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一念之差,结果迥异! 3yt.org-《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

  你本以为能赢得父亲最多的宠爱,却渐渐发现,父亲最为疼爱的始终是长兄朱标。

  父亲极为重视文化教育,广纳大儒,为你们传授儒家经典。

  但在学问上,你远不及大哥朱标,心中难免生出挫败之感。

  但你并未因此气馁,反而在武艺上愈发刻苦,只盼能得到父亲的认可。

  望着年仅十余岁的朱棣,那弱小的身躯日夜不辍地刻苦修炼,朱元璋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怜惜。

  子嗣众多,难免有所疏忽。

  诚然,他将大部分心力倾注于朱标之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其他儿子缺乏爱意。

  为确保朱标的崇高地位,消除其他兄弟的非分之想,他只能如此抉择。

  这也是他坚持嫡长子继承制的缘由。

  他不愿诸子日后为家产或家主之位而手足相残。

  然而,那时的朱棣尚年幼,深陷偏执之中,无法理解他的深意。

  即便心疼,若时光倒流,朱元璋仍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不久,父亲在应天府登基为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兄弟们与他,由吴王的王子一跃成为大明国的皇子。

  唯独大哥朱标,在父亲登基之时,被封为大明朝的皇太子。

  目睹朱标接受太子册封大典,你的眼中满是羡慕,夹杂着一丝不甘。

  洪武三年,你与其他兄弟相继被封为王,你被册封为燕王,封地乃新得的元大都,即后来的北平府。

  成年后,你将前往那里就藩。

  洪武九年,十六岁的你在应天府迎娶了徐达之长女徐妙云,从此成家立业,也到了就藩之时。

  洪武十一年,父亲安排二哥秦王朱樉就藩西安府,三哥晋王朱棡就藩太原府,而你则按原计划准备前往北平府。

  未料,二哥三哥已启程前往封地,你却仍在凤阳府苦候,未得就藩之命,反迎来了长子朱高炽的诞生。

  直至洪武十三年三月,你才接到父亲的诏令,顺利就藩北平。

  洪武十五年,马皇后薨逝,你深感哀痛,与在外就藩的兄弟们相继返京吊唁。

  此番归京,你邂逅了日后助你至深的道衍和尚,并赐其名姚广孝。

  返北平途中,姚广孝伴你同行,并主持庆寿寺事务。

  自此,你身边添一智囊,常为你筹谋划策。

  姚广孝?此僧似曾相识。

  燕汉相争之时,未见其身影?

  彼时,岳父徐达掌北平军务,镇守北平。

  得其助力,你顺利掌控北平局势,徐达离京后,你更成为藩王中实力最强者。

  你初露锋芒,数度随蓝玉大军北伐,立下战功无数。

  洪武二十三年,你率军深入漠北,风雪之中生擒北元太尉乃儿不花,终使其归降大明。

  父闻讯大喜,赞曰:“肃清沙漠者,朱棣也!”自此,你燕王之名响彻四方,备受倚重。

  未料洪武二十五年,自陕西巡视归来的太子朱标猝逝,你虽哀悼兄长,亦觉机遇降临。

  然八月,父突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你兄弟几人承继大统之梦破灭。

  你惑于父何以将江山托于稚子,以为侄儿不堪大任。

  然父命难违,你只能无奈接受。

  洪武二十八年,二哥秦王朱樉遭毒毙命;洪武三十一年,三哥晋王朱棡亦病逝。

  你成名义上嫡长子,按例,你方为正统皇位继承人。

  你渴望父亲能回心转意,再赐你一次机会,但父亲驾崩与朱允炆登基的消息,几乎同时抵达北平府。

  你正沉浸在父亲逝世的哀痛中,欲返京奔丧时,却惊闻与你同母的五弟周王朱橚,竟被侄儿朱允炆贬为庶民,遭囚禁。

  悲痛之余,你迅速振作,暗中积聚力量。

  你深知,朱允炆既已开始削藩,必也不会放过你。

  随后,湘王全家遭难,岷王、齐王、代王相继被废,更坚定了你的决心。

  更令人震惊的是,朱允炆竟欲对汉中府的九弟汉王朱松下手。

  朱元璋虽已有心理准备,但看到朱允炆削藩的种种,依旧怒火难平。

  同时,他意识到,燕汉之争即将拉开序幕。

  他迫切想知道,若老四最终胜出,老九究竟如何败北。

  不久,因汉王朱松的生母周贵妃被朱允炆逼死于应天府,汉王起兵靖难,你看到了契机。

  于是,你也在燕王府高举靖难大旗,留下世子朱高炽、王妃徐妙云及谋士姚广孝守卫北平,亲率大军南下,直逼应天府。

  你迅速攻陷应天府,挟持天子,掌控了朝廷大权。

  然而,你未曾料到,朱松并未放弃,反指你野心勃勃,意图与你争天下。

  燕汉之争的画卷展开,朱元璋呼吸急促,双眼紧盯,生怕遗漏任何细节。

  (注:文中提及的“朱祁镇是第一个被瓦剌俘虏的大明皇帝?”与原文内容无直接关联,故在此省略。

  )

  92:朱元璋问:朱祁镇是否为大明首位被瓦剌掳走的皇帝?

