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过年和回娘家-《诸天影视行之我有一座岛》

  夜幕逐渐降临,整个院子都亮起了灯光,形成一片温暖的灯光海洋,

  每家年夜饭桌上,都摆满了丰盛的菜肴。

  食材虽然不像后世那么丰盛,但每一家都是用心准备的。

  而且这个时候车马很慢,距离很长,出门都需要开介绍信,不然就会被遣送回去,大家都很少有家人远在外地。

  父母尚在,儿孙绕膝,大家都聚在一起,充满了家的味道。

  大人们举杯庆祝,孩子们也学着大人的模样,用稍显稚嫩的语气说着各种吉祥话。

  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着过去一年发生的点点滴滴。

  可惜这个年代电视机还没有普及,春晚要到1983才会诞生。

  否则陈平安感觉就像是回到了小时候的模样。

  在所有人都入睡后,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悄然降临在1963年的四九城。

  整个城市都好像被一只大手轻轻装饰,一夜间换上了银装素裹的新衣。

  第二天早上,陈平安起床跑步的时候。

  就看到整个院子里已经铺上了厚厚的积雪,平日里灰黑的瓦片,也被雪层层覆盖,像极了蓬松的蛋糕。

  等陈平安晨练完回来,各家小孩子已经在雪中嬉戏玩耍,整个院子中充满了他们银铃般欢快的笑声。

  他们有的在堆雪人,雪人有着胡萝卜做的鼻子,煤球做的眼睛,还有孩子将自己的帽子戴在雪人头上。

  有的在打雪仗,雪球在空中飞过,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

  偶尔砸到某一个孩子头上,不一会便传来孩子哇哇的大哭声和家长的责骂声。

  1963年的四九城,就像一幅古老的水墨画,宁静而致远。

  看着眼前的这一幕,陈平安产生了一种自己本该属于这个年代的感觉。

  大年初二,陈平安打算带着秦淮茹跟何晓晓回一趟秦淮茹娘家。

  昨天白天雪已经融化的差不多了。

  等到今天太阳升高以后,陈平安便带着一大一小两道身影,踏上了回秦家村的道路。

  陈平安秦淮茹两人各骑着一辆自行车,陈平安车前带着一些米面烟酒和各种肉类。秦淮茹后座带着何晓晓。

  两辆自行车平稳的行驶在水泥路面上,慢慢的转入乡间小路。

  秦家村,是四九城下辖昌平县下面的一个小乡村。

  1956年昌平县由河北划入四九城,设置昌平区,1960又恢复昌平县的建制。

  一直到又改为昌平区,成为四九城的一个辖区。

  秦淮茹从小就因为长的漂亮,村里人都说她长大以后肯定不能嫁给村里人,是要嫁到城里去的。

  说着无意听着有心,后来听的多了,秦淮茹自己也觉得自己是属于城里的。

  这才年仅十八岁就踏上了进城相亲的道路,秦淮茹如今回想起来依旧唏嘘不已。

  如今的她已经在四九城工作十余年,户口早就迁到了四九城。

  算是成为了正儿八经的四九城人,也算是彻底改变了命运,也圆了儿时的梦想。

  陈平安他们三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赶路,十一点不到终于来到了秦家庄。

  陈平安一路碰到村里的孩子就发糖果,碰到村里男人就发香烟。

  他们还没到秦家,消息就已经传回了秦父秦母那边。

  秦父本名秦大壮,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大。

  秦父又生了三儿一女,如今都已成家。

  等陈平安三人来到秦家门口时,秦父秦母已经等在门口了。

  “外面冷,快快进屋。”

  秦父说着上前接过陈平安手里的东西,秦母则是抱起何晓晓。

  这几年来,因为陈平安还在上学,倒是比较少来秦家。

  但陈平逢年过节的都会给秦家家里寄一些东米面和肉类,关系一直维系的很不错。

  陈平安掏出烟给老丈人点上,两人聊起了这几年的生活。

  不一会秦淮茹的三个兄弟也都带着自己媳妇过来了,男人过来加入聊天打牌,女眷则去了厨房帮忙。

  陈平安又掏出烟给三个大舅哥点上。

  “柱子,你去年毕业了吧,如今在哪里上班了?”秦父问道。

  “爸,我去年毕业后就在轧钢厂医务科工作,现在和淮茹一起上下班。”

  陈平安当即把这些年自己一直读书,秦淮茹是怎么照顾家里的。自己毕业后是怎么在轧钢厂工作的和明年轧钢厂要建立附属医院的事简单说了一下。

  老丈人和四个大舅哥听见自己女婿年纪轻轻已经是科级干部,明年还可能更进一步,担任副厂长。

  纷纷咂舌不已,都感叹还是读书有文化好。

  谈笑间,秦母他们也做好饭菜端了上来,父母一桌,老爷们一桌,小孩自己找地方坐。

  围坐在土炕上,一大家边吃边聊,气氛颇为融洽。

  饭后,秦淮茹的几个嫂子将她拉到一个房间。

  秦家大嫂吕氏率先开口:

  “小姑子,你看看爸,再看看我们每个人,哪家不是都好几个孩子。”

  秦家三嫂接着道:“你们就一个女儿,人丁终究是单薄了一些。”

  秦淮茹闻言也是苦笑不已。

  不是她不想要,自己丈夫中医水平了得,他要是不想要孩子,自己也怀不上呀。

  但当着家人的面也不好意思直说。

  只能推脱说是因为自己丈夫一直读书,这才耽搁了人丁方面。

  年后他们就打算再生,城里读书的人都这样,几个嫂子这才放下心来。

  这年头,传宗接代的思想还是比较重的,要是不给夫家生一个带把的,地位终究是不稳的。

  这事还是秦母授意几个儿媳过来问的,她这会就在外面偷偷听。

  何家对自己女儿和老秦家还是相当不错的。

  自己女儿一进城,就给她找了工作,后来又将自己祖传的吃饭手艺传给了她。

  这在手艺传男不传女的时代,有些颠覆秦母的认知。

  这十几年以来,逢年过节更是经常寄吃的回来,特别前几年灾年。

  要是自己女儿不能给何家留下后代,要是哪天被赶回来,自己得心疼死。

  如今听说是因为自己女婿的学业才没再要孩子,这才放下心来。

  喜欢诸天影视行之我有一座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