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盐倾城
凛冽的北风,卷起干燥的盐粒,在焦黑的土地上打着旋。
发出沙沙的声响,如同无数细小的,鬼魂在呜咽。
夕阳的余晖,给这片饱经战火蹂躏的旷野,镀上了一层不祥的金红。
也照亮了那支,缓缓逼近邺城、规模庞大到,令人窒息的运输队伍。
这不是粮车,也不是军械。
数百辆特制的、由巨大犍牛拖曳的,平板车上。
堆叠着难以计数的、用粗麻布,严密包裹的“货物”。
每一件“货物”都呈现出,模糊的人形轮廓,大小不一,姿态各异。
有持矛肃立的士兵,有挽弓欲射的弓手,甚至还有蹲伏警戒的哨探模样。
麻布被盐粒浸透,呈现出一种,粗糙的灰白色。
在风中绷紧,勾勒出下方,僵硬而诡异的线条。
浓烈到刺鼻的咸腥气,混杂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类似腌渍陈肉的微腐气息。
随着风势弥漫开来,笼罩了整个南门外。
压过了泥土的焦糊,和远处飘来的炊烟。
这便是江东坞堡联盟盟主郗鉴,献给冉魏天王冉闵的“厚礼”——“盐俑护城军”。
郗鉴本人,并未亲至,代表他前来的,是其心腹管事。
一个面容精瘦、眼神锐利如鹰隼的中年文士,名叫杜衡。
他穿着一身看似朴素、实则用料考究的,深青色细麻长衫。
外罩一件挡风的,玄色斗篷,骑在一匹温顺的,栗色走骡上。
神情自若,仿佛运送的只是,寻常的江南稻米。
他身后,是数十名沉默寡言、眼神警惕的精悍护卫。
以及上百名,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盐工,麻木地驱赶着牛车。
队伍最前方,立着一尊,未曾包裹的“盐俑”样本。
这“俑”比真人略高,形态是一个顶盔贯甲、双手拄剑的将军模样。
通体由一种灰白色、质地异常紧实、闪烁着细微结晶光泽的,盐块雕琢而成。
细节粗糙,却带着一种原始而冷硬的,肃杀之气。
夕阳的余晖,落在盐俑身上,非但没有暖意。
反而折射出冰冷、坚硬的光泽,如同冻结的尸骸。
第二幕: 盐俑军
“这便是郗公,所献‘盐俑’?”
褚怀璧带着几名属吏和一小队护卫,早已在,南门吊桥外等候。
他洗得发白的儒衫,在盐风中猎猎作响。
脸色因连日操劳和风寒,而显得格外苍白憔悴,但眼神依旧,锐利如尺。
紧紧盯着那尊盐俑样本,和后方绵延的车队,眉头紧锁。
那刺鼻的咸腥味,让他喉头发紧,胃里一阵翻涌。
“正是。”杜衡翻身下马,动作利落。
对着褚怀璧拱手行礼,姿态恭敬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
“此乃我家主公,耗费无数心血,集江东百工巧匠之力。”
“以东海深处,万年盐晶之髓,混合特制药泥,历时三载方成的‘护国神俑’!”
他的声音清朗,在空旷的盐野上,传得很远。
他走到那盐俑样本旁,枯瘦的手指轻轻拂过,盐俑冰冷的表面,发出沙沙的摩擦声。
“褚大人请看,此俑坚逾精铁,寻常刀剑,难伤分毫!”
他示意一名护卫上前,那护卫抽出腰刀,狠狠劈向盐俑手臂!
“铛!”一声脆响,火星四溅!
盐俑手臂上,只留下一道浅浅的白痕,而护卫的刀锋,却崩开了一个小缺口!
围观的邺城军民,发出一片压抑的惊呼,看向盐俑的目光中,多了几分敬畏。
杜衡眼中,闪过一丝得意,继续道:“此其一。其二,也是最紧要处!”
他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蛊惑人心的力量。
“此俑乃天地至阳至烈之物所凝,天生克制,阴邪秽物!”
“若遇胡骑冲城,只需引水,泼洒于俑身…” 他故意停顿,目光扫过众人。
“此俑遇水即溶!顷刻间释放出,蕴含其中的‘九阳辟邪盐雾’!”
“此雾所过之处,人畜沾之,皮肉溃烂,筋骨消融!”
“任他鲜卑铁骑,如何凶悍,入此雾中,顷刻化为脓血!
“实乃守城御敌之,无上利器!”
