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此类商品交易仅限汉人货币,则汉人货币必能通行天下,吸引全球金银流入大明。
汉人货币之声誉与知名度,将随时间逐渐提升。
假以时日,或许仅需数年乃至十数年,其霸主地位将坚不可摧。
“此计甚妙!”
“但吾有一虑,初期如何吸引异国商人自愿兑换使用汉人货币?”
朱元璋提出疑问。
“简单,试以例说明。”
“若以百万银两可换之物,汉人货币仅需九十万,如何选择?”
朱松笑问。
“自当兑换货币……”
朱元璋脱口而出,随即领悟朱松之意。
“正是,商人求利,必选最经济之道。”
“无需百姓或商人以金银兑换,只需微调货币购买力及与金银兑换率,便能促其主动兑换。”
“待新货币使用者众,再废金银交易,一统货币。”
“届时,新式货币将全面推广,成功取代大明宝钞与金银,成为唯一硬通货。”
朱松含笑点头。
“如此说来,我们岂非要亏损?”朱元璋皱眉问。
“怎会亏损?此乃初期投入罢了!”“我们只是割舍部分利润。”朱松说,“譬如,儿臣食盐利润有五成,若以三成吸引客商兑换货币,便足以诱人,不过是少赚些许。”
“而这少赚的利润,儿臣自会从别处赚回,且定会比投入更多!”朱松自信满满。
“九弟高明!”朱标赞道,“依你所言,若咱的货币能掌控世界经济,何愁日后不赚?”说着,他给朱松竖了大拇指。
“那你这新货币打算命名为何?”朱标问。
“此乃汉人货币,要不就叫大明龙币或汉华币,父皇与大哥以为如何?”朱松笑问。
“为何不叫明币?”朱元璋顺口问。
此言一出,朱松与朱标皆面露尴尬。
“父皇,明币与冥币同音,汉人烧纸钱,若叫明币,岂不怪异?”朱标提醒。
朱元璋默然,似觉有理,气氛略显尴尬。
“罢了,名字无妨,龙币、汉华币皆可,你定。”朱元璋摆手,“咱只想知道,发行这货币,具体如何操作?能否即刻发行?”
“父皇,发行新货币不易,儿臣需筹备一番,少则数月,多则一两年,甚至两三年都有可能。”朱松苦笑,“关键是纸币制造技术,儿臣尚需研究。
再者,新货币须有发行商。”
“发行商?”
朱元璋眉头紧锁。
“对,必须有个让众人信服的发行商!”
“若朝廷直接发行,难免令人联想到大明宝钞,初期便遭排斥!”
“西北或许还行,大明其他地方就难办了!”
朱松神色肃穆地说明。
“你是说咱朝廷没信誉了?”
朱元璋嘴角微颤,显然被触动了。
再次被打脸啊!
“倒也不是,主要是需有个专业部门专管纸币发行,且与朝廷保持一定距离!”
“此部门受朝廷掌控,但表面要!”
“简而言之,需专人专职,最好直接对皇帝负责,不与其他部门纠葛!”
“如此,方能增其公信力!”
朱松点头解释。
“那你这部门叫什么?如何运作?”
朱元璋好奇追问。
“儿臣称之为银行!父皇可视为民间钱庄升级版!”
“银行业务涵盖钱庄现有业务,还负责纸币发行与回收!”
“儿臣想在西北先设大明皇家银行,专管此事!”
“大明皇家银行需迅速建立,在纸币发行前树立公信力,最好整合所有钱庄于其旗下!”
“让民间钱庄皆依托大明皇家银行发展生存!”
“如此,大明皇家银行必成大明金融权威,届时纸币才有公信力!”
朱松直言不讳地透露了初步计划。
“大明皇家银行?这名儿好,听着就威风!”
“也直接表明是咱大明皇室所开,即便与朝廷无直接关联,也代表皇家!”
朱元璋满意点头,说道:“正是,如此可区分皇家与朝廷。”
“朝廷与皇家应各归其位,皇家信誉或可超越朝廷。”
朱松察言观色,笑答:“甚好,便依此行事。”
“稍后朕便下旨,命张紞助你,共筑大明皇家银行。”
朱元璋当即决断。
朱标顾虑道:“若朝廷大臣反对,如何应对?”
朱元璋冷笑:“老九于封地开银行,犹如钱庄,与他们何干?再者,不用大明钱币便是。”
“这也是银行须与朝廷分离之因,官员不得干涉。
权再大,亦不可!”
“专业之事,当由专业之人担当。”
朱松点头赞同,心中暗想:汉王开银行,岂容朝臣置喙。
且六部中仅户部有权参与,张紞乃吾方之人,余者不足虑。
朱标又问:“纸币面额如何区分?”
