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这完全出乎他的预料-《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

  大明王朝,作为儒家兴盛之巅,历史上的等级制度较之其他朝代更为严苛夸张!

  而朱元璋建国之初,何以选择儒家治国?

  不就是看重其能助他更好地统治大明吗?

  故此点,朱松确难在朱元璋面前直言!

  但即便不言,相信父亲亦能渐渐悟出!

  “罢了!你所言有理!”

  “难怪你与那些儒臣如此不合!”

  “看来,儒家治国之道,已不适合大明之未来矣!”

  朱元璋长叹一声,摇头苦笑。

  他未曾料到,自己竟轻易被朱松几句话说服。

  西北之地的蓬勃发展,成为了最有力的证明,让朱元璋看到了大明朝未来的曙光。

  要使整个大明如西北一般,儒家治国之道必须摒弃。

  实际上,朱元璋早已意识到这一点,他早有布局,只待他离开后,应天府的儒官们自行显露。

  而朱松刚刚的一席话,更加坚定了他削弱儒家的决心,决不能让儒家再阻碍老九。

  “多谢父皇理解!”

  “儿臣所做一切,只为大明长久兴盛!”

  朱元璋的态度,让朱松松了一口气。

  老爷子站在他这边,一切便无碍。

  “父皇,靖难之役后究竟如何?”

  “你虽言清君侧,无意皇位,但推演结果显示,你不仅清君侧,还夺了皇位,甚至自封天道皇帝年号!”

  朱元璋闻言大笑,这便是他之前听朱松言语发笑的原因。

  朱松默然,天道皇帝?这年号似乎不错,或许可以考虑。

  “不过你放心,允炆已被封王,送往苏州就藩。”

  “这江山,日后定是你的,朕放心交予你手!”

  “你虽胜老四,却仍放其回北平,归还其部下,令其继续镇守。”

  “你甚至破例将标儿的所有子孙都封为王爷,尽管他们并无实权,却也确保了他们一生衣食无忧。”

  朱元璋随即给出承诺,这让朱松心中的大石落地。

  朱松闻言,不禁长舒一口气。

  他未曾料到,自己长久以来渴望的认可,竟在今晚这场父子间的坦诚对话后得以实现。

  “早些歇息吧。

  还有,西征之事,你也需多加留意。”

  朱元璋轻拍朱松肩膀,随后转身离去。

  “儿臣恭送父皇!”

  朱松连忙起身,双手抱拳,目送朱元璋背影渐渐远去。

  ---

  朱元璋离去后,朱松内心难以平复。

  他惊讶于老爷子竟也拥有一个系统,这完全出乎他的预料。

  更令他震惊的是,这国运系统能推演未来,包括他在内的所有人在老爷子面前都似乎无秘密可言。

  一想到这点,他不禁感到毛骨悚然。

  看来未来诸多事宜,老爷子早已洞悉。

  “方才只提及我未来会登基为帝,但之后的事父皇似乎有意避而不谈。”

  朱松皱眉自语,心中好奇自己称帝后又将经历何番波折。

  作为穿越者,朱松曾以为自己能凭借超前眼光预知未来,从而在这个时代改写命运。

  然而,历史早已被老爷子改得面目全非。

  朱允炆既已无法成为建文帝,靖难之役又何从谈起?

  老四想要称帝,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正如老爷子所言,只要他坚持传位于自己,老四又能有何作为?

  他非朱允炆,对付一个燕王自是轻而易举。

  这一结果,对朱松而言,无疑是个好消息。

  朱松心中总有一丝不安萦绕,仿佛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自己无法完全掌控,更像是被父亲牵引着前行。

  表面上,他看似取得了胜利,长久以来的奋斗与渴望的认可,在那个夜晚悉数获得。

  然而,这份认可来得太过轻易,仿佛是父亲轻易给予的馈赠。

  尽管父子俩今晚坦诚交流了许多,但他总感觉父亲仍有所隐瞒。

  “你在沉思什么?”嬴政的声音适时响起。

  对了,自己竟忘了这位存在!之前正是嬴政提醒自己,父亲可能已洞悉了自己的秘密。

  “始皇帝,你刚才也听到我和父皇的对话了吧?”朱松直接问道,“你觉得父皇心里究竟在盘算什么?”

  嬴政反问:“你父皇是何许人也?”

  “这还用说?大明朝的开国皇帝啊!”朱松不解地回答。

  “朕同为皇帝,且为始皇帝!”嬴政傲然道,“你父皇的心思,朕断言你未必比朕更为了解!你只需将自己置于他的位置,便能大致揣测明白!”

  嬴政这番分析直击要害,让朱松眼前一亮。

  “换位思考吗?”朱松喃喃自语,“还真是旁观者清啊!”

  他恍然大悟地点点头,瞬间明白了过来。

  只是今晚的对话太过突兀,没给他太多思考的时间罢了!

