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最令他兴奋的是蜂窝煤的成本-《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

  “此块蜂窝煤,点燃后能燃多久?”

  朱元璋此刻问道:

  “工部的人测试结果如何?煤炭粉因产地不同,质量和燃烧时间是否有所差异?”

  “确实如此,最差的也能燃烧一个时辰,好的可达两个时辰,大多在一个半时辰左右。”朱标笑着回答。

  “真是好东西,燃烧时竟无烟!”朱元璋满意地点头。

  现下多数煤炭燃烧带烟,刺鼻且易使室内乌烟瘴气。

  他未料到老九提及的蜂窝煤,制作简便且燃烧效果佳。

  “工部说,一块蜂窝煤煤饼造价约10文钱,比普通煤炭便宜,燃烧更充分持久。”朱标急切地说。

  最令他兴奋的是蜂窝煤的成本。

  若大量生产,必将惠及百姓。

  “父皇,我计划在汉中府郊外建厂,大批生产蜂窝煤,售予百姓。

  让他们寒冬也能用煤取暖,且烧水做饭也方便,只需一煤炉即可。

  如此,百姓取暖之余,连柴火都省了。”朱标道出计划。

  “你总想找事做。”朱元璋笑道,“既然想做,就去做吧,我支持你。

  老九说山西有未开采煤矿,让工部派人探查,若有便开采。”

  “多谢父皇!”朱标连忙道谢。

  “皇上,鸿胪寺传来消息,哈密国使臣请求觐见!”

  此时,王琛步入内室,向朱元璋禀告。

  “哈密国使臣?所求何事?”

  朱元璋闻言,眉宇间闪过一丝讶异。

  “似乎是为了乞降而来。”

  王琛含笑答道。

  朱元璋闻言,不禁朗声大笑。

  老九出征已逾一月有余,哈密国使臣此刻却来应天府乞降?

  “父皇,他们或许已先至九弟处求情未果,这才转而前来应天府。”

  朱标心中一动,向朱元璋提醒。

  “哼,他们倒是打得好算盘!”

  “想必是在老九那里吃了闭门羹,这才找上门来。”

  “老九都未松口,朕更不会答应。”

  朱元璋冷笑一声,随即吩咐王琛:“告知礼部接待,就说朕无暇他顾。

  待这批哈密国使臣归国,哈密国恐已不复存在。”

  既老九可能已拒绝哈密国乞降,便表明哈密国于他眼中不过尔尔,必能攻下。

  在此情境下,朱元璋更不会轻易应允乞降。

  再者,自应天府返回哈密国,快马加鞭亦需月余。

  待他们归国,哈密城头或许已遍插大明日月龙旗。

  “父皇,若九弟攻下河西走廊,您有何打算?”

  朱标突然好奇发问。

  此言一出,朱元璋笑容顿敛。

  提及此事,他也颇感棘手。

  河西走廊收复后,难道真要赐予老九?

  毕竟是他浴血奋战所得,赐予他也算合理。

  但朝中大臣与各藩王未必肯依。

  “此事还需细细思量。”

  “标儿,你也见过老九的汉中军了。”

  “听说老九的汉中军现在采用的是募兵制,还有职业军人那一套!你对此有何见解?”

  朱元璋略带无奈地挥手,随即话锋一转问道。

  朱元璋对汉中军的军制颇为好奇。

  毕竟其他藩王的亲卫都是遵循朝廷的卫所制,而老九的募兵制似乎成效也不错。

  汉中军的战斗力有目共睹,远超一般朝廷军队。

  更有“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宣传,军属家庭每月还能领取补贴,光荣军属享有更高福利。

  难怪老九财大气粗,底气十足,但这军费开支怕是不小吧?

  “父皇,募兵制确有其优势,职业军人专为打仗而生,不参与耕种,战斗力自然远超卫所兵。”

  朱标苦笑说道,“但此法只怕仅在汉中府可行,其他地区难以推广。”

  老九推出的这些福利政策,地方州府或朝廷岂能承受得起?

  汉中经济富庶,或许还能施行,但若全国皆如此,实在难以维系。

  “咱又没说要全国推行,应天府就不行么?”

  朱元璋摆手反问。

  “那也不行。”

  “应天府乃大明京师,军队常年驻守,虽训练不辍,却几乎不上战场。”

  “如此发福利,与吃空饷无异。”

  “汉中则不然,地处边陲,战乱频发。”

  “且老九的荣誉军属制度,需家中子弟上过战场、立下军功方可获得。”

  朱标的一席解石之言,令朱元璋打消了原念。

  朱标所言,确有其理。

  “募兵制暂且于汉中府与西安府试行,有西北强军坐镇,大明边境无忧矣!”

  朱元璋沉思片刻,缓缓颔首。

  “父皇,儿臣以为,河西走廊或由九弟掌管更佳,如此可调耿炳文麾下十五万边军回归大同一线,强化大明正北防线。”

  朱标突然插话。

  “此举不惧满朝文武及众兄弟非议?”

  朱元璋诧异地望着朱标。

  “河西走廊虽可分割东察合台与瓦剌,却也身处二者夹击之地,且远离大明腹地,一旦腹背受敌,何人能守?”

  “守哈密与河西走廊,还需九弟汉中军。”

  朱标直言不讳。

  “嗯,所言甚是!”

