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书说那旁越得了龟厌一句:
“二叔自处便是!”
却高兴不起来。
怎的还不高兴了,如此这般便可大展拳脚,使出手段来除掉医者中掺杂的细作。有什么不好的?
抓人容易,杀人也容易。然,且有那“事不毕人不断”之说。这事没完没了,这人麽,便也是个薪火不断。
想解决人,你得先判断了“事”在哪。
说简单点,这也就跟和人打架一样。人要打你肚皮,你却只护了头一样。
此番旁越判断这帮人来此,且不是搜罗些个童贯等人的罪状殿上弹劾。
弹劾童贯?基本没什么鸟用。
首先一条,童贯不是朝廷的官。不在御史台管辖范围之内。
其次,童贯也不是什么党。
而且,这会儿两党四派,谁动童贯谁缺心眼。因为你但凡有这么点心思,其他党团便会联合童贯,究竟是鹿死谁手,且的另说,到时候很有可能鹿没打到,人先没了。
那?这事?是奔着蔡京去的?
扳倒蔡京?能干这事也够缺心眼的。因为这蔡京已经躺在地上了,不用扳。而且,倒的很彻底,那叫一撸到底啊!实在是一个无官可贬。大不了再回杭州,蹲在道观门口买票去。
本身这事是童贯做头引荐蔡京面圣。圣准下,那蔡京才能参与赈疫。扳不倒童贯就想动那蔡京?这有点本末倒置了。
那,这帮人的费事吧啦的作这狗尿苔干嘛?
不好说来,还是那句话,“事不毕人不断”。咱们还的怪回头来,先看“事”在哪里。
现在抓到的,是皇城司和御史台的人。但是,你能保证此番动心思的就只这两拨人?
宫城坎位,可还有崇恩宫颐养天年的皇嫂呢。
蔡京?童贯?小角色尔!
如此摆在旁越面前的,也是一个扑朔迷离。
那位说了,还用费那事?抓过来审问一下不是什么都弄能明白了?
审?这话说的好!
是,酷刑之下人什么都说。记住,也是“什么”都会说的。
且记住这个“什么”,绝对能让你误入歧途。
酷刑拷问是个好办法,也是有效的,但是绝对不是万能的。
就现在法制如此健全,科技如此发达的社会,为什么还有“预审”,这个古老的司法行当存在麽?
预审,不仅仅是个司法程序,也不是什么事都能审的明白。
你问的是“事”,但是,审的对象却是“人”。
也就是,这件“事”必须有“人”来说。
而接受审问的这个人,也未必知道这个事。
可能你审的这个人,就只知道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
不该知道,自然也不会知道。你就是把他打死了也没鸟用。
即便是说了,也很有可能把你引入歧途。
没准,让你抓到的这个人本身就是个诱饵。或者就是个让你觉得,已经拿到胜算关键的烟雾弹。
千万不要小看人的智慧。
而事情一旦发生,断不会如同写小说一般逻辑思维严密思路清楚。
而且,大多数事情一旦发生,就会变得没什么逻辑可言的。
审问,更多的是收集可采信的证据,去综合分析和判断事件的发展。
还原真相?你想多了,你还不如去看几集《走近科学》,至少还能让你条理清楚些。
而且,就判断而言,目前还不能用科技彻底取代。
现在所谓的“大数据”、“AI技术”只不过是供你参考的信息多一些罢了。
现在的旁越所处,还没有什么“大数据”、 “AI技术”。只能更加的头疼。
怎的?
他所面对的,也是目前所有做预审的警官们,所头疼的事情——审同行。
而且,昨日抓得那两个亲事、巡按,是不是个探路石、诱饵、烟雾弹?谁也不能去做一个清晰的判断。
如是中招,将那众医者囚禁看押,逐层分辨而求的稳妥。
但这事且是比那贪点军资,昧些钱粮罪过大些。
怎的如此说?
众医者为宋正平所感召聚于姑苏城下抗疫,此为大义之举。
你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就把人给看押了,逐个按了审问?
到时候就知道什么叫做“民心可用”“众怒难犯”也。
别说皇帝保不住你,就是满天神佛都不愿意搭理你。
别人下的先手,以大义大善为形,天下苍生为势,令友不可置疑,令敌不可擅动,那小风可就不是一般的凉了。
那就这样干看着?
