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江宁雪夜的变法初啼
嘉佑三年的雪下得格外凶,江宁府的屋檐被积雪压得咯吱作响。王安石披着件旧棉袍,在油灯下翻看着堆积如山的卷宗,砚台里的墨汁冻得结了层薄冰,他用手指刮开冰层,继续在纸上奋笔疾书。
“大人,都三更了,歇息会儿吧。”老仆端着碗热汤进来,见他袖口磨出了洞,忍不住叹气,“您当这通判都五年了,总穿这件棉袍,传出去人家还以为府衙苛待您。”
王安石头也没抬,笔尖在纸上划过:“汤放着吧,这赈灾名册得连夜核完。”他面前摊着的是江宁各县的灾民名册,上面密密麻麻记着缺粮户数,红笔圈出的急缺户占了大半。
老仆放下汤碗,看着他冻得发红的耳朵:“今年雪大,运河都冻住了,朝廷的赈灾粮还没到,灾民们在城外冻饿交加,您光核名册也没用啊。”
王安石停住笔,望向窗外。雪光映得夜空发白,远处城隍庙的方向隐约传来哭声。他起身披上棉袍,抓起墙上的斗笠:“备马,去粮仓。”
粮仓的门被积雪封了大半,看守的小吏正缩在值班室烤火,见王安石进来吓得连忙起身。“王通判,这么晚了您怎么来了?”
“打开粮仓。”王安石指着封条严实的粮囤,“把陈粮先分发给灾民,每户三斗,登记造册,等朝廷粮到了再补。”
小吏脸都白了:“大人,这可不行!擅开官仓是大罪,没有朝廷旨意……”
“出了事我担着。”王安石打断他的话,亲手撕掉粮囤上的封条,“百姓快饿死了,等朝廷旨意下来,人都冻僵了!”他招呼跟来的衙役,“搬梯子,打开粮囤!”
粮囤打开的瞬间,陈米的气息混着雪味散开。王安石踩着梯子爬上粮囤,用木瓢舀起米来查看,米粒虽有些发黄,却没有霉变。他跳下来对小吏说:“每户三斗,老人孩子多的多加一斗,现在就去城隍庙通知灾民。”
消息传到城隍庙,灾民们顶着风雪涌来。王安石站在粮仓门口,亲自监督发粮,雪花落满他的棉袍,头发眉毛都结了霜,他却浑然不觉,只盯着登记册上的名字,时不时核对排队的灾民。
一个瞎眼老婆婆拄着拐杖走来,颤巍巍地递过牌子。王安石接过一看,上面写着“张王氏,孤寡”,连忙让衙役多舀了一斗米:“婆婆,这是您的粮,拿好。”
老婆婆摸了摸米袋,突然跪倒在地:“青天大老爷啊!您真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周围的灾民纷纷跪倒,哭声混着风雪声,在寂静的雪夜里格外动人。
天亮时,粮仓的陈粮发出去大半,王安石才踩着厚厚的积雪回府衙。路过街边粥棚时,看见灾民们捧着热粥狼吞虎咽,他冻得发紫的脸上露出丝笑意。老仆递过冷透的汤碗,他却摆摆手,从怀里掏出个干硬的麦饼啃起来。
“大人,擅开官仓的折子,御史台怕是已经知道了。”老仆忧心忡忡。
王安石咬着麦饼,含糊不清地说:“知道就知道,只要百姓能活命,参我一本怕什么。”
他望着漫天飞雪,忽然停下脚步,从怀里掏出张纸,上面写着“青苗法草案”几个字,墨迹被汗水洇得有些模糊。
第二章 汴京朝堂的唇枪舌剑
熙宁二年的汴京春意正浓,紫宸殿的玉阶旁摆满了盛开的牡丹。王安石穿着绯色官袍,站在文官队列里,手里紧紧攥着那份修改了十几次的变法奏折,指尖被奏折边缘硌得发红。
“陛下,臣王安石有本启奏。”他出列躬身,声音清亮,穿透殿内的寂静。
宋神宗从龙椅上微微前倾:“王相公请讲。”
王安石展开奏折,目光扫过阶下的大臣:“如今国库空虚,西北边患不止,百姓赋税沉重,究其根本,在于法度陈旧。臣恳请陛下推行新法,改革弊政,富国强兵!”
话音刚落,御史中丞吕诲立刻出列反驳:“陛下三思!祖宗法度岂能随意更改?王安石所言新法,实则是敛财之术,恐加重百姓负担!”
“吕御史此言差矣!”王安石转身面对他,袍袖一扬,“祖宗法度是治世良方,却非万世不变之法!如今土地兼并严重,冗官冗兵耗费国库,若不改革,十年后国将不国!”
“你这是危言耸听!”参知政事富弼捋着胡须,慢悠悠地开口,“变法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便会天下大乱。臣以为,当以稳为重。”
“以稳为重就是坐以待毙!”王安石声调提高,“去年江南水灾,国库拿不出赈灾粮;西北军饷拖欠三月,士兵怨声载道,这难道就是吕御史和富相公想要的稳定?”
殿内瞬间吵成一团,支持变法的韩绛、曾布与反对变法的司马光、苏轼等人各执一词,唾沫星子飞溅。司马光气得满脸通红,指着王安石的鼻子:“你这新法看似利民,实则是让官府放高利贷!青苗法、市易法,哪一样不是与民争利?”
“司马光!”王安石怒视着他,“你只知守旧,不知变通!青苗法是让百姓在青黄不接时能借到低息贷款,免于被地主盘剥;市易法是平抑物价,防止商人囤积居奇,这怎么是与民争利?”
宋神宗拍了拍龙椅扶手,殿内立刻安静下来。他看着争论不休的大臣们,目光最终落在王安石身上:“王相公的新法,朕看可行。即日起,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由王安石主持变法事宜。”
王安石躬身领旨,额头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他能感觉到背后无数道反对的目光,像针一样扎在背上,但握着奏折的手却更加坚定。
退朝后,王安石刚走出宫门,就被司马光拦住。“介甫,你真要一条道走到黑?”司马光拉住他的衣袖,“变法阻力太大,满朝文武除了韩绛几人,谁不反对?你会众叛亲离的!”
