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成都的第三天,我独自爬上药膳馆的阁楼。
这里堆放着师父留下的几箱遗物,多年来我一直没有认真整理过。瑞士之行的发现,让我迫切想重新检视这些可能藏有线索的物品。
阁楼闷热潮湿,木箱上积了厚厚一层灰。我拂去尘埃,掀开第一个箱子——里面是师父的道袍、经书和一些日常用品。第二个箱子装着各种药材标本,已经失去了药香。第三个箱子最重,上了锁,钥匙早已不知所踪。
我摩挲着铜药铲,突然灵机一动——师父说过,这把铲子能"解百结"。我小心地将铲尖插入锁孔,轻轻一转,伴随着"咔嗒"一声,锁应声而开。
箱子里整齐码放着几册手抄本、一个紫檀木盒和一卷用黄绢包裹的画轴。我首先拿起画轴,解开丝带,缓缓展开——一幅古旧的工笔画呈现在眼前,色彩虽已褪淡,但细节依然清晰。
画中是一片云雾缭绕的山景,中央有四个人物围坐在石桌旁:一位道士、一位西域僧人、一位儒生打扮的老者和一个金发碧眼的异域人。他们面前摆放着四件器具——铜铲、银刀、铜钵和水晶棒,与霍恩海姆庄园收藏的完全一致!
更引人注目的是石桌上方的虚空中,漂浮着一个半透明的球体,里面隐约可见山川河流的缩影。画作一角题着几行小字:
"四友聚首,四器合一;
药境初开,玄妙自现。
——嘉靖五年玄静题"
我的手微微发抖。嘉靖五年是1526年,与帕拉塞尔苏斯手稿上的日期吻合!画中的道士无疑就是师父,而那异域人很可能就是年轻的帕拉塞尔苏斯。
"药境初开..."我喃喃重复着画上的题字,想起师父信中提到的"可启药境"。难道这漂浮的球体就是所谓的"药境"?它代表什么?是一种境界?一个地方?还是某种超自然现象?
我小心地展开画卷其余部分,发现背面还有一幅简笔地图——几条山脉环绕着一片湖泊,湖畔标着一个小亭子,旁边写着"药境入口"四字。地形很陌生,不像青城山,也不像我去过的任何地方。
将画轴暂时放在一边,我打开紫檀木盒。里面是一块温润的玉佩和一本薄薄的册子,封面上书《药境要略》。翻开第一页,只有短短几行字:
"药境者,天地灵气所钟,万物精华所聚。
四器为钥,四友为引。
非至诚至善者不可入,入则脱胎换骨,寿与天齐。
慎之!慎之!"
后面的页面全是空白,只有最后一页画着一个奇怪的符号,像是四个器具的图案交织在一起。
我呆坐良久,试图消化这些信息。师父和帕拉塞尔苏斯等四人,竟然发现了某种能让人"寿与天齐"的"药境"?这听起来像是神话传说,但结合铜铲展现的超常特性,又让人不得不认真对待。
将画轴和册子重新包好,我决定先找郑淮安商量。刚站起身,手机响了——是程明。
"爸!快下来!有客人找您!"
"谁啊?"
"说是瑞士诺华制药的代表,看了《自然》上的论文,想谈合作!"
我眉头一皱。诺华是世界顶级制药巨头,突然登门,必有所图。
楼下会客室里,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正与程明交谈。见我下楼,他立刻起身,递上烫金名片:"程先生,久仰大名。我是诺华亚太研发中心的陈志明博士。"
"陈博士有何贵干?"我直截了当。
陈志明笑容可掬:"我们公司对您和郑教授的'通灵药器'研究非常感兴趣,愿意提供全额资助,建立联合实验室。"
"条件呢?"
"专利共享,商业开发权归诺华。"他推了推眼镜,"当然,您和郑教授将获得丰厚的报酬和名誉头衔。"
我暗自冷笑。果然,大公司看中的是商业利益。"抱歉,陈博士。我们的研究是非商业性质的,旨在探索传统医学的奥秘。"
陈志明笑容不变:"程先生,别急着拒绝。现代制药需要传统智慧的启发,而传统医学也需要现代科技的加持。这是双赢。"
"爸,"程明插话,"陈博士说他们可以投资五千万美元..."