他描绘的场景,极其恐怖,却也带着一种诱人的,毁灭力量。
饱受胡骑蹂躏的邺城军民,不少人眼中燃起了,复仇和希冀的火苗。
“如此神物…郗公大义!解我邺城,燃眉之急!”
褚怀璧身边,一个年轻的属吏激动地说道,看向盐俑的目光,充满了热切。
第三幕: 玄磁铁
褚怀璧却依旧,眉头紧锁,没有半分喜悦。
他缓步上前,走到盐俑样本前,伸出因常年书写和劳作,而布满老茧的手指。
极其小心地触碰了一下,盐俑冰冷的表面,指尖传来的,并非纯粹的坚硬感。
而是一种…奇异的、带着微弱吸附力的酥麻!
仿佛这盐俑内部蕴藏着,某种无形的力场!
更让他心惊的是,他腰间悬挂的那枚,用于测绘《邺畿垦殖图》的青铜罗盘。
指针竟在他,靠近盐俑时,发生了细微而混乱的偏转!
“杜管事,”褚怀璧的声音,依旧平稳,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探究。
“此俑…内嵌何物?为何…似有磁力牵引?”他锐利的目光,直视杜衡。
杜衡脸上,笑容不变,眼中却飞快地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霾。
“褚大人,你果然是明察秋毫。”他坦然道。
“此俑核心,确实嵌入了一小块,取自天外陨星的‘玄磁铁石’。”
“此石能调和盐晶戾气,使其威能内敛,更可…稍稍干扰,胡骑所用罗盘。”
“令其方向不辨,于混乱中,更易为我盐雾所乘!”
这个解释,听起来合情合理,甚至像是锦上添花。
褚怀璧盯着,杜衡的眼睛,沉默片刻。那磁力干扰,绝非“稍稍”那么简单!
他腰间的罗盘,是前朝钦天监旧物,精度极高,此刻指针仍在,微微颤动。
这绝非守城利器,该有的特性!
郗鉴,这个掌控长江六成私盐、以冷血中立着称的豪强。
突然倾尽财力物力,不远千里,送来如此“厚礼”?事出反常必有妖!
“褚大人可是疑虑?”杜衡仿佛看穿了褚怀璧的心思,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悲悯。
“我家主公常言:‘盐虽利刃,亦可护民’。江东虽偏安,然衣冠血脉同源。”
“眼见北地胡尘蔽日,生灵涂炭,主公夙夜忧叹,恨不能亲提雄师北上!”
“然…力有未逮,唯有倾尽盐力,铸此盐俑,略尽绵薄,助天王守此汉土!”
他言辞恳切,情真意挚,甚至眼圈微红。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将郗鉴塑造成一个心系故国、慷慨悲歌的义商形象。
周围的军民,深受感染,看向盐俑的目光更加炽热,甚至有人,低声啜泣起来。
第四幕: 俑入城
褚怀璧看着眼前,这堆积如山的“忠诚”,看着杜衡那张,诚挚的脸。
听着周围军民,那压抑着希望的低语,心中的疑虑,如同沉重的铅块。
却无法在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下,宣之于口。
他深知邺城防御的脆弱,深知军民,对任何援手的渴望。
拒绝这“雪中送炭”的“盐俑”,不仅会寒了人心,更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动荡。
他缓缓闭上眼,深吸了一口,带着浓烈咸腥,和微腐气息的空气。
压下喉头的,腥甜和翻涌的疑虑,再睁开眼时,眼中只剩下,疲惫的决断。
“开城门…迎盐俑入城!”褚怀璧的声音沙哑而沉重,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
他转身,不再看那冰冷的盐俑,也不再看,杜衡那张看似真诚的脸。
佝偻着背,一步一步,踏着被盐粒覆盖的焦土。
走向那洞开的、如同巨兽之口的,邺城南门。
夕阳将他孤独的背影,拉得很长,投在灰白色的烟尘之上,显得格外萧索。
沉重的城门绞盘,发出刺耳的“嘎吱”声。
在无数道,混杂着希望、敬畏与一丝莫名不安的目光注视下。
那数百辆,满载着冰冷盐俑的牛车,碾过吊桥。
带着漫天的烟尘,和刺鼻的咸腥,缓缓驶入了,饱经沧桑的邺城。