对,还有一句好听的,叫做“静观其变”。
说白了,就是干看着没招。
按照现在法律解释,现下尚是处于犯罪心理准备状态,还没有进入犯罪实际预备阶段,活动活动心眼并不违反法律。法律惩罚的是违法者的行为,而不是心理。
人就活动活动心眼,你横不能把人给拉过来毙喽。
所以,在没有产生违法行为,并且造成危害之前,法律也拿他也没辙。
而且,人还占有道德制高点,怀疑不得,说不得。
但旁越,此时能百分之百的断定,这老医者定是带着“事”来的。
且在这旁越蹲在龟厌身边挠头之时,却见那济行禅师领着一班弟子回到营地。
便赶紧起身行礼道:
“大和尚辛苦。”
济行禅师赶紧还礼道了声:
“施主慈悲。”
龟厌亦是赶紧烫了茶盏,望那和尚叫了一声“来!”
喊罢倒是一个尴尬。怎的,没茶叶。
于是乎,便想起汝州之时,于那济尘禅师八风不动禅房中喝的那寡淡,于此时倒是应景。
便捡了旁边麻包中升麻的叶子丢在茶盏中,着铁壶中的热水冲了,道:
“权且如此吧。”
说罢便递与济行和尚。旁越看了那盏只漂了一根叶的茶,倒是个皱眉,道:
“此茶倒是少见。”
济行禅师看了那茶,又看那龟厌,面露欣喜了道:
“天元鉴真,一叶禅茶?”
龟厌一边忙活着给那孙伯亮、顾成两个人倒茶,一边道:
“汝州讨得济尘禅师的茶喝,如今便借花献佛。”
说着,那心下便想起八风不动禅房中,与那宋粲厮打了抢那供果,着实的一个快哉。
顾成手快,赶紧接过那铁壶与那孙伯亮分茶。
济行禅师听罢龟厌所说,高喧一声佛号道:
“阿弥陀佛……”念完便是个无语。
其中道理只有龟厌知道。此乃睹物思人也。
禅茶修心,如今这修心之人的遗骨,却被那大相国寺的僧众点了胭脂,披了绫罗,点了朱砂,且做神迹示众于那资圣阁中。倒是慈悲换作五月谷,功德化作香油钱。如此,且是让人唏嘘也。
旁越见气氛稍有沉闷,便拱手道:
“大和尚慈悲,闻连日诵经超度那岛上之人,实为大功德也。”那济行听了,这声“大功德”便赶紧双手合十,无奈了苦笑道:
“施主谬矣,何来的大功德。我佛劝人撒手,上清倒是让人坚守本心……”
说罢,且做一叹。又道:
“见那岛上且是还有残喘者,饶是可怜。倒是念了经文与他们超度。还是掐了指诀,唤动阴阳救他于水火……”说罢又摇了头,无奈道:
“唉,这心下饶是不得安静,倒是无功,且还有什么功德也。”
济行禅师之语,倒是让那旁越瞠目结舌。且见口水落到胸前,便赶紧抹了嘴道:
“吁嘘呀!和尚,你哪头的?”
龟厌听罢也是一笑,提了铁壶与那旁越续水道:
“禅师本就是佛道双修之人,自是大功德也。”
旁越听了这“佛道双修”倒是尚未开口,却听的旁边顾成意味深长舔舌道:
“双修?饶是有趣……”
旁越听了这顾成的满嘴胡拆,一声断喝打断那顾成说话头,道:
“你这混人!再是胡说便是撕了嘴去!且去打水!”
倒是这句话,让那顾成猛醒,又见那旁越使了眼色与他。心下自是明白,倒是看紧了那偷听别人说话的老头要紧。便赶紧嬉笑着拉了那身边的孙伯亮道:
“快些走路,省的一会渡你做了和尚。”
孙伯亮也是在此拘谨的很,听得此话且是连道“好好好”。
于是乎,这一兵一道两人提了水壶,寻了水桶,慌张的起来走路。却又是一个勾肩搭背,一路唧唧歪歪。
两人行状倒是让喝茶的三人大笑。
龟厌笑罢,提壶与那禅师续水,倒是不经意的问道:
“禅师可识得那老医者?”
此一问倒是让那禅师一愣。
心道:你这厮,没遛得很,老医者多了去了,你问哪个?
然,想罢又觉自家失态,赶紧双手合十谢了茶,抿了一口问:
“老医者?何人也?”
然,见那龟厌眼色,倒是忽然明白其所指为谁。
便“哦”了一声道:
“你说那老王乎?”
