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违抗圣旨,那可是灭门之灾!-《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

  若太祖真有意立贤不立嫡,未来储君必从诸子中择优而选。

  子嗣越多,选择亦越多。

  周贵妃决意劝导徐妙锦,望她能以大明江山为重,勿过于自私,如已故马皇后般,真正母仪天下。

  此乃徐妙锦必经之路。

  “儿臣正盼母妃此言,锦儿之事,就劳烦母妃多操心了。”朱松闻言,眼中闪过喜色,笑容顿现。

  周贵妃作为过来人,认为由她来开导徐妙锦最为合适。

  “锦儿其实很懂事,你无需太过敏感。”周贵妃淡然提醒。

  “儿臣心中无底。”朱松道出忧虑,“我曾问过锦儿最喜欢我什么,她说喜欢我的专一。

  现在父皇又为我安排婚事,真是让我无地自容。”

  朱松苦笑不已。

  “为娘先去与锦儿谈谈,别太悲观,事情没你想得那么糟。”周贵妃安慰朱松。

  此时,徐妙锦正在账房查看纺织厂的账目。

  周贵妃找到徐妙锦,直言老爷子有意为朱松再娶侧妃。

  出乎意料的是,徐妙锦非但没有不悦,反而笑着点头应允。

  “锦儿,你不生气吗?不觉得委屈吗?”周贵妃诧异问道。

  “母妃,锦儿不是那种心胸狭窄、爱吃醋的女人。”徐妙锦认真回答,“我与王爷成婚不久,已深知他的为人。

  我也明白,以王爷的身份,现在或将来,都不可能只有我一人。”

  徐妙锦早已了解朱松的性格,知他不会主动提及纳妾之事,这便足够。

  她聪明过人,亦能预见朱松的未来充满可能,更不会强求他一生只有她这一位正妻。

  最重要的是朱松的态度,只要他能坚守本心,对她始终如一,她便心满意足。

  “娘知晓,锦儿这般温文尔雅、善解人意,绝不会因这等小事心生嫌隙。”

  “你不知,老九方才一脸苦相来向我诉苦,说陛下欲再为他赐婚,他十分为难,生怕你会不悦。

  他心里其实很在意你的想法。”

  周贵妃边说边为朱松开脱。

  “锦儿明白。

  王爷那边无需多虑,锦儿绝非不明事理之人。”

  徐妙锦轻轻点头回应。

  “如此甚好,你能如此懂事,老九定会愈发倾心于你。

  娘别的不敢说,正妻之位定是你的,无人能撼动。”

  周贵妃许下承诺。

  徐妙锦淡然一笑,轻声道谢。

  在她心中,只要自己足够出色,即便朱松再娶,也无法撼动她的地位。

  反之,若真有人能抢走朱松,那也只能怪自己不够好。

  徐妙锦性格高傲,从未改变,对自己充满信心。

  周贵妃与徐妙锦谈妥后,随即告知朱松。

  朱松听后,也松了一口气。

  他原本还担心徐妙锦会有所不满,影响夫妻感情,现在看来是多虑了。

  这丫头,比他想象中更加宽容聪慧。

  次日,朱元璋颁布圣旨,并让蓝玉等人回京时带回。

  西征结束后,朱元璋不打算让蓝玉等人在汉中府久留,让他们回应天府,趁年前规划皇卫学院开春招生事宜。

  此行汉中府,蓝玉等淮西勋贵体验了王卫学院生活,积累了一定经验。

  加之老九已拿出文科教材,皇卫学院开春即可正式招生。

  此外,蓝玉他们返京后,能震慑朝中蠢蠢欲动之辈,亦能助老九在朝中赢得更多支持。

  于是,蓝玉等人在十一月底离开了汉中府。

  十日后,他们回到应天府,并将朱元璋的圣旨直接呈给了朱标。

  “老爷子又要为老九挑选侧妃了?”

  “陈迪的女儿吗?倒也相配!”

  “那我这个大哥,就先代劳去陈家下聘礼吧!”

  朱标看完旨意,不禁笑了。

  他毫不犹豫,备好聘礼后,便召来礼部给事中,一同前往陈家宣旨。

  在大明,皇帝口谕可由太监传达,但圣旨这种庄严之物,太监无权触碰。

  以“奉天承运皇帝”开头的圣旨,须由翰林院承旨处或六部六科给事中来起草或宣读,即所谓的钦差大臣。

  老爷子欲做媒,自然要找礼部的给事中来宣读圣旨。

  而朱标则以大哥的身份,亲自去陈家下聘。

  不仅朱标和钦差前往,蓝玉等淮西勋贵也乐于掺和,纷纷跟了过去。

  陈迪在礼部衙门一听太子朱标和淮西勋贵全往他家去了,还有钦差要宣旨,一时愣住了。

  他顾不得多想,连忙回府,只见不少太监正挑着礼品往府里送。

  “臣陈迪,参见太子殿下!”

  陈迪来不及惊讶,连忙上前向朱标行礼。

  “陈卿免礼,本宫今日特来陈家下聘。”

  “陛下有旨,接旨吧!”

  朱标笑着对陈迪解释。

  “下聘?”

  尽管已有猜测,但听朱标亲口说出,陈迪还是感到惊讶。

  陈迪之女,芳龄十六,犹待闺中,未许婚配,不料竟惊动龙颜。

  此乃皇上亲自做媒之兆!

