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清晨飘着细雨。
我站在酒店门口,望着灰蒙蒙的天空,紧了紧风衣领口。程明递来一把黑伞:"爸,郑教授说他在地铁站等我们。"
"他倒是熟门熟路。"我接过伞,小心地将铜药铲包好放进内兜。昨晚睡前,我总觉得铲子似乎比平时更温热,但今早检查又一切如常,许是时差导致的错觉。
巴黎的中药市场位于十三区,一条不起眼的小巷里。远远地,就看见郑淮安撑着一把深蓝色雨伞,站在巷口张望。他今天换了一身深灰色中山装,在一群行色匆匆的巴黎人中格外显眼。
"程远!"他向我们招手,"你们迟到了七分钟。"
"郑兄还是这么守时。"我笑着走过去,"昨晚睡得如何?"
郑淮安哼了一声:"认床,三点才睡着。不过..."他压低声音,"我查到些有趣的东西,关于这个市场的。"
程明眼睛一亮:"什么有趣的东西?"
"据说,"郑淮安神秘兮兮地说,"这里藏着一种欧洲特有的草药,中世纪时被修道院的僧侣们秘密使用,有'西方灵芝'之称。"
我挑了挑眉:"郑兄也信这些传说?"
"宁可信其有。"郑淮安难得地笑了笑,"走吧,莫里斯已经安排好了向导。"
市场比我想象的更加拥挤。狭窄的巷道两侧,店铺鳞次栉比,招牌上中法双语混杂。空气中飘荡着熟悉又陌生的药香——当归、黄芪的气味中,混合着一些我从未闻过的异国香料。
向导是个叫皮埃尔的华裔青年,中文说得极好:"程先生,郑教授,我们先从最大的'万春堂'开始参观如何?老板是广东人,药材最全。"
"万春堂"的店面不大,但货架直通天花板,密密麻麻摆满了药罐和抽屉。老板姓林,听说我们来自中国,热情地迎上来:"两位大师光临,小店蓬荜生辉啊!"
郑淮安直奔主题:"林老板,听说你们这里有欧洲特产的草药?"
林老板会意一笑:"郑教授是行家。确实有些本地药材,国内少见。"他转向里屋,"玛丽,把'圣约翰草'和'奶蓟草'拿来给贵客看看!"
我趁他们交谈,悄悄观察店内的陈设。与中国药店的格局相似,但多了些欧式元素——铜秤、玻璃罐、甚至还有一个小型蒸馏器。我的目光被柜台一角的小木盒吸引,那里放着几片形状奇特的干菌菇。
"这是什么?"我指着问道。
林老板凑过来:"啊,这是'骑士菇',法国中部森林特产。当地人说能增强体力,但我们测试过,药性很温和,类似茯苓。"
我取出一片,轻轻掰开,闻了闻——有股淡淡的橡木香,还带着一丝甜味。正当我想进一步询问时,胸口突然传来一阵温热。
铜药铲在发烫!
我强作镇定,将菌菇放回盒子:"林老板,这'骑士菇'什么价位?我想买些回去研究。"
"不贵不贵,"林老板连连摆手,"既然是程大师要,送您一些也无妨。"
郑淮安狐疑地看了我一眼,显然注意到了我的异常。但他没说什么,转而向林老板询问起"圣约翰草"的用法。
离开"万春堂"时,我口袋里多了包"骑士菇",而铜药铲的温度已恢复正常。皮埃尔带我们继续参观了几家店铺,但我心不在焉,一直在思考铲子发热的原因。
中午,我们在市场附近的小餐馆用餐。郑淮安趁程明和皮埃尔去点菜时,突然发问:"程远,你刚才怎么了?脸色那么奇怪。"
我犹豫片刻,还是取出铜药铲和那包"骑士菇":"郑兄,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刚才在店里,这把铲子突然发热。"
郑淮安的表情从怀疑变成震惊:"你确定不是体温传导?"
"绝对没有。"我摇头,"而且现在又恢复正常了。"
郑淮安接过铲子,仔细端详:"这是...玄静道长传给你的那把?"
