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珏被那抹红色刺得心头一跳,后知后觉地意识到自己闯了多大的祸。她本意是想让顾婕看清司马清韵的“真面目”,别再对她心软,可现在看来,效果似乎……完全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良久,顾婕才缓缓松开手,将那支朱笔轻轻搁在笔架上。
“你先退下。”
“顾婕,我……”宁珏还想解释什么。
“退下。”
门被关上,书房内重归死寂。
顾婕缓缓闭上眼,脑海中反复回响着宁珏的话。
“她有个青梅竹马的心上人……”
“想不开才寻了短见……”
……一切的一切,瞬间都合乎情理。
同为女子,同样身陷囹圄,同样……爱而不得。
“呵……”顾婕发出一声极轻的自嘲。
她原以为将司马清韵置于修静阁,会是一场高高在上的审视。却未曾想,从对方的绝望里,竟照见了自己同样狼狈的影子。
这让她对司马清韵的看法,彻底改变了。
一个能为情赴死的女子,其心性必然刚烈。一个被至亲逼到绝路的才女,其内心必然充满了不甘。
这样的人,若能挣脱枷锁,便可能成为……一把最锋利的刀。
次日,申时。
修静阁内,司马清韵依旧在抄书,听见脚步声,她头也未抬,只以为是送饭的侍女。
直到那道熟悉的声音在头顶响起。
“抄得如何了?”
司马清韵执笔的手一顿,抬头正对上顾婕那双眸子。
“殿下。”她连忙起身行礼。
“坐。”顾婕的语气比昨日缓和了许多。
她走到书案前,拿起一本司马清韵放在手边的《南华经》。
她随意翻了两页,淡淡地问道:“你喜欢庄子?”
司马清韵一愣,不知该如何回答。
见她迟疑,顾婕的指尖轻轻敲了敲书页,道:“《逍遥游》有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一味压抑,如同浅水,是承载不起鸿鹄之志的。”
司马清韵心头剧震,看向顾婕。
顾婕却不再看她,将书册放回原处,目光扫过那些已经整理好的案牍。
“誊录的字迹尚可,但归类的逻辑有些混乱。这些前朝的兵部密要,为何与本朝的礼制文典放在一处?”
“回殿下,”司马清韵迅速收敛心神,恭敬地回答,“臣女发现,前朝兵部有三次重大变革,都始于礼制之争。看似无关,实则互为因果。臣女以为,将它们并列参照,或可窥见一些朝政演变的规律。”
顾婕的眼中终于有过一丝真正的赞许。
“想法不错。”
“但还不够。今晚之前,写一份你的见解出来,明日一早,本宫要看。”
说完,她便转身离去。
只留下司马清韵一人,怔怔地站在原地,心中翻江倒海。
她不傻,她能感觉到顾婕态度的转变。从最初的冷漠惩戒,到今日的提点?
这位四皇女,究竟想做什么?
而一墙之隔,宁珏正躲在假山后,气得直跺脚。
她眼睁睁看着顾婕进了修静阁,待了比昨日更长的时间才出来,而且出来时,脸上那股冰冷的气息似乎又消散了些许。
“气死我了!真是气死我了!”她对着空气挥舞着拳头,“我真是好心办了天大的坏事!怎么反倒让她们更亲近了!”
与此同时,大闵王朝的朝堂之上,文太师司马深今日的心情极好。
他身着崭新的太师朝服,须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站在文官之首,只觉得腰杆都比往日挺直了几分。
将孙女送入四皇女府,这步棋,他自认走得妙极。
他甚至已经开始畅想,未来在顾婕的帮助下,清韵能一步步走到更高的地方,实现他光复“文官治国”理想的宏愿。
因此,当二皇女顾言欢再次提出那项“新政”时,他站了出来。
“臣,反对!”
司马深的声音响彻整个金銮殿。
顾言欢提出的,是关于在京郊开办“官学”,允许平民女子与男子一同入学识字的议案。
“殿下!”
“自古以来,女子无才便是德!读书识字,乃男子之事,关乎科举,关乎朝堂。若令女子与男子同处一室,混淆视听,岂不乱了纲常,坏了礼法?此举,乃动摇国本之举啊!老臣恳请陛下,三思!”
他身后的一众保守派文官,立刻齐声附和:
“太师所言极是,恳请陛下三思!”
“祖宗之法不可变啊!”
顾言欢坐在殿中,她冷冷地看着司马深,但她没有发作。
她只是淡淡地说道:“太师此言差矣。我大闵王朝能有今日之盛,正因母皇不拘一格降人才。军中有女将军,朝中亦有女官。为何到了民间,女子便不能识字读书?难道太师认为,民间的女子,便不配拥有智慧,不配为我大闵贡献力量吗?”
“摄政王此言差亦!”
“军国大事与民间教化岂可混为一谈?老臣只知,恪守礼法,方能国泰民安!”
“你……”顾言欢似乎被气得语塞。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顾婕,却缓缓向前一步。
司马深心中一喜,以为她要为自己说话。
谁知,顾婕只是对着顾言欢行了一礼,轻声道:“此事关系重大,不宜操之过急。二皇姐与文太师皆是为国考量,不如……将此事暂且搁置,容后再议,如何?”
顾言欢扫过殿下众人,最后落在司马深那张志得意满的脸上,缓缓点头。
“准奏。退朝。”
司马深几乎要抑制不住嘴角的笑意。
成了!
二皇女吃瘪,四皇女出面调停,这不正是他想要看到的局面吗?