我瞪了儿子一眼,转向陈志明:"我们需要时间考虑。"
"当然。"陈志明识趣地起身,"这是我的联系方式,随时欢迎来电。"临走前,他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我腰间的铜铲,"对了,听说您最近去了瑞士?霍恩海姆博士是我们公司的顾问。"
这句话让我心头一紧。冯·霍恩海姆与诺华有关系?他邀请我们去瑞士,是否另有目的?
送走陈志明,我立刻联系了郑淮安。半小时后,他风风火火地赶到药膳馆,我把阁楼的发现和诺华的来访都告诉了他。
"先看画!"郑淮安迫不及待地展开画轴,仔细研究后惊叹不已,"这绝对是重大发现!画中的异域人肯定是帕拉塞尔苏斯!嘉靖五年他确实在东方游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重点是'药境'。"我指着画中漂浮的球体,"师父的信说四器合一'可启药境',而这本《药境要略》称入药境者能'寿与天齐'。"
郑淮安皱眉翻阅小册子:"太玄乎了...不过铜铲的能量特性确实超出常规科学解释。"他忽然抬头,"等等,你说诺华的人知道我们去过瑞士?"
"不仅知道,还说冯·霍恩海姆是他们的顾问。"
"奇怪..."郑淮安摸着下巴,"在瑞士时,博士从未提及与制药公司的关系。"
我们决定先搁置诺华的事,集中精力研究画作和册子。郑淮安认为地图上的湖泊可能是云南的泸沽湖或西藏的某个圣湖,我则觉得更像长白山天池。
"无论如何,必须先确认地点。"郑淮安拍板,"我有个学生在国家地理研究所工作,可以请他帮忙比对。"
正讨论着,程明慌慌张张跑进来:"爸!郑教授!你们快看新闻!"
他打开平板电脑,一则科技新闻标题赫然入目:《诺华制药宣布启动"传统医疗器具现代化研究计划",首期投资一亿美元》。
新闻配图中,陈志明站在演讲台上,背后PPT展示的正是我们发表在《自然》上的论文图表!
"无耻!"郑淮安气得拍桌,"他们这是在误导公众,让人以为我们与诺华有合作!"
我反而冷静下来:"郑兄,这不正说明我们的研究有价值吗?他们越是这样,我们越要加快自己的步伐。"
当晚,我们三人熬夜制定计划:郑淮安负责联系地理专家比对地图;程明负责整理所有实验数据,准备发表后续论文;我则继续研究师父的遗物,寻找更多线索。
夜深人静时,我独自在灯下再次审视那幅古画。画中四人神态祥和,器具摆放有序,唯独那个被称为"药境"的球体显得虚幻缥缈。师父和帕拉塞尔苏斯等人真的找到了某种长生秘境吗?如果存在,为何没有流传下来?
铜铲静静躺在桌上,在台灯下泛着柔和的光泽。我鬼使神差地将铲尖轻轻点在画中的"药境"上,突然,铲子剧烈震动起来,发出清脆的嗡鸣!
我惊得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更不可思议的是,铲子的震动似乎遵循某种规律——三短一长,停顿,然后重复,就像...某种密码?
我连忙记录下这个现象,准备明天告诉郑淮安。就在我停笔的瞬间,铜铲停止了震动,恢复如常。
"师父..."我轻声呼唤,"您到底想告诉我什么?"
窗外,一轮满月高悬天际,银光洒在铜铲上,映出奇异的光晕。
第二天一早,郑淮安就打来电话,声音激动得发颤:"程远!我学生比对过了!那张地图很可能是西藏山南地区的某个湖泊,靠近不丹边境!那里有个鲜为人知的'药师佛圣地'传说!"
"西藏?"我有些意外,"画中场景不像高原啊..."
"艺术加工嘛!"郑淮安不以为然,"重要的是,我查到那里确实有座古寺,供奉药师佛,据说唐代就有僧人炼药的传统。"
我们决定尽快前往考察。郑淮安开始安排行程,我则负责准备必要的药材和器具。程明坚持要同行,考虑到他年轻力壮,在高原更能应付突发状况,我同意了。
正当我们紧锣密鼓准备时,一个意外的访客打乱了计划——冯·霍恩海姆博士亲自来到了药膳馆!