王安石甩开他的手,袍袖上的盘扣被扯得晃动:“君实兄,我知道你是好意。但为了大宋,为了百姓,就算众叛亲离,我也认了!”他整理好官袍,转身大步离去,绯色的袍摆在晨光中划出坚定的弧线。
司马光望着他的背影,重重叹了口气。旁边的苏轼摇着折扇:“君实先生,王相公锐意改革,怕是劝不住了。只是这新法若真推行下去,不知会掀起多少风浪。”
远处的御花园里,牡丹开得正艳,花瓣上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着光,像一颗颗悬而未决的泪珠。
第三章 青黄不接时的青苗风波
熙宁四年的初夏,越州乡下的稻田刚插上秧苗,嫩绿的秧苗在风中摇晃,却掩不住田埂上农民的愁容。李老汉蹲在田边,看着自家半干的水田,烟袋锅敲得石头当当响。
“爹,县衙来人了,说能借青苗钱。”儿子小李跑过来,手里拿着张告示,上面盖着县衙的红印。
李老汉接过告示,眯着眼辨认上面的字。去年冬天就没下几场雪,开春又少雨,地里的麦子长得稀稀拉拉,眼看青黄不接,家里的存粮早就见了底。“借?官府的钱哪有那么好借?怕是利息高得吓人。”
正说着,县衙的主簿带着衙役来了,身后跟着几个捧着账簿的小吏。“李老汉,今年青苗法推行,官府给百姓放贷,利息比地主低一半,你们要不要借?”主簿拿着算盘,噼里啪啦打得飞快。
周围的农民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利息真的低?”“借了什么时候还?”“会不会像以前那样,借一石还两石?”
主簿拍着胸脯:“这是王相公推行的新法,朝廷有规定,半年利息二分,借一斗还一斗二,绝不多要!还不上可以秋收后用粮食抵。”
李老汉半信半疑,借了五斗粮的钱。拿到沉甸甸的铜钱时,他手指都在抖,活了一辈子,还是头回从官府手里借钱不用低声下气。
可没过两个月,催债的衙役就来了。领头的衙役腰里别着鞭子,把账簿拍得啪啪响:“李老汉,还钱!县里催得紧,再不还钱就拿你家的牛抵债!”
李老汉懵了:“不是说秋收后还吗?怎么现在就催?”
“那是以前的规矩!”衙役踹了踹旁边的稻垛,“现在上面有令,青苗钱要按月收息,你借了五斗,这两个月利息就该还一斗,赶紧拿钱!”
周围的农民都炸了锅,借了钱的纷纷围上来理论。“你们怎么能说话不算数?”“不是说半年二分息吗?”“这和地主的高利贷有什么区别?”
衙役见人多,掏出腰牌一晃:“这是州府的命令!王相公的新法就是这么规定的!谁不还钱,别怪我不客气!”说着就指挥手下牵李老汉家的牛。
“住手!”一声断喝传来,王安石带着随从从田埂那头走来。他穿着便服,裤脚沾满泥点,显然是刚从别的村子过来。
衙役见是王安石,吓得连忙停手:“王……王相公,您怎么来了?”
王安石没理他,走到李老汉面前:“老人家,借了多少钱?他们怎么催债的?”
李老汉见是大官,扑通跪倒:“大人啊!我们借了五斗粮的钱,说好秋收后还,现在就催着要还利息,还说要牵牛抵债啊!”
王安石拿起衙役手里的账簿,上面果然写着“按月收息”,落款是越州通判。他气得将账簿摔在地上:“胡说八道!青苗法明文规定半年收息,谁让你们按月催债的?”
主簿哆哆嗦嗦地说:“是……是通判大人说,这样能多收利息,充实国库……”
“混账!”王安石厉声喝道,“新法是为了利民,不是让你们中饱私囊、欺压百姓的!”他对随从说,“把这个主簿和衙役押回州府,严查越州通判!”
处理完越州的事,王安石连夜赶回汴京。马车在夜色中疾驰,他掀开帘布,看着窗外漆黑的田野,耳边仿佛还响着李老汉的哭诉。随从递过干粮,他却没胃口,只是反复翻看手里的青苗法条文,上面被他用红笔圈出了十几处漏洞。
回到府中时,天已微亮。他顾不上歇息,立刻进宫求见神宗。御书房里,宋神宗看着他带回来的账簿,眉头紧锁:“竟有此事?看来新法推行中,确实有官员阳奉阴违。”
“陛下,”王安石躬身道,“新法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执行的人。请陛下派钦差巡查各地,严惩借新法牟利的贪官污吏,确保青苗法真正惠及百姓。”
宋神宗点点头:“准奏。只是介甫,如今反对新法的人越来越多,你要多加小心。”
王安石走出皇宫,晨光洒在他身上,却驱不散心头的沉重。
第四章 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
熙宁七年的深秋,汴京的梧桐叶落了满地。王安石坐在府中的书房里,听着外面的风雨声,手里拿着苏轼的奏折,上面写满了反对市易法的言辞。曾经与他诗词唱和的好友,如今成了变法的坚定反对者。
“大人,曾布大人求见。”管家进来禀报,声音带着犹豫。
王安石放下奏折:“让他进来。”曾布是他一手提拔的变法骨干,最近却因市易法的执行问题与他产生分歧。
曾布走进书房,身上还带着雨水。他看着满桌的奏折,开门见山地说:“介甫兄,市易法不能再这样推行下去了。开封府的市易务垄断货源,强行压价收购,商户们怨声载道,御史台已经弹劾了三次。”
“商户们?”王安石冷笑一声,“是那些囤积居奇的大商户吧!市易法就是要平抑物价,他们当然不满!”
“可现在连小商贩都活不下去了!”曾布提高声音,“昨天我去御街,卖菜的老汉说,市易务的人强买他的菜,给的价钱还不够本钱,再这样下去,街上就没人敢做生意了!”
“执行中的问题可以改,”王安石寸步不让,“但法不能废!一旦废除市易法,之前的努力就全白费了!”
