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心中震惊连连-《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

  “此后你无需时刻相随,汉中府事务繁多,你自去忙碌,只记得早日筹备,征服西域之事便好,我们盼你佳音!”

  “至于我与你大哥,有锦衣卫在侧,你无需多虑。”

  朱元璋摆手示意。

  他岂会让朱松日后只围着自己打转,西域还待征服呢!

  “袁管家,自明日起,父皇行程由你妥善安排,务必周到。”

  朱松唤来袁管家,正言吩咐。

  他虽不常伴父皇左右,但总有人需侍奉周全。

  “父皇,王府产业多由袁管家打理,纺织厂则由母妃与锦儿姑娘负责,若有兴趣,可让他们安排参观。”

  朱松向朱元璋介绍袁管家。

  “如此甚好,有事便找你王府管家,你去忙吧。”

  朱元璋对这般安排颇为满意。

  朱松离去后,朱元璋与朱标在院中闲聊。

  “父皇今日怎不提教材之事?”

  朱标好奇问道。

  “我不提,儿子难道不懂献礼?老九不是已问起皇卫学院开学之时?”

  “到时候自有答案,不必急躁。”

  朱元璋笑而摆手,心中明镜般清楚。

  “原来如此!”

  朱标闻言,恍然领悟。

  数日里,朱元璋常携朱标游逛汉中府。

  朝廷大事,多由锦衣卫递送奏折至他处批阅,较之于应天府时每日早朝、事无巨细,此际轻松许多。

  六部能自理之事,皆拟章程执行,最终汇总报告呈于朱元璋。

  此举之下,朝廷运作效率竟有所提升。

  在朱元璋与朱标皆离应天府之时,百官之日常权限得以增强,寻常事务皆可自主决断。

  然而,此亦伴有风险。

  若决策失当,工作报告无法令朱元璋满意,待其归来,必将一一问责。

  故虽权力增大,无人敢轻视或滥用。

  一旦有误,轻则前程受损,重则性命难保。

  三日间,朱元璋携朱标于汉中府体验近乎退休之生活,父子皆感惬意。

  汉中府乐趣颇多,远胜于应天府。

  朱元璋甚至思忖,日后是否可于此养老。

  至于朱标之状况,亦令他忧虑。

  若实在不行,让朱标长住汉中府,似乎亦为上策,至少余生可过得舒适些。

  三日后,朱元璋开始巡视汉王府名下产业,诸如投保行、大戏院、纺织厂等,生活既惬意又充实。

  另一方面,朱松为履行对父之诺,准备攻打西域,亦着手西征筹备。

  一日,朱元璋与朱标于王府院中闲谈,朱松携两名下人径直入内。

  “老九,今日不忙乎?”朱元璋见朱松清晨来访,颇感诧异。

  “不急,儿臣特为父皇准备一物。”朱松言罢,令下人抬上所备之物,乃是一套崭新瓷器。

  “竟是此瓷器?”朱元璋见箱内之物,面露惊色。

  昔日朱松所赠之瓷器,留于宫中,此行未携。

  未几,朱元璋便觉遗憾,因用惯那套瓷器品茗,再饮时,即便茶叶再佳,亦觉有所缺失。

  早知如此,应命人携之同行。

  朱松笑道:“儿臣见父皇未带那套瓷器,便命瓷器厂重做了一套。”

  朱元璋闻言,心头甚悦,暗想朱松如此细心,显然对他这个父亲颇为上心。

  “好!你有此心意便好!咱知你孝顺。”朱元璋笑着点头,心想以后再饮茶也不必觉得无趣了。

  “若父皇与大哥无事,儿臣便先告退。”朱松欲走。

  “且慢!”朱元璋唤住他。

  “父皇还有何事?”朱松忙问。

  朱元璋盯着朱松,期盼地问道:“你大哥的身体你知晓,咱此番来汉中府,便是想问问,是否还有其他法子能治好他?”

  其实,初见朱松时,朱元璋便想问,只是一直犹豫至今。

  此事实在矛盾,治好朱标,皇位便稳归太子,可朱元璋又不确定朱松是否乐意。

  但总不能一直不说,于是他终是问了出来。

  朱松苦笑摇头:“父皇,大哥的病情儿臣一直挂心,但目前尚无良策。

  抱歉,大哥。”

  望着朱标,朱松目光中带着无奈。

  若有法可治,他怎会任由大哥离去?况且,即使有延寿丹,也只能延寿二十年,且所需药材稀缺,至今他仍缺几味主药。

  当然,还有一法可救朱标,那便是他领悟双全手,但何时能成,连他自己也无法预料。

  他此刻无法轻易许下承诺,因期望愈大,失落亦随之加深。

  “没事,大哥已经释怀了。”