"程先生!"老博士风尘仆仆,但精神矍铄,"我必须当面向您解释。"
原来,诺华确实多次邀请他担任顾问,但他从未接受。陈志明那样说,是为了制造我们之间的猜疑。
"我担心诺华会对您不利,"冯·霍恩海姆忧心忡忡,"他们一直试图垄断传统医药资源。得知您拥有完整的'通灵药器'后,必定会不择手段获取。"
我请他看了古画和册子。博士震惊不已:"这证实了家族的一个传说——帕拉塞尔苏斯从东方回来后,曾提到'长生秘境',但拒绝透露具体位置,说那需要'纯净之心'才能进入。"
"博士,"我直言相问,"您相信'药境'真的存在吗?"
老人沉默良久:"在见到您的铜铲前,我不信;但现在...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就在眼前,我们有什么理由武断否定呢?"
当晚,我们四人——我、郑淮安、程明和冯·霍恩海姆——围坐在药膳馆后院,讨论下一步行动。铜铲和画轴摆在中央,在月光下显得神秘莫测。
"西藏之行必须谨慎,"冯·霍恩海姆建议,"诺华很可能已经派人监视你们。"
"那我们更应该尽快出发,"郑淮安坚持,"赶在他们前面找到'药境'。"
程明一直盯着铜铲,突然说:"爸,铲子又在发光!"
我们齐刷刷看去——铜铲确实泛着淡淡的蓝光,而且正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向画轴移动!
"这...这不可能..."郑淮安声音发颤,"没有外力,金属怎么可能自主动?"
冯·霍恩海姆却显得异常平静:"不是金属在动,是能量场在引导。程先生,您师父留给您的不仅是工具,更是一把钥匙。"
我小心地拿起铜铲,感受到它传来的轻微脉动,仿佛有生命一般。画中的"药境"、师父的信、帕拉塞尔苏斯的记载...一切线索都指向那个神秘的西藏湖泊。
"三天后出发,"我做出决定,"郑兄负责联系当地向导;程明准备高原装备;我和博士负责药材和器具。"
冯·霍恩海姆点头:"我会带上家族的仿制器具,也许能派上用场。"
夜深了,众人散去后,我独自留在后院,望着满天星斗。铜铲躺在掌心,温暖而沉甸。师父的面容在记忆中越发清晰,仿佛就在眼前。
"师父,"我轻声问,"您是要带我去找'药境'吗?"
铲子微微一热,似在回应。
喜欢上善若水,寻安
这里堆放着师父留下的几箱遗物,多年来我一直没有认真整理过。瑞士之行的发现,让我迫切想重新检视这些可能藏有线索的物品。
阁楼闷热潮湿,木箱上积了厚厚一层灰。我拂去尘埃,掀开第一个箱子——里面是师父的道袍、经书和一些日常用品。第二个箱子装着各种药材标本,已经失去了药香。第三个箱子最重,上了锁,钥匙早已不知所踪。
我摩挲着铜药铲,突然灵机一动——师父说过,这把铲子能"解百结"。我小心地将铲尖插入锁孔,轻轻一转,伴随着"咔嗒"一声,锁应声而开。
箱子里整齐码放着几册手抄本、一个紫檀木盒和一卷用黄绢包裹的画轴。我首先拿起画轴,解开丝带,缓缓展开——一幅古旧的工笔画呈现在眼前,色彩虽已褪淡,但细节依然清晰。
画中是一片云雾缭绕的山景,中央有四个人物围坐在石桌旁:一位道士、一位西域僧人、一位儒生打扮的老者和一个金发碧眼的异域人。他们面前摆放着四件器具——铜铲、银刀、铜钵和水晶棒,与霍恩海姆庄园收藏的完全一致!
更引人注目的是石桌上方的虚空中,漂浮着一个半透明的球体,里面隐约可见山川河流的缩影。画作一角题着几行小字:
"四友聚首,四器合一;
药境初开,玄妙自现。
——嘉靖五年玄静题"
我的手微微发抖。嘉靖五年是1526年,与帕拉塞尔苏斯手稿上的日期吻合!画中的道士无疑就是师父,而那异域人很可能就是年轻的帕拉塞尔苏斯。
"药境初开..."我喃喃重复着画上的题字,想起师父信中提到的"可启药境"。难道这漂浮的球体就是所谓的"药境"?它代表什么?是一种境界?一个地方?还是某种超自然现象?