  朱元璋闻言,眼前一亮。

  “儿臣告退,尚需前往工部,商议蜂窝煤厂建设事宜。”

  朱标言罢,行礼离去。

  朱元璋再思河西走廊之事,即便如朱标所言交予老九,也需妥善安排,方能服众。

  夜深。

  朱元璋处理完政务,复卧于龙榻之上。

  “系统,推演大明皇帝排行榜,需300点国运值,对吗?”

  朱元璋问向国运系统。

  【无误,扣除宿主300点国运值,大明皇帝排行榜加载中……】

  【大明皇帝排行榜首位:天道皇帝朱松!】

  国运系统迅速扣值,同时揭晓榜首。

  朱元璋默然。

  在此之前,他已隐隐有不祥之感,不料这预感竟成真!

  大明皇帝榜首,竟是老九那小子!

  他,大明开国之君,竟未能登顶!

  这份心理落差,让朱元璋心生不悦。

  【天道皇帝在位政绩加载中!】

  朱元璋尚未来得及反应,国运系统的声音再度响起!

  ...................分割线..................

  96:系统宣告:大明皇榜,你朱元璋位列第四!

  重复提示:大明皇榜,你朱元璋仅居第四!

  闻此,朱元璋强令自己心绪平静!

  他欲探究,老九何以超越自己,稳居首位!

  【建文元年,天道大帝以寡敌众,大败朝廷三十万大军,谱写历史佳话!】

  【建文五年,天道大帝胜燕汉之争,攻克应天府,迫使建文帝颁罪己诏,终遭天雷毙命,登基为帝!】

  朱元璋:“???”

  “系统,你给朕解说,这等行径也算功绩?!”

  回神的朱元璋急忙追问!

  【宿主无须不平,你大明江山得来之路心知肚明?只许自己不许他人立新?旧朝换新,自是功绩,岂容你否认己之成就?】

  国运系统一言,令朱元璋哑口无言!

  且不论老九与朱允炆纠葛,此言似有其理!

  然他当年的是元朝,对抗的是异族!

  老九不过内斗,岂可同日而语?

  “罢了,暂且记下,你继续!”

  朱元璋无奈轻叹。

  【天道年间,天道大帝减民税,增商税,广植农作物,国库丰盈,粮仓满溢,大明国力盛极一时!】

  这政绩确实无从反驳,至少这一点上,老九远超自己!

  在民生治理与经济发展上,这小子确有独到之处,连朱元璋都自愧弗如。

  对此,朱元璋心服口服。

  天道八年,天道大帝下令北伐,收复漠北后,又遣二皇子朱匣焌平定西域某地。

  这是开疆拓土的功绩,无可争议。

  但朱元璋心中却五味杂陈。

  他打下大明江山,这才是根基,老九的一切皆源于此。

  西域之事又该如何解释?老九家的二小子,看来也是个狠角色。

  天道二十年,天道大帝西征耶路撒冷、埃及等地,将大明版图扩展至整个亚洲。

  朱元璋无言以对,内心受到巨大冲击。

  他深知,与整个亚洲相比,大明只是沧海一粟。

  老九竟如此能征善战,在位时便征服如此广袤之地?这让朱元璋如何相比?

  难怪他能位居榜首!

  天道三十年,万国来潮,成就某圣国之名,大明人口竟达3亿之巨!

  朱元璋瞠目结舌。

  大明人口竟已至3亿?他在位时,大明人口不过千万余户,五千多万而已。

  短短数十年,人口竟翻了六倍?

  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难道是因开疆拓土,将那些地域的百姓也算入其中?即便如此,也不该有如此之多。

  3亿人口,着实震惊了朱元璋。

  若他在位时大明人口能达此数,怕是梦中都会笑醒。

  天道三十八年,天道大帝最后一次亲征,平定南越,将南国海地区纳入大明版图,稳固海洋局势,为大明日后成为海上霸业奠定基石。

  朱元璋此刻无言以对!

  之前是广袤的亚洲大陆,如今又谈及那曲折蜿蜒的海岸线!

  难怪老九一脉能征服浩瀚海洋与无数岛屿!

  老九在位时,已为后世子孙奠定了坚实基础。

  仅凭此点,便远超他朱元璋!

  虽觉略逊于儿子有些憋屈,失了颜面,但朱元璋心中仍感欣慰。

  毕竟,老九再强,也是他朱元璋的亲骨肉!

  随后,天道大帝潜心修道,弘扬道教文化,大明大兴基础建设,经济空前繁盛,道路纵横交错,电网覆盖全国九成以上地区!

  天道大帝一生政绩,至此已述说完毕。

  待国运系统介绍完,朱元璋如梦初醒,内心依旧震撼不已!

  他原以为全国公路相通、通电以及大明巅峰版图,是老九一脉历经数代皇帝努力方得成就。

  而今看来,老九在位时,已近乎完成!

  后世子孙不过是在此基础上稍作完善罢了!

  两者差距,天壤之别,足见老九能力之卓越!

  仅凭这些政绩,老九位居大明皇帝榜首,当之无愧!

  朱元璋虽心有不甘,却也无颜自称超越老九!

  事实胜于雄辩!

  “系统,户部所报大明人口约五千万,朕知此数必有偏差,你能否算出大明当下确切人口?”

  喜欢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