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昭熙走上会议大厅中央的演讲台,台下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欢迎着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者,眼中充满了尊敬。
她没有和在大明联邦会议上那样,拿着秘书给她写的稿子,用着平稳的语气汇报虞国的状况,开场致辞之后,便直接抛出问题:“同志们,我们都在搞社会主义,但你们敢说,你们的政策完全是为了无产阶级,而不是为了‘你们的国家’吗?”
会场瞬间安静下来,在现在,在会议大厅内,大家还是有着社会主义理想的,顿时陷入了沉默,他们没有朱昭熙的手腕,没有那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虽然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在很多时候不得不向资产阶级、封建贵族妥协。
扛不住朱昭熙给大家带来的压力,朱征钊率先站起来狡辩:“我承认,我的革命态度并不坚决,但是这也是无奈的办法,韩国保留皇室持股,那是担心韩国贵族叛乱,韩国旧势力依旧强大。但城市和农村的利润分配,我们严格按劳动贡献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确实如此,不管是虞国,还是在此的各国,都还在摸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朱昭熙回应,“社会主义要消灭的是阶级,而不是某个阶级中的特定群体。你们保留皇室持股,本质是承认‘血统可以换取特权’,这与阶级平等的原则相悖。
但是我们所有国家都在大明联邦的规则之下,所有国家都必须是朱家子弟为国家元首,这很容易培养出特权阶级,很容易培养出贵族阶层,这也是无奈的事情。”
南武洲的楚吴国代表接着发言:“我们拒绝共享铁矿数据,是因为那些矿区是我们用鲜血换来的。明国当年封锁我们的港口,是虞国帮了忙,但这不代表我们要把家底都交出来。”
“这就是弱肉强食的思维。”朱昭熙的语气加重了几分,“你们把矿产当成‘国家的家底’,而不是‘无产阶级的资源’。今天可以因为‘用鲜血换来’拒绝共享,明天就可以因为‘国家需要’把铁矿卖给宁国,只要价格合适。
如果站在一个国家领导人的角度上来说,你的话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站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站在一个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这可就是绝对的路线错误。
或许我作为虞国的皇帝,指责你,你有点不服气,但是你仔细想想,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是国内联合起来吗,是无产阶级在国内折腾,完全不考虑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建立的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针对吗?”
争论持续了整整两天。有人愤怒拍桌,有人低头沉默,有人拿出账本证明本国的公平分配,有人承认确实在技术合作中留了后手。
朱昭熙没有评判谁对谁错,只是不断追问:“如果虞国明天遭遇危机,你们愿意把最好的设备、最关键的资源优先支援我们吗?就像我们现在支援你们一样。”无产阶级建立的国家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应该是公正的,是无私的,是热情的,但是现实并非如此。
各国之间都很难在短期内放下国与国之间的芥蒂,很难放弃各自的私心,建立社会主义,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有高潮有低谷,有成功有失败,但正是在不断的试错中,才能推动真正的社会主义,真正的共产主义到来。
这个问题让所有人陷入沉思。朱征钊算过账,韩国的纺织机产量占联邦一成,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需要支援虞国,本国的出口份额会下降,乃至于国内的机器需求都有可能满足不了。
朱俊桑也在心里盘算过,代国现在的粮食储备仅够维持六个月,优先支援虞国意味着要冒饥荒风险。
南武洲六国更明白,他们的铁矿是制衡明国的筹码,岂能轻易交出?更不用说越系十国,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对抗越国的控制,让越系十国联盟成为大明联邦新的强国之一。
“看到了吗?”朱昭熙在会议最后一天总结道,“我们的矛盾,不在于制度细节,而在于‘国家’这个概念本身。只要我们还站在‘本国’的立场上谈社会主义,就永远跳不出弱肉强食的循环。
这是几千年来,通过部族社会到国家演化,深深的刻印在大家心里的概念,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而国家也可以看做是一个人,在没有经过系统的社会主义教育下,无论是人还是国家,都很难控制这种欲望。”
她拿出一份新的协议草案,《无产阶级国际协作公约》。里面没有“国家”“主权”“利益”等词汇,只有“阶级”“联合”“共享”:技术专利归全体无产者所有,资源按需求分配,军队接受跨国家的阶级指挥,官员由国际共产党考核任免。
“这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协作。”朱昭熙将草案推到众人面前,“愿意签的,我们全面开放技术,共享所有资源,不分你我。不愿意签的,我们仍保持合作,但仅限于‘国家间’的互利往来,就像宁国和扬国那样,明码标价,各取所需。”
会场里再次安静下来,但这次的沉默中多了些别的东西。朱征钊的手指在“纺织技术共享”条款上徘徊,朱俊桑盯着“粮食统一调配”的字样出神,南武洲六国的代表凑在一起低声讨论,计算着放弃“国家主权”的成本与收益。
朱昭熙没有催促。她知道,这场讨论不会有立竿见影的结果。但至少,问题已经摆到了明面上,国家利益与阶级利益的矛盾,社会主义制度与民族国家的冲突,再也无法用“同志”的名义掩盖。
窗外的阳光透过文化宫的玻璃窗,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横幅上投下光斑。朱昭熙望着那些光斑,忽然想起另一句话:“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
或许,真正的无产国际,就从这场不雅致、不从容的争论开始,朱昭熙多么想要通过发动战争,直接让整个世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乃至共产主义社会。
但是历史的发展从来不是那么简单,就像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度,而直到明朝,藩王依旧存在一样,矛盾始终需要一步步解决,而不是一蹴而就。
喜欢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
她没有和在大明联邦会议上那样,拿着秘书给她写的稿子,用着平稳的语气汇报虞国的状况,开场致辞之后,便直接抛出问题:“同志们,我们都在搞社会主义,但你们敢说,你们的政策完全是为了无产阶级,而不是为了‘你们的国家’吗?”
