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新老对话结束之后,瑟琴等人马上又赶往下一个拍摄场景。
这一场戏,就是苏秦饰演的刘彻和归蕾饰演的窦太后之间的对手戏。
剧中,刘彻赶紧来到东宫,窦太后坐在高位,他跪坐在下方。
“今年多大了?”
窦太后居高临下,既是长辈对晚辈的俯视,也是奶奶对孙子这一身份的高低体现。
“十七了。”刘彻有些紧张地回答。
“按惯例,年满二十方能行冠礼,你知道父亲为什么要提前为你行礼?”
“不知道。”
此时的刘彻十七岁,急匆匆被行了成人礼,确实还不太懂父亲的用意。
因此在此时的苏秦脸上,所表现出来的情愫是复杂的,而不是单一的。
不知窦太后是有意勉励他,还是有意要点他,此时她的会发含着五分庄重、三分威严,还有两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
“他是怕看不见你成人,他是要你早担大任呐。”
太后端起太子的冠礼之酒,可就当她刚要饮下的时候,钟声骤然响起,她的酒杯也瞬间脱手,酒洒遍地。
刘彻顿时担心起来,喊了一声:“奶奶……”
可窦太后已经无暇在意孙子的关心,她心中似有心灵感应一般,感觉到一块身上的肉突然死了,逝去了。
一种难以言明的痛,叫白发人送黑发人。
她声音颤抖道:“他走了……”
此时的窦太后脸上肌肉抖动,嘴唇发抖,满脸悲怆,眼神失焦,把一个失去亲人的老妇人演绎地活灵活现。
“启儿呀,你怎么就走了呀,为什么让我这白发人送黑发人……”
她没有大哭,也没有泪如雨下,却把丧子之痛刻画得入了魂。。。。
“皇上驾薨了……”
随着太监的声音在皇宫里传荡,宫内的宫女太监乱作一团,互相传递消息。
刘彻立即起身,逆着人流,向着父亲的寝宫狂奔而去。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刘启驾崩于长安未央宫,享年 48岁,葬于阳陵。
他一生遵从父亲黄老无为与民休生的国策,重农抑商,对百姓轻摇薄赋。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重用御史大夫晁错大力推行削藩令,在他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朝内部的威胁几乎被他彻底解除。
军事方面他重用李广成、程不识等诸位将领,将北方一直想进关的匈奴阻挡在长城之外。
他与父亲刘恒开启的文景之治,使大汉朝真正走向了繁荣富强,也为刘彻开启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
刘彻即皇帝位,窦漪房为太皇太后,王娡顺理成章成为了皇太后,汉武帝时代也正式开启。
“建陵侯前丞相,卫绾到。”
“武强侯太中大夫,庄青翟到。”
“柏至侯太常尹,许昌到。”
“平昌侯,窦世国到。”
……
随着一个个大臣出场,刘彻登基后的第一个早朝正式开始了。
“寿命承天,皇帝诏曰,今朕以弱冠之年,上承天命,初践国祚,诚惶诚恐,唯惧思有不密,言有不谨,思有不慎,以至伤及国本,累及臣民,朕心如何得安,复何以告慰列祖列宗。”
“故自今日始,朕克当恭躬自省,勤勉自律,敬天地而祠鬼神,幽社稷而庇万民,以祈我大汉国运永世昌盛。”
“今朕诏令天下,命你等及各地郡国守吏,自即日起,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敢谏之士入朝,朕将当庭策对考试,择其优者,委以重任,振兴昌盛我华夏之民族,钦此。”
圣旨宣读完毕之后,刘彻目视下方跪坐的众臣子,稚嫩的眼眸子里开始显露出光芒。
“朕,先要招贤用人,你们有什么意见吗?”
啥?
年轻皇帝刚上位就要广招贤才?
等那些年轻得势的人站稳了脚跟,岂不是会威胁到他们这些老臣的利益?
那些跪坐在大殿里的臣子们早已经在心里把算盘打得噼啪响,唯独没有人率先开口,以至于庞大的宫殿里寂静无声,落针可闻。
这何尝不是一种无声的抵抗。
但刘彻也不是愣头青,可别以为他们不出声他就没有应对办法。
“没有意见?”