曾布看着他固执的样子,重重叹了口气:“介甫兄,你变了。以前你还听得进不同意见,现在却只信自己的判断。我看这新法……你是推行不下去了。”他转身就走,披风扫过门槛,带起一阵冷风。
曾布走后,王安石独自坐在书房里,窗外的风雨越来越大。他想起刚推行新法时,韩绛、曾布、吕惠卿等人围在他身边,日夜商议条例;想起神宗皇帝拍着他的肩膀说“朕信你”;想起在江宁雪夜,和老仆一起给灾民发粮的日子。
可现在,韩绛因反对他重用吕惠卿而称病辞官;曾布刚刚闹翻离去;连最开始支持变法的吕惠卿,也暗地里给他使绊子,散播他的谣言。朝堂上,司马光、苏轼等人天天弹劾;民间,因部分官员乱执行新法,百姓怨声载道,都骂他是“拗相公”。
“大人,宫里来人了,说太皇太后病重,让您去慈宁宫。”管家再次进来,脸色凝重。
王安石连忙进宫,慈宁宫里挤满了大臣。太皇太后躺在床上,拉着神宗的手,气若游丝:“官家……王安石的新法……害得百姓苦不堪言……你快……废了新法吧……”
神宗看着病榻上的祖母,又看看站在一旁的王安石,脸色苍白。王安石刚要开口辩解,太皇太后却闭上眼睛,再也没睁开。
太皇太后的葬礼上,王安石穿着丧服,站在人群里。御史们趁机发难,跪在神宗面前痛哭流涕,说太皇太后是被新法气死的,恳请废除新法,罢免王安石。
神宗看着跪在地上的大臣,又看看沉默的王安石,最终挥了挥手:“王相公,你先回江宁休养吧。”
王安石躬身领旨,没有辩解,也没有挽留。他走出皇宫,秋风吹起他的丧服下摆,像一面孤独的旗帜。街上的百姓见了他,有的指指点点,有的唾骂不止,他却目不斜视,一步步往前走。
管家牵着马在路口等他,见他过来,忍不住落泪:“大人,咱们真的要走了?”
王安石翻身上马,没有回头。
马蹄踏过满地落叶,发出沙沙的声响。
第五章 钟山风雨的千古争议
元丰八年的春天,江宁府的钟山绿意盎然。王安石拄着拐杖,站在山顶的草庐前,望着远处的长江,江面上的船只像叶子一样漂浮。他已经在这里隐居了七年,新法早已被废除,支持他的神宗皇帝也驾崩了,如今的朝堂上,再也没人提起那个曾经震动天下的变法。
“相公,京城来人了。”老仆拿着封信走来,他头发也白了,背也驼了,却还像当年一样跟着王安石。
王安石接过信,是苏轼写来的。信里说,哲宗亲政后,又想恢复新法,让他回京主持,问他愿不愿意。字迹依旧洒脱,却带着几分试探。
王安石将信放在石桌上,风吹过信纸,发出哗哗的声响。他想起当年在朝堂上与苏轼的争论,想起苏轼因反对新法被贬黄州,却在信里说“新法本意甚好,只是执行有误”。
“回封信给苏学士吧。”王安石对老仆说,“就说我老了,不堪重任。但请他转告朝廷,新法中的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确实能利民强国,若能改良执行,不妨恢复。”
老仆点头应下,看着他日渐苍老的背影,心里发酸。这七年里,王安石常常独自站在山顶,一站就是半天,有时会对着长江喃喃自语,有时会拿出当年的新法条文,一遍遍翻看。
秋收时节,钟山脚下的农户们忙着收割稻谷。李老汉——当年越州借青苗钱的那个农民,如今搬到了江宁——背着新米来看王安石。“相公,您尝尝今年的新米,托您的福,这几年修了水渠,收成一年比一年好。”
王安石接过米袋,掂量着沉甸甸的分量,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水渠修得好,就能旱涝保收。”
“可不是嘛!”李老汉感慨道,“当年您推行青苗法,虽然中间出了些乱子,但后来朝廷派了钦差严查,确实帮了我们不少。现在村里的人都说,您是个好官,就是当时太急了……”
第六章 新旧党争的刀光剑影
元佑元年的汴京寒风呼啸,朝堂上的气氛比冬日的天气还要冰冷。司马光穿着厚重的锦袍,站在殿中慷慨陈词,案上堆着废除新法的奏折,足有半人高。
“陛下,新法祸国殃民,青苗法变成盘剥工具,市易法扰乱市场,保甲法劳民伤财,恳请陛下尽数废除,恢复祖宗旧制!”司马光声音洪亮,震得殿内梁柱嗡嗡作响。
苏轼站在文官队列里,眉头紧锁。他反对新法中的激进条款,却也认同农田水利法等利民举措,刚要开口,就被司马光严厉的目光制止。
“不可!”韩绛猛地出列,袍袖翻飞,“新法虽有瑕疵,但农田水利法修渠千余条,保甲法加强边防,岂能因噎废食?司马光此举,是要将大宋拖回积贫积弱的旧路!”
“韩相公莫要危言耸听!”御史中丞刘挚立刻反驳,“去年京东水灾,正是因为推行新法挤占了赈灾粮款,才导致灾民流离失所!王安石虽已归隐,但其党羽仍在朝中作祟!”
朝堂上瞬间分裂成两派,新党旧党互相攻讦,唾沫星子溅到金砖地上。小皇帝哲宗坐在龙椅上,看着眼前的争吵,稚嫩的脸上满是茫然。
争论传到江宁钟山时,王安石正在草庐前晒书。泛黄的新法条文被阳光晒得舒展,他用软布轻轻擦拭上面的墨迹,老仆在一旁念着京城传来的消息。
“……司马光大人下了狠手,不仅废了青苗法、市易法,连已经修好的水渠都要拆,说那是劳民伤财……”
王安石擦书的手顿住,软布落在地上。他望着远处长江上的帆影,忽然剧烈咳嗽起来,咳得腰都弯了下去。老仆连忙递过茶水:“相公,您别生气,身子要紧。”
他摆摆手,接过茶水却没喝,只是盯着那些新法条文。纸上的“富国强兵”四个字被阳光照得发亮,仿佛在嘲笑他半生的努力。
没过多久,苏轼被贬的消息传来。这位曾经反对新法的诗人,只因主张保留部分合理新法,就被旧党冠以“新党余孽”的罪名,贬往惠州。王安石拿着苏轼的诗稿,看着“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句子,突然笑了,笑着笑着眼泪就流了下来。
“真是讽刺啊……”他对老仆说,“当年我贬他,如今旧党贬他,他倒成了两边都容不下的人。”
深秋时节,钟山落满红叶。王安石拄着拐杖走到山脚的水渠边,看着农民们引水灌田,稻穗饱满金黄。水渠是按新法修建的,虽历经风雨,依旧坚固通畅。
“王相公!”一个老农看见他,连忙放下锄头行礼,“今年收成好得很,多亏了这水渠!可听说京城要派人来拆水渠,这可怎么好啊?”
