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吾此刻亦感为难!-《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

  他们思想保守,对西北的经济特区试点颇为不满。

  更不解太子朱标为何与皇上一般,对汉王的举措如此支持。

  即便西北成果斐然,在他们眼中,亦是离经叛道,让他们感受到了威胁。

  此乃意识形态转变所带来的必然危机感,儒家出身者对此尤为敏感。

  市场经济的发展,势必削弱儒家在大明的影响力,造成致命打击。

  而他们未曾料到,身为儒家的太子朱标,竟在此关键时刻,再次公开支持汉王朱松的改革。

  此事已非西北一隅之事,江南、东南、两广,除北方,大明各地或将效仿。

  西北尚能容忍,但若全面推行,大明将何去何从?

  他们预见,若大明皆仿西北,儒家在治国中将何去何从?

  或将一切交由商人?

  此乃他们反对之根源。

  黄子澄与齐泰望向刘三吾,期盼他能引领。

  身为太子一派,他们不便在太子发言后再出声。

  私下可劝,朝堂之上则不可。

  “陛下,微臣欲言。”

  刘三吾自然也洞悉此理,此刻只得鼓起勇气站出。

  “你的意图我已知晓。

  反对之词就免了,若你能让应天府如汉中府般繁荣,我便听你的!”

  朱元璋扫视刘三吾一眼,一句话便将其噎住。

  此人是儒家代表,初由兵部尚书茹常举荐,与茹常等人同气连枝。

  刘三吾此刻发言,朱元璋心知必无善言。

  闻此,刘三吾愕然。

  教书育人、谈论治国大道尚能胜任,但要他一年内使应天府追上汉中府,别说他,满朝文武又有谁能够做到?

  “我如今只信亲眼所见,欲说服我,便以事实为依据!”

  “我认为老九的提议甚好,户部尚书张紞都表示支持,你们难道还质疑张紞的眼光?”

  朱元璋此言一出,在场官员皆意识到,此事恐已成定局。

  若要反对改革,张紞最有发言权,毕竟他掌管户部,对此最为熟悉。

  连他都赞同,其他门外汉还能有何异议?

  况且老爷子要以事实为准绳!

  这让他们如何反驳?

  何处寻找事实来证明他们的治国理念优于汉王朱松?

  相反,朱松的实绩与成果已摆在眼前,无可争议。

  此次,众人皆明白,他们败了,绝无翻盘可能!

  除非老爷子回心转意!

  但这可能吗?

  于是,新政推行之顺利,超乎朱元璋预料。

  原本反对的官员,还未及开口,反对之意便已消亡。

  他们的理由,即便说出,也显得无力,更无说服力,更遑论说服朱元璋!

  此次,汉王朱松大获全胜!

  不久,早朝结束。

  朱元璋再次召朱标至御书房。

  “标儿,江南、东南及两广经济圈之事,似已无障碍。”

  “吾所忧者,那些儒生暗中作梗,阳奉阴违。”

  “尤其是你的人,你需多加留意。”

  朱元璋神色凝重地提醒朱标。

  政策实施,最怕的倒行逆施,阳奉阴违。

  吾言再美,亦需下属执行到位。

  若心存异议,暗中阻挠,新政何以推行?

  此事,朱元璋绝不姑息。

  之所以对朱标言此,乃念及朱标,欲给众人一线生机。

  否则,谁若阻经济特区发展,休怪老朱无情。

  “儿臣明白。”

  朱标心中一紧,连忙应答。

  看来,还需与刘三吾等人深入交谈。

  想到此,朱标不禁头疼。

  “此外,增设三经济圈仅为第一步。”

  “西北经济圈已成榜样,群臣再无反对之辞。”

  “但下一步,恐有波折。”

  朱元璋话锋一转。

  “下一步?”

  朱标再愣。

  “老九之意,待三经济特区稳定,便废黄册制度,使百姓自由迁徙。”

  朱元璋苦笑解释。

  朱标闻言,双目圆睁。

  黄册制度,乃开国之初太祖所定。

  与封藩、卫所、嫡长子继承等制,皆为根本,几无更易之理。

  老九之举似有逆天之意!

  现今,除封藩制外,卫所制、嫡长子继承制皆因老九而面临变革,难道黄册制亦将不保?

  “父皇,您对此有何见解?”

  此番,朱标未敢贸然表态,欲先探明父皇心意。

  “依老九所言,大明欲兴,不可杂乱无章,须举国之力,定良策!”

  “然欲集举国之力,必先释民之束缚,予其最大之自由。”

  “废除黄册制,使民得自由迁徙,此乃关键一步!”

  “吾此刻亦感为难!”

  朱元璋言及此,无奈叹息。

  此举意味着他要亲自自己所立之规!

  所幸经济特区发展尚需时日,即便废黄册制,亦非短期内可成,他尚有充裕时间思考。

  朱允炆、朱允熥封藩王之际,朱标竟欲令吕氏殉葬?

  朱元璋之语,令朱标沉默。

  此问题上,身为太子,他亦无解。

  按老九之见,废黄册制似已成定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废之必有新制以替!