我小心地展开画卷其余部分,发现背面还有一幅简笔地图——几条山脉环绕着一片湖泊,湖畔标着一个小亭子,旁边写着"药境入口"四字。地形很陌生,不像青城山,也不像我去过的任何地方。
将画轴暂时放在一边,我打开紫檀木盒。里面是一块温润的玉佩和一本薄薄的册子,封面上书《药境要略》。翻开第一页,只有短短几行字:
"药境者,天地灵气所钟,万物精华所聚。
四器为钥,四友为引。
非至诚至善者不可入,入则脱胎换骨,寿与天齐。
慎之!慎之!"
后面的页面全是空白,只有最后一页画着一个奇怪的符号,像是四个器具的图案交织在一起。
我呆坐良久,试图消化这些信息。师父和帕拉塞尔苏斯等四人,竟然发现了某种能让人"寿与天齐"的"药境"?这听起来像是神话传说,但结合铜铲展现的超常特性,又让人不得不认真对待。
将画轴和册子重新包好,我决定先找郑淮安商量。刚站起身,手机响了——是程明。
"爸!快下来!有客人找您!"
"谁啊?"
"说是瑞士诺华制药的代表,看了《自然》上的论文,想谈合作!"
我眉头一皱。诺华是世界顶级制药巨头,突然登门,必有所图。
楼下会客室里,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正与程明交谈。见我下楼,他立刻起身,递上烫金名片:"程先生,久仰大名。我是诺华亚太研发中心的陈志明博士。"
"陈博士有何贵干?"我直截了当。
陈志明笑容可掬:"我们公司对您和郑教授的'通灵药器'研究非常感兴趣,愿意提供全额资助,建立联合实验室。"
"条件呢?"
"专利共享,商业开发权归诺华。"他推了推眼镜,"当然,您和郑教授将获得丰厚的报酬和名誉头衔。"
我暗自冷笑。果然,大公司看中的是商业利益。"抱歉,陈博士。我们的研究是非商业性质的,旨在探索传统医学的奥秘。"
陈志明笑容不变:"程先生,别急着拒绝。现代制药需要传统智慧的启发,而传统医学也需要现代科技的加持。这是双赢。"
"爸,"程明插话,"陈博士说他们可以投资五千万美元..."
我瞪了儿子一眼,转向陈志明:"我们需要时间考虑。"
"当然。"陈志明识趣地起身,"这是我的联系方式,随时欢迎来电。"临走前,他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我腰间的铜铲,"对了,听说您最近去了瑞士?霍恩海姆博士是我们公司的顾问。"
这句话让我心头一紧。冯·霍恩海姆与诺华有关系?他邀请我们去瑞士,是否另有目的?
送走陈志明,我立刻联系了郑淮安。半小时后,他风风火火地赶到药膳馆,我把阁楼的发现和诺华的来访都告诉了他。
"先看画!"郑淮安迫不及待地展开画轴,仔细研究后惊叹不已,"这绝对是重大发现!画中的异域人肯定是帕拉塞尔苏斯!嘉靖五年他确实在东方游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重点是'药境'。"我指着画中漂浮的球体,"师父的信说四器合一'可启药境',而这本《药境要略》称入药境者能'寿与天齐'。"
郑淮安皱眉翻阅小册子:"太玄乎了...不过铜铲的能量特性确实超出常规科学解释。"他忽然抬头,"等等,你说诺华的人知道我们去过瑞士?"
"不仅知道,还说冯·霍恩海姆是他们的顾问。"
"奇怪..."郑淮安摸着下巴,"在瑞士时,博士从未提及与制药公司的关系。"
我们决定先搁置诺华的事,集中精力研究画作和册子。郑淮安认为地图上的湖泊可能是云南的泸沽湖或西藏的某个圣湖,我则觉得更像长白山天池。
"无论如何,必须先确认地点。"郑淮安拍板,"我有个学生在国家地理研究所工作,可以请他帮忙比对。"
正讨论着,程明慌慌张张跑进来:"爸!郑教授!你们快看新闻!"
他打开平板电脑,一则科技新闻标题赫然入目:《诺华制药宣布启动"传统医疗器具现代化研究计划",首期投资一亿美元》。
新闻配图中,陈志明站在演讲台上,背后PPT展示的正是我们发表在《自然》上的论文图表!
"无耻!"郑淮安气得拍桌,"他们这是在误导公众,让人以为我们与诺华有合作!"