王安石抚摸着冰凉的渠壁,上面还留着当年施工的凿痕。“别担心,”他声音沙哑,“水渠能浇田,能救命,谁也拆不了。”
可没过几天,拆渠的官差就来了。他们带着锄头铁锹,在水渠边搭起帐篷,扬言要“恢复旧貌,清除新法余毒”。农民们拿着农具围住官差,双方僵持不下,差点动起手来。
王安石闻讯赶来时,官差正指挥人挖渠堤。第一锄下去,清水立刻从缺口涌出,浸湿了官差的靴子。他气得浑身发抖,指着官差骂道:“你们这群糊涂虫!这水渠救了多少百姓,你们说拆就拆?”
官差认出是他,虽有忌惮,却还是硬着头皮说:“王相公,这是朝廷的命令,司马光大人亲笔批示的。”
“朝廷?”王安石冷笑,“朝廷是让你们造福百姓,不是让你们毁了百姓的活路!”他转身对农民们说,“把工具夺过来,谁敢拆渠,就往我身上砸!”
农民们纷纷响应,官差见势不妙,灰溜溜地带着人走了。
夕阳下,王安石站在水渠边,看着潺潺流水,背影在红叶映衬下显得格外孤寂。
第七章 病榻上的新法余温
元佑七年的冬天来得早,江宁府飘起了小雪。王安石躺在病榻上,盖着厚厚的棉被,却还是觉得冷。窗外的梅花顶着积雪开了,暗香透过窗缝飘进来,带着清冽的气息。
“相公,京城又来人了。”老仆端着药碗进来,身后跟着个风尘仆仆的年轻人,是苏轼派来的家仆。
年轻人跪在床前,递上一封信:“我家主人说,新党在京城复起,要恢复新法,特意来请教相公的意思。”
王安石让老仆拆开信,苏轼的字迹依旧有力,却透着几分沧桑。信里说哲宗亲政后重用新党,章惇、曾布等人主张全面恢复新法,但执行方式比当年更激进,恳请王安石提点一二。
他咳嗽着让老仆取来纸笔,颤抖着写下几行字:“新法本为利民,勿学旧党全盘否定,亦戒新党激进冒进,因地制宜,方为正道。”写完这几句,他再也没力气,笔从手中滑落。
年轻人拿着回信匆匆离去,王安石望着窗外的飞雪,陷入了回忆。他想起第一次见神宗皇帝时的激动,想起推行新法时的意气风发,想起与司马光在朝堂上的争论,想起那些支持他和反对他的人,如今都已散落天涯。
除夕夜,钟山脚下的农户们提着年货来看他。李老汉带来新酿的米酒,村妇们端着热气腾腾的饺子,草庐里顿时热闹起来。
“相公,您尝尝这饺子,用新收的麦子做的面。”李老汉把碗递到床前,“要不是当年修的水渠,今年冬天哪有这么好的收成。”
王安石吃了个饺子,麦香混着肉香在嘴里散开。他看着满屋子的百姓,个个脸上带着感激,忽然觉得半生的委屈都值了。
“水渠……还在吗?”他轻声问。
“在!”众人异口同声,“我们轮流看守,谁也拆不了!”
“那就好……那就好……”他笑着点头,眼角有泪滑落。
正月里,王安石的病情越来越重。弥留之际,他让老仆把所有新法条文搬到床前,一页页翻看。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纸上,那些曾经争论不休的字句,此刻都变得温柔起来。
“相公,章惇大人派人来了,说新法已经全面恢复,让您放心。”老仆在他耳边轻声说。
王安石没有睁眼,只是微微点头。他知道,新法就像这钟山的梅花,即便被风雪摧残,春天到了依旧会盛开,只是盛开的模样,或许早已不是他最初设想的样子。
临终前,他指着窗外的梅花,对老仆说:“把……把那些条文……烧了吧……”
老仆含泪点头,在炉中点燃了那些泛黄的纸页。
火光跳跃中,王安石的目光渐渐涣散,嘴角却带着一丝笑意。
第八章 千年功过的无字碑
绍圣元年的春天,汴京的新法旧党之争仍在继续。章惇推行的新法比王安石当年更激进,引发的争议也更大。苏轼因反对激进政策再次被贬,这一次,他被贬到了更远的海南。
而在江宁钟山,王安石的墓前多了块无字碑。老仆守在墓旁,看着往来的行人,有人对着墓碑鞠躬,说他是富国强兵的功臣;有人对着墓碑唾骂,说他是祸国殃民的罪人。
清明时节,李老汉带着村民来扫墓,带来新收的麦子和自酿的米酒。“相公,您看这麦子多好,都是托您的福。”他把米酒洒在墓前,“那些说您坏话的人不懂,咱们老百姓心里清楚,您是为了咱们好。”
几个书生模样的人也来扫墓,他们争论着王安石的功过,一个说:“新法虽好,却操之过急,激化了矛盾。”另一个反驳:“若不变法,大宋只会更弱,他已是尽力而为。”
老仆听着他们的争论,只是默默地清扫墓碑上的尘土。他知道,相公生前就说过,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几十年后,南宋的临安城里,说书先生在茶馆里讲着王安石变法的故事。台下的听众听得入迷,有人为新法的夭折叹息,有人为王安石的孤独落泪。
“要说这王相公啊,”说书先生拍着醒木,“真是个奇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哪怕众叛亲离,哪怕千夫所指,也非要把这条路走到底。有人说他是拗相公,可这股拗劲,不正是咱们大宋缺少的骨气吗?”
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一个穿粗布衣衫的年轻人站起来:“先生,那新法后来怎么样了?真的全废了吗?”
说书先生笑了:“好问!告诉你,水渠没废,保甲没废,那些真正利民的法子,就算改了名字,换了说法,也一直留在民间。就像这太阳月亮,就算有人想遮住,也终究挡不住光亮!”