旁越听罢倒是欣喜,且是有认识此人者,便赶紧提壶倒了水与济行禅师续茶,插嘴问道:
“老王?可是隔壁的那个王妈妈?莫说了,来,先喝药。”
禅师听罢,便“唉”了长叹一声。遂,狠狠且无奈,拖了哭腔道:
“待俺那兄弟武松回来!”说罢,便端了那茶,一饮而尽。
停!停!停!这都什么啊?大哥,这两个人一个太监,一个和尚?还,一个读《水浒》一个看《金瓶梅》?有点正形好不好?我们这看小说呢,正经点!
诶,好嘞!
我不胡说了!
听龟厌问他,济行禅师饮了茶道:
“仙长可还记得汝州王安平?”
此话一出倒是让那龟厌心下一怔。遂,言中愤愤。
怎的不认得那王安平!化成灰我也认得!
说这王安平,本是汝州瓷作院窑坊主事。
却因此人受了蛊惑,从中作梗。将那矸石掺在那石碳芯玉之中,害的之山师叔为求一炉天青无纹,不得已投身于那炉火之中。
提起他,这龟厌便是压不住个心性。虽是面色无改,却扰的那身边那韵坤剑在鞘中嗡嗡作响。
旁越在一旁也被这情景镇住。偷眼看了那嗡嗡颤动的韵坤,不敢言语。
倒是一个冷场,让气氛都有些个不对。便又提了壶与这一僧一道续水。
济行禅师见了也是个心有余悸,赶紧接了道:
“阿弥陀佛,罪过,罪过,贫僧虽不知汝州之事。但见仙长神色,且是知晓这老王只敢近仙长之身,却不敢有任何言语为何也。”
此话倒是让那龟厌回神,也觉是自家失态。伸手按了韵坤剑,口中道:
“无碍,禅师请讲。”
济行禅师听了,便躬身向那旁越谢了茶,继续道:
“此人乃汝州王安平胞弟,唤作王禄……”
说这王氏兄弟,自幼家贫,再搭上个早年丧父。搭上族人无义,将他的家产吃了绝户。这小弟安禄,便被族人舍了药房掌柜做一个学徒。其兄安平被卖于那窑炉做人家奴。自此兄弟二人便落得个一城两边,不得相见。
好在,那王安平因熟知窑炉之事,得之山郎中青睐,被那汝州瓷作院要去做了从九品的亲事。
自此,便是个光宗耀祖。
然,因犯汝州之事,被那冰井司周亮带去,至今也不知个死活。
王安平行事且是让其弟安禄深以为耻。自摘了族谱字辈,将自家唤作王禄。
然,听那姑苏城疫,医帅正平与城头立白招,“招令天下医者”。
王安禄亦是医者也,便千里迢迢奔着姑苏而来。
然,却不成想,于此地,却又见那汝州故人。
倒是有心亲近,但因其兄王安平在汝州做得不齿之事,平白的害了程之山郎中的性命去。
也知晓,这龟厌于程之山叔侄关系。倒是不敢上前相认,只能做得一个敬而远之,寻些报恩之事尽力,且算赎罪尔。
龟厌听罢眼红,却也不想言语。
毕竟汝州,因着王安平的手脚,平白折了师叔的性命,心下着实的过不去这关。
那旁越却摸了自家光秃秃的下巴。心下细细的将此事给捋了一遍。
心道:且还不知其中还有如此瓜葛,倒是自家手潮?判错了好人也?
不过,这情理上虽说的通,然,如此巧合也是让他心存疑虑。
济行禅师见两人不语,双手合十,道:
“仙长且是要见上一见?”
龟厌听罢,倒是长叹一口气,又是一个不肯言语。
旁越心思转的快些,拱手与那龟厌道:
“如此重恩晓义倒是罕见,妙先生倒是可以一见。”
龟厌自是不想见那王禄,只因那汝州之事太过沉重,见了,除了添堵之外也是无益。
那济行禅师倒是慈悲之心,想撮合这恩仇宿怨化解。
毕竟王安平之事,并非王禄所为。且那王禄已深感其咎。
旁越的心思盘算了,押了他审问倒是个下下策,如此,难免会触了众怒,想想也是个划不来。
然,若彼此相熟了,相互交谈之中,也能寻得出破绽来。如此,且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收发由心也。
即便是如此,也总好过现在盲猜。
于是乎,三人便又是各怀心思的一场沉默。
几片雪花缓缓飘落,恍惚的让人有些个惊诧。
然,想来已是十月也,这雪,倒是比那大观四年要晚了几日。
“二叔自处便是!”