我反而冷静下来:"郑兄,这不正说明我们的研究有价值吗?他们越是这样,我们越要加快自己的步伐。"
当晚,我们三人熬夜制定计划:郑淮安负责联系地理专家比对地图;程明负责整理所有实验数据,准备发表后续论文;我则继续研究师父的遗物,寻找更多线索。
夜深人静时,我独自在灯下再次审视那幅古画。画中四人神态祥和,器具摆放有序,唯独那个被称为"药境"的球体显得虚幻缥缈。师父和帕拉塞尔苏斯等人真的找到了某种长生秘境吗?如果存在,为何没有流传下来?
铜铲静静躺在桌上,在台灯下泛着柔和的光泽。我鬼使神差地将铲尖轻轻点在画中的"药境"上,突然,铲子剧烈震动起来,发出清脆的嗡鸣!
我惊得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更不可思议的是,铲子的震动似乎遵循某种规律——三短一长,停顿,然后重复,就像...某种密码?
我连忙记录下这个现象,准备明天告诉郑淮安。就在我停笔的瞬间,铜铲停止了震动,恢复如常。
"师父..."我轻声呼唤,"您到底想告诉我什么?"
窗外,一轮满月高悬天际,银光洒在铜铲上,映出奇异的光晕。
第二天一早,郑淮安就打来电话,声音激动得发颤:"程远!我学生比对过了!那张地图很可能是西藏山南地区的某个湖泊,靠近不丹边境!那里有个鲜为人知的'药师佛圣地'传说!"
"西藏?"我有些意外,"画中场景不像高原啊..."
"艺术加工嘛!"郑淮安不以为然,"重要的是,我查到那里确实有座古寺,供奉药师佛,据说唐代就有僧人炼药的传统。"
我们决定尽快前往考察。郑淮安开始安排行程,我则负责准备必要的药材和器具。程明坚持要同行,考虑到他年轻力壮,在高原更能应付突发状况,我同意了。
正当我们紧锣密鼓准备时,一个意外的访客打乱了计划——冯·霍恩海姆博士亲自来到了药膳馆!
"程先生!"老博士风尘仆仆,但精神矍铄,"我必须当面向您解释。"
原来,诺华确实多次邀请他担任顾问,但他从未接受。陈志明那样说,是为了制造我们之间的猜疑。
"我担心诺华会对您不利,"冯·霍恩海姆忧心忡忡,"他们一直试图垄断传统医药资源。得知您拥有完整的'通灵药器'后,必定会不择手段获取。"
我请他看了古画和册子。博士震惊不已:"这证实了家族的一个传说——帕拉塞尔苏斯从东方回来后,曾提到'长生秘境',但拒绝透露具体位置,说那需要'纯净之心'才能进入。"
"博士,"我直言相问,"您相信'药境'真的存在吗?"
老人沉默良久:"在见到您的铜铲前,我不信;但现在...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就在眼前,我们有什么理由武断否定呢?"
当晚,我们四人——我、郑淮安、程明和冯·霍恩海姆——围坐在药膳馆后院,讨论下一步行动。铜铲和画轴摆在中央,在月光下显得神秘莫测。
"西藏之行必须谨慎,"冯·霍恩海姆建议,"诺华很可能已经派人监视你们。"
"那我们更应该尽快出发,"郑淮安坚持,"赶在他们前面找到'药境'。"
程明一直盯着铜铲,突然说:"爸,铲子又在发光!"
我们齐刷刷看去——铜铲确实泛着淡淡的蓝光,而且正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向画轴移动!
"这...这不可能..."郑淮安声音发颤,"没有外力,金属怎么可能自主动?"
冯·霍恩海姆却显得异常平静:"不是金属在动,是能量场在引导。程先生,您师父留给您的不仅是工具,更是一把钥匙。"
我小心地拿起铜铲,感受到它传来的轻微脉动,仿佛有生命一般。画中的"药境"、师父的信、帕拉塞尔苏斯的记载...一切线索都指向那个神秘的西藏湖泊。
"三天后出发,"我做出决定,"郑兄负责联系当地向导;程明准备高原装备;我和博士负责药材和器具。"
冯·霍恩海姆点头:"我会带上家族的仿制器具,也许能派上用场。"
夜深了,众人散去后,我独自留在后院,望着满天星斗。铜铲躺在掌心,温暖而沉甸。师父的面容在记忆中越发清晰,仿佛就在眼前。
"师父,"我轻声问,"您是要带我去找'药境'吗?"
铲子微微一热,似在回应。
喜欢上善若水,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