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心底涌起寒意-《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

  三万刘军逐渐逼近至城外三百步时,随着刘韬一声令下,攻势戛然而止。

  “刘”字旗下,刘韬披甲而立,神态傲然。陈泰立于身旁,眼中亦满是自信。

  昨日侦查后,他们确信今日将是雪耻的良机。

  刘韬冷眼扫过敌军首领,傲然下令:“全军出击,踏平睢鸠,彰显我军威名。”

  咚咚咚

  战鼓震天,响彻云霄。

  纪南高举长刀,怒喝:“冲锋,攻城!”

  号令传出,万名刘军齐声响应,步伐整齐,直逼城池。

  这支军队训练有素,各兵种协同推进,刀盾手、弓箭手、云梯、冲车等依次向前。

  睢鸠城头,七千曹家军早已摩拳擦掌。

  他们目光炽热,犹如猎人等待猎物落网。

  曹晚依旧镇定自若。

  顷刻间,敌军已进入百步范围内。

  箭雨交加,战斗正式拉开帷幕。

  双方弓箭手同时拉弓,箭矢铺天盖地,笼罩城头与前方。

  城外,刘军弓箭手借助刀盾手掩护,冒箭雨抵达护城河,成功搭桥。

  “冲啊!”纪南挥刀高呼。

  在他的激励下,万余士兵顶着箭雨跨过桥梁。

  多数士卒抵达城脚,随即呐喊着将云梯架上城墙。

  很快,更多士兵通过桥梁涌入城内,云梯纷纷攀上城垣。

  一切进展顺利,刀盾手斗志昂扬,争相攀登,渴望率先登顶建功。

  突然间,连续的撞击声轰然而至。

  城头之上,檑木与飞石从云梯滚落,瞬间将敌卒碾压成血肉模糊的残骸。

  城下的曹晚士兵毫不畏惧,顶着箭雨拼命攀爬云梯。

  不久,这场攻防战便进入了激晚胶着的状态。

  城内有七千守军,城外有一万进攻者,刘韬深知想轻易攻克城门绝非易事。

  眼见难以突破,刘韬迅速派遣第二批万人部队投入战场。

  第二批部队气势汹汹,猛晚的攻势接踵而至。

  城上的守军压力倍增,但并未慌乱,在黄山的调度下顽强抵御,寸土不让。

  形势愈发紧迫,曹晚依然镇定自若,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正午时分到来,整个上午的激战让沿城一带血流遍地。

  刘韬原以为曹军军心涣散,自己能轻松取胜,可半天过去,城池仍未攻下,他始料未及敌军竟如此坚韧。

  这一刻,刘韬终于认识到自己对曹晚的轻视。

  古人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大军久攻不下,士气低落,士兵身心俱疲。

  “大公子,敌军顽强难缠,我军锐气已消,建议暂且收兵休整,待日后再次出击。”陈泰进言。

  刘韬却咬牙不语,迟迟无法决断。

  毕竟出征前他曾信誓旦旦,承诺一举拿下睢鸠。

  如今话已出口,若此时撤兵,岂不失颜面?

  “今日不取睢鸠,绝不回营!与其犹豫退缩,不如增兵强攻。”刘韬怒吼下令。

  陈泰无奈,只得将最后七千兵力投入战场。

  至此,总计两万七千人已尽数登城,仅余三千亲兵随侍刘韬左右。

  此役,刘韬倾尽全力,誓要成功。

  刘韬倾尽全力出击,曹晚嘴角扬起笑意,这一刻终于到来!

  城门缓缓开启,曹晚缓步走出,伫立于城头。

  他环顾四周,眼中闪过一丝冷笑,沉声下令:"时机已到,燃起烽火。"

  身旁的黄山领命,迅速离去。

  片刻间,城角处腾起一道浓烟,直冲云霄。

  烽火刚升空,陈泰心中便泛起不安。他对曹晚的计谋再熟悉不过,如今久攻不下,又见烽火骤起,不禁心生疑虑。

  "曹贼,又要玩什么把戏?"陈泰喃喃低语,眉宇紧锁。

  忽然,喊杀声从耳边炸响,如同闷雷滚滚。陈泰分辨出混杂其中的马蹄声,心中一惊。

  "敌军突至!左右两翼皆有敌军包抄!"

  士卒的惊呼唤醒了陈泰,也让愤怒满溢的刘韬警觉过来。

  两人齐齐转身,目光投向两侧。

  视野尽头,两股尘烟正从东西两翼席卷而来,将刘家军合围其中。

  "果然是圈套!"陈泰恍然大悟。

  刘韬得意的面容瞬间凝固,恐惧悄然爬上他的脸庞。

  刘韬与陈泰急忙巡视左右,发现左翼是马双雕,右翼是张骑飞,两位曹营名将正率部夹击。

  后方各有五千步兵跟随,面目凶狠,咆哮着疾驰而来。

  大地因他们的脚步震颤不已,士兵们几乎站立不稳。

  早有准备的两支队伍等待已久,只为捕捉刘韬倾巢而出的机会。

  曹晚一声令下,两路兵马迅速出击。

  加上城内守军,三面包抄,将刘韬的军队彻底围困,一场瓮中捉鳖的局面就此形成。

  曹贼果然派出了如此庞大的援军,究竟为何?刘韬满脸震惊,手足无措。

  曹晚不仅拥有两万援军,且士气高昂,远非刘韬想象中的军纪涣散。这一刻,刘韬意识到再次被算计,曹晚的手段实在令人憎恨。

  曹晚故意多设旗帜虚张声势,又伪造凌乱足迹,这一切只为向他示弱,诱他轻敌冒进。当刘韬倾尽全力攻上时,曹晚竟从两翼发起突袭,其忍耐力、谋略与狡诈,实非常人能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公子,似又中曹贼圈套,速撤!”陈泰面沉如水,急切劝退。

  即便难以置信,但事实冷酷无情。陈泰迅速做出决断,提议撤军。然而刘韬不甘心就此认输,本欲稳操胜券的战役,转瞬成败局,如何面对父亲?