却高兴不起来。
怎的还不高兴了,如此这般便可大展拳脚,使出手段来除掉医者中掺杂的细作。有什么不好的?
抓人容易,杀人也容易。然,且有那“事不毕人不断”之说。这事没完没了,这人麽,便也是个薪火不断。
想解决人,你得先判断了“事”在哪。
说简单点,这也就跟和人打架一样。人要打你肚皮,你却只护了头一样。
此番旁越判断这帮人来此,且不是搜罗些个童贯等人的罪状殿上弹劾。
弹劾童贯?基本没什么鸟用。
首先一条,童贯不是朝廷的官。不在御史台管辖范围之内。
其次,童贯也不是什么党。
而且,这会儿两党四派,谁动童贯谁缺心眼。因为你但凡有这么点心思,其他党团便会联合童贯,究竟是鹿死谁手,且的另说,到时候很有可能鹿没打到,人先没了。
那?这事?是奔着蔡京去的?
扳倒蔡京?能干这事也够缺心眼的。因为这蔡京已经躺在地上了,不用扳。而且,倒的很彻底,那叫一撸到底啊!实在是一个无官可贬。大不了再回杭州,蹲在道观门口买票去。
本身这事是童贯做头引荐蔡京面圣。圣准下,那蔡京才能参与赈疫。扳不倒童贯就想动那蔡京?这有点本末倒置了。
那,这帮人的费事吧啦的作这狗尿苔干嘛?
不好说来,还是那句话,“事不毕人不断”。咱们还的怪回头来,先看“事”在哪里。
现在抓到的,是皇城司和御史台的人。但是,你能保证此番动心思的就只这两拨人?
宫城坎位,可还有崇恩宫颐养天年的皇嫂呢。
蔡京?童贯?小角色尔!
如此摆在旁越面前的,也是一个扑朔迷离。
那位说了,还用费那事?抓过来审问一下不是什么都弄能明白了?
审?这话说的好!
是,酷刑之下人什么都说。记住,也是“什么”都会说的。
且记住这个“什么”,绝对能让你误入歧途。
酷刑拷问是个好办法,也是有效的,但是绝对不是万能的。
就现在法制如此健全,科技如此发达的社会,为什么还有“预审”,这个古老的司法行当存在麽?
预审,不仅仅是个司法程序,也不是什么事都能审的明白。
你问的是“事”,但是,审的对象却是“人”。
也就是,这件“事”必须有“人”来说。
而接受审问的这个人,也未必知道这个事。
可能你审的这个人,就只知道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
不该知道,自然也不会知道。你就是把他打死了也没鸟用。
即便是说了,也很有可能把你引入歧途。
没准,让你抓到的这个人本身就是个诱饵。或者就是个让你觉得,已经拿到胜算关键的烟雾弹。
千万不要小看人的智慧。
而事情一旦发生,断不会如同写小说一般逻辑思维严密思路清楚。
而且,大多数事情一旦发生,就会变得没什么逻辑可言的。
审问,更多的是收集可采信的证据,去综合分析和判断事件的发展。
还原真相?你想多了,你还不如去看几集《走近科学》,至少还能让你条理清楚些。
而且,就判断而言,目前还不能用科技彻底取代。
现在所谓的“大数据”、“AI技术”只不过是供你参考的信息多一些罢了。
现在的旁越所处,还没有什么“大数据”、 “AI技术”。只能更加的头疼。
怎的?
他所面对的,也是目前所有做预审的警官们,所头疼的事情——审同行。
而且,昨日抓得那两个亲事、巡按,是不是个探路石、诱饵、烟雾弹?谁也不能去做一个清晰的判断。
如是中招,将那众医者囚禁看押,逐层分辨而求的稳妥。
但这事且是比那贪点军资,昧些钱粮罪过大些。
怎的如此说?
众医者为宋正平所感召聚于姑苏城下抗疫,此为大义之举。
你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就把人给看押了,逐个按了审问?
到时候就知道什么叫做“民心可用”“众怒难犯”也。
别说皇帝保不住你,就是满天神佛都不愿意搭理你。
别人下的先手,以大义大善为形,天下苍生为势,令友不可置疑,令敌不可擅动,那小风可就不是一般的凉了。
那就这样干看着?