“那就宣布本朝新的人事变动。”
老太监受到指令,立即再次宣读圣旨。
“寿命承天,皇帝诏曰,准丞相卫绾奏,因年事已高,免去建陵侯卫绾丞相一职。因卫绾侍奉两朝,劳苦功高,加封建陵侯五千户为万户侯,专任皇帝太傅。”
圣旨宣读完毕,卫绾随即上前叩拜谢恩。
在周亚夫被废期间,丞相一职一直由他接替,期间窦太后找过刘启,想让窦婴上位,刘启未准。
现在景帝驾崩了,刘彻以他是三朝元老,劳苦功高为由,将他的建陵侯从原来的五千户提升到万户,然后剥去丞相一职,专任皇帝太傅。
但是刘彻的官职任免可不止于此,下一个便是窦婴。
“任魏其候窦婴,为当朝丞相。”
“老臣甘效驽钝,臣必当尽心竭力,不负圣上重望。”
“任国舅武安侯田蚡,为太尉。”
“臣叩谢陛下信任。”
这一文一武最高的两个官职,分别是窦家和王家的,不难看出此时的刘彻,离一指定江山的汉武帝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下了朝的刘彻,则表现出在朝堂上不一样的一面,由之前的故作严肃变得活泼。
“母亲,你都看到了吧,朕像不像一个伟大的君主啊?”
王侄笑着回应道:“什么叫像啊,你分明就是。”
得到母亲的夸赞后,刘彻开心得拔出腰间的宝剑挥舞起来。
等这兴奋劲儿过了,他才汇报道:
“皇儿已经按照母后的意思让舅舅当了太尉了,这可是位列三公,掌握了兵权呐。”
王侄回道:“安排得好,可是拿下卫绾可不是娘的意思,而是太皇太后的意思。卫绾的权利也是大了些,太皇太后早就看不过眼了。只有把丞相一职让窦家人来做,她才放心。”
他母亲王侄又不免提醒道:“皇儿啊,千万不要以为你当上皇上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论大事小事,都得请示太皇太后的意思。”
这一场戏,就是苏秦饰演的刘彻和归蕾饰演的窦太后之间的对手戏。
剧中,刘彻赶紧来到东宫,窦太后坐在高位,他跪坐在下方。
“今年多大了?”
窦太后居高临下,既是长辈对晚辈的俯视,也是奶奶对孙子这一身份的高低体现。
“十七了。”刘彻有些紧张地回答。
“按惯例,年满二十方能行冠礼,你知道父亲为什么要提前为你行礼?”
“不知道。”
此时的刘彻十七岁,急匆匆被行了成人礼,确实还不太懂父亲的用意。
因此在此时的苏秦脸上,所表现出来的情愫是复杂的,而不是单一的。
不知窦太后是有意勉励他,还是有意要点他,此时她的会发含着五分庄重、三分威严,还有两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
“他是怕看不见你成人,他是要你早担大任呐。”
太后端起太子的冠礼之酒,可就当她刚要饮下的时候,钟声骤然响起,她的酒杯也瞬间脱手,酒洒遍地。
刘彻顿时担心起来,喊了一声:“奶奶……”
可窦太后已经无暇在意孙子的关心,她心中似有心灵感应一般,感觉到一块身上的肉突然死了,逝去了。
一种难以言明的痛,叫白发人送黑发人。
她声音颤抖道:“他走了……”
此时的窦太后脸上肌肉抖动,嘴唇发抖,满脸悲怆,眼神失焦,把一个失去亲人的老妇人演绎地活灵活现。
“启儿呀,你怎么就走了呀,为什么让我这白发人送黑发人……”
她没有大哭,也没有泪如雨下,却把丧子之痛刻画得入了魂。。。。
“皇上驾薨了……”
随着太监的声音在皇宫里传荡,宫内的宫女太监乱作一团,互相传递消息。
刘彻立即起身,逆着人流,向着父亲的寝宫狂奔而去。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刘启驾崩于长安未央宫,享年 48岁,葬于阳陵。
他一生遵从父亲黄老无为与民休生的国策,重农抑商,对百姓轻摇薄赋。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重用御史大夫晁错大力推行削藩令,在他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朝内部的威胁几乎被他彻底解除。