朱松道:“面额之前,先说一种简易数字。”
言罢,命人取纸笔,写下0至9十个数字。
“此圈为零,余者为一二三四五六七。”
“此为十,二后加零为二十,二零零为二百,零零零为二千,余皆类推。”
“此计数法,较汉字更为简便,二位以为如何?”
朱元璋见数字,心头微震。
这数字他已熟知,皆因国运系统的缘故,在系统内,数字正以此字符展现。
朱元璋曾特意向国运系统学习过这些。
念及老九身上也有系统,知晓此类数字便不足为奇。
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老九确有系统。
“如此计数,确比汉字更为便捷!”朱标对此数字表现出浓厚兴趣,眼神闪烁。
“确实,此乃最便捷的计数法,一旦理解数字概念,其余便迎刃而解。”
“常用数字为1、2、5、10、100、1000、。”
“依此逻辑,面值可设为1元、2元、5元、10元四种小额,以及100元、1000元、元三种大额。”
“儿臣欲于最大面值元上印制大明历代君主头像。”
“1000元面值则为藩王。”
“100元面值可赐予朝勋卓着的重臣与勋贵。”
“小额面值则展现大明风景,如长城、皇宫、泰山等,让人一眼认出此乃大明之景。”朱松笑道。
“历代君主头像?”
“可现今大明仅父皇一位皇帝。”朱元璋皱眉。
“那便暂且只印父皇一人。”
“儿臣前已言明,货币需定期印刷、发行与回收,并以三十年为期,更换面值图案。”
“最大面值将印八位皇帝头像,每三十年更替一次。”
“但父皇作为开国皇帝,头像居首且永不更换,其余七位依功绩更替。”
“此规可定为祖训。”朱松直言其意。
朱元璋听后,笑容满面!
“货币单位为何称元?”
朱标好奇问道。
“元代表铜板,铜板为圆形,故以一元相称!”
“元字书写简便,优于圆字!”
朱松认真回答。
“如此说来,一元即一铜板,也即一文钱?”
“那千元便等于一两银子?”
朱标恍然大悟。
“正是,千元一两,万元十两!”
“万两银子,仅需千张万元纸币,远比携带万两银子便捷,纸币轻便,易于存储运输!”
朱松笑道。
“确是如此!”
“国库亦能借此节省空间,千万乃至亿张纸币,一间小屋即可容纳!”
朱标深表赞同。
“但纸币对纸张、印刷、防伪要求甚高!”
“儿臣需时间筹备,技术虽有,合格纸币尚需研发验证!”
朱松转向朱元璋。
“无妨,先建大明皇家银行,纸币之事可缓!”
朱元璋点头应允。
“但纸币设计需即刻考虑!”
“儿臣意用头像与风景作图案,纸币双面,头像一面,另一面以景物填充!”
“父皇、大哥可有高见,如何设计更显大额纸币独特?”
朱松提出新问题。
“双面?大明宝钞乃单面,双面图案,岂不繁复?”
朱元璋听罢,眉头紧锁。
“问题在于纸张与印刷!”
“儿臣设计的纸币小巧,约手掌大小,对厚度与硬度有特定要求。”
“纸币用纸需独特,他人无法仿制,造纸之术应由大明皇家银行造币局独掌。”
朱松细述其理念。
“原来如此!”
“纸币设计真非易事!”
“如此看来,大明宝钞实属粗制。”
朱元璋点头,略感失落。
“父皇不必自谦!”
“儿臣造新币,父皇亦可参与。”
“父皇头像、纸币花纹图案,皆可提出见解。”
“新币发行,亦有父皇之功。”
朱松之言,深得朱元璋之心,倍感贴切。
“哈哈,好,朕也来设计!”
“大额纸币,除朕头像外,还应……”
朱元璋大笑,与朱松、朱标热烈讨论。
三人院中长谈,朱元璋笑声不时传出。
夜深,朱元璋起身,对朱松嘱托:
“大明皇家银行与新币之事,全权交你,放手去做!”
“但朕以为,大额纸币正面左为朕像,右绘陶瓷器,背面则为皇宫图最佳。”
言罢,准备就寝。
夜深人静,三人谈论良久。
“儿臣定全力以赴,不负父皇所托!”
朱松应允。
“好吧,咱们先回去陪秋儿他们歇息,你可不知道,咱们的大孙子现在没咱们陪着都不肯安睡了!”
朱元璋朗声大笑,心情愉悦。
“儿臣恭送父皇!”