  “能多活这两年,大哥已经很感激你了。”朱标豁达一笑。

  “那父皇,儿臣先告退了。”朱松望向朱元璋那略显纠结的面容,最终还是退了出去。

  “标儿,要不咱们先在汉中府住下吧?我相信老九,他定能想出法子延续你的性命。”朱元璋神情复杂地对朱标说。

  “可朝廷那边……”朱标闻言,不禁犹豫。

  国不可一日无君,大明虽暂时安稳,但皇帝与储君长久不在京师,定会生乱。

  “无妨,我这把老骨头还经得起折腾,汉中到应天往返也无妨,如今有了水泥路,便捷多了。”

  “主要是你,最好还是留在汉中,或许老九何时就能想出办法了。”朱元璋严肃地说。

  朱标沉默地点点头,没有再多言。

  他明白,老爷子决定的事,他反对也无济于事。

  心情沉重,朱元璋今日无意外出。

  他想到朱松书房找些平日阅读的书看看,便带着朱标直奔书房。

  这书房他来过数次,书籍众多,不知老九平日都读些什么,是否有修道之书?

  “咦?”

  “父皇,这里竟有本《明史》!”朱标在书架上发现一本书,封面二字令他面露惊讶。

  明史,即大明历史。

  大明建国不过数年,怎会有明史?

  “难道是老九所着?”朱元璋同样惊讶,拿起明史翻阅起来。

  很快,朱元璋确认这明史为老九朱松亲笔所写,字迹清晰可辨,正是朱松的风格。

  此书乃朱松闲暇之余手抄,共计两万八千八百六十八字,详尽记录了后世诸事。

  朱元璋发现,记录起始于老九就藩汉中府之年。

  诸如洪武二十年,冯胜、傅有德、蓝玉三位将领北伐;洪武二十一年蓝玉捕鱼儿海大胜;洪武二十四年燕王扫北,生擒乃儿不花等事迹,一一在列。

  紧接着,一行触目惊心的文字跃入眼帘:洪武二十五年,朱标薨逝。

  朱元璋见状,惊愕不已,继续阅读。

  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爆发;洪武二十八年,秦王朱樉薨;洪武三十一年,晋王朱棡薨;建文帝登基,随即削藩,靖难之役爆发……

  此刻,朱元璋双眼圆睁,心中震惊连连。

  老九所记史书,虽简略,却精准无比,与他通过国运系统推演的历史轨迹分毫不差。

  ---分割线---

  “这……还是算卦吗?”朱元璋心中满是疑惑与震撼,“老九竟仿佛预见了大明的未来!”

  朱标同样目睹了明史内容,一脸难以置信地向朱元璋发问:“父皇,九弟所记,怎与您梦中所言如出一辙?”

  朱元璋一时语塞,心中同样充满困惑。

  “莫非,是那辅佐九弟的神仙透露给他的?”朱标忽地提出猜想。

  既然朱元璋的老神仙知晓诸多事宜,那辅助九弟的神仙,想必也预知后世之变吧?

  这念头于他而言,或许是唯一合理的答案!

  朱元璋沉默。

  那些神仙不都是他编造的吗?

  国运系统与老九身上的系统,功能不该各异吗?

  他记得国运系统曾言,朱松的系统并非推演之用!

  “系统,这究竟是何故?”

  “你给朕细细道来!”

  朱元璋急问国运系统。

  系统答:“本系统亦不知,但汉王朱松确有预知历史之能!”

  “原本的历史已被宿主与汉王朱松联手改写,即便是本系统的推演,也仅作参考!”

  “且确认汉王朱松有系统后,本系统关于他的一切推演均现偏差!”

  “因本系统无法推演其他系统,故之前推演皆基于朱松无系统之假设!”

  朱元璋困惑:“此言何意?”

  系统续道:“无系统的汉王朱松已非同小可,若再有系统相助,其结果宿主可自行遐想,一切皆有可能!”

  朱元璋再次沉默。

  诚然!

  国运系统的推演均基于老九无系统。

  无系统的老九已如此强大,若有系统,他又将强大到何种程度?

  更关键的是,老九一脉的未来,必将超越梦境推演中的繁盛!

  系统又言:“宿主应庆幸,汉王朱松乃你的亲子,非敌人!否则,大明王朝恐难承其重!”

  “虽不愿承认,但本系统似乎也不及汉王朱松的系统!”

  此刻,朱元璋满心震惊!

  这是何意?

  你的意思,莫非朕的国运系统还不如老九身上的那个?

  瞬间,朱元璋只觉一片混乱,怔在了原地。

  起初,他以为老九是修仙之人,才有如此能耐。

  然而国运系统却告知,老九身上同样携带系统,他本以为不过是系统功能有所不同罢了。

  至少在系统层面,自己应能与老九一争高下,不相上下。

  但国运系统这话,无疑是单方面认输了!

  若按朱标的逻辑,那他朱元璋身边的这位老神仙,根本无法与老九身边的那位相比!

  “罢了,朕不想争论此事,朕只想知道,老九为何能知晓如此多原本的历史走向?”

  朱元璋沉吟许久,才意识到这最关键的问题,国运系统并未解答。

  “此问题,宿主或许只能询问汉王朱松了。”

  国运系统似乎已放弃努力。

  喜欢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