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古默巷,看到一家人都在做汤圆,一个个有讲有笑的。
看到他们两个进来,奶奶笑着问:“淦西,你还记得我们家曾经做过汤圆吗?”
秦淦西笑着应道:“记得。做过芝麻馅的,还有糖馅的。”
一家人坐在一起做汤圆,这个场景还是十年前有过,那时爷爷打猎的收获还行,有余钱可以过这些节,那年以后,就再也没做过了。
人太多,半大小子吃死老子,有两个闲钱也得收着藏着,以备今后的不时之需。
淦媛在一旁说:“我记得一年是芝麻馅的,一年是糖馅的。”
香灵也说:“我记得吃过糖馅的。”
香冬诧异,“我怎么不记得吃过汤圆?”
何娟笑着说:“你那时候才两岁,能记得什么?当时看到我们吃,你两只手乱舞,两条腿乱蹦,嘴里哇哇地叫,还是你哥端着碗到屋外面用冷风吹凉的。”
欣莎惊讶地看着秦淦西,“大哥,你还会想出这样的办法啊。”
奶奶笑着说:“你哥小时候虽然很皮,但脑瓜子转得很快的,对你们也是很照顾,只是你们不记得。”
淦媛说道:“我记得。”
其他几个小的同声说:“我记得。”
今天的馅类比较丰富,有花生碎,有芝麻,有荠菜馅,还有糖馅;吃的方式也有三种,分别是原味汤圆(最大众化的吃法,煮熟就行)、红糖汤圆(把汤圆放进沸水中煮到七成熟,然后加入红糖和姜片一起煮,直到煮熟)、芝麻汤圆(把芝麻馅的汤圆炸到金黄)。
四种馅料,三种吃法,让一个个吃得肚子溜圆。
一段时间以来,秦淦西给家里提供各种各样的肉食,让大家对肉食不再那么热衷,而汤圆是第一次出现这么多种馅料和吃法,并且是十年以前吃过,迸发出了对美食的热衷。
欣莎坐着凳子靠在墙壁上,叹道:“没想到糯米粉还可以这么吃。妈,我们是不是可以每个月做一次?”
何娟应道:“你想多了。今天这点糯米粉,我花了三个月时间才兑换过来的。如果不是你哥弄来那么多粮食,哪有吃这个的可能?”
糯米是很少见的,即使粮店偶尔有售,也需要提前得到消息。
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她的接触面越来越大,甚至在粮店找到了熟人。
现在定购粮食中的杂粮比例达到了三成,杂粮主要是干红薯米,这玩意不但难吃,而且容易饿,也是因为这样,所以大多数家庭都用大米换干红薯米,先把肚子撑起来再说,但也有不少家庭从事的是非体力工作,消耗较低,更热衷于精粮,更热衷于口味,糯米就是精粮的一种,而且是比较罕见的一种,所以愿意兑换,故而很难见到。
大多数家庭愿意把糯米兑换出去,还有两个原因:糯米饭很香,不要菜就可以吃下去,而且糯米的膨化程度不高,按正常的做法,一碗糯米最多只能煮出一碗半米饭,因此,也撑不起肚子,会导致吃得更多,不然腹中空空。
糯米难以消化,但没有饱腹感也不行,这就是一个矛盾。
不过秦家有秦淦西在,有足够的粮食,还有足够的油水,所以他说:“妈,我看家里人都喜欢这一口,要不今后一直换吧。”
他是没有糯米种子,不然可以自产,随便种个几亩,家里就不缺这一口。
何娟闻言点头,“反正家里的粮食都是你弄回来的,你说了算。”
这话一出,让家里的小家伙发出欢呼声。
时间到了三点多,爷爷奶奶和姑奶奶要回老家,一众小辈齐上阵挽留,要他们吃了晚饭再回去,被他们回应中午吃得太饱,回去随便对付两口就行。
他们也是没办法,家里有鸡有猪要喂,确实不能在这里待久了。
于是,何娟给他们准备回去的物品,被奶奶制止了。
过年前准备的物资太多,现在还剩两成,他们只有三个人,吃的不多,所以什么都不要。
见她坚持,秦淦西也说,每个星期都要回去的,到时缺什么拿什么回去。
他推着自行车准备出门,却看到叶柳生带着几个人走到门前,“淦西老弟,去学校吗?”