  “臣陈迪恭候圣驾!”

  不及多想,陈迪率全家向宣旨钦差跪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钦差随即宣读圣旨,大意乃皇上欲纳其女为汉王侧妃。

  “陈迪领旨,叩谢皇恩!”

  陈迪心中震惊无比,未曾料想皇上会令其女嫁入汉王府。

  昔日,陈迪定不愿此事。

  而今,此结果对陈迪而言,犹如天降横财。

  就连平日与礼部不和的淮西勋贵们,此刻亦投来羡慕目光。

  陈迪顿悟,太子与蓝玉等人亲临其府之因。

  谁人不知,蓝玉等淮西勋贵,及户部尚书张紞、礼部尚书詹徽,皆已投靠汉王朱松?

  圣旨既下,陈迪亦入此列。

  自此,他与张紞、詹徽、蓝玉等人,同舟共济。

  且论与汉王关系,他更为亲近,毕竟名义上乃汉王之岳父。

  “陈大人,恭喜!”

  圣旨宣毕,蓝玉等人争相上前祝贺,热情寒暄。

  陈迪甚感意外,往昔淮西勋贵骄横,何时如此客气?

  仅凭一纸婚约,其地位已悄然攀升。

  “太子殿下,不知皇上何时让小女前往汉中完婚?”

  与蓝玉等人客套后,陈迪转向朱标询问。

  “吾正欲北上汉中府过年,可顺路携令千金同往。”

  “关于成婚的具体日期,待到汉中后,再由陛下选定一个吉日便是。”朱标笑问道。

  “原来如此!”

  “但小女此刻在宣城,若要数日内出嫁,需即刻派人前往宣城迎接至应天府。”陈迪急忙说明。

  “如此甚好,婚事就此定下。”

  “待令爱抵达应天,请派人入宫通报,以便我们尽早筹备。”朱标满意点头,吩咐道。

  “臣遵命!”陈迪恭敬应承。

  无论是否仓促,或心中是否乐意,朱元璋的圣旨已下,陈迪无法违抗,让女儿嫁往汉中已成定局。

  违抗圣旨,那可是灭门之灾!

  然而,陈迪对此婚事极为满意。

  朝中上下,谁看不出皇帝与太子有意将储君之位传给汉王朱松?他陈迪目前仅为礼部侍郎,尚书之位空缺已久,或许借此婚事,他能更进一步。

  再者,他出身军户,与儒臣不同,与汉王朱松并无立场冲突,反而因军人秉性与之相投。

  ……

  汉中府内,朱元璋正与国运系统商议为朱松再娶之事。

  “此举算是改变了老九的命运吧?”

  “你能否推算,老九这一脉是否又为咱老朱家增添了子嗣?”朱元璋显得有些急切。

  【宿主稍候,系统正在推算……】

  【汉王朱松一脉子嗣:朱匣秋、朱匣焌、朱匣烨、朱匣炀、朱匣灺,共五子!】

  系统迅速给出了确切结果。

  朱元璋闻言,双目放光!

  果然多了朱匣炀和朱匣灺!正如他所料!

  他确有本事在某些领域转变老九的命运。

  朱元璋誓要立下规矩:选贤不选嫡。

  为老九促成一桩婚姻,竟让他直接多了两个儿子!

  看来还得鼓励老九多娶几位夫人!

  不求他能如自己一般育有二十余子,但至少也得有十来个吧?

  眼下已有五子,似乎还得再娶三四位才行。

  按古礼,讲究三妻四妾。

  一正妻,二偏妻。

  即便是他朱元璋,也只能有一位皇后,两位皇贵妃。

  其余嫔妃数量不限,但皇后与皇贵妃之位有定额。

  藩王亦是如此。

  一正妃,两侧妃,再娶便是妾,无法享受妻的待遇。

  朱元璋心想,若老九能按三妻四妾的标准迎娶,那便是最好了。

  陈迪之女嫁入汉王府,定为侧妃,尚余一侧妃之位。

  在找到合适的之前,妾也可先入府。

  正如后宫,有皇后一人,嫔妃无数,皇贵妃之位可空,亦非随意可封。

  而今朱元璋后宫,皇贵妃有二人,马皇后逝世后,皇后之位空缺。

  一为郭贵妃,郭子兴之女。

  另一为周贵妃,朱松之母。

  朱元璋认为,一桩婚事为老九添两子,无疑是天大喜讯。

  确认后,他兴冲冲地去找正在书房忙碌的朱松。

  “老九,告诉你个好消息!”

  朱元璋语气中带着得意。

  “何喜之有?”

  朱松见朱元璋满面春风,也不禁好奇。

  “自然是关于你的!”

  “我刚问过,这门亲事能否为老朱家再添男丁?”

  “果然,多了两个!那陈家闺女还能给你生两个大胖小子呢!”

  朱元璋兴奋地说。

  朱松:“……”

  半晌就这点事?

  这就是所谓的好消息?

  又不是孩子已经呱呱坠地!

  只要自己生育无碍,多娶几房妻妾,多生几个孩子,岂不是天经地义?

  没有那系统,他也自知会有更多子嗣!

  他真被父亲这想法给弄无语了!

  “你这是何反应?多了两个儿子,不该欢喜吗?”

  朱元璋见朱松一脸困惑,不禁质问。

  喜欢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