盐粒从麻布的缝隙中,洒落在入城的,青石板路上。
铺开一层薄薄的、闪烁着不祥光泽的“雪”。
杜衡骑在骡背上,跟在车队最后,他回头望了一眼,邺城那伤痕累累的城墙。
嘴角勾起一抹,极其细微、转瞬即逝的、冰冷如刀的弧度。
忠诚的盐俑,已然入瓮。
(本章完)
凛冽的北风,卷起干燥的盐粒,在焦黑的土地上打着旋。
发出沙沙的声响,如同无数细小的,鬼魂在呜咽。
夕阳的余晖,给这片饱经战火蹂躏的旷野,镀上了一层不祥的金红。
也照亮了那支,缓缓逼近邺城、规模庞大到,令人窒息的运输队伍。
这不是粮车,也不是军械。
数百辆特制的、由巨大犍牛拖曳的,平板车上。
堆叠着难以计数的、用粗麻布,严密包裹的“货物”。
每一件“货物”都呈现出,模糊的人形轮廓,大小不一,姿态各异。
有持矛肃立的士兵,有挽弓欲射的弓手,甚至还有蹲伏警戒的哨探模样。
麻布被盐粒浸透,呈现出一种,粗糙的灰白色。
在风中绷紧,勾勒出下方,僵硬而诡异的线条。
浓烈到刺鼻的咸腥气,混杂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类似腌渍陈肉的微腐气息。
随着风势弥漫开来,笼罩了整个南门外。
压过了泥土的焦糊,和远处飘来的炊烟。
这便是江东坞堡联盟盟主郗鉴,献给冉魏天王冉闵的“厚礼”——“盐俑护城军”。
郗鉴本人,并未亲至,代表他前来的,是其心腹管事。
一个面容精瘦、眼神锐利如鹰隼的中年文士,名叫杜衡。
他穿着一身看似朴素、实则用料考究的,深青色细麻长衫。
外罩一件挡风的,玄色斗篷,骑在一匹温顺的,栗色走骡上。
神情自若,仿佛运送的只是,寻常的江南稻米。
他身后,是数十名沉默寡言、眼神警惕的精悍护卫。
以及上百名,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盐工,麻木地驱赶着牛车。
队伍最前方,立着一尊,未曾包裹的“盐俑”样本。
这“俑”比真人略高,形态是一个顶盔贯甲、双手拄剑的将军模样。
通体由一种灰白色、质地异常紧实、闪烁着细微结晶光泽的,盐块雕琢而成。
细节粗糙,却带着一种原始而冷硬的,肃杀之气。
夕阳的余晖,落在盐俑身上,非但没有暖意。
反而折射出冰冷、坚硬的光泽,如同冻结的尸骸。
第二幕: 盐俑军
“这便是郗公,所献‘盐俑’?”
褚怀璧带着几名属吏和一小队护卫,早已在,南门吊桥外等候。
他洗得发白的儒衫,在盐风中猎猎作响。
脸色因连日操劳和风寒,而显得格外苍白憔悴,但眼神依旧,锐利如尺。
紧紧盯着那尊盐俑样本,和后方绵延的车队,眉头紧锁。
那刺鼻的咸腥味,让他喉头发紧,胃里一阵翻涌。
“正是。”杜衡翻身下马,动作利落。
对着褚怀璧拱手行礼,姿态恭敬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
“此乃我家主公,耗费无数心血,集江东百工巧匠之力。”
“以东海深处,万年盐晶之髓,混合特制药泥,历时三载方成的‘护国神俑’!”
他的声音清朗,在空旷的盐野上,传得很远。
他走到那盐俑样本旁,枯瘦的手指轻轻拂过,盐俑冰冷的表面,发出沙沙的摩擦声。
“褚大人请看,此俑坚逾精铁,寻常刀剑,难伤分毫!”
他示意一名护卫上前,那护卫抽出腰刀,狠狠劈向盐俑手臂!
“铛!”一声脆响,火星四溅!
盐俑手臂上,只留下一道浅浅的白痕,而护卫的刀锋,却崩开了一个小缺口!
围观的邺城军民,发出一片压抑的惊呼,看向盐俑的目光中,多了几分敬畏。
杜衡眼中,闪过一丝得意,继续道:“此其一。其二,也是最紧要处!”
他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蛊惑人心的力量。
“此俑乃天地至阳至烈之物所凝,天生克制,阴邪秽物!”
“若遇胡骑冲城,只需引水,泼洒于俑身…” 他故意停顿,目光扫过众人。
“此俑遇水即溶!顷刻间释放出,蕴含其中的‘九阳辟邪盐雾’!”
“此雾所过之处,人畜沾之,皮肉溃烂,筋骨消融!”
“任他鲜卑铁骑,如何凶悍,入此雾中,顷刻化为脓血!
“实乃守城御敌之,无上利器!”