看到他们一人一辆自行车,自行车后座上不是挂着一个水桶,就是载着一个瓷盆,上面都盖着雨布,秦淦西有些诧异:“叶老兄,这么大的架势,准备去哪里?”
叶柳生哈哈笑道:“来找你啊。进去再说,不会耽误你多少时间。”
秦淦西闻言,推着自行车退入屋里。
叶柳生六人把自行车支在门口,把瓷盆、水桶取下来,然后走入屋里。
看到何娟一脸莫名地看着他们,叶柳生笑着说:“何会计,我们厂给淦西老弟送点鱼。”
何娟看了秦淦西一眼,接着应道:“叶科长,给他送什么鱼?”
叶柳生哈哈笑道:“昨天我们碰到淦西老弟,向他取经,他告诉我们厂里的那口塘里有很多鱼。厂里昨晚决定,抽干那口塘。真没想到,那口塘还真是一个宝库,我们弄出来了两吨多各种鱼,还有泥鳅、黄鳝、螺蛳、蚌壳,厂里可以吃两三个月了,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啊,今后我们可以经常打鱼,保证肉食供应的正常。为了感谢他,厂里决定奖励他一百斤鱼。”
他激动啊。
这两个月来,以前的库存逐渐见底,新的补充不进来,眼见食堂再无荤腥,这让他急得如热锅上蚂蚁,没想到昨天一次偶遇,就解决了大问题。
不但解决了肉食问题,而且扩建方案的建议被厂里接受,他和李吉星两人都受到了表扬,一旦真的可以降低建厂成本,他们两个的上升通道会开得更大。
即使成本降不下来,仅凭解决长年的肉食问题,上升的空间也不会小。
秦淦西听言笑道:“你们厂也太客气了。既然是奖励,那就却之不恭了。”
从年前半个月到现在,家里就没有吃过淡水鱼,吃吃这个也不错。
在接下来的短暂交流中,秦淦西知道了锅炉厂的一些决定。
今后的扩建计划要重新设计,尽量保留这口大鱼塘;这次捕鱼,只取大部分大的,其它的留着,今后经常撒网;为了保证有鱼吃,厂里专门设立两个养鱼岗位,还负责捕鱼抓泥鳅等。
听到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计划,他表示暗暗满意。
看到他们两个进来,奶奶笑着问:“淦西,你还记得我们家曾经做过汤圆吗?”
秦淦西笑着应道:“记得。做过芝麻馅的,还有糖馅的。”
一家人坐在一起做汤圆,这个场景还是十年前有过,那时爷爷打猎的收获还行,有余钱可以过这些节,那年以后,就再也没做过了。
人太多,半大小子吃死老子,有两个闲钱也得收着藏着,以备今后的不时之需。
淦媛在一旁说:“我记得一年是芝麻馅的,一年是糖馅的。”
香灵也说:“我记得吃过糖馅的。”
香冬诧异,“我怎么不记得吃过汤圆?”
何娟笑着说:“你那时候才两岁,能记得什么?当时看到我们吃,你两只手乱舞,两条腿乱蹦,嘴里哇哇地叫,还是你哥端着碗到屋外面用冷风吹凉的。”
欣莎惊讶地看着秦淦西,“大哥,你还会想出这样的办法啊。”
奶奶笑着说:“你哥小时候虽然很皮,但脑瓜子转得很快的,对你们也是很照顾,只是你们不记得。”
淦媛说道:“我记得。”
其他几个小的同声说:“我记得。”
今天的馅类比较丰富,有花生碎,有芝麻,有荠菜馅,还有糖馅;吃的方式也有三种,分别是原味汤圆(最大众化的吃法,煮熟就行)、红糖汤圆(把汤圆放进沸水中煮到七成熟,然后加入红糖和姜片一起煮,直到煮熟)、芝麻汤圆(把芝麻馅的汤圆炸到金黄)。
四种馅料,三种吃法,让一个个吃得肚子溜圆。
一段时间以来,秦淦西给家里提供各种各样的肉食,让大家对肉食不再那么热衷,而汤圆是第一次出现这么多种馅料和吃法,并且是十年以前吃过,迸发出了对美食的热衷。
欣莎坐着凳子靠在墙壁上,叹道:“没想到糯米粉还可以这么吃。妈,我们是不是可以每个月做一次?”