"正是。"
"有意思..."郑淮安若有所思,"《本草备要》中记载过'器灵感应'之说,我一直以为是古人杜撰。"
"什么感应?"程明端着餐盘回来,正好听到最后一句。
我简单解释了情况。程明瞪大眼睛:"爸!这不就是您常说的'药器通灵'吗?师父的铲子能识别好药材!"
"小声点。"我示意他坐下,"这只是猜测,未必..."
"未必什么?"郑淮安突然站起来,"走,我们回去再试试!"
于是,午饭后,我们开始了"铜铲实验"。郑淮安像个发现新玩具的孩子,在市场各个摊位间穿梭,让我用铜药铲接触不同药材,记录反应。
大多数药材毫无反应,但有几样引起了铲子的微妙变化——温度变化最明显的是"骑士菇",其次是意大利产的某种野生鼠尾草,还有希腊山区的某种蜂蜜。
最令人惊讶的是在一家越南人开的店里,铲子接触一块老挝沉香时,竟然微微震动起来,发出几乎不可闻的嗡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店主是个满脸皱纹的老者,看到这一幕,突然用生硬的中文说:"法器认主,药材通灵。先生好福气。"
郑淮安急切地问:"老人家,您见过这种现象?"
老者笑而不答,只是从柜台下取出一个小布袋:"送你们。'菩提子',印度来的,能安神。"
我接过布袋,铜药铲再次温热起来。打开一看,里面是几粒不起眼的褐色种子,闻着有淡淡的檀香味。
"谢谢。"我真诚地说,"请问这..."
老者摆摆手:"缘法如此,不必多问。"说完竟转身进了里屋,不再理会我们。
回酒店的路上,郑淮安异常兴奋:"程远!这发现太重要了!铜器对特定药材有感应,说明什么?说明这些药材有某种共同特质!"
"也可能是某种电磁反应。"程明插嘴,"爸,我们该找个实验室检测一下。"
我摩挲着口袋里的铜药铲,思绪万千。师父当年说过,这把铲子"有灵性",我总以为是比喻。难道真如古籍所言,"良工利器,与药通灵"?
晚上,莫里斯在塞纳河游船上安排了晚宴。我和郑淮安却心不在焉,早早告退,回到酒店研究今天的收获。
郑淮安将药材样本一一排列在桌上:"骑士菇、鼠尾草、印度菩提子、老挝沉香...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我拿起每样药材仔细观察:"都是植物性药材,都生长在特定环境中,而且..."我突然意识到,"都是野生采集的,非人工种植!"
"对!"郑淮安拍案叫绝,"还有,它们都生长在古老森林或山区,环境原始纯净!"
程明提出疑问:"但很多人工种植的药材也有药效啊,为什么铲子没反应?"
"或许..."我思索着,"铜铲感应的是某种'灵气',或者说,是药材与原生环境之间那种微妙的联系?"
郑淮安难得地没有反驳我的"玄学"说法,反而点头赞同:"《本草纲目》中提到'道地药材'的重要性,现代研究也证实,生长环境确实影响药材成分。铜铲的感应,可能是对这种'环境印记'的反应。"
我们越讨论越兴奋,不知不觉已到凌晨。最后决定,回国后立即开展系统研究,用科学方法验证这一现象。
睡前,我再次检查铜药铲。在巴黎的灯光下,这把跟随我半个世纪的老铲子,似乎泛着与往日不同的光泽。我轻轻抚过铲面,那里有师父常年使用留下的细微划痕,也有我这些年添的新伤。
"师父,"我轻声问,"您早就知道,对吗?"
铲子静静躺在掌心,再无异常。但我知道,今天的发现,已经为药膳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第二天早餐时,程明带来了新消息:"爸!皮埃尔说,巴黎郊区有个中世纪修道院遗址,那里的修士曾以制作草药闻名。要不要去看看?"