夕阳透过茶馆的窗棂,照在听众们的脸上,每个人的眼里都闪着光。而在遥远的钟山,王安石墓前的无字碑沐浴在夕阳中,碑上的积雪早已融化,周围长满了青草,远处的水渠依旧潺潺流淌,浇灌着万亩良田。
千年后的今天,当人们翻开宋史,看到“王安石变法”这五个字时,依旧会争论不休。有人赞他是改革先驱,有人骂他是激进狂人。但无论评价如何,那个在江宁雪夜开仓放粮的身影,那个在朝堂上据理力争的身影,那个在钟山孤独守望的身影,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里,像一盏孤焰,在风雨中燃烧,照亮了后世改革者的路。
嘉佑三年的雪下得格外凶,江宁府的屋檐被积雪压得咯吱作响。王安石披着件旧棉袍,在油灯下翻看着堆积如山的卷宗,砚台里的墨汁冻得结了层薄冰,他用手指刮开冰层,继续在纸上奋笔疾书。
“大人,都三更了,歇息会儿吧。”老仆端着碗热汤进来,见他袖口磨出了洞,忍不住叹气,“您当这通判都五年了,总穿这件棉袍,传出去人家还以为府衙苛待您。”
王安石头也没抬,笔尖在纸上划过:“汤放着吧,这赈灾名册得连夜核完。”他面前摊着的是江宁各县的灾民名册,上面密密麻麻记着缺粮户数,红笔圈出的急缺户占了大半。
老仆放下汤碗,看着他冻得发红的耳朵:“今年雪大,运河都冻住了,朝廷的赈灾粮还没到,灾民们在城外冻饿交加,您光核名册也没用啊。”
王安石停住笔,望向窗外。雪光映得夜空发白,远处城隍庙的方向隐约传来哭声。他起身披上棉袍,抓起墙上的斗笠:“备马,去粮仓。”
粮仓的门被积雪封了大半,看守的小吏正缩在值班室烤火,见王安石进来吓得连忙起身。“王通判,这么晚了您怎么来了?”
“打开粮仓。”王安石指着封条严实的粮囤,“把陈粮先分发给灾民,每户三斗,登记造册,等朝廷粮到了再补。”
小吏脸都白了:“大人,这可不行!擅开官仓是大罪,没有朝廷旨意……”
“出了事我担着。”王安石打断他的话,亲手撕掉粮囤上的封条,“百姓快饿死了,等朝廷旨意下来,人都冻僵了!”他招呼跟来的衙役,“搬梯子,打开粮囤!”
粮囤打开的瞬间,陈米的气息混着雪味散开。王安石踩着梯子爬上粮囤,用木瓢舀起米来查看,米粒虽有些发黄,却没有霉变。他跳下来对小吏说:“每户三斗,老人孩子多的多加一斗,现在就去城隍庙通知灾民。”
消息传到城隍庙,灾民们顶着风雪涌来。王安石站在粮仓门口,亲自监督发粮,雪花落满他的棉袍,头发眉毛都结了霜,他却浑然不觉,只盯着登记册上的名字,时不时核对排队的灾民。
一个瞎眼老婆婆拄着拐杖走来,颤巍巍地递过牌子。王安石接过一看,上面写着“张王氏,孤寡”,连忙让衙役多舀了一斗米:“婆婆,这是您的粮,拿好。”
老婆婆摸了摸米袋,突然跪倒在地:“青天大老爷啊!您真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周围的灾民纷纷跪倒,哭声混着风雪声,在寂静的雪夜里格外动人。
天亮时,粮仓的陈粮发出去大半,王安石才踩着厚厚的积雪回府衙。路过街边粥棚时,看见灾民们捧着热粥狼吞虎咽,他冻得发紫的脸上露出丝笑意。老仆递过冷透的汤碗,他却摆摆手,从怀里掏出个干硬的麦饼啃起来。
“大人,擅开官仓的折子,御史台怕是已经知道了。”老仆忧心忡忡。
王安石咬着麦饼,含糊不清地说:“知道就知道,只要百姓能活命,参我一本怕什么。”
他望着漫天飞雪,忽然停下脚步,从怀里掏出张纸,上面写着“青苗法草案”几个字,墨迹被汗水洇得有些模糊。
第二章 汴京朝堂的唇枪舌剑
熙宁二年的汴京春意正浓,紫宸殿的玉阶旁摆满了盛开的牡丹。王安石穿着绯色官袍,站在文官队列里,手里紧紧攥着那份修改了十几次的变法奏折,指尖被奏折边缘硌得发红。
“陛下,臣王安石有本启奏。”他出列躬身,声音清亮,穿透殿内的寂静。
宋神宗从龙椅上微微前倾:“王相公请讲。”
王安石展开奏折,目光扫过阶下的大臣:“如今国库空虚,西北边患不止,百姓赋税沉重,究其根本,在于法度陈旧。臣恳请陛下推行新法,改革弊政,富国强兵!”
话音刚落,御史中丞吕诲立刻出列反驳:“陛下三思!祖宗法度岂能随意更改?王安石所言新法,实则是敛财之术,恐加重百姓负担!”
“吕御史此言差矣!”王安石转身面对他,袍袖一扬,“祖宗法度是治世良方,却非万世不变之法!如今土地兼并严重,冗官冗兵耗费国库,若不改革,十年后国将不国!”
“你这是危言耸听!”参知政事富弼捋着胡须,慢悠悠地开口,“变法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便会天下大乱。臣以为,当以稳为重。”
“以稳为重就是坐以待毙!”王安石声调提高,“去年江南水灾,国库拿不出赈灾粮;西北军饷拖欠三月,士兵怨声载道,这难道就是吕御史和富相公想要的稳定?”
殿内瞬间吵成一团,支持变法的韩绛、曾布与反对变法的司马光、苏轼等人各执一词,唾沫星子飞溅。司马光气得满脸通红,指着王安石的鼻子:“你这新法看似利民,实则是让官府放高利贷!青苗法、市易法,哪一样不是与民争利?”
“司马光!”王安石怒视着他,“你只知守旧,不知变通!青苗法是让百姓在青黄不接时能借到低息贷款,免于被地主盘剥;市易法是平抑物价,防止商人囤积居奇,这怎么是与民争利?”
宋神宗拍了拍龙椅扶手,殿内立刻安静下来。他看着争论不休的大臣们,目光最终落在王安石身上:“王相公的新法,朕看可行。即日起,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由王安石主持变法事宜。”
王安石躬身领旨,额头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他能感觉到背后无数道反对的目光,像针一样扎在背上,但握着奏折的手却更加坚定。
退朝后,王安石刚走出宫门,就被司马光拦住。“介甫,你真要一条道走到黑?”司马光拉住他的衣袖,“变法阻力太大,满朝文武除了韩绛几人,谁不反对?你会众叛亲离的!”