朱松与朱标目送朱元璋离去,兄弟俩相视而笑。
喜欢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
汉人货币之声誉与知名度,将随时间逐渐提升。
假以时日,或许仅需数年乃至十数年,其霸主地位将坚不可摧。
“此计甚妙!”
“但吾有一虑,初期如何吸引异国商人自愿兑换使用汉人货币?”
朱元璋提出疑问。
“简单,试以例说明。”
“若以百万银两可换之物,汉人货币仅需九十万,如何选择?”
朱松笑问。
“自当兑换货币……”
朱元璋脱口而出,随即领悟朱松之意。
“正是,商人求利,必选最经济之道。”
“无需百姓或商人以金银兑换,只需微调货币购买力及与金银兑换率,便能促其主动兑换。”
“待新货币使用者众,再废金银交易,一统货币。”
“届时,新式货币将全面推广,成功取代大明宝钞与金银,成为唯一硬通货。”
朱松含笑点头。
“如此说来,我们岂非要亏损?”朱元璋皱眉问。
“怎会亏损?此乃初期投入罢了!”“我们只是割舍部分利润。”朱松说,“譬如,儿臣食盐利润有五成,若以三成吸引客商兑换货币,便足以诱人,不过是少赚些许。”
“而这少赚的利润,儿臣自会从别处赚回,且定会比投入更多!”朱松自信满满。
“九弟高明!”朱标赞道,“依你所言,若咱的货币能掌控世界经济,何愁日后不赚?”说着,他给朱松竖了大拇指。
“那你这新货币打算命名为何?”朱标问。
“此乃汉人货币,要不就叫大明龙币或汉华币,父皇与大哥以为如何?”朱松笑问。
“为何不叫明币?”朱元璋顺口问。
此言一出,朱松与朱标皆面露尴尬。
“父皇,明币与冥币同音,汉人烧纸钱,若叫明币,岂不怪异?”朱标提醒。
朱元璋默然,似觉有理,气氛略显尴尬。
“罢了,名字无妨,龙币、汉华币皆可,你定。”朱元璋摆手,“咱只想知道,发行这货币,具体如何操作?能否即刻发行?”
“父皇,发行新货币不易,儿臣需筹备一番,少则数月,多则一两年,甚至两三年都有可能。”朱松苦笑,“关键是纸币制造技术,儿臣尚需研究。
再者,新货币须有发行商。”
“发行商?”
朱元璋眉头紧锁。
“对,必须有个让众人信服的发行商!”
“若朝廷直接发行,难免令人联想到大明宝钞,初期便遭排斥!”
“西北或许还行,大明其他地方就难办了!”
朱松神色肃穆地说明。
“你是说咱朝廷没信誉了?”
朱元璋嘴角微颤,显然被触动了。
再次被打脸啊!
“倒也不是,主要是需有个专业部门专管纸币发行,且与朝廷保持一定距离!”
“此部门受朝廷掌控,但表面要!”
“简而言之,需专人专职,最好直接对皇帝负责,不与其他部门纠葛!”
“如此,方能增其公信力!”
朱松点头解释。
“那你这部门叫什么?如何运作?”
朱元璋好奇追问。
“儿臣称之为银行!父皇可视为民间钱庄升级版!”
“银行业务涵盖钱庄现有业务,还负责纸币发行与回收!”
“儿臣想在西北先设大明皇家银行,专管此事!”
“大明皇家银行需迅速建立,在纸币发行前树立公信力,最好整合所有钱庄于其旗下!”
“让民间钱庄皆依托大明皇家银行发展生存!”
“如此,大明皇家银行必成大明金融权威,届时纸币才有公信力!”
朱松直言不讳地透露了初步计划。
“大明皇家银行?这名儿好,听着就威风!”
“也直接表明是咱大明皇室所开,即便与朝廷无直接关联,也代表皇家!”
朱元璋满意点头,说道:“正是,如此可区分皇家与朝廷。”
“朝廷与皇家应各归其位,皇家信誉或可超越朝廷。”
朱松察言观色,笑答:“甚好,便依此行事。”
“稍后朕便下旨,命张紞助你,共筑大明皇家银行。”
朱元璋当即决断。
朱标顾虑道:“若朝廷大臣反对,如何应对?”
朱元璋冷笑:“老九于封地开银行,犹如钱庄,与他们何干?再者,不用大明钱币便是。”
“这也是银行须与朝廷分离之因,官员不得干涉。
权再大,亦不可!”
“专业之事,当由专业之人担当。”
朱松点头赞同,心中暗想:汉王开银行,岂容朝臣置喙。
且六部中仅户部有权参与,张紞乃吾方之人,余者不足虑。
朱标又问:“纸币面额如何区分?”