我和郑淮安对视一眼,同时点头。
修道院位于巴黎西南的森林中,始建于十二世纪,如今只剩断壁残垣。但令人惊讶的是,院内的药圃依然有人打理,种满了各种香草和药用植物。
一位白发苍苍的修女接待了我们。听说我们是研究药膳的,她眼睛一亮:"你们一定是为了'天使之泪'来的。"
"天使之泪?"我们异口同声。
修女带我们来到药圃一角,那里种着几株不起眼的小草,开着白色小花:"传说大天使米迦勒的眼泪落在这里,长出了这种草。它能安抚心灵,我们用来帮助失眠和抑郁的人。"
我取出铜药铲,小心地靠近植株——铲子立刻温热起来,比之前任何一次都更明显!
修女看到铲子,画了个十字:"古老的工具...它认识这植物。"
郑淮安急切地问:"修女,这种草有学名吗?能否给我们一些样本?"
"拉丁名叫'Angelicacris',"修女和蔼地说,"但样本恐怕不行,它非常娇贵,离土即死。不过..."她想了想,"我可以给你们一些种子,和种植方法。"
离开修道院时,我们不仅带回了"天使之泪"的种子,还有修女赠送的一本手抄笔记,记录了修道院数百年来积累的草药知识。
回程的车上,郑淮安罕见地沉默了许久,突然说:"程远,我有个想法。"
"嗯?"
"我们合作吧。"他认真地说,"成立一个'传统药膳现代化研究小组',你负责经验与直觉,我负责数据与分析,程明负责技术与传播。"
我笑了:"郑兄,我们不是一直在合作吗?"
郑淮安也笑了:"我是说正式合作。申请课题,发表论文,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药膳不仅有千年传统,还有现代科学依据!"
"好。"我伸出手,"一言为定。"
两只苍老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程明在一旁用手机记录下这一刻。
巴黎的最后一晚,我站在酒店窗前,望着远处的埃菲尔铁塔。铜药铲安静地躺在桌上,旁边是这次旅行收集的各种异国药材。明天就要回国了,但我知道,这次旅程带来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药膳的世界,远比我想象的更加广阔。而师父传给我的这把铜铲,似乎也在告诉我:无论走到哪里,药香永远相通。
喜欢上善若水,寻安
我站在酒店门口,望着灰蒙蒙的天空,紧了紧风衣领口。程明递来一把黑伞:"爸,郑教授说他在地铁站等我们。"
"他倒是熟门熟路。"我接过伞,小心地将铜药铲包好放进内兜。昨晚睡前,我总觉得铲子似乎比平时更温热,但今早检查又一切如常,许是时差导致的错觉。
巴黎的中药市场位于十三区,一条不起眼的小巷里。远远地,就看见郑淮安撑着一把深蓝色雨伞,站在巷口张望。他今天换了一身深灰色中山装,在一群行色匆匆的巴黎人中格外显眼。
"程远!"他向我们招手,"你们迟到了七分钟。"
"郑兄还是这么守时。"我笑着走过去,"昨晚睡得如何?"
郑淮安哼了一声:"认床,三点才睡着。不过..."他压低声音,"我查到些有趣的东西,关于这个市场的。"
程明眼睛一亮:"什么有趣的东西?"
"据说,"郑淮安神秘兮兮地说,"这里藏着一种欧洲特有的草药,中世纪时被修道院的僧侣们秘密使用,有'西方灵芝'之称。"
我挑了挑眉:"郑兄也信这些传说?"
"宁可信其有。"郑淮安难得地笑了笑,"走吧,莫里斯已经安排好了向导。"
市场比我想象的更加拥挤。狭窄的巷道两侧,店铺鳞次栉比,招牌上中法双语混杂。空气中飘荡着熟悉又陌生的药香——当归、黄芪的气味中,混合着一些我从未闻过的异国香料。
向导是个叫皮埃尔的华裔青年,中文说得极好:"程先生,郑教授,我们先从最大的'万春堂'开始参观如何?老板是广东人,药材最全。"
"万春堂"的店面不大,但货架直通天花板,密密麻麻摆满了药罐和抽屉。老板姓林,听说我们来自中国,热情地迎上来:"两位大师光临,小店蓬荜生辉啊!"
郑淮安直奔主题:"林老板,听说你们这里有欧洲特产的草药?"