何娟应道:“你想多了。今天这点糯米粉,我花了三个月时间才兑换过来的。如果不是你哥弄来那么多粮食,哪有吃这个的可能?”
糯米是很少见的,即使粮店偶尔有售,也需要提前得到消息。
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她的接触面越来越大,甚至在粮店找到了熟人。
现在定购粮食中的杂粮比例达到了三成,杂粮主要是干红薯米,这玩意不但难吃,而且容易饿,也是因为这样,所以大多数家庭都用大米换干红薯米,先把肚子撑起来再说,但也有不少家庭从事的是非体力工作,消耗较低,更热衷于精粮,更热衷于口味,糯米就是精粮的一种,而且是比较罕见的一种,所以愿意兑换,故而很难见到。
大多数家庭愿意把糯米兑换出去,还有两个原因:糯米饭很香,不要菜就可以吃下去,而且糯米的膨化程度不高,按正常的做法,一碗糯米最多只能煮出一碗半米饭,因此,也撑不起肚子,会导致吃得更多,不然腹中空空。
糯米难以消化,但没有饱腹感也不行,这就是一个矛盾。
不过秦家有秦淦西在,有足够的粮食,还有足够的油水,所以他说:“妈,我看家里人都喜欢这一口,要不今后一直换吧。”
他是没有糯米种子,不然可以自产,随便种个几亩,家里就不缺这一口。
何娟闻言点头,“反正家里的粮食都是你弄回来的,你说了算。”
这话一出,让家里的小家伙发出欢呼声。
时间到了三点多,爷爷奶奶和姑奶奶要回老家,一众小辈齐上阵挽留,要他们吃了晚饭再回去,被他们回应中午吃得太饱,回去随便对付两口就行。
他们也是没办法,家里有鸡有猪要喂,确实不能在这里待久了。
于是,何娟给他们准备回去的物品,被奶奶制止了。
过年前准备的物资太多,现在还剩两成,他们只有三个人,吃的不多,所以什么都不要。
见她坚持,秦淦西也说,每个星期都要回去的,到时缺什么拿什么回去。
他推着自行车准备出门,却看到叶柳生带着几个人走到门前,“淦西老弟,去学校吗?”
看到他们一人一辆自行车,自行车后座上不是挂着一个水桶,就是载着一个瓷盆,上面都盖着雨布,秦淦西有些诧异:“叶老兄,这么大的架势,准备去哪里?”
叶柳生哈哈笑道:“来找你啊。进去再说,不会耽误你多少时间。”
秦淦西闻言,推着自行车退入屋里。
叶柳生六人把自行车支在门口,把瓷盆、水桶取下来,然后走入屋里。
看到何娟一脸莫名地看着他们,叶柳生笑着说:“何会计,我们厂给淦西老弟送点鱼。”
何娟看了秦淦西一眼,接着应道:“叶科长,给他送什么鱼?”
叶柳生哈哈笑道:“昨天我们碰到淦西老弟,向他取经,他告诉我们厂里的那口塘里有很多鱼。厂里昨晚决定,抽干那口塘。真没想到,那口塘还真是一个宝库,我们弄出来了两吨多各种鱼,还有泥鳅、黄鳝、螺蛳、蚌壳,厂里可以吃两三个月了,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啊,今后我们可以经常打鱼,保证肉食供应的正常。为了感谢他,厂里决定奖励他一百斤鱼。”
他激动啊。
这两个月来,以前的库存逐渐见底,新的补充不进来,眼见食堂再无荤腥,这让他急得如热锅上蚂蚁,没想到昨天一次偶遇,就解决了大问题。
不但解决了肉食问题,而且扩建方案的建议被厂里接受,他和李吉星两人都受到了表扬,一旦真的可以降低建厂成本,他们两个的上升通道会开得更大。
即使成本降不下来,仅凭解决长年的肉食问题,上升的空间也不会小。
秦淦西听言笑道:“你们厂也太客气了。既然是奖励,那就却之不恭了。”
从年前半个月到现在,家里就没有吃过淡水鱼,吃吃这个也不错。
在接下来的短暂交流中,秦淦西知道了锅炉厂的一些决定。
今后的扩建计划要重新设计,尽量保留这口大鱼塘;这次捕鱼,只取大部分大的,其它的留着,今后经常撒网;为了保证有鱼吃,厂里专门设立两个养鱼岗位,还负责捕鱼抓泥鳅等。
听到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计划,他表示暗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