  大明人口众多,需有合理有效之管理法。

  若民得自由迁徙,诸多问题将现!

  如某地生活困苦,资源匮乏,民必大批迁徙,往宜居之地聚集。

  此乃人之常情,亦为众人之选!

  而流动人口增多,亦将增朝廷户籍管理之难,乃至无法统计!

  今日一村统计三百人,数日后人皆迁走,此景亦非不可能!

  “父皇,老九提议废除黄册制度,那他对于人口迁徙后的管理办法,想必也有所考虑吧?”朱标犹豫片刻后,转而问道。

  “问题是这小子什么也没提!”朱元璋无奈地叹息。

  他虽能从国运系统中窥见的推演画面细节中,隐约看出老九即位后黄册制度已被废除,百姓出行不再受地域限制,但具体操作却不得而知。

  他确信老九必有对策,只是这次未加说明。

  “此事重大,或许老九需深思熟虑方能提出可行方案。”朱标闻言,苦笑点头。

  “对了,你看看这个!”朱元璋突然取出一道拟好的圣旨,递给朱标。

  朱标接过,惊讶地发现这是册封朱允炆和朱允熥的圣旨。

  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你若无异议,就让礼部的人去东宫宣旨吧!”朱元璋缓缓说道。

  “儿臣无异议,就按此办理!”朱标当即应允,这结果对朱允炆兄弟或许最佳。

  ……

  东宫。

  朱标归来,礼部官员随行。

  “太子殿下,今日怎这么早回东宫?”吕氏恰好在院中,迎上前去,目光触及礼部官员,露出诧异之色。

  “允炆和允熥呢?父皇有旨,让他们出来接旨!”朱标直言不讳。

  吕氏闻言,脸色骤变。

  老爷子为何突然同时给朱允炆和朱允熥下旨?若非大事,怎会如此正式?除非……

  “太子殿下,老爷子圣旨上究竟说了什么?”吕氏神色不悦地问。

  她心知肚明,老爷子唯有在特定情形下,才会对这两个孙子颁发圣旨。

  然而,这样的圣旨,她宁可不要!

  “稍候你便知晓。”朱标没有多言,命人将正在书房苦读的朱允炆与朱允熥两兄弟唤出。

  随后,朱标率领东宫上下,跪迎朱元璋的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皇孙朱允炆封为吴王,封地苏州;皇孙朱允熥封为魏王,封地徐州。

  另择吉日就藩,钦此!”礼部官员展开圣旨,当着众人高声宣读。

  刹那间,吕氏如遭重击,脸色惨白,瘫倒在地。

  果然,她最怕的事还是发生了。

  老爷子竟给朱允炆封了王,还赐予封地。

  这意味着什么?至少在朱标登基前,朱允炆再无可能成为皇储。

  除非朱标称帝后再立太子,朱允炆才可能更进一步。

  但朱标的情况,老爷子清楚,她这个妻子也同样明了。

  朱标与皇位几乎无缘。

  老爷子此时给朱允炆封王,无疑是一种态度,仿佛在向所有人宣告,即便日后太子之位空缺,也不会从皇孙中挑选储君。

  这让她如何能接受?

  相比之下,朱允炆与朱允熥两兄弟的反应截然不同。

  朱允熥本无心机,一听自己被封王,自是欣喜万分。

  他在这深宫中本就过得压抑,时刻受朱允炆母子压制,巴不得封了王早日离宫。

  而朱允炆则一脸惊愕与惶恐。

  他一直在吕氏的教导下,努力做一个好皇孙,期盼有朝一日能成为皇太孙。

  尤其是朱标病后,吕氏更是催促他务必争取储君之位。

  他也一直在为此奋斗,希望能赢得朱元璋的青睐。

  然而,这道皇家诏令,彻底击碎了他们母子二人的所有憧憬。

  “儿臣遵旨,感激圣恩!”

  朱标不顾他们母子三人的思绪,径直接过了诏书。

  而那些来自礼部的官员,在一番祝贺后,留下藩王印绶和朝服,便匆匆离去。

  “你们俩都听见了吧?先回房去!”

  朱标对神色复杂的朱允炆和朱允熥命令道。

  朱允炆不敢违抗朱标的意愿,瞥了一眼失魂落魄的吕氏,最终与朱允熥一同退下。

  “为何?陛下为何会册封允炆为藩王?”

  吕氏难以置信地盯着朱标,急切地问道。

  “你是在质问父亲吗?”

  朱标的脸色瞬间阴沉,冷冽的目光吓得吕氏浑身一颤,紧闭双唇。

  吕氏野心勃勃,却命运多舛。

  她的一切地位和荣耀,皆源自朱标。

  此刻,她竟当面质疑朱标乃至朱元璋,这实为大不敬。

  因这道诏书,她已方寸大乱。

  “封允炆和允熥为藩王,是我提议的!”

  “我不管你心里怎么想,若你真为允炆好,就收起你的那些小心思!”

  朱标直言不讳地对吕氏说道。

  “可……可允炆毕竟是您现在的长子啊!”

  吕氏如遭雷击,她做梦也没想到,这道诏书竟是朱标亲自请求的。

  喜欢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