林老板会意一笑:"郑教授是行家。确实有些本地药材,国内少见。"他转向里屋,"玛丽,把'圣约翰草'和'奶蓟草'拿来给贵客看看!"
我趁他们交谈,悄悄观察店内的陈设。与中国药店的格局相似,但多了些欧式元素——铜秤、玻璃罐、甚至还有一个小型蒸馏器。我的目光被柜台一角的小木盒吸引,那里放着几片形状奇特的干菌菇。
"这是什么?"我指着问道。
林老板凑过来:"啊,这是'骑士菇',法国中部森林特产。当地人说能增强体力,但我们测试过,药性很温和,类似茯苓。"
我取出一片,轻轻掰开,闻了闻——有股淡淡的橡木香,还带着一丝甜味。正当我想进一步询问时,胸口突然传来一阵温热。
铜药铲在发烫!
我强作镇定,将菌菇放回盒子:"林老板,这'骑士菇'什么价位?我想买些回去研究。"
"不贵不贵,"林老板连连摆手,"既然是程大师要,送您一些也无妨。"
郑淮安狐疑地看了我一眼,显然注意到了我的异常。但他没说什么,转而向林老板询问起"圣约翰草"的用法。
离开"万春堂"时,我口袋里多了包"骑士菇",而铜药铲的温度已恢复正常。皮埃尔带我们继续参观了几家店铺,但我心不在焉,一直在思考铲子发热的原因。
中午,我们在市场附近的小餐馆用餐。郑淮安趁程明和皮埃尔去点菜时,突然发问:"程远,你刚才怎么了?脸色那么奇怪。"
我犹豫片刻,还是取出铜药铲和那包"骑士菇":"郑兄,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刚才在店里,这把铲子突然发热。"
郑淮安的表情从怀疑变成震惊:"你确定不是体温传导?"
"绝对没有。"我摇头,"而且现在又恢复正常了。"
郑淮安接过铲子,仔细端详:"这是...玄静道长传给你的那把?"
"正是。"
"有意思..."郑淮安若有所思,"《本草备要》中记载过'器灵感应'之说,我一直以为是古人杜撰。"
"什么感应?"程明端着餐盘回来,正好听到最后一句。
我简单解释了情况。程明瞪大眼睛:"爸!这不就是您常说的'药器通灵'吗?师父的铲子能识别好药材!"
"小声点。"我示意他坐下,"这只是猜测,未必..."
"未必什么?"郑淮安突然站起来,"走,我们回去再试试!"
于是,午饭后,我们开始了"铜铲实验"。郑淮安像个发现新玩具的孩子,在市场各个摊位间穿梭,让我用铜药铲接触不同药材,记录反应。
大多数药材毫无反应,但有几样引起了铲子的微妙变化——温度变化最明显的是"骑士菇",其次是意大利产的某种野生鼠尾草,还有希腊山区的某种蜂蜜。
最令人惊讶的是在一家越南人开的店里,铲子接触一块老挝沉香时,竟然微微震动起来,发出几乎不可闻的嗡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店主是个满脸皱纹的老者,看到这一幕,突然用生硬的中文说:"法器认主,药材通灵。先生好福气。"
郑淮安急切地问:"老人家,您见过这种现象?"
老者笑而不答,只是从柜台下取出一个小布袋:"送你们。'菩提子',印度来的,能安神。"
我接过布袋,铜药铲再次温热起来。打开一看,里面是几粒不起眼的褐色种子,闻着有淡淡的檀香味。
"谢谢。"我真诚地说,"请问这..."
老者摆摆手:"缘法如此,不必多问。"说完竟转身进了里屋,不再理会我们。
回酒店的路上,郑淮安异常兴奋:"程远!这发现太重要了!铜器对特定药材有感应,说明什么?说明这些药材有某种共同特质!"
"也可能是某种电磁反应。"程明插嘴,"爸,我们该找个实验室检测一下。"
我摩挲着口袋里的铜药铲,思绪万千。师父当年说过,这把铲子"有灵性",我总以为是比喻。难道真如古籍所言,"良工利器,与药通灵"?
