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抱团取暖-《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

  南武洲三十三国的皇帝齐聚南武洲的锦官海(地中海)的芙蓉岛。这座由大明联邦军援建的城市,因地处三十三国地理中心,三年前被三十三国确定为南武洲事务非正式协商地点。

  三十三个皇帝的面前都放着两份文件:南煦洲开发公司的章程摘要,以及联邦议会关于"非国家实体合作"的司法解释。

  "越系十国的章程第17条写得很清楚。"鲁申国皇帝率先发言,他面前的文件上用红笔划出关键句,"公司作为经济实体,其决策仅需成员国皇室认可,无需联邦议会备案。"

  辽简国皇帝补充道:"司法解释也明确了,只要不涉及主权让渡,联邦无权干涉成员国间的经济协作。他们用'公司'名义统合资源,本质上是钻了规则的空子。"

  会议厅内陷入沉默。三十三国的处境与越系十国截然不同。后者源自越国同一皇室分支,建国初期便共享开发计划,而三十三国分别出自南洋十三国的不同宗室,彼此间既有母国的历史纠葛,又存在资源竞争。

  以铁矿分布为例,晋韩国与秦汉国的矿区仅隔一条河流,过去五年因采矿权冲突已爆发七次边境摩擦。

  "问题不在规则,在基础。"蜀田国皇帝敲了敲桌面,"越系十国的关税早在十年前就统一了,我们这里光度道路规格就有七种。上周鲁申国的纺织机运到晋唐国,差点因为道路的问题,把纺织机给折腾坏了。"

  这句话戳中了要害。联邦统计局的最新报告显示,南武洲三十三国的内部贸易成本,比越系十国高47%,主要源于标准不统一、物流不畅和关税壁垒。即便在明国推动的"中武-南武道路网"贯通后,货物跨国务实仍需经过三道检查,平均延误时间达四天。

  "可以分步骤来。"代湘国皇帝提议,"先成立技术性的协调机构,统一道路宽度、水泥规格这些基础标准。这部分工作不涉及主权,联邦不会反对。"

  该提议获得普遍认同。三天后,三十三国签署《南武洲技术标准公约》,约定在六个月内完成度量衡、工业零件、农业种子的标准统一。明国为表支持,承诺提供两百名技术人员协助校准设备,条件是优先采购明国的机床。

  但更深层的整合很快遇到阻碍。当讨论成立联合开发公司时,分歧集中爆发:晋韩国坚持按国土面积分配股权,因其疆域占三十三国总面积的12%。

  秦汉国主张按工业产值比例,其钢铁产量占南武洲总量的31%;楚吴国则提出按人口计算,该国移民后裔已达两百三十万,居三十三国之首。

  三种方案背后,是不同的发展路径。晋韩国侧重农业拓殖,楚吴国以人口红利为优势,秦汉国则靠明国技术支持早早完成工业化。争执持续了两周,最终因鲁申国与晋韩国的边境冲突再起而被迫中止。

  "根本问题在于制度差异。"芙蓉岛的明国探子在给朱祁钧的密信中写道,"十七国仍维持传统的领主制,十国已转向君主立宪,六国试行社会主义改革。用同一套公司体系统合,如同将棉花和铁矿扔进同一个熔炉。"

  僵局在一次和虞国使者的谈话中被打破,南武洲各国基本上都处于同一水平,国土有大有小,大家甚至可以通过国土置换,把理想目标相同的国家聚拢在一起,吃点亏就吃点亏,至少国家周边是安稳和平的,各国是各异相互信任,可以抱团取暖的。

  "这的确是一个办法。"秦韩国皇帝可谓是相当惊喜,"倾向社会主义的六个国家,可以整体迁移至亚平宁半岛。那里远离现有争端,能从零开始推行统一制度。"

  该提议起初遭到质疑。楚吴国皇帝算了一笔账:迁移六十万人口需动用两千艘次运输船,成本相当于一国全年的财政收入。

  迁移计划用了八个月完成。楚吴国、蜀齐国等六国的移民,分批次离开仅仅待了几年的土地,前往新的土地,在亚平宁半岛的新港口登陆。他们带来的不仅是人口,还有全套的社会主义制度:土地国有、工厂集体管理、官员选举产生。

  抵达后的第三个月,六国联合成立南武洲开发公司。与越系十国不同,其章程明确规定:公司资产归全体公民所有,利润优先投入教育与医疗,皇室成员仅保留荣誉职位,不参与经营决策。

  这种彻底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其迅速获得虞国的技术支持,第一年就建成两座钢铁厂,采用的全是虞国最新式的轧钢设备。

  而其他的二十七国,则继续维持松散协作。他们成立的"南武贸易联盟",仅在关税减免和物流协调上达成共识,未能触及更深层的整合。

  几乎在南武洲开发公司成立的同时,西武洲传来消息:夏国与商国签署了《西武洲开发公司章程》。

  夏国占据整个英伦三岛,商国控制着历史上法国的北部及比利时、丹麦部分地区,两国疆域相连,却因海峡相隔长期缺乏协作。联邦二十八年的经济普查显示,夏国的造船业与商国的钢铁业互补性极强,但过去十年的合作仅局限于零星贸易。

  "越系十国的模式证明,经济整合能规避联邦的合并禁令。"夏国皇帝朱云瑗在签署仪式上强调,"公司将统一管理两国的煤矿、铁矿和造船厂,产品按成本价内部调配。"

  商国皇帝朱祁钰补充道:"管理层选拔不看出身。夏国的船师可以指挥商国的造船厂,商国的矿师能调配夏国的煤矿。效率优先,不问国籍。"

  与南煦洲不同,西武洲开发公司从一开始就引入社会主义元素。其章程规定,工人代表占董事会席位的30%,利润的40%用于提高工资,且实行十小时工作制。这种制度设计,既源于两国近年高涨的工人运动压力,也受到韩国、代国变革的影响。

  联邦议会收到备案文件时,反应平淡。宁国皇帝朱奠培的评价颇具代表性:"他们的钢铁产量加起来还不到宁国的一半,成不了气候。只要皇室还在,制度怎么变都无关大局。"

  但这种轻视很快被现实打破。西武洲开发公司成立一年后,通过统一调配资源,钢铁成本降低18%,船舶建造周期缩短25%。其生产的商船因价格低廉,迅速挤占宁国在大西洋的市场份额,迫使宁国不得不下调船价应对竞争。

  此时的联邦,已形成多股整合力量:南煦洲的国家资本主义联合,亚平宁半岛的社会主义集中,西武洲的跨制度协作。这些以"公司"为名的实体,虽未改变国家林立的表面格局,却在悄然重塑联邦的经济版图。

  喜欢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