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转炉与平炉的争论-《穿越58:开局两分地》

  戴益农三人带着焦急来,揣着信心离开。

  秦淦西却没有松懈,他决定把这事挑开,先找地方发表一篇文章,以便双管齐下。

  花两个小时写出一篇《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的优点》,然后来到学校图书馆,找与钢铁有关的报纸杂志,还真找着了,《钢铁》、《冶金》和《金属学报》都刊载有炼钢的文章。

  他都找来几期看过后,决定还是向《钢铁》杂志投稿,这里是最直接的战场,如果他们不采用,再向其它杂志投。

  决定之后,他到附近的邮局,将其投递出去。

  现在放到邮局,六点会收走,今天可以过河。

  戴益农从秦淦西这里离开后,马上向局长汇报,局长听了整个过程,接着和他一起去找主管工业的副市长。

  副市长听完戴益农的讲述,问道:“秦淦西真有那么自信?”

  戴益农狠狠地点头,“他说的更加严重,说转炉的生产效率高、能源消耗低、基建投资省。那些人不知道这些优点就胡说八道,想要问那些人存什么心思;想问他们,是不是想让我们的炼钢技术原地踏步吗;他还说,他们是不是想让我们的钢材消耗更多的资源吗。”

  他还真是一个复读机,只是磁带稍微有磨损,有轻微的变声。

  副市长拿起茶杯喝口水,放下杯子后说:“既然秦淦西说不辨不明,那我们就组织一场辩论嘛。我们省不是还有老大哥的炼钢专家在吗,把他们也请来。”

  原本还是很忐忑的,但听说秦淦西有这么大的信心,他也自信起来了,甚至赌上了自己的前途。

  怎么说他赌上了前途呢?

  其实,这个炼钢厂的立项一波三折,一是需要那么多资金,建这个厂以后,衙门就没钱了;二是湖湘已经有三家炼钢厂,产量那么大,又是国家划拨资金的,还有外国技术,而这家厂的建设资金全由市里承担,没有外国技术来源。

  另外一个领导和他的极力坚持,说那三家钢铁厂的产量分配,不足以满足湖湘工业的需要,巴拉巴拉,最终获得立项。

  立项之后,很多问题接踵而来,比如设计,比如技术。

  一次会议中,他和刘院长坐在一起,说起这个事,刘院长马上推荐秦淦西。

  抱着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想法,他组织碰了个头,没想到被秦淦西天马行空的思路所吸引,最终力排众议,任命他担任项目设计总负责人。

  秦淦西也很给力,年后就开始了项目设计,机械设备部分原本计划在七月份以后的,提前到四月下旬。

  让他们高兴的是,平面布局图已经通过评审,土建开始动工,制氧设备、发电已经申报计划,一直没有动作的机械设备也开始了,一切都在向好。

  可是,近半个月来,不知从哪里刮来一阵妖风,说首席赞同使用平炉,而不认可转炉,且这风越刮越猛烈,引起市里那些原本反对的这项目的质疑,还引发上级不少部门的“过问”,甚至有传言说上级要他们下马这个项目,让他们这些人很不好过。

  既然秦淦西有这种信心,那自己也要有信心。

  首席说的先锋,在炼钢技术方面也应该是先锋,至少从总平面布局图,以及各种设备的订购情况看,他配得上“先锋”二字。

  “如果我们的炼钢厂建设起来,达到秦淦西所说的效果,我看他们怎么说。一些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竟然拿首席来做幌子,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这样的人,都该送去劳动改造。”

  秦淦西要和一些炼钢“专家”辩论平炉与转炉的优势,这个消息不到一个星期就传遍全国,在业内引起很大轰动,不少人纷纷去查,这个秦淦西究竟是什么人。

  经过信息查找,那些“专家”全都发出怒吼:

  “秦淦西只是一个机械设计方面的专家,岂能到炼钢行业指手画脚?”

  “秦淦西在机械设计方面得到首席的表扬不假,可我们这是炼钢,根本不是一码事。”

  “他受到了首席的表扬,我们也受到了首席的认可。”

  “隔行如隔山,他不懂吗?”

  “……”

  在一片怒吼中,也有业内专家为秦淦西的行为鼓与呼:

  “我在几年前就提过,转炉相对于平炉有很多优势,只是当时没拿出数据,所以后来在辩论中落在下风。”

  “杨老提出过转炉,比利时代表团也建议上转炉,我记得首席没有表态,怎么后来就成首席认可了?”

  “听说秦淦西厂长已经计算了,到时候我要去湖湘,去辩论现场。”

  “……”

  杂志社也收到了秦淦西投来的文章,接到这篇文章,编辑们不知该怎么办。

  一看文章,条理清晰,数据详实,优缺点讲述得很清楚,并且不只是转炉的优缺点,还有平炉的优缺点,最重要的是,还提供了转炉今后可以改进的方向。

  是一篇好文章。

  无法否认的是,国内平炉更好的观点占据绝对上风,转炉观点上不得台面。

  在编辑们讨论、争吵几轮后,最后主编拍板:发!

  秦淦西的文章发出来了,但附加了一个编者按,大意是说为了让夏国炼钢技术进步,让大家看到两种技术的优缺点,特发此文,如有特别观点,欢迎投稿。

  这文章一出,无论专家还是“砖家”,大家纷纷拿起纸笔,往这里投稿,杂志社竟然因此收到不少的文章,但绝大多数都是没有新意的,翻来覆去就是那些众所周知的论断。

  星沙市也没闲着,他们找到湖湘三家炼钢厂的老毛子专家,在大量酒精的刺激下,他们终于说出,转炉是西方十年内出现的新技术,优点很明显,他们国家正在对这项技术进行攻关。

  这些话被传到湖湘高层后,高层马上拍板,允许星沙钢铁厂上转炉,同时要求,转炉技术是国家机密,严禁外泄。

  没过两月,几家杂志社不再刊登两种炉的文章,辩论会也没被允许举办。

  这时候,秦淦西已经设计出了一套转炉生产设备的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