对,还有一句好听的,叫做“静观其变”。
说白了,就是干看着没招。
按照现在法律解释,现下尚是处于犯罪心理准备状态,还没有进入犯罪实际预备阶段,活动活动心眼并不违反法律。法律惩罚的是违法者的行为,而不是心理。
人就活动活动心眼,你横不能把人给拉过来毙喽。
所以,在没有产生违法行为,并且造成危害之前,法律也拿他也没辙。
而且,人还占有道德制高点,怀疑不得,说不得。
但旁越,此时能百分之百的断定,这老医者定是带着“事”来的。
且在这旁越蹲在龟厌身边挠头之时,却见那济行禅师领着一班弟子回到营地。
便赶紧起身行礼道:
“大和尚辛苦。”
济行禅师赶紧还礼道了声:
“施主慈悲。”
龟厌亦是赶紧烫了茶盏,望那和尚叫了一声“来!”
喊罢倒是一个尴尬。怎的,没茶叶。
于是乎,便想起汝州之时,于那济尘禅师八风不动禅房中喝的那寡淡,于此时倒是应景。
便捡了旁边麻包中升麻的叶子丢在茶盏中,着铁壶中的热水冲了,道:
“权且如此吧。”
说罢便递与济行和尚。旁越看了那盏只漂了一根叶的茶,倒是个皱眉,道:
“此茶倒是少见。”
济行禅师看了那茶,又看那龟厌,面露欣喜了道:
“天元鉴真,一叶禅茶?”
龟厌一边忙活着给那孙伯亮、顾成两个人倒茶,一边道:
“汝州讨得济尘禅师的茶喝,如今便借花献佛。”
说着,那心下便想起八风不动禅房中,与那宋粲厮打了抢那供果,着实的一个快哉。
顾成手快,赶紧接过那铁壶与那孙伯亮分茶。
济行禅师听罢龟厌所说,高喧一声佛号道:
“阿弥陀佛……”念完便是个无语。
其中道理只有龟厌知道。此乃睹物思人也。
禅茶修心,如今这修心之人的遗骨,却被那大相国寺的僧众点了胭脂,披了绫罗,点了朱砂,且做神迹示众于那资圣阁中。倒是慈悲换作五月谷,功德化作香油钱。如此,且是让人唏嘘也。
旁越见气氛稍有沉闷,便拱手道:
“大和尚慈悲,闻连日诵经超度那岛上之人,实为大功德也。”那济行听了,这声“大功德”便赶紧双手合十,无奈了苦笑道:
“施主谬矣,何来的大功德。我佛劝人撒手,上清倒是让人坚守本心……”
说罢,且做一叹。又道:
“见那岛上且是还有残喘者,饶是可怜。倒是念了经文与他们超度。还是掐了指诀,唤动阴阳救他于水火……”说罢又摇了头,无奈道:
“唉,这心下饶是不得安静,倒是无功,且还有什么功德也。”
济行禅师之语,倒是让那旁越瞠目结舌。且见口水落到胸前,便赶紧抹了嘴道:
“吁嘘呀!和尚,你哪头的?”
龟厌听罢也是一笑,提了铁壶与那旁越续水道:
“禅师本就是佛道双修之人,自是大功德也。”
旁越听了这“佛道双修”倒是尚未开口,却听的旁边顾成意味深长舔舌道:
“双修?饶是有趣……”
旁越听了这顾成的满嘴胡拆,一声断喝打断那顾成说话头,道:
“你这混人!再是胡说便是撕了嘴去!且去打水!”
倒是这句话,让那顾成猛醒,又见那旁越使了眼色与他。心下自是明白,倒是看紧了那偷听别人说话的老头要紧。便赶紧嬉笑着拉了那身边的孙伯亮道:
“快些走路,省的一会渡你做了和尚。”
孙伯亮也是在此拘谨的很,听得此话且是连道“好好好”。
于是乎,这一兵一道两人提了水壶,寻了水桶,慌张的起来走路。却又是一个勾肩搭背,一路唧唧歪歪。
两人行状倒是让喝茶的三人大笑。
龟厌笑罢,提壶与那禅师续水,倒是不经意的问道:
“禅师可识得那老医者?”
此一问倒是让那禅师一愣。
心道:你这厮,没遛得很,老医者多了去了,你问哪个?
然,想罢又觉自家失态,赶紧双手合十谢了茶,抿了一口问:
“老医者?何人也?”
然,见那龟厌眼色,倒是忽然明白其所指为谁。
便“哦”了一声道:
“你说那老王乎?”