晚上,莫里斯在塞纳河游船上安排了晚宴。我和郑淮安却心不在焉,早早告退,回到酒店研究今天的收获。
郑淮安将药材样本一一排列在桌上:"骑士菇、鼠尾草、印度菩提子、老挝沉香...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我拿起每样药材仔细观察:"都是植物性药材,都生长在特定环境中,而且..."我突然意识到,"都是野生采集的,非人工种植!"
"对!"郑淮安拍案叫绝,"还有,它们都生长在古老森林或山区,环境原始纯净!"
程明提出疑问:"但很多人工种植的药材也有药效啊,为什么铲子没反应?"
"或许..."我思索着,"铜铲感应的是某种'灵气',或者说,是药材与原生环境之间那种微妙的联系?"
郑淮安难得地没有反驳我的"玄学"说法,反而点头赞同:"《本草纲目》中提到'道地药材'的重要性,现代研究也证实,生长环境确实影响药材成分。铜铲的感应,可能是对这种'环境印记'的反应。"
我们越讨论越兴奋,不知不觉已到凌晨。最后决定,回国后立即开展系统研究,用科学方法验证这一现象。
睡前,我再次检查铜药铲。在巴黎的灯光下,这把跟随我半个世纪的老铲子,似乎泛着与往日不同的光泽。我轻轻抚过铲面,那里有师父常年使用留下的细微划痕,也有我这些年添的新伤。
"师父,"我轻声问,"您早就知道,对吗?"
铲子静静躺在掌心,再无异常。但我知道,今天的发现,已经为药膳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第二天早餐时,程明带来了新消息:"爸!皮埃尔说,巴黎郊区有个中世纪修道院遗址,那里的修士曾以制作草药闻名。要不要去看看?"
我和郑淮安对视一眼,同时点头。
修道院位于巴黎西南的森林中,始建于十二世纪,如今只剩断壁残垣。但令人惊讶的是,院内的药圃依然有人打理,种满了各种香草和药用植物。
一位白发苍苍的修女接待了我们。听说我们是研究药膳的,她眼睛一亮:"你们一定是为了'天使之泪'来的。"
"天使之泪?"我们异口同声。
修女带我们来到药圃一角,那里种着几株不起眼的小草,开着白色小花:"传说大天使米迦勒的眼泪落在这里,长出了这种草。它能安抚心灵,我们用来帮助失眠和抑郁的人。"
我取出铜药铲,小心地靠近植株——铲子立刻温热起来,比之前任何一次都更明显!
修女看到铲子,画了个十字:"古老的工具...它认识这植物。"
郑淮安急切地问:"修女,这种草有学名吗?能否给我们一些样本?"
"拉丁名叫'Angelicacris',"修女和蔼地说,"但样本恐怕不行,它非常娇贵,离土即死。不过..."她想了想,"我可以给你们一些种子,和种植方法。"
离开修道院时,我们不仅带回了"天使之泪"的种子,还有修女赠送的一本手抄笔记,记录了修道院数百年来积累的草药知识。
回程的车上,郑淮安罕见地沉默了许久,突然说:"程远,我有个想法。"
"嗯?"
"我们合作吧。"他认真地说,"成立一个'传统药膳现代化研究小组',你负责经验与直觉,我负责数据与分析,程明负责技术与传播。"
我笑了:"郑兄,我们不是一直在合作吗?"
郑淮安也笑了:"我是说正式合作。申请课题,发表论文,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药膳不仅有千年传统,还有现代科学依据!"
"好。"我伸出手,"一言为定。"
两只苍老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程明在一旁用手机记录下这一刻。
巴黎的最后一晚,我站在酒店窗前,望着远处的埃菲尔铁塔。铜药铲安静地躺在桌上,旁边是这次旅行收集的各种异国药材。明天就要回国了,但我知道,这次旅程带来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药膳的世界,远比我想象的更加广阔。而师父传给我的这把铜铲,似乎也在告诉我:无论走到哪里,药香永远相通。
喜欢上善若水,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