他描绘的场景,极其恐怖,却也带着一种诱人的,毁灭力量。
饱受胡骑蹂躏的邺城军民,不少人眼中燃起了,复仇和希冀的火苗。
“如此神物…郗公大义!解我邺城,燃眉之急!”
褚怀璧身边,一个年轻的属吏激动地说道,看向盐俑的目光,充满了热切。
第三幕: 玄磁铁
褚怀璧却依旧,眉头紧锁,没有半分喜悦。
他缓步上前,走到盐俑样本前,伸出因常年书写和劳作,而布满老茧的手指。
极其小心地触碰了一下,盐俑冰冷的表面,指尖传来的,并非纯粹的坚硬感。
而是一种…奇异的、带着微弱吸附力的酥麻!
仿佛这盐俑内部蕴藏着,某种无形的力场!
更让他心惊的是,他腰间悬挂的那枚,用于测绘《邺畿垦殖图》的青铜罗盘。
指针竟在他,靠近盐俑时,发生了细微而混乱的偏转!
“杜管事,”褚怀璧的声音,依旧平稳,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探究。
“此俑…内嵌何物?为何…似有磁力牵引?”他锐利的目光,直视杜衡。
杜衡脸上,笑容不变,眼中却飞快地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霾。
“褚大人,你果然是明察秋毫。”他坦然道。
“此俑核心,确实嵌入了一小块,取自天外陨星的‘玄磁铁石’。”
“此石能调和盐晶戾气,使其威能内敛,更可…稍稍干扰,胡骑所用罗盘。”
“令其方向不辨,于混乱中,更易为我盐雾所乘!”
这个解释,听起来合情合理,甚至像是锦上添花。
褚怀璧盯着,杜衡的眼睛,沉默片刻。那磁力干扰,绝非“稍稍”那么简单!
他腰间的罗盘,是前朝钦天监旧物,精度极高,此刻指针仍在,微微颤动。
这绝非守城利器,该有的特性!
郗鉴,这个掌控长江六成私盐、以冷血中立着称的豪强。
突然倾尽财力物力,不远千里,送来如此“厚礼”?事出反常必有妖!
“褚大人可是疑虑?”杜衡仿佛看穿了褚怀璧的心思,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悲悯。
“我家主公常言:‘盐虽利刃,亦可护民’。江东虽偏安,然衣冠血脉同源。”
“眼见北地胡尘蔽日,生灵涂炭,主公夙夜忧叹,恨不能亲提雄师北上!”
“然…力有未逮,唯有倾尽盐力,铸此盐俑,略尽绵薄,助天王守此汉土!”
他言辞恳切,情真意挚,甚至眼圈微红。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将郗鉴塑造成一个心系故国、慷慨悲歌的义商形象。
周围的军民,深受感染,看向盐俑的目光更加炽热,甚至有人,低声啜泣起来。
第四幕: 俑入城
褚怀璧看着眼前,这堆积如山的“忠诚”,看着杜衡那张,诚挚的脸。
听着周围军民,那压抑着希望的低语,心中的疑虑,如同沉重的铅块。
却无法在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下,宣之于口。
他深知邺城防御的脆弱,深知军民,对任何援手的渴望。
拒绝这“雪中送炭”的“盐俑”,不仅会寒了人心,更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动荡。
他缓缓闭上眼,深吸了一口,带着浓烈咸腥,和微腐气息的空气。
压下喉头的,腥甜和翻涌的疑虑,再睁开眼时,眼中只剩下,疲惫的决断。
“开城门…迎盐俑入城!”褚怀璧的声音沙哑而沉重,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
他转身,不再看那冰冷的盐俑,也不再看,杜衡那张看似真诚的脸。
佝偻着背,一步一步,踏着被盐粒覆盖的焦土。
走向那洞开的、如同巨兽之口的,邺城南门。
夕阳将他孤独的背影,拉得很长,投在灰白色的烟尘之上,显得格外萧索。
沉重的城门绞盘,发出刺耳的“嘎吱”声。
在无数道,混杂着希望、敬畏与一丝莫名不安的目光注视下。
那数百辆,满载着冰冷盐俑的牛车,碾过吊桥。
带着漫天的烟尘,和刺鼻的咸腥,缓缓驶入了,饱经沧桑的邺城。
盐粒从麻布的缝隙中,洒落在入城的,青石板路上。
铺开一层薄薄的、闪烁着不祥光泽的“雪”。
杜衡骑在骡背上,跟在车队最后,他回头望了一眼,邺城那伤痕累累的城墙。
嘴角勾起一抹,极其细微、转瞬即逝的、冰冷如刀的弧度。
忠诚的盐俑,已然入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