  即便没有嬴政的提醒,朱松细细思量,也能想通其中关节。

  说到底,他只是没有从一个皇帝的角度去审视这个问题。

  “假如你是皇帝,拥有如你这般超凡的儿子,你会如何应对?”嬴政继续问道,“对你来说,儿子亦是臣子,一个才华横溢的臣子,终将成为皇帝手中最锋利的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你父皇正式传位前,任务只会越来越多。”嬴政笑道,确信朱松已有所悟。

  “确实如此,能者自当承担更多。”朱松回应。

  “我总算明白父皇为何如此重视收复西域了。”朱松继续说道。

  “照此推理,西域之战绝非终结。”

  “或许西域之后,便是漠北。”朱松点头赞同。

  始皇帝魂的影响显而易见,让朱松迅速洞察了局势。

  嬴政所言不虚,身为朱元璋之子,他亦是臣子。

  若他为帝,拥有如此能臣,定会图谋疆土,征服四方。

  想通此节,朱松心中的不安烟消云散。

  即便感觉被父亲利用,但这何尝不是一种认可?毕竟,其他藩王尚无此等机会。

  “有机会,我应与父皇和始皇帝深入交流。”朱松突然说道,让嬴政一时无语。

  一夜过去,次日清晨,父子三人共进早餐,朱元璋神色如常,仿佛昨夜之事未曾发生。

  朱松心领神会,未在朱标面前提及昨晚话题。

  “老九,若无事便自行忙去,我稍后去大戏院听戏。”朱元璋笑道。

  “听说有新戏上演,你写了不少好剧本?”

  “确有此事,但剧本非我一人所作。

  我在汉中大戏院培养了创作团队,他们才是主力。”朱松解释。

  这批作者,才华不输后世文人。

  后世有云:艺术植根生活,超越其上。

  文学创作亦然。

  戏剧虽多为虚构,却常与现实相通,方能触动人心,引人观之。

  汉中现今诸多剧本,有的甚至取材于汉中军队之战役,尤以哈密之战与收复河西走廊为甚。

  剧中主角秦武、杨赫,更有演员身着特定服饰,于台上扮演引人愤慨之角。

  此类战斗戏码,百姓喜闻乐见。

  “咦?你竟专门培育一群作者编剧本?”

  “吾还以为你抽空创作如此多剧本呢!”朱元璋闻言兴趣盎然。

  “编写剧本,实则揣摩观众之心也。”

  “不论戏曲或戏剧,终需观众认可,观众喜好最为关键。”

  “知晓观众所好,剧本自不愁无人问津。”朱松笑答。

  “确是如此,吾近来所观之戏,亦多为战事。”

  “百姓似乎颇为欢迎。”朱元璋点头赞同。

  “每个时代,百姓关注之点各异。

  当今大明百姓最为厌恶、憎恨者,即为外敌。”

  “涉及抗敌之剧情,必有市场。”

  “若再添个人英雄主义,如一人敌数百人之情节,定受追捧。”

  朱松以为,此理与后世国人热衷抗日神剧相通。

  朱元璋未予否认,他自己亦对此类剧罢不能。

  不久,朱松与朱标各自忙碌,朱元璋则沉思前事,决意前往戏院观戏。

  “然此类剧情,似皆以民族仇恨为核?”

  朱元璋迅速洞察此类剧情之本质——民族仇恨。

  明朝与北元的世代仇恨,以及后世与某敌对势力的深仇大恨,皆是如此!

  “这不是件好事吗?”

  “百姓生活安逸了,难免会有所放松。

  这样的故事越多,越能时刻警醒百姓,让他们铭记那段艰辛岁月!”

  “不能因为现在的安逸,就忘却了曾经的仇恨和最基本的警惕!”

  朱松笑着反问。

  “嗯,似乎确实如此!”

  朱元璋也不禁点头赞同。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在朱元璋的脑海中响起:

  “其实宿主不必过于纠结此事!每个时代都有其精神追求,只是目标各异罢了!这个时代的人热衷于看征战的故事,而在朱棣一脉的后世,他们则喜欢看抗击某敌对势力的情节!”

  朱棣一脉的后世?敌对势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系统,你给我说清楚,这敌对势力究竟是什么?”

  朱元璋诧异地问道。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你昨晚与汉王朱松谈论的儒生误国话题说起。

  你曾推演朱棣一脉至英宗土木堡之变时期,应当知晓,那是大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那你可知这转折的根本缘由?”

  系统缓缓问道。

  “那愚蠢的英宗,也配提此转折?但你所说转折,莫非是因为那一战大明勋贵与精锐尽失,导致大明逐渐衰败?”

  朱元璋一提土木堡之变便怒火中烧,但仍耐心分析。

  “正是,此为诱因。

  也因那一战,勋贵几乎殆尽,儒生集团势力渐大,以至于后来文官集团始终压制武将,军政大权也基本落入文官之手!武将那时,几乎成了文官手中的棋子!”

  “汉王朱松昨晚的分析你也听见了。

  在你看来,儒家治国之下,大明的武力又能发挥几何?”

  系统缓缓解释。

  喜欢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