后生...日诵万言...咳血不止..."
"试试这个。"我端出改良版,添了少许杏仁霜和枇杷蜜,"润肺止咳糕",晨起含服。"
旬日后回访,咳喘、痰血、便秘皆见轻减。最显效的是位久咳不愈的寒门学子,竟能夜寐安眠。
"这不合药理!"某位太医署的院使摇头,"区区米糕,怎能治咳血?"
"江南读书人,自有一套养肺之法。"我翻开《儒门事亲》,"《食疗本草》说'松仁润肺,糯米养胃,土生金也'。"
此事在杏林引发热议。惊蛰节气,药膳馆举办了"文人食疗雅集"。最令人称奇的是位老翰林的记录——其孙连食此糕三月,咳血宿疾竟愈。
"松油酸能润肺。"
"糯米胶质护黏膜。"
"梨木模具的特殊香气有宁神之效。"
最精妙的发现来自一位隐士,他指出此糕暗合"培土生金"的医理。
质疑声中,有位游方道人尝了糕后大笑:"何必究其医理?书生吃着顺气,便是良方!"
随着春深,我们推出"江南春令糕":春分加薄荷露,清明入樱桃酱,谷雨添桑葚汁。不讲究配伍理论,只求应时应景。
最动人的是位老秀才,他送来手抄的《诗经》:"这块糕,让我想起了少年时灯下苦读的滋味。"
清明那日,那位钱塘儒医带着弟子来访:"求教此糕古法。"我教他们辨认好松仁:要仁体弯曲如钩,掐之出油。有位学子突然哽咽:"这味道...像极了恩师在世时..."
暮色中,药膳馆的蒸笼仍飘着松香。程明整理着食客记录,小林描绘着新的糕样,郑淮安则在院中翻晒新制的梨木模。糕香混着书卷气,在江南的春雨中轻轻浮动。
这香气里,仿佛又见祖母的身影。她常说:"读书人的糕点,是要就着文章慢慢品的。"如今看来,这块应时的糕点里,藏着最温柔的医道——不必苦口良药,只需一片能让人静心读书的滋味。
窗外,新燕啄泥,柳絮纷飞。明日又有新的"书痴客"要来,新的故事要写。而这一片甘润,将继续诉说着江南最含蓄的养生之道:最好的润肺药,是让人重拾笔墨;最真的调理,不过是教人记起读书的乐。
喜欢上善若水,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