军事方面他重用李广成、程不识等诸位将领,将北方一直想进关的匈奴阻挡在长城之外。
他与父亲刘恒开启的文景之治,使大汉朝真正走向了繁荣富强,也为刘彻开启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
刘彻即皇帝位,窦漪房为太皇太后,王娡顺理成章成为了皇太后,汉武帝时代也正式开启。
“建陵侯前丞相,卫绾到。”
“武强侯太中大夫,庄青翟到。”
“柏至侯太常尹,许昌到。”
“平昌侯,窦世国到。”
……
随着一个个大臣出场,刘彻登基后的第一个早朝正式开始了。
“寿命承天,皇帝诏曰,今朕以弱冠之年,上承天命,初践国祚,诚惶诚恐,唯惧思有不密,言有不谨,思有不慎,以至伤及国本,累及臣民,朕心如何得安,复何以告慰列祖列宗。”
“故自今日始,朕克当恭躬自省,勤勉自律,敬天地而祠鬼神,幽社稷而庇万民,以祈我大汉国运永世昌盛。”
“今朕诏令天下,命你等及各地郡国守吏,自即日起,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敢谏之士入朝,朕将当庭策对考试,择其优者,委以重任,振兴昌盛我华夏之民族,钦此。”
圣旨宣读完毕之后,刘彻目视下方跪坐的众臣子,稚嫩的眼眸子里开始显露出光芒。
“朕,先要招贤用人,你们有什么意见吗?”
啥?
年轻皇帝刚上位就要广招贤才?
等那些年轻得势的人站稳了脚跟,岂不是会威胁到他们这些老臣的利益?
那些跪坐在大殿里的臣子们早已经在心里把算盘打得噼啪响,唯独没有人率先开口,以至于庞大的宫殿里寂静无声,落针可闻。
这何尝不是一种无声的抵抗。
但刘彻也不是愣头青,可别以为他们不出声他就没有应对办法。
“没有意见?”
“那就宣布本朝新的人事变动。”
老太监受到指令,立即再次宣读圣旨。
“寿命承天,皇帝诏曰,准丞相卫绾奏,因年事已高,免去建陵侯卫绾丞相一职。因卫绾侍奉两朝,劳苦功高,加封建陵侯五千户为万户侯,专任皇帝太傅。”
圣旨宣读完毕,卫绾随即上前叩拜谢恩。
在周亚夫被废期间,丞相一职一直由他接替,期间窦太后找过刘启,想让窦婴上位,刘启未准。
现在景帝驾崩了,刘彻以他是三朝元老,劳苦功高为由,将他的建陵侯从原来的五千户提升到万户,然后剥去丞相一职,专任皇帝太傅。
但是刘彻的官职任免可不止于此,下一个便是窦婴。
“任魏其候窦婴,为当朝丞相。”
“老臣甘效驽钝,臣必当尽心竭力,不负圣上重望。”
“任国舅武安侯田蚡,为太尉。”
“臣叩谢陛下信任。”
这一文一武最高的两个官职,分别是窦家和王家的,不难看出此时的刘彻,离一指定江山的汉武帝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下了朝的刘彻,则表现出在朝堂上不一样的一面,由之前的故作严肃变得活泼。
“母亲,你都看到了吧,朕像不像一个伟大的君主啊?”
王侄笑着回应道:“什么叫像啊,你分明就是。”
得到母亲的夸赞后,刘彻开心得拔出腰间的宝剑挥舞起来。
等这兴奋劲儿过了,他才汇报道:
“皇儿已经按照母后的意思让舅舅当了太尉了,这可是位列三公,掌握了兵权呐。”
王侄回道:“安排得好,可是拿下卫绾可不是娘的意思,而是太皇太后的意思。卫绾的权利也是大了些,太皇太后早就看不过眼了。只有把丞相一职让窦家人来做,她才放心。”
他母亲王侄又不免提醒道:“皇儿啊,千万不要以为你当上皇上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论大事小事,都得请示太皇太后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