旁越听罢倒是欣喜,且是有认识此人者,便赶紧提壶倒了水与济行禅师续茶,插嘴问道:
“老王?可是隔壁的那个王妈妈?莫说了,来,先喝药。”
禅师听罢,便“唉”了长叹一声。遂,狠狠且无奈,拖了哭腔道:
“待俺那兄弟武松回来!”说罢,便端了那茶,一饮而尽。
停!停!停!这都什么啊?大哥,这两个人一个太监,一个和尚?还,一个读《水浒》一个看《金瓶梅》?有点正形好不好?我们这看小说呢,正经点!
诶,好嘞!
我不胡说了!
听龟厌问他,济行禅师饮了茶道:
“仙长可还记得汝州王安平?”
此话一出倒是让那龟厌心下一怔。遂,言中愤愤。
怎的不认得那王安平!化成灰我也认得!
说这王安平,本是汝州瓷作院窑坊主事。
却因此人受了蛊惑,从中作梗。将那矸石掺在那石碳芯玉之中,害的之山师叔为求一炉天青无纹,不得已投身于那炉火之中。
提起他,这龟厌便是压不住个心性。虽是面色无改,却扰的那身边那韵坤剑在鞘中嗡嗡作响。
旁越在一旁也被这情景镇住。偷眼看了那嗡嗡颤动的韵坤,不敢言语。
倒是一个冷场,让气氛都有些个不对。便又提了壶与这一僧一道续水。
济行禅师见了也是个心有余悸,赶紧接了道:
“阿弥陀佛,罪过,罪过,贫僧虽不知汝州之事。但见仙长神色,且是知晓这老王只敢近仙长之身,却不敢有任何言语为何也。”
此话倒是让那龟厌回神,也觉是自家失态。伸手按了韵坤剑,口中道:
“无碍,禅师请讲。”
济行禅师听了,便躬身向那旁越谢了茶,继续道:
“此人乃汝州王安平胞弟,唤作王禄……”
说这王氏兄弟,自幼家贫,再搭上个早年丧父。搭上族人无义,将他的家产吃了绝户。这小弟安禄,便被族人舍了药房掌柜做一个学徒。其兄安平被卖于那窑炉做人家奴。自此兄弟二人便落得个一城两边,不得相见。
好在,那王安平因熟知窑炉之事,得之山郎中青睐,被那汝州瓷作院要去做了从九品的亲事。
自此,便是个光宗耀祖。
然,因犯汝州之事,被那冰井司周亮带去,至今也不知个死活。
王安平行事且是让其弟安禄深以为耻。自摘了族谱字辈,将自家唤作王禄。
然,听那姑苏城疫,医帅正平与城头立白招,“招令天下医者”。
王安禄亦是医者也,便千里迢迢奔着姑苏而来。
然,却不成想,于此地,却又见那汝州故人。
倒是有心亲近,但因其兄王安平在汝州做得不齿之事,平白的害了程之山郎中的性命去。
也知晓,这龟厌于程之山叔侄关系。倒是不敢上前相认,只能做得一个敬而远之,寻些报恩之事尽力,且算赎罪尔。
龟厌听罢眼红,却也不想言语。
毕竟汝州,因着王安平的手脚,平白折了师叔的性命,心下着实的过不去这关。
那旁越却摸了自家光秃秃的下巴。心下细细的将此事给捋了一遍。
心道:且还不知其中还有如此瓜葛,倒是自家手潮?判错了好人也?
不过,这情理上虽说的通,然,如此巧合也是让他心存疑虑。
济行禅师见两人不语,双手合十,道:
“仙长且是要见上一见?”
龟厌听罢,倒是长叹一口气,又是一个不肯言语。
旁越心思转的快些,拱手与那龟厌道:
“如此重恩晓义倒是罕见,妙先生倒是可以一见。”
龟厌自是不想见那王禄,只因那汝州之事太过沉重,见了,除了添堵之外也是无益。
那济行禅师倒是慈悲之心,想撮合这恩仇宿怨化解。
毕竟王安平之事,并非王禄所为。且那王禄已深感其咎。
旁越的心思盘算了,押了他审问倒是个下下策,如此,难免会触了众怒,想想也是个划不来。
然,若彼此相熟了,相互交谈之中,也能寻得出破绽来。如此,且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收发由心也。
即便是如此,也总好过现在盲猜。
于是乎,三人便又是各怀心思的一场沉默。
几片雪花缓缓飘落,恍惚的让人有些个惊诧。
然,想来已是十月也,这雪,倒是比那大观四年要晚了几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