王安石甩开他的手,袍袖上的盘扣被扯得晃动:“君实兄,我知道你是好意。但为了大宋,为了百姓,就算众叛亲离,我也认了!”他整理好官袍,转身大步离去,绯色的袍摆在晨光中划出坚定的弧线。
司马光望着他的背影,重重叹了口气。旁边的苏轼摇着折扇:“君实先生,王相公锐意改革,怕是劝不住了。只是这新法若真推行下去,不知会掀起多少风浪。”
远处的御花园里,牡丹开得正艳,花瓣上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着光,像一颗颗悬而未决的泪珠。
第三章 青黄不接时的青苗风波
熙宁四年的初夏,越州乡下的稻田刚插上秧苗,嫩绿的秧苗在风中摇晃,却掩不住田埂上农民的愁容。李老汉蹲在田边,看着自家半干的水田,烟袋锅敲得石头当当响。
“爹,县衙来人了,说能借青苗钱。”儿子小李跑过来,手里拿着张告示,上面盖着县衙的红印。
李老汉接过告示,眯着眼辨认上面的字。去年冬天就没下几场雪,开春又少雨,地里的麦子长得稀稀拉拉,眼看青黄不接,家里的存粮早就见了底。“借?官府的钱哪有那么好借?怕是利息高得吓人。”
正说着,县衙的主簿带着衙役来了,身后跟着几个捧着账簿的小吏。“李老汉,今年青苗法推行,官府给百姓放贷,利息比地主低一半,你们要不要借?”主簿拿着算盘,噼里啪啦打得飞快。
周围的农民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利息真的低?”“借了什么时候还?”“会不会像以前那样,借一石还两石?”
主簿拍着胸脯:“这是王相公推行的新法,朝廷有规定,半年利息二分,借一斗还一斗二,绝不多要!还不上可以秋收后用粮食抵。”
李老汉半信半疑,借了五斗粮的钱。拿到沉甸甸的铜钱时,他手指都在抖,活了一辈子,还是头回从官府手里借钱不用低声下气。
可没过两个月,催债的衙役就来了。领头的衙役腰里别着鞭子,把账簿拍得啪啪响:“李老汉,还钱!县里催得紧,再不还钱就拿你家的牛抵债!”
李老汉懵了:“不是说秋收后还吗?怎么现在就催?”
“那是以前的规矩!”衙役踹了踹旁边的稻垛,“现在上面有令,青苗钱要按月收息,你借了五斗,这两个月利息就该还一斗,赶紧拿钱!”
周围的农民都炸了锅,借了钱的纷纷围上来理论。“你们怎么能说话不算数?”“不是说半年二分息吗?”“这和地主的高利贷有什么区别?”
衙役见人多,掏出腰牌一晃:“这是州府的命令!王相公的新法就是这么规定的!谁不还钱,别怪我不客气!”说着就指挥手下牵李老汉家的牛。
“住手!”一声断喝传来,王安石带着随从从田埂那头走来。他穿着便服,裤脚沾满泥点,显然是刚从别的村子过来。
衙役见是王安石,吓得连忙停手:“王……王相公,您怎么来了?”
王安石没理他,走到李老汉面前:“老人家,借了多少钱?他们怎么催债的?”
李老汉见是大官,扑通跪倒:“大人啊!我们借了五斗粮的钱,说好秋收后还,现在就催着要还利息,还说要牵牛抵债啊!”
王安石拿起衙役手里的账簿,上面果然写着“按月收息”,落款是越州通判。他气得将账簿摔在地上:“胡说八道!青苗法明文规定半年收息,谁让你们按月催债的?”
主簿哆哆嗦嗦地说:“是……是通判大人说,这样能多收利息,充实国库……”
“混账!”王安石厉声喝道,“新法是为了利民,不是让你们中饱私囊、欺压百姓的!”他对随从说,“把这个主簿和衙役押回州府,严查越州通判!”
处理完越州的事,王安石连夜赶回汴京。马车在夜色中疾驰,他掀开帘布,看着窗外漆黑的田野,耳边仿佛还响着李老汉的哭诉。随从递过干粮,他却没胃口,只是反复翻看手里的青苗法条文,上面被他用红笔圈出了十几处漏洞。
回到府中时,天已微亮。他顾不上歇息,立刻进宫求见神宗。御书房里,宋神宗看着他带回来的账簿,眉头紧锁:“竟有此事?看来新法推行中,确实有官员阳奉阴违。”
“陛下,”王安石躬身道,“新法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执行的人。请陛下派钦差巡查各地,严惩借新法牟利的贪官污吏,确保青苗法真正惠及百姓。”
宋神宗点点头:“准奏。只是介甫,如今反对新法的人越来越多,你要多加小心。”
王安石走出皇宫,晨光洒在他身上,却驱不散心头的沉重。
第四章 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
熙宁七年的深秋,汴京的梧桐叶落了满地。王安石坐在府中的书房里,听着外面的风雨声,手里拿着苏轼的奏折,上面写满了反对市易法的言辞。曾经与他诗词唱和的好友,如今成了变法的坚定反对者。
“大人,曾布大人求见。”管家进来禀报,声音带着犹豫。
王安石放下奏折:“让他进来。”曾布是他一手提拔的变法骨干,最近却因市易法的执行问题与他产生分歧。
曾布走进书房,身上还带着雨水。他看着满桌的奏折,开门见山地说:“介甫兄,市易法不能再这样推行下去了。开封府的市易务垄断货源,强行压价收购,商户们怨声载道,御史台已经弹劾了三次。”
“商户们?”王安石冷笑一声,“是那些囤积居奇的大商户吧!市易法就是要平抑物价,他们当然不满!”
“可现在连小商贩都活不下去了!”曾布提高声音,“昨天我去御街,卖菜的老汉说,市易务的人强买他的菜,给的价钱还不够本钱,再这样下去,街上就没人敢做生意了!”
“执行中的问题可以改,”王安石寸步不让,“但法不能废!一旦废除市易法,之前的努力就全白费了!”
