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果然未令他失望!-《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

  他想与朱标商议此事,再借由朱标与老九沟通,探讨能否将这些优秀教材推广至大明全境。

  毕竟,天下名师大儒尽在应天府,让朱元璋亲自开口求教材,无异于自取其辱。

  此事需谨慎行事,即便老九同意,还需经过文官与儒家的认可。

  但从推演中可见,后世老九所改革的教学方式极为出色,儒家独霸的局面已被打破,各种学术流派竞相绽放。

  除了皇卫学院,各地尚有王卫学院及诸多地方学院。

  学科之广泛,令朱元璋惊叹不已,从未想过学问竟能如此深入。

  恰在那时,大明步入盛世,强盛空前。

  老九登基之时,已有电力与海上航行的蒸汽大铁船之闻。

  据传,因汉中府地域有限,资源匮乏,诸多新事物直至老九称帝后方崭露头角。

  若老九全权发展大明,此等进步或将更早实现。

  燕汉之争前,汉中似已普及电力。

  更有如机甲般的巨器,国运系统称之为高大巨兽,乃老九所创,极大增强了汉中军战力。

  正因如此,老九方能以万余汉中军守住濮阳。

  反观老四朱棣,掌控朝廷后拥兵百万,面对老九却遭重创。

  这也是朱元璋重视老九教材之因。

  他已在梦境推演中预见学习这些教材后的非凡成就,此等力量,连他也难以抗拒。

  若无国运系统相助,即便老九创立王卫学院,他也只会任其自行发展。

  “系统,老九这学院,后世可有名垂青史之人?”朱元璋好奇问道。

  【众多!如戚继光、于谦、王阳明等军事奇才,皆出自皇卫学院。

  张居正这一国首辅亦是如此。

  还有朱家战神,天道皇帝二皇子朱匣焌,于皇卫学院获特等毕业之荣。

  】国运系统缓缓道来。

  朱匣焌?

  老九家的二子?

  朱元璋闻朱匣焌之能,心中大骇!

  思忖间,欲寻机细究朱匣焌之生平,然国运点之消耗,着实令人心疼。

  恰此时,太子朱标至御书房。

  “标儿,来得正好,有要事相商!”

  朱元璋回神,急拉朱标入座,言及老九欲于汉中府建王卫学院之事,尤重其独特教材。

  据国运系统所言,此教材超前大明数百年!

  换言之,若推行此教材,大明教育可省却数百年摸索。

  “竟有此事?”

  “父皇,此教材之事,亦是老神仙所示?”

  朱标听后,一脸惊愕。

  “正是,故欲你出面,先与老九商议。”

  朱元璋正色叮嘱。

  “儿臣出面?若要教材,父皇一言可决,老九必给。”

  朱标讶异。

  “教材易得,老九断不会拒。

  难在于如何推行!若真遍行大明,后果如何?”

  朱元璋无奈叹息。

  老九孝顺,他深知。

  自信开口,教材可得。

  然得教材亦需施用,况朝野上下,学堂内外,皆为儒家所控。

  “此……确有棘手之处。”

  朱标闻言亦心惊。

  棘手已属轻言,儒家若全力反对,此教材恐成废纸!

  “若真如此,教材之事急不得,需慢慢来。”

  “或许可先瞧瞧老九那边进展如何,待他那边见了成效,自能堵住不少人的嘴。”

  “最关键之处,在于老九自身须得强硬。”

  朱标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并不主张此刻就在大明全境推广此类教材,恐过犹不及,反致众多读书人心生不满,甚至引发动荡。

  “此点吾早已虑及!”

  “吾之意,乃让你与老九商议,探其对于大明县学及科举之事的态度。”

  “只要老九有意变革,那便让他领头,吾等二人于背后助力,自西北始,逐步推向大明全境,亦非不可能!”

  朱元璋亦道出了自己的盘算。

  “如此说来,可行性颇高,关键在于老九心思如何。”

  朱标缓缓颔首,但推广此事,难免得罪人。

  老九若真愿领头,无异于站在整个儒家对立面。

  老九真会乐意吗?

  朱标心中并无把握。

  然朱元璋却信心满满,只因他推演中已见老九如此行事。

  老九必有变革之心,之所以在推演中拖延至登基后,乃因他身为汉王时仅能在西北作为,无权触及大明他处。

  如今,他欲将此权直接授予老九,有他朱元璋背后支持,老九即便未登基,亦有可能成事。

  “如此,儿臣回去便书信一封,让锦衣卫送予老九。”

  “以老九忧国忧民之性,想必会应允吧?”

  朱标终是点头应允。

  为了大明百姓,他亦要尽力一试。

  只要与老九达成共识,对大明而言便是极大的福音!

  然而,真要如此,儒家恐怕会大为震动!

  “好,此事你多加留意,交由你处理!”

  朱元璋满意颔首,深知朱标虽受儒家熏陶,却心系百姓与国家,自有权衡。

  自己培育的太子,果然未令他失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汉中府。

  正值秋收之际,再过一月便是寒冬。

  汉中府之粮,大抵能在入冬前尽数收割。

  望着田间满载而归的粮车,朱松携周贵妃与朱匣秋悠然漫步,满面笑容。

  待到来年,汉中府粮食产量定能再增一倍!