朱松道:“面额之前,先说一种简易数字。”
言罢,命人取纸笔,写下0至9十个数字。
“此圈为零,余者为一二三四五六七。”
“此为十,二后加零为二十,二零零为二百,零零零为二千,余皆类推。”
“此计数法,较汉字更为简便,二位以为如何?”
朱元璋见数字,心头微震。
这数字他已熟知,皆因国运系统的缘故,在系统内,数字正以此字符展现。
朱元璋曾特意向国运系统学习过这些。
念及老九身上也有系统,知晓此类数字便不足为奇。
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老九确有系统。
“如此计数,确比汉字更为便捷!”朱标对此数字表现出浓厚兴趣,眼神闪烁。
“确实,此乃最便捷的计数法,一旦理解数字概念,其余便迎刃而解。”
“常用数字为1、2、5、10、100、1000、。”
“依此逻辑,面值可设为1元、2元、5元、10元四种小额,以及100元、1000元、元三种大额。”
“儿臣欲于最大面值元上印制大明历代君主头像。”
“1000元面值则为藩王。”
“100元面值可赐予朝勋卓着的重臣与勋贵。”
“小额面值则展现大明风景,如长城、皇宫、泰山等,让人一眼认出此乃大明之景。”朱松笑道。
“历代君主头像?”
“可现今大明仅父皇一位皇帝。”朱元璋皱眉。
“那便暂且只印父皇一人。”
“儿臣前已言明,货币需定期印刷、发行与回收,并以三十年为期,更换面值图案。”
“最大面值将印八位皇帝头像,每三十年更替一次。”
“但父皇作为开国皇帝,头像居首且永不更换,其余七位依功绩更替。”
“此规可定为祖训。”朱松直言其意。
朱元璋听后,笑容满面!
“货币单位为何称元?”
朱标好奇问道。
“元代表铜板,铜板为圆形,故以一元相称!”
“元字书写简便,优于圆字!”
朱松认真回答。
“如此说来,一元即一铜板,也即一文钱?”
“那千元便等于一两银子?”
朱标恍然大悟。
“正是,千元一两,万元十两!”
“万两银子,仅需千张万元纸币,远比携带万两银子便捷,纸币轻便,易于存储运输!”
朱松笑道。
“确是如此!”
“国库亦能借此节省空间,千万乃至亿张纸币,一间小屋即可容纳!”
朱标深表赞同。
“但纸币对纸张、印刷、防伪要求甚高!”
“儿臣需时间筹备,技术虽有,合格纸币尚需研发验证!”
朱松转向朱元璋。
“无妨,先建大明皇家银行,纸币之事可缓!”
朱元璋点头应允。
“但纸币设计需即刻考虑!”
“儿臣意用头像与风景作图案,纸币双面,头像一面,另一面以景物填充!”
“父皇、大哥可有高见,如何设计更显大额纸币独特?”
朱松提出新问题。
“双面?大明宝钞乃单面,双面图案,岂不繁复?”
朱元璋听罢,眉头紧锁。
“问题在于纸张与印刷!”
“儿臣设计的纸币小巧,约手掌大小,对厚度与硬度有特定要求。”
“纸币用纸需独特,他人无法仿制,造纸之术应由大明皇家银行造币局独掌。”
朱松细述其理念。
“原来如此!”
“纸币设计真非易事!”
“如此看来,大明宝钞实属粗制。”
朱元璋点头,略感失落。
“父皇不必自谦!”
“儿臣造新币,父皇亦可参与。”
“父皇头像、纸币花纹图案,皆可提出见解。”
“新币发行,亦有父皇之功。”
朱松之言,深得朱元璋之心,倍感贴切。
“哈哈,好,朕也来设计!”
“大额纸币,除朕头像外,还应……”
朱元璋大笑,与朱松、朱标热烈讨论。
三人院中长谈,朱元璋笑声不时传出。
夜深,朱元璋起身,对朱松嘱托:
“大明皇家银行与新币之事,全权交你,放手去做!”
“但朕以为,大额纸币正面左为朕像,右绘陶瓷器,背面则为皇宫图最佳。”
言罢,准备就寝。
夜深人静,三人谈论良久。
“儿臣定全力以赴,不负父皇所托!”
朱松应允。
“好吧,咱们先回去陪秋儿他们歇息,你可不知道,咱们的大孙子现在没咱们陪着都不肯安睡了!”
朱元璋朗声大笑,心情愉悦。
“儿臣恭送父皇!”
朱松与朱标目送朱元璋离去,兄弟俩相视而笑。
喜欢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