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古镜照神-《上善若水,寻安》

  我是在长安城一处隐秘的古玩铺里遇见镜师的。

  那是个寒露时节的黄昏,我循着铜绿的气息,穿过七拐八弯的巷弄,来到这间挂着"秦月汉关"木牌的店铺。推开雕花门,满室幽光浮动中,一位戴着玳瑁眼镜的老者正在擦拭一面鱼鸟纹铜镜。灯光映在镜面上,折射出斑驳的光晕,竟将整个屋子映照得如同水底龙宫。

  "来得正好,"他头也不抬,"照照这面镜。"

  递来的铜镜触手冰凉,镜面却异常清晰,我的面容在镜中竟年轻了十岁,眉宇间的郁结之气一扫而空。

  "这是'心照'的汉镜,"镜师终于抬头,镜片后的眼睛闪着精光,"在骊山温泉浸泡千年,吸足了月华地魄。"

  就这样,我开始了在镜阁的学艺。第一天,他就教我辨识"镜魄"的奥秘:

  "铜镜要选水坑的,带着柔光;铁镜得取墓出的,含着煞气;这面..."他掀开红绸,露出面泛着七彩的菱花镜,"是掺了陨铁的'星槎镜',照人时会显出前世模样。"

  最令我震撼的是镜师的"听镜"绝技。修复时,他能根据敲击声判断镜魂。有次他突然停手,说镜背有"啼哭声",后来果然在纹饰间发现处泪痕状的铜锈。

  "镜有七魄,"镜师抚摸着镜钮,"这面要养的是'智'魄。"

  三天后,我有幸参与了"开镜"工序。镜师将古镜浸在特制的药液中,说要"顺金性",不能急躁,否则会伤镜灵。

  "看这处水锈,"他举起铜镜对着灯光,"像不像星图?"

  磨镜时刻最为玄妙。镜师不用现代砂纸,而是用古法"水银沁"。他的手法会随着光线变化,每道磨痕都暗合二十八宿。

  "这处云雷纹,"他指着镜背的蟠螭图案,"要顺着天象走。"

  冬至那日,镜师带我去了趟阿房宫遗址。我们在夯土层中筛取一种特殊的"秦尘",即当年宫墙倒塌时掩埋的铜屑。他说这是始皇铸十二金人残留的铜精,调在药液里能让镜光通幽。

  "尝尝这粒屑,"他将青绿色的铜渣放在我舌尖,"是不是腥中带甜?"

  回到镜阁,镜师演示了"养镜"的古法。修复的古镜要悬在特制的檀木架上,每日以不同时辰的月光沐照。他说这是"引太阴",让铜镜记住潮汐规律。

  "听,"他突然示意我贴近镜面,"青铜在低语。"

  果然,寂静中传来细微的"嗡嗡"声,像是远古的编钟。

  一个月后,我见证了"镜幻"奇观。镜师取出一面供养了五十年的唐镜,照人时竟显出五脏六腑。更神奇的是,镜面会随节气变换冷暖。

  "这镜会认主,"镜师轻抚镜缘上的包浆,"外人照它,影就扭曲。"

  现在我的案头珍藏着镜师赠的几件镜宝:

  - 面日常用的"正冠"镜

  - 面可辟邪的"四神"镜

  - 套"八卦"占镜

  - 块未磨的"泉镜"坯

  上周朋友执迷表相,我请他照镜师的星槎镜。镜中竟显出他前世战死的模样,三日后他顿悟色空,散尽家财。我告诉他,这就是古镜的神奇——在一泓铜光中照见三世因果。

  临别时,镜师送我面未磨的铜坯,形如满月。

  "记住,"他沾满铜绿的手指轻点我眉心,"磨镜要三分工,七分心;照镜要三分眼,七分神。"

  如今每当我揽镜自照,总会想起镜师在灯下专注修镜的模样。也许,这就是镜道最深的奥秘——在一磨一照间参破虚妄表相,在铜光反照里见得本来面目。

  喜欢上善若水,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