曾布看着他固执的样子,重重叹了口气:“介甫兄,你变了。以前你还听得进不同意见,现在却只信自己的判断。我看这新法……你是推行不下去了。”他转身就走,披风扫过门槛,带起一阵冷风。
曾布走后,王安石独自坐在书房里,窗外的风雨越来越大。他想起刚推行新法时,韩绛、曾布、吕惠卿等人围在他身边,日夜商议条例;想起神宗皇帝拍着他的肩膀说“朕信你”;想起在江宁雪夜,和老仆一起给灾民发粮的日子。
可现在,韩绛因反对他重用吕惠卿而称病辞官;曾布刚刚闹翻离去;连最开始支持变法的吕惠卿,也暗地里给他使绊子,散播他的谣言。朝堂上,司马光、苏轼等人天天弹劾;民间,因部分官员乱执行新法,百姓怨声载道,都骂他是“拗相公”。
“大人,宫里来人了,说太皇太后病重,让您去慈宁宫。”管家再次进来,脸色凝重。
王安石连忙进宫,慈宁宫里挤满了大臣。太皇太后躺在床上,拉着神宗的手,气若游丝:“官家……王安石的新法……害得百姓苦不堪言……你快……废了新法吧……”
神宗看着病榻上的祖母,又看看站在一旁的王安石,脸色苍白。王安石刚要开口辩解,太皇太后却闭上眼睛,再也没睁开。
太皇太后的葬礼上,王安石穿着丧服,站在人群里。御史们趁机发难,跪在神宗面前痛哭流涕,说太皇太后是被新法气死的,恳请废除新法,罢免王安石。
神宗看着跪在地上的大臣,又看看沉默的王安石,最终挥了挥手:“王相公,你先回江宁休养吧。”
王安石躬身领旨,没有辩解,也没有挽留。他走出皇宫,秋风吹起他的丧服下摆,像一面孤独的旗帜。街上的百姓见了他,有的指指点点,有的唾骂不止,他却目不斜视,一步步往前走。
管家牵着马在路口等他,见他过来,忍不住落泪:“大人,咱们真的要走了?”
王安石翻身上马,没有回头。
马蹄踏过满地落叶,发出沙沙的声响。
第五章 钟山风雨的千古争议
元丰八年的春天,江宁府的钟山绿意盎然。王安石拄着拐杖,站在山顶的草庐前,望着远处的长江,江面上的船只像叶子一样漂浮。他已经在这里隐居了七年,新法早已被废除,支持他的神宗皇帝也驾崩了,如今的朝堂上,再也没人提起那个曾经震动天下的变法。
“相公,京城来人了。”老仆拿着封信走来,他头发也白了,背也驼了,却还像当年一样跟着王安石。
王安石接过信,是苏轼写来的。信里说,哲宗亲政后,又想恢复新法,让他回京主持,问他愿不愿意。字迹依旧洒脱,却带着几分试探。
王安石将信放在石桌上,风吹过信纸,发出哗哗的声响。他想起当年在朝堂上与苏轼的争论,想起苏轼因反对新法被贬黄州,却在信里说“新法本意甚好,只是执行有误”。
“回封信给苏学士吧。”王安石对老仆说,“就说我老了,不堪重任。但请他转告朝廷,新法中的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确实能利民强国,若能改良执行,不妨恢复。”
老仆点头应下,看着他日渐苍老的背影,心里发酸。这七年里,王安石常常独自站在山顶,一站就是半天,有时会对着长江喃喃自语,有时会拿出当年的新法条文,一遍遍翻看。
秋收时节,钟山脚下的农户们忙着收割稻谷。李老汉——当年越州借青苗钱的那个农民,如今搬到了江宁——背着新米来看王安石。“相公,您尝尝今年的新米,托您的福,这几年修了水渠,收成一年比一年好。”
王安石接过米袋,掂量着沉甸甸的分量,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水渠修得好,就能旱涝保收。”
“可不是嘛!”李老汉感慨道,“当年您推行青苗法,虽然中间出了些乱子,但后来朝廷派了钦差严查,确实帮了我们不少。现在村里的人都说,您是个好官,就是当时太急了……”
第六章 新旧党争的刀光剑影
元佑元年的汴京寒风呼啸,朝堂上的气氛比冬日的天气还要冰冷。司马光穿着厚重的锦袍,站在殿中慷慨陈词,案上堆着废除新法的奏折,足有半人高。
“陛下,新法祸国殃民,青苗法变成盘剥工具,市易法扰乱市场,保甲法劳民伤财,恳请陛下尽数废除,恢复祖宗旧制!”司马光声音洪亮,震得殿内梁柱嗡嗡作响。
苏轼站在文官队列里,眉头紧锁。他反对新法中的激进条款,却也认同农田水利法等利民举措,刚要开口,就被司马光严厉的目光制止。
“不可!”韩绛猛地出列,袍袖翻飞,“新法虽有瑕疵,但农田水利法修渠千余条,保甲法加强边防,岂能因噎废食?司马光此举,是要将大宋拖回积贫积弱的旧路!”
“韩相公莫要危言耸听!”御史中丞刘挚立刻反驳,“去年京东水灾,正是因为推行新法挤占了赈灾粮款,才导致灾民流离失所!王安石虽已归隐,但其党羽仍在朝中作祟!”
朝堂上瞬间分裂成两派,新党旧党互相攻讦,唾沫星子溅到金砖地上。小皇帝哲宗坐在龙椅上,看着眼前的争吵,稚嫩的脸上满是茫然。
争论传到江宁钟山时,王安石正在草庐前晒书。泛黄的新法条文被阳光晒得舒展,他用软布轻轻擦拭上面的墨迹,老仆在一旁念着京城传来的消息。
“……司马光大人下了狠手,不仅废了青苗法、市易法,连已经修好的水渠都要拆,说那是劳民伤财……”
王安石擦书的手顿住,软布落在地上。他望着远处长江上的帆影,忽然剧烈咳嗽起来,咳得腰都弯了下去。老仆连忙递过茶水:“相公,您别生气,身子要紧。”
他摆摆手,接过茶水却没喝,只是盯着那些新法条文。纸上的“富国强兵”四个字被阳光照得发亮,仿佛在嘲笑他半生的努力。
没过多久,苏轼被贬的消息传来。这位曾经反对新法的诗人,只因主张保留部分合理新法,就被旧党冠以“新党余孽”的罪名,贬往惠州。王安石拿着苏轼的诗稿,看着“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句子,突然笑了,笑着笑着眼泪就流了下来。
“真是讽刺啊……”他对老仆说,“当年我贬他,如今旧党贬他,他倒成了两边都容不下的人。”
深秋时节,钟山落满红叶。王安石拄着拐杖走到山脚的水渠边,看着农民们引水灌田,稻穗饱满金黄。水渠是按新法修建的,虽历经风雨,依旧坚固通畅。
“王相公!”一个老农看见他,连忙放下锄头行礼,“今年收成好得很,多亏了这水渠!可听说京城要派人来拆水渠,这可怎么好啊?”