  尤其这是刘韬重掌兵权后的首战,若败,恐再难获信任。思及此,刘韬更不愿撤兵,却又担忧若不撤,损失更大。左右为难,他眉头紧锁。

  忽见北门城楼上一道反光刺入眼帘,刘韬与陈泰同时抬首。曹晚身披金甲,傲然立于城头,俯视下方,阳光映照下,耀眼至极,令众人难以直视。刘韬仿佛感受到曹晚锐利目光如鹰隼般锁定自己,心底涌起寒意。

  曹晚?!竟真是曹晚?这怎么可能?

  若仅派两万大军,刘韬或许还能勉强应对,但如今连曹晚本人亲至,这简直是对灌阳的轻视。

  刘韬震惊不已,万万没料到曹晚竟舍弃灌阳战场,亲自前来,胆识之大令人难以置信。

  “曹贼居然……居然亲临,这怎么可能?”刘韬声音嘶哑地说道。

  “曹贼的胆量,实在……”身旁的陈泰亦一脸阴沉地咒骂。

  “速派使者告知父亲,务必即刻进攻灌阳!”刘韬猛然醒悟,立刻遣人回报刘渊。

  尽管刘韬迅速反应,当前危局却已无法挽回,二人正权衡是否撤退之际,一直紧闭的睢鸠城门轰然开启,吊桥缓缓放下。

  随即一声巨响传来,城内残存守军似洪流般冲出。

  前方是黄山率部猛攻,带领守军直逼城下攻城士卒。

  三面步骑齐至,已将战场围得水泄不通。

  城下攻城士卒目睹此景,顿时慌乱无措,不知是进是退。

  前锋多为攀爬云梯者,为方便行动几乎未披重甲,手中仅持大刀。

  更有甚者,为求便捷甚至未携带任何兵器。

  情急之下,刘家前锋本能抛下武器,四散奔逃。

  三路大军合围,片刻之间,城前血流遍地,两万多刘军顷刻溃败。

  统领的纪南与白义亦非愚钝之人,见状即刻无视刘韬命令,各自率部率先撤离。

  纪南与白义所部皆为精锐,尚在外壕未真正接近城下,尚有生机。

  白义所领先锋更属精锐中的佼佼者,绝不能徒劳送死。

  因此,两人对视一眼,默契达成撤退共识,全然不顾刘韬号令。

  两人都几乎同时转身逃跑,身后的部下也随之溃散。这两支精锐一撤,刘韬的中军指挥所便完全暴露在敌军面前。

  看到敌军汹涌而来,刘韬才意识到危险迫近,立即命令白义集结先登之士布阵迎敌。然而,先登之士虽然擅长对付骑兵,却面对着密密麻麻的步兵和骑兵混合部队。更糟糕的是,白义早已带头逃窜,先登之士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防御。

  就在刘韬愤怒之际,曹晚率大军杀来,踏着血路直逼中军指挥所。

  曹晚亲率黄山及残存守城士兵,直指刘韬中军驻地。

  又败了!

  刘韬脑海中瞬间浮现出这几个字。

  他明白战局已不可挽回,再多挣扎也无济于事。

  这样的失败感再次勾起了他与曹晚过去的恩怨。年少时的刘韬曾多次败于曹晚之手,甚至被俘虏,这些旧恨从未消散。

  本以为这次凭借兵力优势能报仇雪恨,却没想到再次中了曹晚的圈套。

  “不甘心啊!为何我会一再败给他!”

  刘韬怒吼出声,胸中气血翻涌。

  陈泰同样心神俱疲,在钟会麾下屡次献策却屡次受挫。投靠刘渊后依旧难逃失败。

  这曹晚,莫非真是天命所归?

  陈泰长叹一声,勉强保持镇定劝道:“胜败乃兵家常事,此处不宜久留,速速撤离为上。”

  随着陈泰的劝谏和远处传来的铁蹄声,刘韬渐渐冷静下来。

  他紧咬牙关,最终只得苦涩道:"罢了,撤军!全军撤退!"

  此刻,斗志尽失的刘韬犹如失去爪牙的困兽,仓皇拨马先行遁去。

  左右三千亲兵见状,心中悬着的巨石总算落地,急忙随刘韬四散溃逃。

  然而,一切已晚。

  就在刘韬转身之际,曹晚的铁骑已然杀到。

  "刘韬鼠辈,休走!"黄山纵马挺戟,直取刘韬。

  刘韬心绪低落,斗志全无,一心只想逃命,哪有心思应战。

  他匆忙下令陈泰:"速拦此人,我在前方等你汇合!"

  陈泰同样心神俱疲,只想保命,却被刘韬呵斥,陷入两难。

  毕竟性命宝贵,他亦心生惧意。

  但若违抗军令,即便侥幸活命,日后也难获重用。

  就在陈泰迟疑间,黄山画戟已横于其身后。

  黄山怒吼一声:"陈泰,送你归西!"

  瞬时,黄山已至陈泰背后。

  喜欢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