  同时,整个西北地区,含西安府在内,也将广植朱松提供的粮种。

  “若大明田地皆能如汉中府般丰收,那该多好!”

  周贵妃望着丰收景象,不禁感慨。

  汉中府的变迁,她尽收眼底,为儿子深感骄傲!

  这一切成就,皆源于朱松!

  大明藩王众多,谁能如朱松般?

  想当年,众人皆嘲笑朱松痴迷修道炼丹,几近走火入魔。

  如今,看谁还敢轻视他!

  “儿臣虽无力顾及整个大明,但先发展西北亦可!”

  “至于大明其余之地,儿臣自当竭尽全力!”

  朱松微微点头,有些话暂不便与周贵妃言明,但终有一日,他必将掌控大明,使之更加强盛,屹立于世界之巅!

  “殿下,出事了!”

  此刻,耿青率亲卫匆匆赶来。

  “何事惊慌?”

  朱松不禁皱起眉头。

  难得陪母亲与儿子外出散步,共享丰收之乐,却总有人扫兴。

  耿青迅速汇报了情况。

  近来,天水关外多起商队遭劫,不论是西域还是大明商队,皆难逃厄运,劫匪似乎见商队就抢。

  朱松对此类事件已司空见惯。

  天水关外,商队遭劫之事时有发生,只是近期更为频繁。

  “可查出是何人所为?”

  朱松淡然问道。

  “部分是瓦剌人,部分是西域人,多为小国强盗,三五十人一群,抢完即逃。”

  耿青详细汇报。

  “我方商队可有损失?”

  朱松又问。

  “也曾遭遇,但未得逞,反被强盗送了命。”

  耿青笑道。

  抢劫汉王府商队,无异于自寻死路。

  汉王商队皆由汉中精兵组成,几十人之力,不逊数百正规军。

  对付那些小股强盗,易如反掌。

  “暂且不必理会。”

  朱松摆手,非不欲管,而是代价太大。

  只要自身利益无损,他不会插手关外之事。

  此刻,朱松正思考如何利用此事获利。

  “若设立保险公司,专为商队投保,效果会如何?”

  朱松灵光一闪,陷入沉思。

  他可以设计一种人身保险,幸运的话,商队或许只损失货物,而不幸的商队,甚至可能搭上性命。

  人身保险无疑是最易实施的方案。

  至于其他保险种类,可视情况逐步推出。

  保险这一前卫理念,要获得大众接受与认可,尚需时日。

  一旦萌生推出人身意外保险的念头,朱松心中已勾勒出大致的发展蓝图。

  分割线

  唯有智者,方能洞察汉王此策的高明。

  汉中府的商队虽日益增多,但朱松仍觉不足。

  商贸繁荣方能提升汉中府的经济。

  未来汉中府的商队定将更多,但商队遭劫的风险也会随之上升,愈发频繁。

  一旦商队离开大明境内,大明便无力管辖。

  除朱松自家的商队外,如蓝玉等人的商队,虽顶着凉国公的名号行走河西走廊,风险相对较低,但仍存危险。

  至于其他人,则难以保证安全。

  这便是朱松萌生创立人身意外保险念头的原因。

  投保之人若因意外身亡,其家人可获得赔偿,不仅限于遭劫被杀,其他意外死亡原因亦在赔付之列。

  只要不是自然生老病死,均可理赔。

  毕竟行商途中,幸运时仅失货物,不幸时则丧命。

  朱松立即行动,回到王府后,即召袁管家商议成立投保行的细节。

  售卖保险,必先有公司。

  先前朱松已成立车行,此次为投保行,专司个人与商队投保事务。

  投保行依托汉王府名下,旨在增强公信力。

  于西北之地,汉王府与汉中造的品牌深得民心。

  朱松与袁管家携手制定保险条款,诸如人身意外险,保费分多档,对应不同赔付额。

  特定情况下,不仅不予赔偿,还可能面临刑责。

  三日辛劳后,凭借汉王府的实力与效率,大明首家保险公司——汉中投保行,在汉中府繁华街区隆重开业。

  门侧醒目位置张贴人身意外险投保须知。

  过往民众无不被吸引,即便不识字者也好奇询问旁人内容。

  耿青指派周通等人,于城中要道广泛张贴此告示。

  “人身意外险,月缴三十文,意外身故赔百两;六十文则赔三百两;百文更是高达五百两!”

  如此低廉保费与高额赔偿,引发民众热议,多数心存疑虑,认为赔偿额过高,担心如常遇险的关外商队投保,汉王府恐难以为继。

  “汉王殿下怎会做亏本生意?”众人心中皆有此疑。

  “乡亲们请宽心,汉王府信誉昭着,汉王殿恤民艰,见意外频发,特设此保险以济世。”

  周通此刻立于告示前,向围聚的民众热情宣讲。

  喜欢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