  战事骤起,燕汉之争以长江为界,绵延三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你显然小觑了九弟的实力,未曾料到仅凭数万兵马,他竟能与你所率的百万大军势均力敌!

  偏此时,西北瓦剌部乘大明内乱之机,直逼天水关的消息传来!

  汉王朱松为御敌于国门之外,不得不暂时撤军!而你,却窥见了转机!

  正当朱松于天水关与瓦剌殊死搏斗之时,你暗中遣人潜入汉中,掌控了汉王府,包括世子朱匣秋在内的众人皆成笼中之鸟!

  老四竟行此卑劣之事?

  难怪他能在这场争斗中击败老九,非因其手段高明,实则依靠下作之计!

  此等行径,实乃至极!

  朱元璋亦悟,老四若想胜出,除非老九自乱阵脚!

  关键在于瓦剌南侵之时,老九是选择退守以保疆土,还是执意与老四争斗到底!

  一念之差,结果迥异!

  然因汉中寂军墓的存在,老九料定汉中难陷,故而退兵之可能甚微!

  如此,老四胜出之机,微乎其微!

  而此番推演,恰是基于老四最终胜出之假设!

  朱松之勇猛令你胆寒,你遂决心不择手段,誓除心头大患!

  终,朱松守住了天水关,但汉中府却落入了你的手中!你以王府上下乃至朱匣秋的性命相胁,迫使朱松投降!

  而后,你竟下令赐死朱松父子,未留丝毫喘息之机,此举令人愕然!

  你虽胜,却胜之不武!然为皇位,你别无选择!

  岂止不武!

  你简直将老朱家的颜面践踏殆尽!

  为皇位,竟对亲兄弟侄儿下手如此之狠!

  朱元璋深感震惊,老四竟对朱匣秋也下狠手,不顾其体弱多病。

  老九既逝,朱匣秋何足为惧?此刻,朱元璋怒不可遏。

  他曾以为老四不至如朱允炆般狠绝,至多仅除老九这一心腹大患。

  然而,他高估了老四。

  汉王府覆灭后,老四肆无忌惮,迫使朱允炆退位,自立为帝,并封二子朱高煦为汉王,占据汉王朱松辛苦经营的汉中府。

  此行径,厚颜至极!真乃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果实摘得轻而易举。

  这父子俩良心何安?

  唯一令朱元璋稍感宽慰的是,老四未杀朱允炆,仅贬为庶人,随姚广孝出家为僧。

  此举让朱元璋无言以对,心想:做和尚便做和尚吧,总比丢了性命强。

  老四登基后,首要之事便是清除建文帝余党。

  建文帝虽活,已无威胁,但难保其支持者不生异心。

  直至大部分余孽清除,老四方安心。

  在位二十二年间,老四遣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亲率大军五征漠北,成就非凡,史称永乐盛世。

  朱棣对外举措,令朱元璋眼前一亮。

  七下西洋,五征漠北,功绩显赫。

  然而,皇位得来手段,令朱元璋难以认同。

  永乐二十二年,第五次漠北之征归途中,朱棣病逝于榆木川,享年六十四。

  庙号太宗,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葬于长陵,传位于太子朱高炽。

  朱棣,那个五征漠北、遣郑和下西洋、开创永乐盛世的永乐大帝。

  回顾朱棣一生,虽登基前行为令人愤慨,但作为皇帝,其成就尚算显着。

  按理说,朱棣如此杰出,其后代亦应不俗。

  例如朱高炽,在朱棣北伐时监国,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有时甚至超越太子朱标。

  永乐盛世的辉煌,朱高炽功不可没。

  皇孙朱瞻基更是出色,远超朱允炆,多次随朱棣北伐,未来可期,或为马上皇帝。

  如此祖孙三代,理应让大明更加强盛,怎会衰败?

  莫非朱瞻基之后,有昏君出现?

  似是明英宗。

  正当朱元璋思索之际,推演画面忽转。

  细看之下,朱高炽这胖子已着龙袍,端坐龙椅,显然已登基为帝。

  【你未料父亲骤逝,仓促登基,成为大明第四帝,改年号洪熙。

  】

  【登基后,你发现身体日渐衰弱。

  】

  画面中,朱高炽肥胖至极,行走几步便气喘吁吁,朱元璋哑然。

  此子确有治国之才,但身体过于肥胖。

  自幼肥胖,成年后更甚。

  如此体态,难免生病。

  【洪熙元年五月,新政刚行,欲与民同乐,你却病倒,最终在顺天府病逝,终年48岁。

  庙号仁宗,谥号冗长,葬于十三陵之献陵,传位于长子朱瞻基。

  】

  【你是朱高炽,大明那位因肥胖而亡的皇帝。

  】

  朱元璋愕然:这就死了?

  他只匆匆见过朱高炽几面,这老四家的长子,竟也英年早逝?

  这龙椅尚未焐热,不足一年便已易主,何其草率!

  朱元璋尚沉浸于朱胖胖那匆匆即逝的帝位之梦中,推演场景再度变换!

  “你乃大明第五帝,宣德皇帝。

  喜欢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