会场瞬间安静下来,在现在,在会议大厅内,大家还是有着社会主义理想的,顿时陷入了沉默,他们没有朱昭熙的手腕,没有那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虽然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在很多时候不得不向资产阶级、封建贵族妥协。
扛不住朱昭熙给大家带来的压力,朱征钊率先站起来狡辩:“我承认,我的革命态度并不坚决,但是这也是无奈的办法,韩国保留皇室持股,那是担心韩国贵族叛乱,韩国旧势力依旧强大。但城市和农村的利润分配,我们严格按劳动贡献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确实如此,不管是虞国,还是在此的各国,都还在摸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朱昭熙回应,“社会主义要消灭的是阶级,而不是某个阶级中的特定群体。你们保留皇室持股,本质是承认‘血统可以换取特权’,这与阶级平等的原则相悖。
但是我们所有国家都在大明联邦的规则之下,所有国家都必须是朱家子弟为国家元首,这很容易培养出特权阶级,很容易培养出贵族阶层,这也是无奈的事情。”
南武洲的楚吴国代表接着发言:“我们拒绝共享铁矿数据,是因为那些矿区是我们用鲜血换来的。明国当年封锁我们的港口,是虞国帮了忙,但这不代表我们要把家底都交出来。”
“这就是弱肉强食的思维。”朱昭熙的语气加重了几分,“你们把矿产当成‘国家的家底’,而不是‘无产阶级的资源’。今天可以因为‘用鲜血换来’拒绝共享,明天就可以因为‘国家需要’把铁矿卖给宁国,只要价格合适。
如果站在一个国家领导人的角度上来说,你的话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站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站在一个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这可就是绝对的路线错误。
或许我作为虞国的皇帝,指责你,你有点不服气,但是你仔细想想,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是国内联合起来吗,是无产阶级在国内折腾,完全不考虑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建立的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针对吗?”
争论持续了整整两天。有人愤怒拍桌,有人低头沉默,有人拿出账本证明本国的公平分配,有人承认确实在技术合作中留了后手。
朱昭熙没有评判谁对谁错,只是不断追问:“如果虞国明天遭遇危机,你们愿意把最好的设备、最关键的资源优先支援我们吗?就像我们现在支援你们一样。”无产阶级建立的国家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应该是公正的,是无私的,是热情的,但是现实并非如此。
各国之间都很难在短期内放下国与国之间的芥蒂,很难放弃各自的私心,建立社会主义,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有高潮有低谷,有成功有失败,但正是在不断的试错中,才能推动真正的社会主义,真正的共产主义到来。
这个问题让所有人陷入沉思。朱征钊算过账,韩国的纺织机产量占联邦一成,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需要支援虞国,本国的出口份额会下降,乃至于国内的机器需求都有可能满足不了。
朱俊桑也在心里盘算过,代国现在的粮食储备仅够维持六个月,优先支援虞国意味着要冒饥荒风险。
南武洲六国更明白,他们的铁矿是制衡明国的筹码,岂能轻易交出?更不用说越系十国,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对抗越国的控制,让越系十国联盟成为大明联邦新的强国之一。
“看到了吗?”朱昭熙在会议最后一天总结道,“我们的矛盾,不在于制度细节,而在于‘国家’这个概念本身。只要我们还站在‘本国’的立场上谈社会主义,就永远跳不出弱肉强食的循环。
这是几千年来,通过部族社会到国家演化,深深的刻印在大家心里的概念,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而国家也可以看做是一个人,在没有经过系统的社会主义教育下,无论是人还是国家,都很难控制这种欲望。”
她拿出一份新的协议草案,《无产阶级国际协作公约》。里面没有“国家”“主权”“利益”等词汇,只有“阶级”“联合”“共享”:技术专利归全体无产者所有,资源按需求分配,军队接受跨国家的阶级指挥,官员由国际共产党考核任免。
“这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协作。”朱昭熙将草案推到众人面前,“愿意签的,我们全面开放技术,共享所有资源,不分你我。不愿意签的,我们仍保持合作,但仅限于‘国家间’的互利往来,就像宁国和扬国那样,明码标价,各取所需。”
会场里再次安静下来,但这次的沉默中多了些别的东西。朱征钊的手指在“纺织技术共享”条款上徘徊,朱俊桑盯着“粮食统一调配”的字样出神,南武洲六国的代表凑在一起低声讨论,计算着放弃“国家主权”的成本与收益。
朱昭熙没有催促。她知道,这场讨论不会有立竿见影的结果。但至少,问题已经摆到了明面上,国家利益与阶级利益的矛盾,社会主义制度与民族国家的冲突,再也无法用“同志”的名义掩盖。
窗外的阳光透过文化宫的玻璃窗,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横幅上投下光斑。朱昭熙望着那些光斑,忽然想起另一句话:“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
或许,真正的无产国际,就从这场不雅致、不从容的争论开始,朱昭熙多么想要通过发动战争,直接让整个世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乃至共产主义社会。
但是历史的发展从来不是那么简单,就像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度,而直到明朝,藩王依旧存在一样,矛盾始终需要一步步解决,而不是一蹴而就。
喜欢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