王安石抚摸着冰凉的渠壁,上面还留着当年施工的凿痕。“别担心,”他声音沙哑,“水渠能浇田,能救命,谁也拆不了。”
可没过几天,拆渠的官差就来了。他们带着锄头铁锹,在水渠边搭起帐篷,扬言要“恢复旧貌,清除新法余毒”。农民们拿着农具围住官差,双方僵持不下,差点动起手来。
王安石闻讯赶来时,官差正指挥人挖渠堤。第一锄下去,清水立刻从缺口涌出,浸湿了官差的靴子。他气得浑身发抖,指着官差骂道:“你们这群糊涂虫!这水渠救了多少百姓,你们说拆就拆?”
官差认出是他,虽有忌惮,却还是硬着头皮说:“王相公,这是朝廷的命令,司马光大人亲笔批示的。”
“朝廷?”王安石冷笑,“朝廷是让你们造福百姓,不是让你们毁了百姓的活路!”他转身对农民们说,“把工具夺过来,谁敢拆渠,就往我身上砸!”
农民们纷纷响应,官差见势不妙,灰溜溜地带着人走了。
夕阳下,王安石站在水渠边,看着潺潺流水,背影在红叶映衬下显得格外孤寂。
第七章 病榻上的新法余温
元佑七年的冬天来得早,江宁府飘起了小雪。王安石躺在病榻上,盖着厚厚的棉被,却还是觉得冷。窗外的梅花顶着积雪开了,暗香透过窗缝飘进来,带着清冽的气息。
“相公,京城又来人了。”老仆端着药碗进来,身后跟着个风尘仆仆的年轻人,是苏轼派来的家仆。
年轻人跪在床前,递上一封信:“我家主人说,新党在京城复起,要恢复新法,特意来请教相公的意思。”
王安石让老仆拆开信,苏轼的字迹依旧有力,却透着几分沧桑。信里说哲宗亲政后重用新党,章惇、曾布等人主张全面恢复新法,但执行方式比当年更激进,恳请王安石提点一二。
他咳嗽着让老仆取来纸笔,颤抖着写下几行字:“新法本为利民,勿学旧党全盘否定,亦戒新党激进冒进,因地制宜,方为正道。”写完这几句,他再也没力气,笔从手中滑落。
年轻人拿着回信匆匆离去,王安石望着窗外的飞雪,陷入了回忆。他想起第一次见神宗皇帝时的激动,想起推行新法时的意气风发,想起与司马光在朝堂上的争论,想起那些支持他和反对他的人,如今都已散落天涯。
除夕夜,钟山脚下的农户们提着年货来看他。李老汉带来新酿的米酒,村妇们端着热气腾腾的饺子,草庐里顿时热闹起来。
“相公,您尝尝这饺子,用新收的麦子做的面。”李老汉把碗递到床前,“要不是当年修的水渠,今年冬天哪有这么好的收成。”
王安石吃了个饺子,麦香混着肉香在嘴里散开。他看着满屋子的百姓,个个脸上带着感激,忽然觉得半生的委屈都值了。
“水渠……还在吗?”他轻声问。
“在!”众人异口同声,“我们轮流看守,谁也拆不了!”
“那就好……那就好……”他笑着点头,眼角有泪滑落。
正月里,王安石的病情越来越重。弥留之际,他让老仆把所有新法条文搬到床前,一页页翻看。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纸上,那些曾经争论不休的字句,此刻都变得温柔起来。
“相公,章惇大人派人来了,说新法已经全面恢复,让您放心。”老仆在他耳边轻声说。
王安石没有睁眼,只是微微点头。他知道,新法就像这钟山的梅花,即便被风雪摧残,春天到了依旧会盛开,只是盛开的模样,或许早已不是他最初设想的样子。
临终前,他指着窗外的梅花,对老仆说:“把……把那些条文……烧了吧……”
老仆含泪点头,在炉中点燃了那些泛黄的纸页。
火光跳跃中,王安石的目光渐渐涣散,嘴角却带着一丝笑意。
第八章 千年功过的无字碑
绍圣元年的春天,汴京的新法旧党之争仍在继续。章惇推行的新法比王安石当年更激进,引发的争议也更大。苏轼因反对激进政策再次被贬,这一次,他被贬到了更远的海南。
而在江宁钟山,王安石的墓前多了块无字碑。老仆守在墓旁,看着往来的行人,有人对着墓碑鞠躬,说他是富国强兵的功臣;有人对着墓碑唾骂,说他是祸国殃民的罪人。
清明时节,李老汉带着村民来扫墓,带来新收的麦子和自酿的米酒。“相公,您看这麦子多好,都是托您的福。”他把米酒洒在墓前,“那些说您坏话的人不懂,咱们老百姓心里清楚,您是为了咱们好。”
几个书生模样的人也来扫墓,他们争论着王安石的功过,一个说:“新法虽好,却操之过急,激化了矛盾。”另一个反驳:“若不变法,大宋只会更弱,他已是尽力而为。”
老仆听着他们的争论,只是默默地清扫墓碑上的尘土。他知道,相公生前就说过,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几十年后,南宋的临安城里,说书先生在茶馆里讲着王安石变法的故事。台下的听众听得入迷,有人为新法的夭折叹息,有人为王安石的孤独落泪。
“要说这王相公啊,”说书先生拍着醒木,“真是个奇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哪怕众叛亲离,哪怕千夫所指,也非要把这条路走到底。有人说他是拗相公,可这股拗劲,不正是咱们大宋缺少的骨气吗?”
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一个穿粗布衣衫的年轻人站起来:“先生,那新法后来怎么样了?真的全废了吗?”
说书先生笑了:“好问!告诉你,水渠没废,保甲没废,那些真正利民的法子,就算改了名字,换了说法,也一直留在民间。就像这太阳月亮,就算有人想遮住,也终究挡不住光亮!”
夕阳透过茶馆的窗棂,照在听众们的脸上,每个人的眼里都闪着光。而在遥远的钟山,王安石墓前的无字碑沐浴在夕阳中,碑上的积雪早已融化,周围长满了青草,远处的水渠依旧潺潺流淌,浇灌着万亩良田。
千年后的今天,当人们翻开宋史,看到“王安石变法”这五个字时,依旧会争论不休。有人赞他是改革先驱,有人骂他是激进狂人。但无论评价如何,那个在江宁雪夜开仓放粮的身影,那个在朝堂上据理力争的身影,那个在钟山孤独守望的身影,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里,像一盏孤焰,在风雨中燃烧,照亮了后世改革者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