他得意洋洋地走出金銮殿,接受着同僚们的恭维。
他丝毫没有注意到,在他身后,顾言欢与顾婕并肩而行,两人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那老东西,越来越得意忘形了。”顾言欢拉着季微语走出了金銮殿。
“那便让他得意。”季微语冷笑道。
“捧的越高,摔的越惨。”
良久,顾婕才缓缓松开手,将那支朱笔轻轻搁在笔架上。
“你先退下。”
“顾婕,我……”宁珏还想解释什么。
“退下。”
门被关上,书房内重归死寂。
顾婕缓缓闭上眼,脑海中反复回响着宁珏的话。
“她有个青梅竹马的心上人……”
“想不开才寻了短见……”
……一切的一切,瞬间都合乎情理。
同为女子,同样身陷囹圄,同样……爱而不得。
“呵……”顾婕发出一声极轻的自嘲。
她原以为将司马清韵置于修静阁,会是一场高高在上的审视。却未曾想,从对方的绝望里,竟照见了自己同样狼狈的影子。
这让她对司马清韵的看法,彻底改变了。
一个能为情赴死的女子,其心性必然刚烈。一个被至亲逼到绝路的才女,其内心必然充满了不甘。
这样的人,若能挣脱枷锁,便可能成为……一把最锋利的刀。
次日,申时。
修静阁内,司马清韵依旧在抄书,听见脚步声,她头也未抬,只以为是送饭的侍女。
直到那道熟悉的声音在头顶响起。
“抄得如何了?”
司马清韵执笔的手一顿,抬头正对上顾婕那双眸子。
“殿下。”她连忙起身行礼。
“坐。”顾婕的语气比昨日缓和了许多。
她走到书案前,拿起一本司马清韵放在手边的《南华经》。
她随意翻了两页,淡淡地问道:“你喜欢庄子?”
司马清韵一愣,不知该如何回答。
见她迟疑,顾婕的指尖轻轻敲了敲书页,道:“《逍遥游》有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一味压抑,如同浅水,是承载不起鸿鹄之志的。”
司马清韵心头剧震,看向顾婕。
顾婕却不再看她,将书册放回原处,目光扫过那些已经整理好的案牍。
“誊录的字迹尚可,但归类的逻辑有些混乱。这些前朝的兵部密要,为何与本朝的礼制文典放在一处?”
“回殿下,”司马清韵迅速收敛心神,恭敬地回答,“臣女发现,前朝兵部有三次重大变革,都始于礼制之争。看似无关,实则互为因果。臣女以为,将它们并列参照,或可窥见一些朝政演变的规律。”
顾婕的眼中终于有过一丝真正的赞许。
“想法不错。”
“但还不够。今晚之前,写一份你的见解出来,明日一早,本宫要看。”
说完,她便转身离去。
只留下司马清韵一人,怔怔地站在原地,心中翻江倒海。
她不傻,她能感觉到顾婕态度的转变。从最初的冷漠惩戒,到今日的提点?
这位四皇女,究竟想做什么?
而一墙之隔,宁珏正躲在假山后,气得直跺脚。
她眼睁睁看着顾婕进了修静阁,待了比昨日更长的时间才出来,而且出来时,脸上那股冰冷的气息似乎又消散了些许。
“气死我了!真是气死我了!”她对着空气挥舞着拳头,“我真是好心办了天大的坏事!怎么反倒让她们更亲近了!”
与此同时,大闵王朝的朝堂之上,文太师司马深今日的心情极好。
他身着崭新的太师朝服,须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站在文官之首,只觉得腰杆都比往日挺直了几分。
将孙女送入四皇女府,这步棋,他自认走得妙极。
他甚至已经开始畅想,未来在顾婕的帮助下,清韵能一步步走到更高的地方,实现他光复“文官治国”理想的宏愿。
因此,当二皇女顾言欢再次提出那项“新政”时,他站了出来。
“臣,反对!”
司马深的声音响彻整个金銮殿。
顾言欢提出的,是关于在京郊开办“官学”,允许平民女子与男子一同入学识字的议案。
“殿下!”
“自古以来,女子无才便是德!读书识字,乃男子之事,关乎科举,关乎朝堂。若令女子与男子同处一室,混淆视听,岂不乱了纲常,坏了礼法?此举,乃动摇国本之举啊!老臣恳请陛下,三思!”
他身后的一众保守派文官,立刻齐声附和:
“太师所言极是,恳请陛下三思!”
“祖宗之法不可变啊!”
顾言欢坐在殿中,她冷冷地看着司马深,但她没有发作。
她只是淡淡地说道:“太师此言差矣。我大闵王朝能有今日之盛,正因母皇不拘一格降人才。军中有女将军,朝中亦有女官。为何到了民间,女子便不能识字读书?难道太师认为,民间的女子,便不配拥有智慧,不配为我大闵贡献力量吗?”
“摄政王此言差亦!”
“军国大事与民间教化岂可混为一谈?老臣只知,恪守礼法,方能国泰民安!”
“你……”顾言欢似乎被气得语塞。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顾婕,却缓缓向前一步。
司马深心中一喜,以为她要为自己说话。
谁知,顾婕只是对着顾言欢行了一礼,轻声道:“此事关系重大,不宜操之过急。二皇姐与文太师皆是为国考量,不如……将此事暂且搁置,容后再议,如何?”
顾言欢扫过殿下众人,最后落在司马深那张志得意满的脸上,缓缓点头。
“准奏。退朝。”
司马深几乎要抑制不住嘴角的笑意。
成了!
二皇女吃瘪,四皇女出面调停,这不正是他想要看到的局面吗?
他得意洋洋地走出金銮殿,接受着同僚们的恭维。
他丝毫没有注意到,在他身后,顾言欢与顾婕并肩而行,两人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那老东西,越来越得意忘形了。”顾言欢拉着季微语走出了金銮殿。
“那便让他得意。”季微语冷笑道。
“捧的越高,摔的越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